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设计 >

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

时间:2021-12-02 18:39:57 来源:网友投稿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学设计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学设计6篇

【篇1】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法不可违》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能力目标

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思考: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引出课题《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活动一:行为的底线

(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1.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教师讲述: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

(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1.思考: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

2.什么是违法行为?

3.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回答违法行为有哪些。

教师讲述: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教师总结:含义: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活动三: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展示表格和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情景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所属违法类别

较轻

物权法

(民法)

民事责任

民事违法行为

较轻

治安管理处罚法(行xx规)

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严重

刑法

刑事责任

刑事违法行为

1.观察与思考: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四)警惕和远离违法行为

活动四: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学生了解教材P49“探究与分享”)

思考: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教师总结:谎报险情制造混乱行为,是指行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需要,明知没有发生险情,而故意编造实际不存在的危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以此引起社会混乱、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行为。这里所说的险情是指水灾、火灾、车祸、地震、塌方、匪警、疫情等危急情形。比如为了寻开心,无事拨打匪警、火警电话,造成消防车、警车徒劳奔忙,干扰这些部门正常工作秩序,甚至影响正常出警和抢险。这种行为无论是否达到目的,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受到治安处罚。

材料链接:《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盗窃、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铁路设施、设备、机车车辆配件或者安全标志的。(二)在铁路线路上放置障碍物,或者故意向列车投掷物品的。(三)在铁路线路、桥梁、涵洞处挖掘坑穴、采石取沙的。(四)在铁路线路上私设道口或者平交过道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中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但是如果把对方打成轻伤,就会受到刑事处罚。

教师讲述: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活动五: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学生了解教材P50“探究与分享”)

思考: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

教师讲述: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镜头二中照相馆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镜头三中出版社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这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活动六: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思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

教师总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篇2】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

(2)把握犯罪的本质特征。

(3)了解我国刑罚的种类。

(4)认清犯罪的危害。

2.能力目标

(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区分和判断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教师讲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文强案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1)文强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

(2)文强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

(3)文强落得什么结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分析中导入本课。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谁都不能违法,违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新课教学】

法不可违(PPT)

一、谁都不能违法(PPT)

第一环节:比较违法行为的类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上小勤案例并思考书上问题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人们的行为底线其实就是不违法。

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因此,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才能避免上述事情的发生。从而引出

1、违法行为的含义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① 法律规定应该做而不做的,是违法行为。

② 法律规定不能做而去做的,也是违法行为

下列三个情景,并讨论填表:

1、情景一: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大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环境保护法、税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情景二:朱某在工厂浴室捡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民事违法行为

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民法通则》

民法通则、经济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婚姻法……

情景三: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刑事违法行为

违反刑法的行为。 《刑法》

刑法、刑事诉讼法

教师归纳: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对社会危害大小,这三种违法行为还可以进一步划分:1.行政违法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

3.刑事违法行为

前两种对社会危害教轻称为一般违法行为,而后者情节比较严重,对社会的危害性特别大,严重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活动:,看哪个同学回答的最快、最准确。以下案例各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1.王某与刘某因一件小事发生争执,王某一怒之下,把刘某打成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2.李某在放学回家途中用弹弓把沿街路灯打破了4、5盏,被公安机关处于200元罚款。

3、甲打了乙两个耳光,致使乙面部红肿,口角流血。

4、影楼私自将别人的照片放大并展出

5、甲把乙打成了重伤,丧失了劳动能力

6、工商局没有依据查封你家开的公司。

7、开车闯红灯。

1、在十字路口闯红灯。

2、抢劫他人财物。

3、欠钱不还。

4、打架斗殴。

5、拾得别人的钱物不还。

根据案例断一断

某日下班时间,甲骑车经过某路口时与逆向骑车的乙相撞,乙新买的手表也被撞坏。甲乙发生争吵,正巧甲的儿子丙下班经过,不问青红皂白上前重重地打了乙几拳,当场把乙打倒在地,经鉴定,乙多处受伤,手臂骨折。三人的争斗引来不少路人围观,致使该路口交通堵塞,一片混乱。、

1.乙、丙两人被公安机关以扰乱公共秩序为由各处以200元罚款。

2.乙因逆向骑车被交警罚款50元。

3.经保修部门检查,乙的手表受损,价值100元

4.经鉴定,乙多处受伤,脾脏破裂,右眼视网膜脱落。活动完后教师回归教材叫学生完成图表

备选答案:

A.行政法 B.民法 C.刑法 D.行政制裁 E.民事责任 F.刑事处罚 G.行政违法 H.民事违法 I.刑事违法 J.较轻 K.严重

教师指导学生概括出违法行为及其分类。

师生共同归纳: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三种,其中,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因此被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二、犯罪必受惩罚(ppt)

第二环节:初识犯罪的基本特征

1.严重危害性

回归播放视频:文强案

教师在分析“文强案”带来的危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的结论。

2.刑事违法性

教师启发学生比较各种违法行为,让学生得出结论:在众多的法律中,犯罪触犯的是刑法,而不是其他法律。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对照“文强案”的几个被告所涉罪名,

3.刑罚当罚性

明确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师生共同归纳: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4.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5.刑罚的种类

师生共同归纳: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第三环节:区别刑罚的种类

教师:请同学们联系前面的连线,阅读教材中关于刑罚的知识,完成填表。

师生共同归纳:我国的刑罚可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附加刑包括罚金、剥脱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巩固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法不可违,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如:违法可分为哪两类?犯罪有哪三个基本特征?刑罚的主刑和附加刑各有哪几种?

学生回顾并回答。

教师通过多媒体或板书提示本课时主要内容:

1.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三种,其中,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因此被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3.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4.我国的刑罚可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今天我们弄清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开阳县2016年初中政治学科优质课评比

高寨中心学校 张江

【篇3】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案设计

  
  
  教学依据: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程标准》
  2、《思想品德》教材
  3、搜集部分教学案例及社区程资源
  4、七年级学生认知结构特点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到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青少年要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能根据案例判断违法行为的类别,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
  3.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能分清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相关的法律责任。
  二.教学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欣赏歌曲、模拟情境、知识竞答、以案说法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2.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是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构思:
  根据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习水平及能力以及本框教材的特点,设计了歌曲欣赏、引起思考;情境模拟、分组探究;风采展示、一比高下;知识竟答、抢前争先;感知教材、质疑求索;案例传真、探究解惑;联系生活、以案说法;外拓展、学法践行等八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实现本框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播放电影《少年犯》主题曲《心声》,学生欣赏。
  师:一曲《心声》,唱出了一批失足少年对往事的追悔,对新生的期待,这些正值花季的少年,为什么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知法为何物,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他们的经历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模拟教材91至92面中的三个情境,并思考:“三个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果?”然后完成93面的表格。(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展开模拟和探究活动)
  师:在学生模拟和探究的过程中适时的指导,广泛的参与学生的活动。
  师:下面我们分组展示我们模拟和探究的结果。
  (学生分组表演情境模拟小品,并展示小组探究的结果)
  师:对每组的表演及其探究的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
  师:刚才各组分别展示了他们的探究成果,完成的都很出色,相比之下,哪一个组的最精彩呢?请每个同学充当评委,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意识。)
  师:通过我们共同探究,我们弄清楚了违法行为大致可分为三种: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为了检测同学们是否能判别这三类违法行为,下面进行知识竞答活动,看哪个同学回答的最快、最准确。
  出示题目:(投影)
  .王某与刘某因一小事发生争执,王某一怒之下,把刘某打成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年。
  2.李某在放学回家途中用弹弓把沿街路灯打破了4、盏,被公安机关处于200元罚款,并责令其赔偿经济损失。
  3.赵某与李某有矛盾,一天赵某家被盗了,赵某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逢人便说李某是强盗,后经公安机关调查,李某并没有实施偷盗行为,李某以赵某侵犯其名誉权为由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处赵某向李某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000元。
  师:请同学们阅读第二目教材,(学生通过读教材,然后交流阅读收获与困惑。)
  师:请同学们看一个案例,然后思考问题。
  案例展示:(投影)
  王某在读高中时,结识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小青年,在这些所谓的哥们儿的带动下经常出入网吧、歌舞厅,打架斗殴的事是三天两头的发生,虽然受到了学校多次纪律处分,王某却不思悔改,为了筹钱打电脑游戏,王某多次在校门口找小同学勒索钱财,并因此被公安机关处于警告处罚。一天,王某在街上闲逛,路过一家银行时,正好遇到一客户取钱出来,王某顿生邪念,尾随那人至一僻静处,用匕首残忍的杀死了那人,并抢走了现金2万元。后王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法院判处王某死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面对法院的判决,王某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但却悔之晚矣。
  思考:
  .王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不归路的?
  2.王某“找小同学勒索钱财”与“杀人抢劫”这两种行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王某最终受到的处罚是一种什么样的性质的处罚?这种处罚分为哪几类?请结合案例进行说明。
  4.王某的案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师: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探究以上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讨论结果)
  师:我们身边也有违法犯罪活动,请你讲一个发生在你身边的案例,并请同学们判别它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学生自由发言,展示案例,进行判别)
  要求: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对社区违法犯罪现象进行调查,然后形成调查报告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弄清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堂反馈:
  、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堂氛围活跃,在活动中学生参与、合作、探究意识得到增强。
  2、从外探究和学生的调查报告完成情况来看,基本上实现了三维目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案的设计采用以活动贯穿全过程,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体验、感悟,打破了传统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好的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2、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联系生活,以案说法”、“外拓展,学法践行”等活动体现了程的实用价值。
  

【篇4】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

江南初级中学:郑华锋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违法以及违法的类型;认识犯罪的基本特征,刑罚的种类。

2,通过课堂案例的分析锻炼自身分析事件的能力,提高对自己行为是否合法性的判断水平

3,在课堂案例探讨中感受到违法必定要承担法律责任,形成法不可违的思想意识;体会到法律的尊严,自觉形成爱法,学法,守法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违法,违法必定要承担法律责任。

2,难点:违法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两种分类各是什么?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旧课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法律?

2,法律的三个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者两个问题时候和学生一起共同复习上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授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到了“法律的三个特征中第二个特征讲到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也就是违反了法律无论你是谁,地位有多高,无论你愿不愿意国家都会强制实施惩罚,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千万不能违法。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法不可违。

(二)了解什么是违法,

首先我们来看同学熟悉的节目“小强热线”,播发视频《小偷被店主扒光衣服》

要求:边看视频边思考“在小强热线报道的事件中谁违法了?”

A 小偷违法了,通过不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他人财物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B 店主违法了,伤害他人的自尊,侵犯他人的人身权也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通过这个事件我们一起想想看什么行为是违法行为?-------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则报道,报道中的人没有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但他同样违法了。

呈现儿子拒养老人被拘留的材料--------没有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通过分析这两个实例相信同学们一定了解了什么是违法行为,请学生给违法下一个定义:“凡不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或者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三)根据违反的法律把违法行为分为三种类型

1,继续刚才的案例,老人的二儿子拒绝赡养老人最终被法院拘留了十天。我国在婚姻法中有明文规定:父母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报道中老人的儿子违反婚姻法的相关规定,而婚姻法属于民法的范畴,拒绝赡养老人是属于民事纠纷。所以本案例的违法是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2,接下来我们把视线拉回到我们身边,我们来看看我们生活的家乡有什么新鲜事。呈现桐庐政府网上关于投诉生活小区散养鸡,狗的事件。在我国一般每个城市的行政部门都回出台相应的城市管理规定--------生活小区禁止饲养家禽和禁止无证养犬。该项城市管理规定属于行政法的范畴,所以这种违法是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提问: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同学有没有发现类似违反行政部门做出的规定而导致的行政违法行为呢?

举例:家长不让孩子,学生无辜旷课,上学无视课堂纪律违反了教育部门出台的“义务教育法”;闯红灯----违反交通法规;不按规定排放污水-------违反环境保护法等等都是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3,呈现曾开贵抢劫杀人案的材料--------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所以是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上面讲到的三种违法行为,无论哪一种违法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民事违法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要受到行政制裁,刑事违法要受到刑事处罚。所以我们同学万万不可违法,否则都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4,那么学了刚才的法律知识,我们一起来法律知识连连看,呈现三个案例以及其对应的违法类型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前面我们按照违反法律的类型把违法行为分为三种,接下来我们对比这三个案例,看看哪个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最大。并根据对社会的危害大小把三种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

(四)犯罪-------严重违法行为

刚才同学们一致认为曾开贵的抢劫,杀人案是三个案例中最严重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曾开贵的抢劫杀人案。

呈现曾开贵抢劫杀人的具体材料,

议一议:

1,为何公安部要把苏湘渝系列抢劫杀人案列为第一号案?

2,各省不惜花费如此高的悬赏费大范围张贴悬赏通告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得出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并分析三个特征分别为本质特征,法律标志和必然后果。使学生了解违反了法律必然要承担法律责任,所以我们说法不可违。

(五)活动:请你当一回审判长

1,分析曾开贵的案例,结合书本95页最下面的我国的主要刑罚对最大恶疾的曾开贵做出审判。

2,小组讨论:(四人为一个审判团,派一个审判长来宣读审判结果),对于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曾开贵,你觉得该如何对他进行处罚才能彰显法律的威严,维护社会的和谐安定?

3,呈现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并连接到文档,帮助学生理解拘役,管制,罚款,罚金等刑罚的意思。

(六),根据板书对课堂内同进行梳理小结。

(七)作业设计:连线题和填空题。

2012-5-6

【篇5】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二框 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能力目标:以创设情境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方法:归纳分析法、典型事例分析法、合作探究学习法、比较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一:猜一猜,想一想

上课前播放电影《少年犯》主题曲《心声》,学生欣赏。

教师小结:违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谁都不能违法。

[探究新课]

活动二:读一读、想一想

阅读P89教材中相关的事例。思考:

1、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2、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3、从这个材料中你受到到什么启发?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出示投影:

一、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板书)

活动三:再现情景、感悟探究

认识违法行为的类别

请三位同学讲89至90页中的三个情境故事。

思考:三个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果?(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展开探究活动)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

问:那么,什么是违法行为呢?投影展示。

1、违法行为就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提问:生活中哪些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哪些又是法律禁止的?你知道有哪些法律?

想一想:对于情景二的朱某的行为也有人这么认为,拾到遗失物品不归还是理所当然的,大不了是个道德问题,用不着法院判决。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违法行为的类别: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

通过我们对这三种违法行为的对比分析中可以发现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是什么?

活动四:感知教材、质疑求索(结合教材中三个情境来完成教材第91页的表格)

通过填写表格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我们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称刑事违法行为为严重违法行为。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

二、犯罪必受惩罚

活动五:我来判一判

问:那么,什么是犯罪呢?犯罪的特征有哪些呢?

请同学们看一个案例,然后思考问题(分析西藏3.14事件的判决),结合材料述说说犯罪的基本特征。材料中的第一问是体现犯罪的最本质特征,但要弄清该问题: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吗?同学们看课本92页的图。殴打他人,如果对他人伤害不大,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那如果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将会如何? 生答略。第二问是体现犯罪的第二特征;第三问是突出刑罚当罚性;但要讨论:刑罚当罚性,是否意味着有犯罪行为的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就应当受刑罚处罚,这样才能惩罚犯罪分子,保护广大公民和国家、社会的合法利益),其中要弄清刑法和刑罚是不同的。

教师归纳:

1、犯罪的含义: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犯罪的特征: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问:从材料可见这些罪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那么他们受到了哪些刑罚处分?刑罚有哪些类型?导入刑罚及我国刑罚的种类(注意区分刑法和刑罚、罚款和罚金、 拘留和拘役的区别)活动六:风采展示、一比高下

师:通过我们共同探究,我们弄清楚了违法行为大致可分为三种: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为了检测同学们是否能判别这三类违法行为,下面进行知识竞答活动,看哪个同学回答的最快、最准确。

活动七:联系生活、以案说法

学到这里我们有些同学会说只要我们不犯大错就不会犯法了,你们觉得这种想法对吗?

出示材料,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感悟和提升法律意识。得出的启示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思想是危险的,小错是大错的开始,犯大错往往是从犯小错误发展而来的。我们要注意防微杜渐,增强法制观念。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弄清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能力培养与测试》

教学反思:

【篇6】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

【关于课题的设计】

【教学目标】

基于思政课核心素养中“法治意识”的要求,突出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

【学情依据】

一是针对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却不能认识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从而不能自觉遵守法律,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是针对青少年学生法治观念尚未牢固树立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又对法律、犯罪等知识了解不多,法治观念淡薄,如果没有接受相关的法治教育,极易造成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是针对青少年学生易受环境影响等心理特点及由此产生的某些不良行为。青少年学生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经常会“不拘小节”“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提高认识,进行纠正,就有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教法设计】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现学生参与,发现。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课前调查,搜集法律条文,加强自我教育,共同探究矫治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无小事。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

教与学的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多媒体链接视频—《垃圾分类将立法 强调主体责任》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作为我国首部地方立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垃圾分类工作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

谈一谈:上海进行垃圾分类立法,你持什么观点?

学生:独立思考,分享感受。

教师评价:垃圾分一分,地球美十分。垃圾分类和回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垃圾分类看起来是小事,但违法无小事。

法不可违(教师板书)

从学生身边小事入手,引发学生思考并认识法无小事,做守法公民。

自主阅读

合作探究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请阅读教材第48页,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种类

定义

违反的法律

法律的后果

实例

性质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学生: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教师评价: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本节课我们着重掌握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种类(教师板书)

通过比较、分析和归纳法律重要性,得出违反法律会受到什么惩罚,明确其危害性。

案例引导提升能力

目标导学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一、案例探究,法律践行

1、阅读教材第49页探究与分享,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说明以下案例分别违反哪类治安管理处罚法?

2、学法时间

学生:分组查阅,思考交流。

教师评价:生活中,最常见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看似“习以为常”,其实有的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自以为知识犯了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教师板书)

二、模拟“大法庭”,我是“小法官”

1、结合教材第50页探究与分享,如果你是法官,处理上述案件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你会如何判决?

2、学法时间

学生:换位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评价:不知耻者,无所作为;不知法者,寸步难行。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总则》(教师板书)

通过安排学生分组方式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了解这些行为属于哪类条款的规定。一方面,学生对“法不可违”有了感性认识。其次,既是自查自找的过程,也是法律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效途径。

结合情境再现,模拟反思,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形成自我探究、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这句警言,凝炼道出了“使

法必行之法”在于人心这一道理。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全体人民都应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知法,尊法,守法(教师板书)

二、作业布置

(一)基础性作业:配套训练

(二)拓展性作业: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民法总则》,思考自己和身边还有哪些违法行为?下堂课“课前5分钟时政演讲”分享感悟。

(三)放飞性作业:推荐书籍《寻找法律的印迹》

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关于依法治国的重大论述总结提升,体现了思政课鲜明的学科属性和时代任务。

三种分层作业,体现思政课育人作用。

板书设计

一、违法无小事

(一)违法行为

(二)违法行为的种类 知法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法不可违 尊法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 守法

(二)民法总则

教学反思

见课后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设计 通用 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