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村级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方案(通用4篇)

时间:2021-10-25 11:12:09 来源:网友投稿

创新是一个汉语词语,亦作“剏新”,一指创立或创造新的,二指首先。出自《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据《春秋》,仲子非鲁惠公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村级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方案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村级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方案4篇

【篇1】村级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方案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社会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变。

本次全会提出的“治理”与过去所熟悉的“管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却蕴含着重要的理念转变。治理更为强调主体的多元参与,此次全会提出的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等内容就是主体多元性的集中体现。全会的新提法与过去所强调的政府在国家管理中的一元主体地位有着很大的不同。

多元参与改变了政府过去对社会事务强调控制的理念,将控制转变成了服务与协调,这将促使政府真正回归到服务型的轨道,使政府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

多元参与改变了过往政府习惯于应对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单打独斗的理念。社会治理的提出使政府开始更为关注其他社会主体对于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与功能,使政府开始意识到要将自己不应该管的和管不好的社会事务交给其它社会主体去处理,以便于社会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多元参与使政府在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民主理念得到增强。在社会治理体制下,政府在处理社会事务中要善于吸收、听取其他治理主体的意见,善于通过自身的主导作用,调动其它主体参与到治理活动中来,并赋予各主体相应的权力,以实现治理的有效性。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求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一是要加快构建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方式。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基础架构。党委领导就是要明确中国共产党在治理结构中的领导地位,这是由我国的政治体制与现实情况所决定的,治理体制中的其它主体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与到治理实践中来,要切实履行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利,积极完成自身所承担的义务,主动学习、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主动与各级党组织密切配合,切实保证社会治理活动的有效开展。

政府主导就是政府不再是治理体制中的唯一主体,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承担着凝聚、协调、调动和组织的作用。其他治理主体要在政府的凝聚与协调下进行社会治理实践,要及时弥补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政府要及时校正其他社会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要及时调整不同社会治理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功能与角色。

社会参与是指要充分调动党委、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要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要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真正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参与。

二是要加快构建以法律、道德规范调节为手段的社会治理方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强化依法治理与道德约束,构建以法律、道德规范调节为手段的社会治理方式。一是要坚持依法治理,要加强法治保障,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培养社会治理主体与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意识与习惯,要强化社会治理活动与治理行为的合法性,要不断树立法治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的权威性,要让法律成为社会治理活动运行准绳。二是要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道德规范所具有的柔性约束力与普遍约束效应是法律所不具备的,因此要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彰显出道德在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要重视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要通过各种形式弘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要努力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环境,要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实现道德规范对社会治理主体、群众行为的软约束。

三是要加快构建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源头治理,要以社会化服务为方向,要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因此,要加快构建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

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要注重为基层群众做好服务。要加快基层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构建与实施,网格化社会管理是基层居民自治的创新形式,是社会治理体制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管理从上到下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从下到上,从群众需求出发的为群众服务的新模式。

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要注重协商对话机制的建立。要注重维护群众正当利益的诉求表达权力,及时反馈人民群众的意见与建议,要真心倾听群众的声音,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在倾听意见的过程中与群众建立对话、协商机制,要通过协商对话机制有效协调群众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诉求,要及时化解利益冲突,从而实现社会治理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的价值目标。

【篇2】村级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方案

论中国农村村级治理模式创新:复合式治理
作者:李全胜
来源:《中州学刊》2012年第03期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村级治理形成一种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乡政村治”模式。在这种模式引领下,中国农村的村级治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显示出其特有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近年来,中国现有的村级治理模式面临越来越多的困扰,显现出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面。因此,基于实践的探索,中国应构建新的村级复合治理模式。新模式建构的重点在于:明晰乡村责权关系,发挥“乡政”、“村治”两个主体作用;明确村级“党”、“政”定位,激发村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两个核心要素的积极性;提升农民主体意识,培养自主、包容两种精神;扶持发展民间组织,拓展市场、第三方参与两大救济通道。

        关键词:村级治理;乡政村治;复合治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D6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3—0021—04

        一、中国现阶段农村村级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1.村级治理的概念

        治理概念源于西方,是一个处于不断丰富与完善中的概念,其内涵包括多元参与与互动集成、权责相宜与分权制衡、分工合作与互促协调、多元适应与要素回应等关键要义,并由此而形成多元主体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不同理论。“治”是一种组织化的要求,“理”则是一种程序化、秩序化的规范。关于村级治理,学术界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村级治理即“村治”。张厚安认为,村治是指乡镇以下农村的村级治理,治理结构是村民自治,村民委员会的行为属于群众性自治行为。第二,指村庄政治。贺雪峰、肖唐镖认为,村治即村庄政治,是指村庄公共权力对辖区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与调控。徐勇等人认为,村级治理就是通过公共权力的配置与运作,对村域社会进行组织、管理和调控,从而达到一定治理目标的政治活动。第三,指村民自治。郭正林在分析乡村治理的影响因素时认为,村级治理的概念主要是指村民自治,而村治概念难以反映村庄治理行为及其制度的复杂结构,可以用“村政”概念代之。本文所使用的“村级治理”概念意指党和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其他社会组织或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管理村级事务、提供公共产品的行为及其机制。与管理的概念相比,治理一词更强调村民自治组织、党政系统、其他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和管理方式对村级事务的共同参与。与管理强调主体、客体所不同的是,治理更加强调参与主体的平等。近几年来,在一些地区出现的村级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已体现出了这一趋向。

【篇3】村级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方案

近年来,全省各地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积极贯彻中央和省委精神,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提供了一些实用有效的工作样本。

南京市的“建邺模式”:

整合部门,三级互动。区级层面按照“大部制”改革思路,将综治办、社建工委、民政局整合成立区社会管理服务局,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城市管理、综合治理、民生服务等工作,使全区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和为民服务一体化。街道按“一室三区”组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社区优化管理服务功能,组成社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通过部门整合和三级社会管理服务平台打造,集成了区域综合治理、民生事务协调和社会矛盾联合调解三大功能。

参与多元,资源集成。设立86512345“幸福宜居热线”、“幸福建邺”微博、“微建邺”微信账号等互动渠道,2.2万件次居民诉求,全部在平台形成工单,按流程办理。公开招募市民网格员,以诉求兑积分换服务,调动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性。按“一体两翼”、“枢纽引领”的思路培育布局社会组织,即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为主体,街道、社区培育中心为两翼,群团组织及驻区单位为枢纽,实现主体有效驱动、两翼衔接补充、枢纽引领辐射。建立公益创投基金,92个公益项目获得500余万元财政扶持。

圈网互融,幸福乐居。从2012年5月起,连续投入53亿元,分4批建设128个项目,形成5分钟便民生活圈、10分钟综合服务保障圈、15分钟优质医疗圈。全区按照无缝隙全覆盖原则划分310个网格,社区民警、交警、城管、工商、药监、环保等执法力量组团下沉至网格,构建由网格社工统筹协调的“1+N”网格服务体系,并制定网格职责及规范,规范网格员“六个一”配置,增强了网格解决问题的能力。

徐州市的“睢宁模式”:

构建村民交流平台。由财政统一扶持,通过“一个平整场地、一组亮化灯具、一套音响设备、一批时尚青年带动、一支村干部队伍服务”“五个一”形式,搭起“舞动乡村”的平台。由文广新体局、教育局等部门组织文艺骨干对镇村干部进行文艺技能培训。村里设立文明乡风工作站,组建义工调解室。

构建村民议事平台。每周由村支部书记在“舞动乡村”现场向群众报告村里工作开展情况,听取群众建议。每两月召开一次村民议事会,对重大事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征求意见,组织票决。每半年在“舞动乡村”现场开展勤政廉政工作,村党支部书记公开述职,班子其他成员书面述职,接受群众评议和组织评议。

构建问计于民平台。开展“三解三促”、“三问三请”活动,建立干部紧密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睢宁县四套班子领导深入所包挂的镇(园区),通过“舞动乡村”活动平台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选派百名机关优秀干部进镇入村,走进“舞动乡村”活动现场,倾听群众心声,解决基层实际问题。

构建干部服务平台。安排职能部门积极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法律、送文化、送岗位、送服务的“六送”活动。

构建文化建设平台。借助“舞动乡村”平台,通过老歌新唱等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渗透进去,结合乡村的特点,形成特色文化。

构建化育民风平台。要求各村在文化活动间隙建立“干部说事”、“有一说一”、“道德讲堂”等栏目,宣传政策、化育民风。

南通市的“海门模式”:

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理念。市乡两级建立社会治理创新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总挂帅、班子成员具体牵头,对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实行统一指挥、层级管理。建立社会治理创新综合考评体系,将各地、各部门社会治理绩效纳入党政综合考评,纳入领导干部实绩考评。将社会治理创新纳入财政专项预算,切实加大对重大项目、装备、队伍的保障力度,并配套建立奖励基金。手段上有效转变,在处理治理与服务的关系上更加突出服务,在加大服务中提升治理水平;在处理建设和治理的关系上,更加重视民生建设,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群众;在社会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处置上,更加注重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问题、减少矛盾;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中,既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也注重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有效参与。

完善社会治理创新体系。海门市与国家行政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学科研基地。还被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确立为社会治理创新教学科研基地。每年邀请专家对海门的经济、社会领域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摸清社会治理现状、找准社会治理着力点,共同为社会治理工作把脉。在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经验和实施效果,制定并出台社会治理创新的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以此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发展,加速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有海门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体系。组织开展“社会治理创新乡村行”宣讲活动,每年举办70多场,向镇村干部、村民小组网格管理员和基层群众集中宣传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受教育人员达6万人左右。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项目。通过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序时化查评的良性工作机制,强化对“十大社会治理惠民工程”、40个具体项目的推进落实。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平安建设综合指标考评体系,将影响社会稳定和反映社会走势的诸多因素进行量化处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新型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稳定风险评估等项目已成为长效性的工作机制。打造了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三中心一基地”、交通事故调处中心、稳定指数评价体系、社区管理“四长”负责制、国安办实体化建设、社会管理舆论宣传工程等一批具有海门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品牌。

提升社会治理创新水平。以敢试敢闯、奋勇争先的精神,大胆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子、新办法,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新水平。启动社会治理三级培训计划,全面提高全市党政领导干部和基层社会工作队伍的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切实做到“应评尽评全覆盖”,实现矛盾纠纷由末端处置向源头治理转变。通过强化民生服务,利益协调、法治保障、诉求表达、矛盾化解等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化解了大批矛盾和问题。加强防控体系建设,强化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动态治理能力得到增强,社会治安总体保持平稳,公众安全感、法治满意度分别达到了93.42%和95.66%,位列全省前列。

常州市的“武进模式”:

科学划分社区网格。按照城市社区250户、农村社区150户规模,根据“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要求,充分考虑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地理位置、人员熟悉的程度等因素。

按照“1+X+Y”模式设置网格管理员。其中“1”为社区专职工作者,负责1-2个网格,为本网格内第一责任人即网格长;“X”为网格协理员,主要指党小组长、村(居)民小组长、治安联防人员、物管人员等;“Y”为网格信息员,如村(居)民代表、楼栋长、居民志愿者等。网格管理员在社区“两委”领导下,履行“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居民事务协管员、民主管理监督员”等职责。目前,全区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已全面构建完成,共划分网格2521个,配备网格长2515名、网格协理员26446、网格信息员13904名。

实施“五位一体”管理模式。充分梳理社区服务管理事务后,创造性地提出将网格长、信息员、楼道长、城管、联防全部整合编入网格内。城管和联防全部由居委会从社区内招聘,由管理处任命社区民警任社区副主任,主抓社区网格化服务与管理工作。由社区居委会制定《社区平安建设考核细则》,明确将平安社区建设的5类18项指标分解到各个网格,作为各网格年度考核和网格长个人考评的重要标准,将社区力量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推进平安社区建设。强化干群互动,建立了以各网格居民代表、社区党员等为主体的社区“民主议事会”,定期集中商议社区各网格矛盾、群众诉求等社情民意,不仅提高了社区网格化管理办事效率,也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民主参与热情。

无锡市的“荣巷模式”:

该市滨湖区的荣巷街道充分整合综治、信访、司法、公安等资源,形成了“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控、帮扶帮教联动、特殊人群联管、重点工作联抓”的格局。积极构建以社区治安防范网、矛盾纠纷调解网、重点人员管控网为基本框架的全方位、立体化“网格”,将涉及拆迁安置、老小区改造等重大项目均纳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举行听证议事会,提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运用“一线工作法”,采取领导包案、专人专案、“一户一策”、协商会办等方式,有效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对事改企引发的矛盾纠纷,通过走访约谈重点人员,将矛盾稳控在基层;依法调处劳资纠纷,引导职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在“校地法苑”建设中,他们通过项目研讨、设立教学实践基地,切实完善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实践交流等工作体系。

在社区一方面统一打造法律服务窗口、热线、邮箱、宣传栏和法律QQ群等工作平台,组织法律与社工专业大学生、法律服务和社会实践指导员共同参与,营造“人人学法懂法、人人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另一方面建立社会治理服务站,在居民小组和居委会配备民情信息员,形成街道、社区、楼组三级网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

【篇4】村级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方案

作者:张青

作者机构: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行政学教研部

出版物刊名:社会治理

页码:74-80页

年卷期:2017年 第6期

主题词:社会治理模式 地方政府创新 实践 社会组织形式 社会利益格局 党的执政基础 基层社会治理 社会结构

摘要: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成为基层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地方治理理论的梳理和归纳,在对基层政府职能进行解析并重构的基础上,以佛山基层社会治理改革为视角,梳理地方政府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做法、亮点与思考,探索基层政府主导一多元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对广东乃至全国深化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 村级 治理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