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成功经验和新的历史起点

时间:2022-10-27 15:40:2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前后相继的不懈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形成了规律性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在进入新时代新阶段以后,我们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道路; 成功经验; 新的历史起点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6-0025-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我们自己探索出来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经历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21世纪、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发展等前后相继的不懈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形成了规律性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推动中国的不断发展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进程

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我们党先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两次大的探索。第一次是50年代中期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的探索。这次探索,一方面我们积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另一方面,总结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十年总结》等著作,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思想,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起点和思想基础。但是这一次虽然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探索,取得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虽然我们的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的某些具体特点,但从质的方面看,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和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是属于同一种类型,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二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进行的探索。这一次探索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需要集中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正是在对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回答和解决中,在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揭示中,逐步确立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第一个阶段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1982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到党的十三大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再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形成比较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探索过程伴随着实现“两大转变”,这就是:一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我国开辟和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标志。

第二个阶段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党情,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地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98年12月,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二十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第三个阶段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围绕着“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的基本问题,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局面。

经过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发展,它的基本内涵已经大致清楚。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此作了精辟的阐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这里包括领导力量、国情基础、基本路线、制度保证、总体布局、发展目标等基本要素,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内涵的权威诠释。

第一,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本质要求。党的领导不仅能够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我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第二,国情基础。一切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是我们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前提。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主要表现为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解决“三农”问题任务艰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这些都表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牢记这一基本国情,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步伐才会更加稳健和坚定。第三,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核心内容的准确表述。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富国之策。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是把握和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第四,制度保证。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保证,在经济制度方面,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政治制度方面,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五个制度。在文化方面,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健康的方向前进。第五,建设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建设布局。这是在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现阶段,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四大建设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整体上全面推进。第六,发展目标。“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现代化国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目标定位。在这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中,“富强”是经济方面的要求;“民主”是政治方面的要求,“文明”是文化方面的要求,“和谐”是社会方面的要求。我们坚持这“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创造人民美好的新生活。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内涵的六个方面互相联系、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基础,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引,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保证,以“四位一体”的建设布局为路径,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目标为努力方向。沿着这条道路奋勇前进,中华民族必将走向新的伟大复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成功经验

总结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善于总结经验使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的思考不断获得新的认识,不断发现新的规律,形成了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0年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果断地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逐步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党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实践的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总目标、总政策作了高度概括;党的十四大对改革开放14年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党的十五大通过深入总结改革开放近20年的实践经验,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党的十六大通过总结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的丰富实践经验,提出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党的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和党的十六大以来崭新经验的基础上,概括了十条宝贵经验,深刻阐述了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才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新的理论概括。十七大报告概括性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4]由此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实践中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正是这种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以确立和完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关键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创立的,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最基本的、普遍性的原理,是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所依据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主要标志。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主要包括:首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认为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由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所组成的政党即共产党来领导,没有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时期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第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第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是“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通过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使劳动者获得经济上的解放。第四,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通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第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就无从谈起。但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事物的共性,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第六,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关键还在于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所提供的只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原则和方法,由于各个国家的现实国情、历史文化和发展程度各有不同,因此,各国必须从实际出发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具有的鲜明的“中国特色”,就是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杰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的中国特色”主要是:第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第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促进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第三,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这种政治制度是由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第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第五,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第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而确立的。第七,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是建立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现实基础上的,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内在要求。第八,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特别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第九,坚持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第十,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通过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上这些“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总结和正确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体现,事实表明,我们所探索的这条道路与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相区别,它所追求的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基础上真正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的历史起点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全国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到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所在。

第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法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第一次思想解放是1978年,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第二次思想解放是在1992年,破除了姓“社”姓“资”这一阻碍改革开放的观念,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次思想解放是在1997年前后,澄清了姓“公”姓“私”的疑惑,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四次思想解放是2007年前后,破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发展的障碍,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解放思想的过程说明,解放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不同阶段,在正本清源、排除干扰、促进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历史起点上。世界多极化在发展,经济全球化在继续,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着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要应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这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科学回答,并用以指导新的实践。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键取决于我们解放思想的力度和程度。解放思想是实现新发展、开拓新局面的“金钥匙”,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敢于冲破各种僵化观念,就一定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当代中国已经发生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深刻转型,站在了民族复兴与和平崛起的历史新起点,实现了经济起飞和产业结构升级,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当然,我国改革开放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我们要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在新的更高的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要通过深化改革努力形成一套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体制和机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们要通过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巨大活力。

第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为了实现科学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认真总结我国为核心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了实现和谐发展,新的党中央又向全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实现和谐发展,就必须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总之,要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贯穿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过程,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共享发展成果的局面。

第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6]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他指出,只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在经济建设上,重点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在政治建设上,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社会建设上,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四位一体”的全面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点。

第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推进党的建设。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状况。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七大在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首先提出的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而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坚持党的建设。在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和社会成员的不断变化,不断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坚持推进党的建设,就是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以确保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3-364.

[2][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6]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8.

[责任编辑:张俊华]

相关热词搜索: 成功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 探索 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