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关于临沂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四篇】

时间:2021-12-02 20:39:27 来源:网友投稿

现象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xiàn xiàng。现象是事物表现出来的,能被人感觉到的一切情况。现象是人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按照是否有自然属性来分,现象可分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临沂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临沂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4篇

【篇1】临沂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素质教育

篇一: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目的、任务、意义和实施措施

素质教育

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目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任务:三大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任务。

意义:(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实施措施:

(1)改变教育观念 (2)转变学生观

(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篇二: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教育,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人的潜能的开发,与单纯的只看分数的应试教育相对应,与高考录取的精英教育相对应。不单看学生考试分数,还要看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

目前,社会对教育评价的依据是高考考生人数的上线率,上线率高则说明教育质量高,反之则会对教育形成巨大的压力。教育主管部门也多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学校质量高低,学校也以分数论教师,教师在有意或无意的重点关注学生分数,对学生也是以分数论聪明,不管学生的其它方面是否突出,也不管“好学生”的其它方面是否有问题。

家长对学生在学校表现不闻不问,只看成绩单,如果成绩高有奖励,反过来,如果考不好,轻则批评教育,有甚者棍棒加身。

【篇2】临沂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实行多年,特别是从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以来,素质教育已经提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2006年6月29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公布,首次将素质教育写进法律,成为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进过程中,各地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成绩巨大。但是正如教育部领导所指出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从区域来看,既有一些地区。例如南通、深圳、潍坊、铜陵、大连等地,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沉重;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的倾向明显,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即使智育也不是全面科学的智育,往往以扼杀学生兴趣和创造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为代价。这些问题愈演愈烈,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决心解决的时候了。1

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解决这些难题,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的工作过程。其中如何充分发挥素质教育政策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也可以说,政策和策略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可见素质教育政策的极端重要性。

素质教育政策既包括党和国家制定的总政策、总法规,也包括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应的区域性政策和法规,甚至包括一些有关的行政决定。素质教育政策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为了更好地运用素质教育政策解决实践中的难题,应该对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有所了解,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予以研究,以便制定出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素质教育政策,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地发展。

一、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

1.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回顾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但素质教育思想的产生却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深刻的现实背景。素质教育的定义或概念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仍在争议中。其实,素质教育是一个发展着的、实践着的过程,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素质教育的概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狭义的素质概念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精神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尤为重要。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亦称禀赋。”而广义的素质概念则是:“公民或者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下形成的。”2从广泛的、一般的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利用一切条件,提高人的素质,发展人的潜能,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因此,从上述广义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并不是当代突然产生的“新创造”,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素质教育思想火花屡屡闪现。早在2000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少和素质教育相关的教育思想。例如教育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富而后教”、“有教无类”;依据学生特点实行个性教育:“因材施教”、“听其言而观其行”;反对压制灌输,提倡启发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注重全面素质培养,为学生开设“六艺”课程等等。随后,孟子、荀况、韩愈、朱熹、王守任、顾炎武、龚自珍等历代文化名人或教育家都提出过很多与素质教育相当的思想和观念。只是由于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这些光辉的思想火花被压制,被歪曲。到了近代,素质教育思想又在我国形成了一个高潮。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提出“四万万之人,皆应受教育。”3又提出“量智施教”和对残疾儿童实施特殊教育等观点。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1917年担任北大校长,进行了教育改革,提出一系列教育思想。他认为文科和理科根本上是相通的。他说:“文科的哲学,必植基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从前心理学附属于哲学,而现在用实验法应列入理科;教育学与美学也渐用实验法,有同一趋势。地理学的人文方面应属于文科,而地质地文方面应属理科。历史学自有史以来,属文科,而地质学的冰期与宇宙生成论,则属理科。4实际上这就是当今的“通才教育”思想。蔡元培十分推崇个性化教育,采取各种宽容的措施,让学生自然地发展个性。他尤其重视美育对人的发展作用。他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创造了相对宽松、民主的环境,为北大的学生和老师自主、个性、创新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的教育改革是一次真正的素质教育实践。另一位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更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很多教育思想,并且亲自实践,对素质教育有极大的启发。例如,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另外,他还提出大众普及教育、创造教育、全面发展等思想。陶行知强调:“我们普及的教育,不是少爷教育,不是小姐教育,不是政客教育。”而是“平民教育”、“劳苦大众的教育”。5他认为要真正实现创造教育,应该使学生能做到“六大解放”:解放头脑,能思想;解放手,能干;解放眼睛,能看;解放嘴,能说;解放空间,能进入大自然、大社会;解放时间,不用功课表填,使学生有自由支配时间的可能。陶行知还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点。此外,近现代还有梁启超、鲁迅、梅贻琦、胡适等人提出很有价值的素质教育思想。

由此可见,虽然素质教育的概念是近20年才出现的,但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素质教育思想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然而回顾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源流,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素质教育的概念,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有很多借鉴和启发。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的教育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讳言,由于教条主义和“极左”思想泛滥,过分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不能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包括我国历史上素质教育的思想资源,使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几经波折,陷入困境。改革开放以后,教育焕发了生机,形势越来越好。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全球化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的变革,我国教育领域种种弊端尤其是应试教育的问题,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和尖锐批评。在这种背景下,素质教育应运而生。虽然在素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但毕竟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成为不可逆转的前进方向。

2.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现状

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概念,一个完整提法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行的教育改革,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特别是“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概念。它的形成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80年代至1994年,素质教育思想和政策的初步形成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巨大变化,急需具有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向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985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并决定在全国“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为普及小学和中学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逐步减弱“应试教育”的影响打下了基础。

1988年,原国家教委制定了《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明确要求小学必须认真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育人,使儿童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并严禁为了“应试教育”而举行的一切活动。

在80年代进行的教育改革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工作中,国家的各种政策都明确要求消除“应试教育”的效应,可以说,这其中已经包含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但最早在正式场合提出“素质教育”的是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1987年4月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各科教学大纲通告会上讲话中,他指出:“一个时期以来,不少地方把基础教育办成了单纯的升学教育,这就导致了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偏向。基础教育不能办成单纯的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的公民的素质教育”。而最早在公开报刊上对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作出阐释的,是1998年《上海教育(中学版)》第十一期上的文章《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文章提出:初中学生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劳动技术、科学文化、心理健康等四方面素质。从而,素质教育做为一种教育思想观念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开始以多种方式进行着,教育理论界和一些中小学教育者写出了大量的讨论争辩和理论分析的文章。主要对素质、素质教育的概念辨析,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对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对素质教育的实行过程和评价标准等进行议论。当时,素质教育的实践和议论虽然十分激烈,但主要还是在民间进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仍未在正式文件中对素质教育进行引述和评论。做为省一级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江苏省率先在正式文件中明确提出推行素质教育。1990年12月在《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关于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意见(试行)》中指出:“当前,我省小学教育改革必须着力于把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到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公民基础教育的轨道上来。”“实施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国民素质教育的观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学校和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开展素质教育的研究和讨论,并扩展到家庭和社会,唤起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公众教育意识,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和良好的改革环境,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当时,做为分管基础教育的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深入起了较大的作用。

199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虽然文件中没有直接用“素质教育”一词,但明确提出中小学教育要转轨改革,要摒弃“应试教育”。并肯定了素质教育主要内涵的“两全”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这表明,素质教育由中小学和基层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开始进入作为国家层面的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

1994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岚清副总理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国家领导人首次在正式会议明确提到素质教育概念。紧接着,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意见》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概念。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明确的指导思想。

(2)1994年——1999年,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和素质教育逐步成为国家教育政策

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当时的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在编写的《﹙教育法﹚条文说明》中,首次对“素质教育”、“素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四个方面;“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方面的一系列基本的品质、素养的总和”。

在此期间,全国各地掀起了素质教育实践的热潮,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产生不少好经验,各地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支持鼓励素质教育的政策。1996年2月的《人民教育》以5万多字的长篇报导介绍了湖南省汨罗市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经验。这是首次在国家级教育刊物上介绍素质教育的典型,表明国家教育领导层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心。与此同时,国家教委在湖南省汨罗市召开了全国素质教育现场会,总结、介绍、推广各地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经验。随后,国家教委在全国批准建立10个素质教育试验区,各省市也先后建立了不少省级素质教育试验区。从而,我国的素质教育,由过去分散的、半自发性和地方政府指导下的实践,向由全国教育主管部门政策指导下的区域性教育改革方向迈进。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首次用法规政策文件的方式肯定了素质教育的政策方向。

1997年9月,国家教委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交流会,认真总结了各地区推进素质教育的经验,同时对全国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作了部署。会后不久,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从此,素质教育由区域性实验阶段进入了全国性推进实施的阶段。《若干意见》,明确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解释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并就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薄弱学校建设、课程、督导评估、考试评价、德育、校长教师队伍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这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第一个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系统化意见。
1998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于1999年1月正式批准实施。《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使素质教育从典型示范为主转向整体推进与制度创新为主,并且要通过课程改革、评价制度改革、督导制度的完善,以及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个《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成为国家的教育政策,成为制定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还第一次确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主要目标。第一次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即“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此外,还要加快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的改革,实行小学毕业生面试就近升初中的改革,等等。《决定》郑重宣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过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定上来,认真贯彻落实”。

(3)1999年——2005年,素质教育政策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级为主的体制。”这是为了更好地整体推进素质教育而进行的重大教育管理制度的变革。《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也进一步明确,使之更丰富:“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情趣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001年6月教育部决定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指出:“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2003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以及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学都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到明年(2007年),全国所有的中小学校全部进入新课程。这是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最有力最积极的举措之一。

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颁布。《决定》表明国家素质教育政策更加关注农村,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其中突出了两个转变,一是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向农村教育工作是重中之重转变;;二是由“两基”目标向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两全”目标转变。

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再次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提出具体要求,如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等等。

2005年5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这是在新形势条件下素质教育的又一有力措施。《意见》提出“今后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005年11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宣布:争取到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免费教科书和住宿生活补助,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5年在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这对于在全国,特别是农村地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从1999年至2005年,素质教育政策不断改进和完善,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取得巨大成绩,但是前进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在此期间,素质教育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2005年6月原教育部部长何东昌给中央领导人写信,反映当前基础教育的严重问题。何东昌在信中认为,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或者应试教育的倾向,使基础教育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重智而轻德体美,不重视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党的教育方针在中小学大多受到扭曲甚至是严重的扭曲。解决这一涉及面很大的问题,只靠教育部门的努力很难奏效,建议党中央加以关注。要使各级党政领导都能对问题的严重性有充分的比较统一的认识,并采取一致的措施,这是对党执行能力的考验。6围绕何东昌提出的问题,教育部与中宣部、国家人事部,中国社科院、共青团中央等部门一起,进行了素质教育情况的大调研,同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上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问题开展了大讨论。这次大讨论大调研,高层领导之重视,参加部门和人数之多,社会影响之大,在20多年素质教育发展历史上是空前的。

(4)2006年,素质教育写进《义务教育法》,表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法定性和长远性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大事,也是素质教育发展中的大事。新《义务教育法》把素质教育写进法律,纳入国家重要的法律体系,体现了国家意志,这是从政府教育部门倡导实施到法律保障实施,这是一次非常大的转变。首先表明素质教育不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索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成为全社会所普遍接受,上升为人民普遍意愿的国家意志,成为社会各方面和教育工作者必须践行的法定义务。其次,推进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工作层面的要求,而具有了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第三,素质教育也不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工作,而成为全社会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新《义务教育法》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更明确的法律要求,主要是:重申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德育为首,教书育人;强调了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理念;更加突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强调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提高基本教育质量。7

二、对素质教育政策的反思和建议

1、对素质教育政策的反思

(1)素质教育政策对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首先,素质教育政策强化了素质教育理念,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变革。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是我国社会经济大变革的时代,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当时我国盛行的应试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在多年的素质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政策发挥了巨大而积极的作用,使素质教育的观念大普及并逐渐深入人心,使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最核心的观念之一。素质教育理念,本质上是开放的、民主的、创新的,它的主要内涵,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四有”新人等等都是与世界教育改革思潮相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变革。素质教育政策强化了素质教育理念,引来了人们学习、借鉴学习最新的世界教育思想的热潮。终身教育思想,学习型学校(社会)、全民教育、合作教育、环境教育、教师专业化、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等教育思想和理念被大量引进、学习和运用,并且结合中国实际,创造了许多素质教育成功范例,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等等。可以说,正是素质教育思想的普及,带来了教育思想的大变革、大发展,而党和政府的一系列素质教育政策起了关键的、巨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素质教育政策对素质教育实践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也是巨大的。素质教育的实践起初是基层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实践的主体也是他们。但正是由于党和政府的政策,使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积极性得到支持鼓励;加上政策的正确引导和肯定,才使素质教育不断总结成功经验,迅速地发展。例如1993年3月,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6年2月国家教委在湖南省汨罗市召开全国素质教育现场会,总结推广先进经验。1997年9月,国家教委在山东烟台市召开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教育交流,并随后发布《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6月,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一些地区“应试教育”有愈来愈烈的倾向。在这重要时刻,2006年6月,新的《义务教育法》颁布了,新法把素质教育写进了法律,体现了国家意志,具有了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这就为素质教育不断发展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第三,素质教育政策促进和深化了教育体制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必然要引起教育体制的变革。教育体制改革既是素质教育实践的结果,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需的保障条件之一。例如素质教育的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要“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还有《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快了基础教育办学多元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为此,2002年12月,教育部下达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强调了改革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必要性、重要性,推动了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另外,素质教育政策也鼓励中小学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总之,素质教育政策大大促进和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确保了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发展。

(2)素质教育政策的不足之处与简要分析

第一,素质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性、系统性有些不足。素质教育的产生具有相当的自发因素,相应的素质教育政策也是随着实践中不断产生的要求,在学术圈内引起议论,逐渐被政府重视,并在社会上初步形成共识,然后党和政府制定政策予以支持引导。这样的过程,好处是有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但由于素质教育政策产生时期,正是我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巨变时期,形势错综复杂,变化迅速,各种阶层的利益博弈激烈尖锐。教育政策的制定难度加大。纵观20年来素质教育,大方向是对的,效果是好的。但其制定过程缺乏深入研究,缺乏专家指导,缺乏权威的理论支撑。素质教育政策(包括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的)缺少一定的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主要原因是时代、社会变化巨大和迅速,而相应的教育政策研究滞后,其次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机制有些缺陷。

第二,素质教育政策内容有些模糊、泛化与单薄。虽然素质教育政策的内容是具体的,但是它与素质教育的概念密切相关。多年来,对素质教育的概念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素质教育作为学术问题,是可以也是应该探讨与争论的。然而作为素质教育政策是要推进与执行的。素质教育的概念,无论作为规定性定义或是描述性定义来理解都是历史的、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可是作为一定的时期,它又是相对确定的。素质教育应该依托相对确定的素质教育定义或界定,制定出明确可执行的内容。由于种种原因,素质教育政策的内容有些模糊,使基层学校执行上有不少困难,也许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素质教育概念定义没有作政策性取舍和确定。

素质教育政策起初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病而言的,随之扩大到德智体美等教育的一切方面。素质教育政策的对象起初是中小学生,后来慢慢扩大到幼儿园、大学生、研究生等等,几乎一切教育对象。应该说,这种扩大或者泛化是有必要的,然而作为素质教育政策的配套问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教育对象量广面大,各个年龄阶段各有特点,各种类型的学校也各有不同情况。素质教育政策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受到挑战。有人戏称泛化的素质教育是个筐,有了问题往里装。如果素质教育政策太泛化,往往执行和检查监督就很困难。另一方面,素质教育政策的内容又有些单薄。素质教育的推进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如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用人机制、阶层利益等等。这些决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事。教育政策的内容不能仅限于教育本身,应该各方面政策都配套,形成合力。

第三,素质教育政策的执行的力度和效率有待提高。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政策的执行到位。实事求是地说,素质教育的推进现在遇到很大困难,正如教育部领导所说,现在“素质教育是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其中难点之一就是执行力不够。虽然,从国家层面上看,素质教育政策本身有些不足,有些不配套,但一个地区的政府和教育行政领导在推进教育政策上还是有作为的,例如南通市、深圳市、潍坊市、铜陵市、大连市等等地区的素质教育还是成效明显的。因此,领导的重视和力行是重要因素之一。还有素质教育政策的推进策略也应考虑。不少地区把素质教育和过去的教育政策完全对立起来,采取先破后立的方式,结果难度加大,推进困难。教育政策的执行,看起来是推行一个文本规定,本质则是深层社会文化的转变。然而社会文化有相当传承性,转变也是渐进的。因此,素质教育政策的推进策略最好是先立后破,破中有立、立中有破,扬弃渐进,增量快改,减少阻力和成本,使素质教育政策的执行更有力有效。最后要加大监督和奖惩力度。任何一个素质教育政策,如果没有切实可行、有力到位的监督和奖惩,都是难以奏效的。这一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2、对素质教育政策的建议

(1)进一步更新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和良好氛围

素质教育经过20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一系列文件都强调了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

2006年6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公布了。新法把素质教育写进法律,纳入了国家重要的法律体系。对此,不仅教育界同志,而且是全社会成员,包括各级领导、各类社会组织和人员都应该进一步更新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并且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把素质教育写进法律,这就把素质教育由一种政府倡导行为转变为国家意志,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远的根本利益。这是一次非常大的转变。素质教育不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索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为全社会所普遍接受,上升为人民的普遍意愿和国家意志,成为社会各方面和教育工作者必须践行的法定义务;推进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工作层面的要求,而且有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向学校提出与素质教育不符的要求;学校和教师也不能有违反素质教育的办学行为。素质教育也不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工作,而成为全社会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9

其次,除了教育工作者,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类媒体工作人员以及广大家长应该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领会素质教育上升为法律规定的重大意义和法定义务,积极并自觉地遵守法律,为依法推进素质教育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切违反素质教育的言论和行为都应受到批评教育乃至追究和惩罚。

(2)政府牵头,科学决策,尽快出台地方的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法规和配套政策

各地应该依据中央和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认真调研本地实施素质教育的状况,认真清理过去与素质教育相关的政策,组织有关教育专家充分研究论证,尽可能规范教育政策制定的方法和程序,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法规和配套政策。

例如,制定符合素质教育的高考、中考政策。特别是高考改革既要稳妥又要积极,否则这个制约素质教育的瓶颈不打破,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和发展。全国不少省市都在制定高考改革方案,江苏最近推出了配合2008年新高考方案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用力保障。

改革对学校工作的评价政策,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真正改变“抓经济看GDP,抓教育看升学率”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工作评价机制。有教育专家指出,在今天,素质教育要成功实施,必须把重心下降到以学校为单位的综合、整体改革。10学校自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得到政策支持才行。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评价体系就是重要内容。此外还应配套建立相应的学校人事权、财务权等政策。

完善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检查督导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教育督导法,增强督导的权威性。教育督导室不宜设在教育行政部门,而应直属政府管理,应逐步建立学区或学校督导员制度,使对素质教育的督导检查落实到位。

大力加强素质教育专家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教育专家包括教育政策理论专家和校长等管理专家。实践证明,素质教育要健康快速发展,就须有高素质的教育政策理论专家参与,培养这类人才是当务之急。一个好校长往往就是一个好学校,这种说法虽然有待进一步提升,但在中国现实条件下,校长等管理专家的作用是巨大的,他们往往能影响一个学校的素质教育政策的落实和发展。一切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落实,主要在课堂在教师。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素质教育教师队伍,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一是教师培训和激励政策制定要务实,不要搞花架子;二是加快师范院校和相关大学的改革,使教师培养真正走向素质教育的道路。

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能和中小学素质教育接轨,另一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后,高质量的高校多了,也能缓冲中小学的升学压力。

改革用人制度,包括劳动人事政策和分配就业政策。在全社会逐步真正形成“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以人的能力、素质、绩效为主要标准的人才观。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政策才能得到全社会真正的支持。

(3)倡导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

终身教育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理念之一。终身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政府应加快出台终身教育政策,大力加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这就是直接和间接地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终身教育搞好了,学习型社会建成了,一定会大大支撑和推进素质教育政策的落实和发展。从某种角度说,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成功实现,最终必须依靠全社会的终身教育的推行,依靠良好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参考文献:

①《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9日

②《教育大辞典》,顾明远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第1卷,第2页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360页

④《蔡元培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52页

⑤《陶行之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第362页

⑥《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 杨东平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12页

⑦《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4日

⑧《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9日

⑨《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4日

⑩《教育,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 任国平 《人民教育》2005年23期 第4页

【篇3】临沂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


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
——关于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再思考
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
随着全教会及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谈话精神的深入学习和贯彻,素质教育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高等教育如何贯彻全教会精神,高等学校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经过几年来教育思想观念的探讨,以及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特别是通过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的深入学习和领会,方向已经明确,思路也已清晰,而且也初步形成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然而,真正要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到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明确。关于素质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是对“素质”一词经过几年来的探讨和实践,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一种界定。这一界定对于人才培养来讲,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首先,作为心理品质,这里所讲的“素质”有别于人的生理素质,不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它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也就是说,素质是教化的结果,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
其次,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单纯具有知识不等于具备一定的素质,知识只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没有知识作基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便不具有必然性和目标性,但只具有丰富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较高的素质。
第三,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由于它是知识积淀、内化的结果,因而它具有理性的特征,同时它又是潜在的,是通过外在形态(人的言行)来体现的,因此,素质相对持久地影响和左右着人对待外界和自身的态度。因而,也有专家将人才的素质概括为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身的态度。

当然,并不因为素质的相对稳定性而断言素质一旦形成就是一成不变的,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它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因而它又会在外界的影响和冲击下,发生变化,有时可能是质的变化。从这一意义而言,人才的素质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人才素质应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也就是通过教育在这几个方面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关于素质教育
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由于素质及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使我们对人才、人才培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从素质的观念出发,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素质;人才的素质又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这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型人才观。从这一意义出发,在人才培养上,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特别是应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在提高素质中又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也就成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观念,或称之为素质教育观念。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从重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能力直至注重提高素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教育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培养能力的重要性,五六十年代在我国流传着一个著名的比喻,即给学生干粮不如给学生猎枪,这个比喻强调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构成人才的要素中,有比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东西存在,对于人才接受和获取知识、提高和发挥能力更具影响力的东西存在,或者说使人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存在,那就是“素质”,其核心就是一个人的为人之道,就是“做人”。
现实的存在已经证实了这样一个道理,具有丰富知识和较强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具备了较高素质的人,换言之,只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而缺乏较高素质的人才不能称之为完全的或是健全的人才。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的提高,不能算是完善的教育。由此可见,注重人才素质提高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提出,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重视传授知识到既重视传授知识又重视培养能力,是教育思想

的一大突破,从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到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素质,是教育思想的又一大突破。
然而,我们并不由此推断,过去的教育,特别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着眼点的教育体系或模式,对人才素质的提高就不产生影响或发挥作用。就一般意义而言,任一种类型、模式或方式的教育对人才的心理品质即素质都会产生影响,“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是可以体现于任一种教育的。但值得指出的是,在素质的提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教育中,教育本身对人才素质的提高所产生的影响带有不自觉性和不确定性,而只有当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提出以后,提高素质才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明确目的。因而,加强或注重素质教育,可以说是教育思想观念上具有时代特征的一重大突破。
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
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倡导素质教育的思想,不是以一种教育代替另一种教育,也不是以素质教育取代专业教育,或者说不能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因此,从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出发,高等教育应是更加注重人才素质提高的专业教育,因此,就高等教育而言,重视素质教育就应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素质教育中的三个要素,并且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在高等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现行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挑战。
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没有相应的知识的武装,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格,从素质教育的思想出发,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除了专业的有关知识外,更应重视学生“为人”、“做人”所必备的知识,即相关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知识。
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所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即“做人”的能力。
素质与知识、能力密切相关,但素质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素质提高的过程也更加复杂,所以加强或注重素质教育,就要更加注重渗透性的教育,养成型的教育,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内化过程,为此就应更加注重实践,包括社会实践。仅仅是表层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因此,素质教育要求教育方法的变革与更新。

【篇4】临沂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山东素质教育学校特警中专-“素质教育”中的“素质”
我们倡导了这么多年“素质教育”,但什么是“素质”,大家的理解差距不小。正是这些差距,使得大家自说自话,自行自事,有时又相互抱怨,相互攻讦。我认为,“素质教育”中的“素质”结构应该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身心素质,二是生活素质,三是生命素质。身心素质。人,首先要有肉身。高度要适宜,体重要恰当,眼睛要明亮,耳朵要聪敏,呼吸要均匀,血压要平稳,气力要充足,肢体要健全,“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健康,阳光,柔美,潇洒。感受力要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意志力要强,“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情感味要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行动力要足,“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生活素质。社会生活中,有知识,有技能,有业绩;会策划,会组织,会沟通;种粮粮丰收,经商钱袋满;文则能够著书立说,武则能够带兵打仗。家庭生活中,在上会孝敬父母,在下会教育儿女,在中会疼爱妻子;家具排整齐,地面扫干净,餐桌菜丰盈。个人生活中,养鱼鱼跳跃,栽花花盛开,开眼能够赏图画,闭眼能够品音乐。生命素质。有信仰,相信正义,相信真理,相信崇高,相信真诚,相信纯洁,相信仁爱。远离野狼与虫豸,逼近孔子,逼近上帝,逼近释迦穆尼。有尊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可杀不可辱”,“不为五斗米折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品位,“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追求“阳春白雪”,鄙视“下里巴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在整个结构中,身心素质是基础,生活素质是保障,生命素质是核心。检视目前学校素质教育,大家似乎重视的只是生活素质,而生活素质中,又只是重视社会生活,重视怎样适应社会生活,怎样为社会作贡献,怎样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没有把家庭生活和个人生活重视起来。对于身心素质,大家似乎把它边缘化了,而对于生命素质这个核心,不少人认为它玄虚、空洞、无用,也被抛在了九霄云外。只有同时重视这三个层面的素质,才是完整的“人”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山东特警中专素质教育学校-山东特警中专素质教育学校-山东特警中专素质教育学校-山东特警中专素质教育学校



相关热词搜索: 临沂 失真 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