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文明理念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思考

时间:2022-10-30 09:05:07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以生态文明理念调整产业结构,是一项全面、复杂、系统的综合工程,必须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把生态文明理念体现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宏观决策中,让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进入综合决策,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一、调整优化决策结构,建立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决策机制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想的发展模式,在其建设中要突出生态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

一是要完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各级环保部门要参与各级政府的经济结构调整、国土资源开发、城市发展、区域开发等重大规划编制工作,制订并试行对重大调产规划、发展规划和涉及重大经济技术政策在审批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使综合决策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对环境可能带来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在审批前应召开听政会,邀请公众参与决策。

二是开展区域环境影响动态评价工作。要根据国家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规定,依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研究与之相配套的实施条例,使总量控制计划有技术规范和法律依据。逐步推进环境资源与经济综合核算工作,确定各地区不同时期的环境资源容量、环境承载能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从不断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角度分阶段提出区域污染排放控制总量计划,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选择技术、确定结构调整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开展功能区划分工作。分区域制订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区域发展规划,根据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制订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优势主导产业培育计划,因地制宜地制订不同区域的循环产业、生态保护区、清洁城市、农村环境保护、矿区综合治理等发展计划。

四是理顺管理体制。建立会审、会签、会批和统一办证制度,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部门联席会议作用,协调解决重大经济建设决策和重大环境问题,审议重大决策,确保经济技术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

五是加强部门协作。环境保护部门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总体设计部”,其他有关部门是环境保护事业的共同建设者。要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体制。

二、调整优化配置结构,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效益

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证明,市场配置环境资源,可达到以最低费用实现污染控制的目标。为了减少行政手段配置环境资源导致的资源利用效益低下、资源闲置等不经济的弊端,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一是要提高环境配置效益,为低污染、高收益企业扩大产业规模提供一条扩大环境资源使用权的途径,促使排污权向单位环境损耗产出效益高的企业集中,从而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高收益和低污染产业方向倾斜。

二是要抑制高污染、高能耗、低收益企业排污,推动这些企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的进程。要从环境资源管理、污染控制和排污治理、环境装备、环保技术服务、洁净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设施运营等全方位开拓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要根据实际情况,把环境检测产品、燃气锅炉和炉具、煤矸石建材、汽车尾气治理产品、甲醇汽车、环保药剂、环保材料和有机食品生产及加工作为环境保护产品发展的重点,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作为环保设施建设的重点。要在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中引入市场机制,调动民间资产和外资进入环境保护领域。

三是要提高环境承载能力。要改善环境质量、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提高环境自净能力,推动结构调整进程的促进和发展。

三、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和谐

循环经济是把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也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一是要研究制定建设生态规划方案。要用良性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制定建设生态规划方案,积极推进循环型经济、循环型城市、循环型社会建设,努力改善环境,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二是要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方向,改变单纯依赖资源优势发展经济的模式;三是要以产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包括废弃资源)流动为主线,研究如何利用高新技术、企业群集、关联产业互动等途径,把炼焦炉、冶金炉煤气利用与城市居民燃气改造结合起来,把煤矸石、废气、废水综合利用与工业小区生态型工业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使环境保护产业与经济增长联动,解决企业群集引发的污染在部分区域趋强问题,逐步推动经济发展步入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轨道。

四、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产品

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资源为依托,科技为动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大宗农产品生态化、特色农产品规模化。

一是种植业要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作物。根据市场需求和地区优势,在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实施优质农产品产业工程。

二是饲养业要发展优质生态畜种。要按照改良畜种,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原则,稳步发展畜产业,努力提高饲养业的生态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改进饲养方式,逐步实行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广泛推广秸秆氨化、青贮技术,发展秸秆饲养业。在饲草料充足的地区,大力推行牛羊育肥。在乳品加工较集中地区,根据加工需要,加快发展良种高产奶牛。农区要结合退耕还林还草,种植优质牧草,推行饲草饲料加工,发展舍饲饲养业。进一步发展农畜产品市场,加快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健全质量标准监督体系,规范市场交易秩序。

三是渔业要发展渔农结合的生态渔业。要以养殖、捕捞与加工相结合,努力提高水面利用率和产出率。湖泊、大中型水库要积极推行网箱、网栏养殖。天然中小型水面要提高人工精养水平,发展特色产品。加快宜渔盐碱低洼荒地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池塘养殖,调整养殖模式。发展渔农相结合的生态渔业。

五、调整优化环保结构,促进生态经济全面发展

调整优化环保结构是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面临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

一是要推行清洁生产,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调整中治理污染。传统产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目前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使传统产业在结构调整中解决污染问题。

二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降低结构性污染比重。美国波音公司的飞机和微软公司的软件占领了全世界大部分市场,就证明了这一点。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就要不失时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技术改造和工业调产过程中,要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行倾斜,对有潜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技术改造的立项和资金上优先,大力支持其发展壮大。要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政策,把解决结构型污染纳入经济调整主渠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构筑面向市场的环保技术服务体系和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通过环境标准、技术政策、示范工程和重点实用技术等引导环保产业发展。

三是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路子。要抓住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契机,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把好建设项目审批和竣工验收关。各级环保部门要按照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清洁生产的要求控制新污染源,使建设项目投产或使用后能够稳定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要加强对招商引资项目的引导和管理,坚决不上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不上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项目,从源头上防止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六、调整优化科研结构,促进生态科技创新

生态科技创新的重点是加强生态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

一是要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观念创新。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条渠道,引导各级干部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牢固树立“三个观念”.正确处理“三种关系”。即: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营造环境就是创造生产力的观念,正确处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调整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群众切身利益的观念,正确处理保护环境与满足群众环境需求的关系,把环保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改善环境就是稳定社会的观念,正确处理保护环境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突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是要大力发展生态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发展个体生态私营科技企业,在投融资、招投标、风险担保等方面,实行与国有企业相同的政策。建立生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风险基金和生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带动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科技进步和创新事业。

三是要建立服务功能社会化、网络化的生态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生态科普工作。加快建设生态科技园区,充分发挥生态高新技术开发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生态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和生态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建设。

四是加强生态科技培训,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向生态科技推广应用第一线流动。大力推进生态科研项目招投标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财政对生态科技的投入要逐步转变为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

五是创新对外合作方式。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着力引进更多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总部和研发中心,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承接生态产业转移和生态产业创新的重要基地。加快融入全球经济,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引导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扩大对外生态工程技术承包,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设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鼓励软件、机电和优质农产品等特色生态产品的扩大出口。

七、调整优化发展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实施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以产业化支撑城镇化战略,充分发挥城市的产业积聚和辐射带动作用。

一是要搞好城市规划,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市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城市绿化和城市环境、道路交通、供热供气等工程建设、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大中城市要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小城镇要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集中处理能力,使城市整体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中心城市要加大旧城区改造力度,逐步淘汰城市中心区技术落后、污染重、有碍城市景观的工业。要优先解决城市供水和节水问题,加强城市供水工程建设,改革供水用水管理体制,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

二是要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多种生产生活服务,鼓励生态产品加工企业到小城镇投资,形成本地区的生态产品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体现特色,注重实效,要把发展重点放在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

三是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撤乡建镇,加快城镇化进程。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鼓励农民进入城镇,逐步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的机制。完善城镇用地制度,盘活城镇土地存量,适度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拓宽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建设。坚持城镇合理布局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原则,尽快形成符合小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

八、调整优化服务结构,加快生态服务业发展

把发展生态服务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围绕增加就业、扩大消费,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城镇化带动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一是旅游业要围绕生态景观、生态文化和民族风情三大主题,搞好旅游线路、景区、景点规划,优化配置旅游资源。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旅游城市”活动,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扩大生态旅游产业规模,使生态旅游业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支柱。进一步加大对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开发经营生态旅游业,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生态旅游业投资机制。切实加强生态旅游队伍建设,搞好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训,强化生态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与周边省区的联系与交流,实行连销生态旅游经营,拓展生态旅游市场,努力开发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精品。

二是商贸流通业要进一步加强生态产品市场建设,在主要产品集散地,形成大宗生态商品批发市场;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提高生态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

三是现代服务业要建立健全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生态资本市场,扩大金融保险业的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地方金融业,培育和发展证券、信托、财务、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快发展会计、审计、咨询、评估、法律等中介服务,提高生态服务业的整体水平。社区服务业要积极发展以居民住宅为主的规范的生态物业管理业,引导非义务教育、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产业发展,把社区服务业培育成新兴产业,逐步形成各种生态经营方式并存、服务门类齐全、方便人民生活的高质量、高效益的社区服务体系。

九、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合理开发使用生态人才

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体系,建立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

一是要强化生态人才意识。生态化需要技能复合型、开拓创新型、信息敏感型、协作共事型人才,因此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战略举措来抓,要利用多途径、多方式,强化人才培训,使生态化所需要的管理、科研、销售和技工等各种人才都有一个快速的增加。

二是要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重点资助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中青年科技攻坚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到国内外进修深造。充实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博士点、硕士点的功能,使之得到充分利用。培养和造就一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开拓精神,掌握现代生态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并经过实践考验的各级各类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

三是要积极吸引国内外人才。在充分发挥区内现有人才作用的同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把企业的研发中心建在区内外具有人才和科研优势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依托重点开发任务和重大建设项目,有针对性地引进生态急需人才,特别要引进能够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品、一个学科发展的生态拔尖人才。

四是要建立有利于生态人才脱颖而出的创业机制。探索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形式,简化兴办科技型企业的工商登记手续,提高股权、期权和知识产权的入股比例,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鼓励科技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承包。设立人才开发基金,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加快人才市场建设,鼓励人才及劳动力合理流动。要以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人才择业权、价值待遇等同权为突破口,把对生态人才的管理由行政性直接管理逐步过渡到以法律、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管理,把以管理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服务为主,进一步解决生态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问题。五是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大重大科技成果、专利产品奖励力度,激发生态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对推进生态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党政干部和企业干部要珍惜爱护,大胆使用,努力形成一种唯才是举的用人导向,逐步把企业人才、部门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纳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十、调整优化执法结构,强化生态执法管理

加强司法、执法、普法和法制监督,完善科学决策、民主监督制度,保障生态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是要实行排污申报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根据国家、省、市产业政策及结构调整规划,逐步削减高排污企业的许可排污量,从减下来的排污容量中拿出一部分,分配给新上调产项目。要打击和惩处未经许可占用环境资源的行为,加大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土小企业的关停取缔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的支持,推动环境在线检测、快速分析、网络化管理建设。

二是要调整排污征费。适当提高二氧化硫、烟尘、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水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征收标准,变现行超标排污征缴为“排污缴费、超排加倍”,对煤炭、采矿、开石等企业征收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在城镇开征垃圾处理、噪声污染以及服务行业的排污费。

三是要严格总量控制。在环境质量超标地区严格执行总量削减的政策,新上项目的排污量应通过淘汰或被取代老项目的排污削减量获得,确保实现增产减污。要严格执行“三同时”建设,环保设施与生产设施同步运转。强化现有企业的排污治理工作,把污染排放量减下来。从而在保持区域环境质量稳定趋好的基础上,把当前由产出效益低、污染严重的技术落后企业占用的环境资源腾出来,提供给潜力产品、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用,为新上调产项目提供排污容量。

四是加重对环境违法企业和责任人的处罚力度。环境是一种公共资源,违规排污就是破坏公共资源。要把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与解放发展生产力、维护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环保执法。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减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严格执法,加大环保暗访和突击检查力度,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对严重违法、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公开曝光。要把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及时加以解决,鼓励全社会参与环境监督。

相关热词搜索: 视域 产业结构 中国 路径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