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论文】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四史”教育

时间:2021-10-16 14:44:16 来源:网友投稿

  1 【论文】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四史”教育的价值逻辑与深刻意蕴

  历史记录时代,历史见证发展。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这就要求全党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深刻学习“四史”内容,在深化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扎实的思想建设和持久的理论武装为全党守好初心、担好使命筑牢精神根基。

 一、以系统的历史认知增进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2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既不是简单的时间接续,也不是孤立的存在发展,而是在时空和内容上交叉相容、交相辉映、主题鲜明的有机整体。“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贯通学习“四史”,就是要在全面了解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系统的历史认知,既要从宏观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发展的科学研判,又要于微观处领悟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作用价值,不断增强理论自信,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

  第一,深刻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前进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成功与失败、前进与倒退、正确与错误等现象并存,因此历史的发展进程从来不是一片坦途,总是伴随着跳跃和动荡。前进性规定了事物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是完善和发展,曲折性规定了事物运动的轨迹是迂回起伏的曲线,二者的辩证统一使事物发展形态总体呈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毛泽东曾指出:“世界是在进步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个历史的总趋势任何人也改变不了。我们应当把世界进步的情况和光明的前途,常常向人民宣传,使人民建立起胜利的信心。同时,我们还要告诉人民,告诉同志们,道路是曲折的。”纵观“四史”,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经历了多次挫败,中国革命和建设

  3 事业经历了数次严重的右倾或“左”倾错误,但这些曲折的弯路并没有阻挡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迈向成功。因此评价历史事件、判断历史大势要从整体与大局着眼,既要承认阶段性失误、吸取经验教训,又要肯定总体性贡献、认清历史的车轮朝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仍将面临诸多困难,我们要深刻理解唯物辩证法的精髓要义,增强实践的原则性、灵活性和预见性,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第二,深刻认识阶级斗争的历史必然性。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阐明:“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近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促使封建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代替,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达的过程中日益激化,鲜明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无产阶级作为最彻底的革命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事实证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根本矛盾的关键是承认生产力的社会属性,即承认生产资料的社会性,并使之归国家所有。因此,社会主义决不是“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是阶级

  4 斗争的产物,具有历史必然性。诚然,现代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使得不少人对“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论断产生质疑。但现实表明,当今世界正发生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瓶颈愈加难以冲破,西方大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迅速下滑。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让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缺陷暴露无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意识到,只有社会主义的中国才切实保障了最广大人民的自由和人权。

  第三,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性。“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结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群众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解放自己,同时解放全体劳动人民。”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的主体,既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实践主体,具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自觉;又是精神生产活动的实践主体,具有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行动自觉。因此,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性在最终意义上影响和决定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走向,推动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就要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充分利用人民群众的智慧,依靠群众的力量化解一切难题,打破一切

  5 桎梏。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原则,是党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内在要求。“四史”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不惧一切风险考验,做到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第四,深刻认识实事求是的实践真理性。毛泽东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对何谓“实事求是”做了精辟的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内部存在的必然联系,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和灵魂,强调的是尊重客观存在,遵从客观联系,遵守客观规律。回顾“四史”,坚持实事求是,党和国家的事业就稳步发展,就能以真理性认识指导社会活动;违背实事求是,党和国家的事业就倒退受挫,出现一些路线方针上的错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历史方位、主要矛盾和发展环境的新变化,党中央牢牢坚持人民至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

  6 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实现“四个伟大”积蓄磅礴力量。这一系列重大判断、重大决策、重大部署是党中央全面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实事求是也是党承担好初心使命的核心工作方法。

  二、以深邃的历史记忆加深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感性体悟与理性认同

  历史记忆是一种独特的认知形式,也是一种客观的文化现象,是社会根据现实需要对历史进行追忆、反思、选择的结果。历史记忆具有强大的工具价值,既可以改变社会成员原有的认知形态,使其融合于历史发展的目标,又可以凝聚社会成员的力量,强化社会成员的认同。贯通学习“四史”,就是要凭借实质性的媒介加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体验,让可供集体回忆的党的先进事迹,成为党展示自我形象的典型代表,从而增强人民对党的支持和认同。

  第一,深化对党的政治认同。历史基础、现实基础、群众基础共同支撑了人民对一个政党的政治认同,其中群众基础贯通历史和现实,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基础。回首中国近代,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成功推翻“三座大山”

  7 并建立新中国,因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具有独一无二的深厚的历史根基,是人民和历史的共同选择。新中国成立 70 余年,党团结带领人民不遗余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事实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好发展的最大保障,正如习近平所说:“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古人讲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在当代中国,没有党的领导,这个是做不到的。”经过 40 年改革开放,“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这三大飞跃是中国社会变迁最鲜明的特征、最真实的存在,中国人民置身其中,以深刻的体验和鲜活的记忆增强着对党的政治认同,党的群众基础愈加坚实。

  第二,深化对党的根本宗旨和性质的认同。《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指示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明确提出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根本宗旨和性质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和

  8 文化逻辑。首先,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共产党提出自己的宗旨和性质的历史前提。其次,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砥砺奋进的实践中,不断深化着对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政党本身的认识,党的宗旨和性质的内涵也因此不断丰富发展。再者,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既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人民观点的坚定坚持。学习党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救国—兴国—强国的脉络和主线贯穿其中,而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们又可以看到这条主线所串联起的党的全部生动实践,因而对党的根本宗旨和性质所蕴藏的厚重价值、所承载的深沉情感、所实现的历史渴望会有更深的体悟和认同。

  第三,深化对党的初心使命纯洁性的认同。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纯洁性是无产阶级政党与生俱来的政治优势、革命优势,意味着无产阶级政党不受任何阶级局限的掣肘,其所作所为契合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追求,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历史期待,这是无产阶级政党能够赢得民心、壮大力量并成功夺取国家政权的根本原因。党的十九大报告

  9 向世界庄严宣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这样的初心和使命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与党的宗旨和性质高度一致,体现了党的先进性;二是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党的崇高性;三是表明了党大公无私的心迹,体现了党的纯洁性。从历史语境来看,初心和使命是党的历史的起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是党的历史的朝向,实现共产主义则是党的历史的目标。我们要通过学习“四史”到历史的深处去挖掘、理解、彻悟党的初心和使命的伟大纯洁性。

  第四,深化对党的现代化战略部署的认同。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传统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形态土崩瓦解,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大工业取而代之,它“首先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孤立状态”,这是中国近代以来遭受西方列强瓜分欺侮的历史根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唯有实现本国、本民族的现代化,才能在世界之林中屹立不倒,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本身提出的艰巨历史任务。贯通学习“四

  10 史”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着眼点。从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现代化发展战略部署来看,主要经历了“实现工业化—实现四个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分两阶段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演进阶段,这是党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实事求是地研判国情后做出的科学决策。面对当前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百般刁难和战略遏制,我们必须以史为鉴,深化对党的战略决策和部署的认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以开阔的历史思维看待一切风险和挑战,激昂奋进的斗争精神

  所谓历史思维,就是用历史眼光分析客观实际、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具体实践的思维能力,也是将过去、现在、未来有机统一起来的思想意识。塑造历史思维,就要基于历史的大视野和大逻辑,将历史性论断、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历史性结论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把握,将历史方法有效转化为实践智慧,做到知行合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加强“四史”学习,从历史现象的图谱中总结斗争经验和科学方法,有利于我们开阔眼界、锻炼思维,不断增强斗争意志和

  11 信心。

  第一,懂得用联系发展的眼光把握斗争方向。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存在的方式,承认联系是事物的固有属性,考察联系本身的复杂多样性,是认识世界的必由之路。恩格斯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发展是事物由量变到质变、从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过程,这是事物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历史必然,体现了事物运动的良好结果。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客观世界的一切,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坚持联系的观点启示我们对当...

相关热词搜索: 视域 马克思主义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