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设计 >

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剪纸教学

时间:2022-11-03 14:4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在学校美术课堂中积极开展剪纸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概括与审美能力,有利于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有利于在增强主体性与独立性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认真细致、手脑互动、善于想象和实践创新的良好品行能力。

关键词 初中美术;剪纸;民间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112-02

1 前言

2003年,剪纸艺术被列为全国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抢救和保护项目。在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化新形势下,传统剪纸艺术正面临走向消失的历史关头,如何抢救这一经典传统艺术,是当代社会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作为人类文明的主体传播阵地,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并认真以待,把剪纸艺术作为对学生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传承与发展中贡献应有的智慧与力量[1]。

就初中美术而言,剪纸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哪里?如何切实地把剪纸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本文试对此做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2 简析初中美术剪纸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剪纸作为一种集手工、工艺和绘画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虽然依然在传承着,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这项民俗活动日益趋于淡化。因此,把剪纸纳入校园教学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剪纸虽然起源于古老中国,却属于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然而时至今日,除了中国和墨西哥外,作为一种群众性民间艺术文化活动,剪纸在其他地区几乎是不复存在、消失殆尽。因此,应当而且必须抢救这一具有悠久历史和世界意义的民间手工艺术。

其次,剪纸是我国历史上一项最具广泛性的民俗艺术文化活动。对于炎黄子孙来说,大力传承并充分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明是一项历史责任和使命。积极有效地抢救剪纸这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更是显得刻不容缓。

再次,“一个民族的特征最直接地由它的民间文化表现出来”(冯骥才)。而现代文明让社会变得越发快捷化,使得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严重缩减了生存与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以剪纸为例,即使目前在一些地区的婚丧嫁娶中还会用到剪纸,人们也不需要去进行手工剪制,因为市场上的激光打印剪制花样丰富、方便快捷、价格低廉、立等可取,这对剪纸这类民间手工艺术绝对是一个重大的冲击。要重建民间艺术生存、传承与发展的平台,使其后继有人,最可行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学校教育这种途径开始普及。“一人带动一家,一家带动一片”,让民间艺术进入课堂,不失为一剂不可比拟的“妙药良方”。

第四,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剪纸等民间艺术文化也是他们“接班”与“传承”的应有之义[2]。把剪纸带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于促进手脑互动、培养手工技艺,发展他们的良好心性、思维想象力,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有效载体。“方寸之间尽显无限创意,双指之尖玩转一纸乾坤。”难道不是吗?

3 剪纸在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中的简要应用与研究

“心灵”与“手巧”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只要充分利用好“一张纸、一把刀”,就能在激发学趣、培养能力和陶冶心灵等方面赢得令人期待的效果。

努力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并理解剪纸藝术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 “情境决定心境,心境生成智力。”这与现代认知学所强调的“情绪智力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爱上剪纸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在校园内创建专门的艺术教室,并以丰富多彩的各式剪纸来布置与装饰它,让学生从中获得充足的视觉冲击和感官享受,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剪纸的艺术氛围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电脑课件来展示丰富多元的剪纸作品,让学生在“视觉盛宴”中产生相对直观的感受和理解;还可以借助于课件这一优势平台,组织引导学生对相同题材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比较、体会与感悟,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剪纸艺术的特点。

笔者把李可染水墨画中的“牛”与剪纸画中的“牛”分别展示出来,让学生首先讨论与分析前一种“牛”的艺术特点和表现特征,再让他们与后一种“牛”相互比较,更好地感受剪纸具有的“平面性”和“装饰性”的艺术特点。除此之外,剪纸艺术在表现物象各部分中还具有“符号化”的特征,即是表现在构图图案化、形象概括简练、线条流畅和色彩对比强烈等方面。再配备与之相应的传统民族音乐,其教学效果更是出人意料[3]。

努力创新教学思维模式,切实根据学生和学科特点开展具有个性化的课程教学活动 初中学龄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发展阶段,学生具有“求新、求异、求趣”的活泼思维,“动手”能力和自我表现意识都较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认知并有效把握这些特点。剪纸艺术虽然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特征,但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方可显现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比如,教师根据现代学生的普遍喜好,可在教学内容中适量地加上卡通剪纸等元素,这样做可以迎合学生的学习心态,为剪纸艺术拓展充满时代活力的表现内容。

再如在教学方式上,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对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首先,让学生想怎么剪就怎么剪,让他们的自然心态和审美情趣得到自由发挥。在此基础上开展相互之间的讨论、评价与分析,形成一定的感性思维。

其次,教师边示范边有针对性地讲解具体操作方法,适当地予以拓展,如把剪纸与黑白装饰画、木刻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形成直观深刻的感受与理解。

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想象、提炼画面,研析合理的剪刻技法,寻找合适的个性化创作思路和方法,这样才符合“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新课程教育理念[4]。

努力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在内学外用与学用结合中不断激发并放大剪纸艺术的学习效应 课堂教学固然是课程活动体系中的主阵地和制高点,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并非朝夕速成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和厚积薄发的发展性过程。就剪纸艺术活动而言,要学习其基本技法并不难,要剪出一幅作品也不难,难的是熟能生巧,难的是剪出好的且富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这对于普遍存在“90后”“00后”时代特质的现代学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作为组织者、主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把“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努力做好课堂教学之外的拓展延伸工作,有效促进学生在“内学外用”与“学用结合”活动中更好地培养剪纸艺术的兴趣、能力和素养。例如:课后时间利用微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分步而有序地介绍中华剪纸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特征与价值等;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方搜集剪纸素材并进行艺术性创作,或者利用网络搜集剪纸作品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欣赏水平;引导学生建立剪纸艺术学习兴趣小组,并定期开展作品展览与评比等活动,不断放大“以赛激趣促学”的良好效益和效应;等等。

努力开展激励评价活动,为传承并光大剪纸传统民间艺术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 强调把剪纸活动运用在美术课程教学之中,根本目的绝非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专业型的剪纸艺术人才,而在于把这一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艺术元素能够持续不间断地传承下去,让这一极具群众智慧的民俗活动永放艺术光芒。

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育战略思想,努力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丰富多元、因材施教的剪纸艺术活动,与此同时,更要始终坚持以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比如:把原来单一的“教师评学”转化为以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为主的评价形式,努力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把传统的个体评价发展为“个体评价”与“群体(如多人小组)评价”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把剪纸基本技法比赛与作品个性化创作相结合,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造能力。

4 结语

总之,“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如何让剪纸这一历史悠久、古老经典的传统民间艺术“永不朽”呢?这不仅是一项有利于教学相长的艺术性实踐课题,更是对学校历史责任感的重要反映,美术教师应高度重视、认真以待,努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华春梅.在美术课上实施剪纸教学的方法之我见[J].快乐阅读,2011(14):160-162.

[2]杨波.对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有关经验述评:以乌鲁木齐市三十一中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剪纸为例[J].文教资料,

2011(23):121-122.

[3]陈甸.美在民间:中国民间剪纸与民俗文化初探[J].大众文艺,2011(11):153.

[4]马建军.美术教育中的剪纸教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相关热词搜索: 美术课 剪纸 堂中 初中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