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改良式腹部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疗效观察和手术体会

时间:2022-10-29 14:05:08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目的:观察和探讨采用改良式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腹股沟疝患儿,术前根据患者知情同意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改良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腹股沟切口手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并发症、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式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恢复较快、经济实惠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改良切口; 小儿; 腹股沟疝

中图分类号 R65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5-0030-02

腹股沟疝是普通外科常见病之一,传统手术多采用腹股沟切口,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多等缺点。本院自2009年4月-2012年9月采用改良式腹部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35例,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腹股沟疝患儿,术前根据患儿知情同意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相关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观察组采用改良式腹部小切口手术,在患侧耻骨结节外上方内环的体表投影处做标记,沿皮肤横纹作1.0~2.0 cm的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锐性分离腱膜和提睾肌,寻找到灰白色的疝囊;横断疝囊后近端高位结扎,远端严密止血后旷置;将精索和睾丸解剖复位,用羊肠线缝合提睾肌筋膜、皮下和皮肤各1针。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术式,采用经腹股沟斜切口高位结扎疝囊的方法。

1.3 观察指标

术后常规予防治感染和制动等处理。分别观察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以及切口感染、阴囊积液、血肿等指标;随访6~12个月,观察复发率和切口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手术顺利、康复出院;无精索、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少数出现阴囊水肿、切口线结反应等,经处理后恢复。随访6~12月,观察组无一例复发。将两组的治疗和随访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临床资料比较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以斜疝最多见,男女发病率的比例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常为先天性解剖异常所致,当婴儿出生后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也有少部分是由于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哭闹、负重等腹压突然增加所致。斜疝常会发生嵌顿或绞窄而威胁患儿的生命,一周岁以上的患儿经棉线束带压迫保守治疗无效者,应及早施行手术治疗[1]。婴幼儿的腹股沟管较短且近似垂直,腹肌在发育中可逐渐强壮,而使腹壁力量得到显著加强,单纯疝囊高位结扎常绝大多数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不需要施行疝修补术。

传统的手术是在腹股沟处作3~5 cm的切口,需要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和腹股沟管,打开提睾肌,容易损伤精索和神经,操作时间长、出血较多、术后恢复慢、易致阴囊水肿或血肿等。改良式腹部小切口是一种近似微创的术式,在皮肤横纹处只作1~2 cm的小切口,愈合后瘢痕很小,几乎看不出;在直视下锐性分离腹外斜肌腱膜和提睾肌,无需打开腹股沟管,减少了对周围神经和血管的损伤[2];降低了术后复发率,创伤较轻、出血较少;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和麻醉剂的使用剂量,提高了安全性;术后恢复较快,住院时间缩短,一般无切口感染和阴囊水肿或血肿之忧。文中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并发症、复发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显示出较大的优势。

切口定位要准确,术前在耻骨联合外上方用手指滑动触摸到精索或圆韧带,做好标记。术中应在直视下锐性分离,动作轻柔、层层进入,切勿粗暴,以免增加副损伤;合并鞘膜积液的患儿,不要将积液的鞘膜误作疝囊处理。疝囊远端应严密止血后旷置,以免形成阴囊血肿;疝环口过大时将内环口缝合1针,缩至正常大小,注意不能压迫精索。患儿的精索分散附着在疝囊表面,没有成人的束带样,不宜用纱布钝性分离;避免过度牵拉精索,以防精索和睾丸移位,术后要检查睾丸位置,如有异常应及时复位[3]。对于复发性腹股沟疝患儿,其解剖结构发生改变,局部粘连,不提倡选择腹部横形小切口的术式。

综上所述,采用改良式腹部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具有操作简便、创伤轻、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不易复发、外形美观等优点,值得在基层医院开展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88-395.

[2]陈耀堂,张志华.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413例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9,31(4):368-369.

[3]宋小康,伍联华.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切口选择的体会[J].吉林医学,2008,29(1):37-38.

(收稿日期:2013-09-20) (编辑:韩珊珊)

相关热词搜索: 腹股沟 改良 疗效 腹部 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