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案范文(精选3篇)

时间:2021-10-23 10:51:41 来源:网友投稿

再认,拼音是zài rèn,是指过去经验或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呈现在面前时仍能确认和辨认出来的过程。是识记和保持过程的结果,也是识记和保持成绩的量度。再认的速度和确定性,取决于对原事物记忆的巩固程度和当前事物与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可分为完,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分数的再认识(一)教案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案3篇

【篇一】分数的再认识(一)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诸佛庵镇中心小学 陈俊

一、依纲据本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第一课时。关于分数,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安排了分一分、比大小、吃西瓜这些内容。学生已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的产生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一些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为后面学习、运用分数知识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再认识》,一个“再”字,就明确的告诉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分数知识与三年级的相比,是有深度的。一方面表现在,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表现在,要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通过涂一涂、拿铅笔、说一说等活动,体会整体不同,相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从而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操作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主要是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课前需要准备相应的课件、三盒铅笔(数量分别是8支、4支、8支)、每生一组方格图

 二、联系实际说教学法

“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理念,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过程,自主思考,质疑评价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通过涂一涂、拿铅笔、说一说等活动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教法的选择则以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运用电脑辅助教学和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以达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三、体现课标说流程

根据我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把本课教学预设为以下几个程序: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非常必要。所以此环节安排了3个内容:①猜谜语。以谜语的形式引入新课,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复习旧知环节。用母子两边分这个谜语引出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分数;以十五只吊桶打水引出分数7/8,复习它的读写。顺势进行内容②7/8表示什么意义、③随课件回忆曾经学习的分数知识。课件所演示的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能让学生感兴趣的同时也体现了分数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之后,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再一次来研究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这个环节主要通过4个活动来再认识分数,达成教学目标。1、找整体。通过回忆我们发现除了可以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此时引导学生总结出把谁平均分,谁就是整体“1”;2、涂一涂。方格图有三个:3格、6格、、9格。通过涂色可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虽然都是1/3,但所涂小方格的具体数量是不同的,也为下一个拿铅笔活动埋好伏笔。3、拿铅笔。三位同学分别拿出自己手中铅笔的1/2,可拿出的铅笔数量却是不同的(此时依此板书拿出的铅笔支数)。这里引发冲突,可请学生猜测原因,到底是拿错了还是每个人的铅笔总数量不同呢? 经过讨论交流,然后台上同学拿出铅笔总数进行验证(板书对应的铅笔总数),发现原来是铅笔总数不同造成的。在这之后进行第4个环节说一说:从刚才的涂色和拿铅笔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不断总结完善得出结论:整体“1”不同,相同分数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板书结论)。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所以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 历“寻找总结什么是整体——涂出不同整体的1/3——拿铅笔猜测整体——交流 归纳得出结论”的一个体验的过程,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铺垫,步步 深入,从中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三)、巩固练习,提高认识

这里也分4步进行:1、比一比。小明和小刚都看了各自手中那本书的1/3,谁看得多呢?课件与课本原图相比有所改动,他们手中的图书部分被遮盖了,这样可以让学生运用刚刚所学的知识对结果进行充分的猜测,已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2、画一画。以上根据整体和对应的分数可以知道具体数量,那么根据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也可以找出对应的整体。这时课件显示:一个图形的1/5是个正方形,你能画出原图形吗?并将学生画出的不同的原图形展示在黑板上,一方面开拓了思维,另一方面也能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3、想一想。这个环节其实是对结论的拓展和逆运用。情境是:如果以自己为具体数量,你能说出自己可以用哪些分数表示?如:我占我们家人口数量的 ,占我们小组人数的 ,占我们班级人数的 ……想一想为什么1个人能用那么多的分数表示呢?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整体不同,同一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如果具体数量相同,但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分数也不同。4、试一试(作为机动处理):甲筐苹果的1/5和乙筐苹果的1/4一样重,你能判断哪筐更重一些吗?其实也是由部分还原整体,但部分相同,但所表示的分数不同,所以对应整体就不同了。

(四)、全课小结,评价体验

1、课件展示课本中的“你知道吗?”让学生从阅读中了解分数的来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总结:你能用一个分数表达一下自己的收获或作一下评价吗?用分数作总结,进一步感悟分数的意义,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本课从新知的引入到应用再到拓展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主动地去观察、猜测、发现、验证,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形成方法,力求体现现代数学教学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的观念。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三个注重:

1、 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乐趣。

2、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提高。

3、注重知能统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应用。

【篇二】分数的再认识(一)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年 级

五年级

教学形式

新授课

姚蕾

单 位

泗县瓦坊乡中心学校

课题名称

分数的再认识(一)

学情分析

《分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34~36页)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的,为后面学习分数的性质以及公因数、公倍数等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的小学数学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教材分析

对于分数而言,学生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分一分(一)” 中,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在“分一分(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标准”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次,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事物作支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策略: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之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介入,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教学中,我将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1.游戏导入。 引导学生进行折纸游戏,折出一张纸的。 2.引导学生质疑:这张纸是否同样大。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动手折纸,折出一张纸的。 2.观察并思考,交流得出:用相同大小的纸折出,折出后的纸的大小相同;用不同大小的纸折出,折出后的纸的大小不相同。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形的涂色部分。

二、实践操作,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16分钟)

1.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可以表示什么。 2.讲述什么是分数。 3.组织圈苹果活动。 (1)圈苹果。 要求:有三堆苹果,分别是8个、12个、16个,请从每一堆苹果中分别圈出全部的。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的发现。 4.质疑:圈出苹果的个数是否相同。 5.引导学生总结。

1.汇报并展示可以表示什么。 2.随着教师一起总结。 3.(1)用圆片代替苹果圈一圈。 (2)观察,找出圈出的苹果在数量上有什么不同。 4.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汇报:每一堆的苹果总个数不一样,所以圈出的苹果个数不同。 5.随着教师一起总结。 全部苹果是8个,全部苹果的是6个;全部苹果是12个,全部苹果的是9个;全部苹果是16个,全部苹果的是12个。 我们把苹果的总个数看作一个整体,分数相同,整体不同,那么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2.在下图中涂颜色,表示出它的,可以怎么涂?

3.小丽喝了一瓶果汁的,姐姐喝了剩下果汁的,她们喝的果汁一样多吗?为什么

三、巩固延伸,再次体会。(10分钟)

课件出示:兄妹两人吃蛋糕,哥哥吃了一块蛋糕的,妹妹吃了另一块蛋糕的,兄妹两人谁吃得多?为什么?(不具体介绍蛋糕的大小) 1.独立思考。 2.引导同桌交流。 3.师生共同总结。

1.独立思考:会不会同样多?怎样判断谁吃得多? 2.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蛋糕的大小不同,相同分数代表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谁的蛋糕大,谁就吃得多。 3.得出结论: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4.选择。 比较两堆钢珠的,数量(  )。

A.相等

B.不相等

C.无法确定

四、巩固练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5分钟)

1.指导学生完成活动一。 (课件出示教材63页中间情境)一个图形的是2个正方形,画出这个图形。 2.指导学生完成活动二。 (课件出示教材63页下面情境)同桌两人分别从自己的文具盒中拿出偶数支铅笔,再拿出各自的,比一比,谁拿得多?

1.(1)独立思考,画一画。 (2)全班展示画法,进行评议,得出:画法不唯一,只要是由8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构成的图形均可,选代表表述问题答案。 2.小组内实际操作,探究问题答案,得出结论:铅笔的支数越多,的量也就越多。

5.一个图形的是下面这个三角形,画出原图形。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4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介绍分数产生的历史。 3.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了解分数产生的历史,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一)

整体

分数

部分

8

6

12

9

16

12

我们把物体的总数看作一个整体,分数相同,整体不同,那么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分层作业设计

单位:泗县瓦坊乡中心学校 姓名:姚蕾 日期:2017.11.20

【篇三】分数的再认识(一)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太和县桑营镇淝南小学

郭 亚 磊 2014.11.28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63—6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

1、猜分数。(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成语。)

十拿九稳( ) 一分为二( ) 七上八下( )

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对分数进行了初步的认识,老师有几个题目想考考大家。

2、用分数表示出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

( ) ( ) ( )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1、平均分;2、一个圆是一个整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整体。

3、如图:图中阴影部分能用表示吗?为什么?

通过检查同学们学的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分数的世界,让我们共同享受分数带给我们的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的再认识(一)”。【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一)】

二、探究新课。
(一)、说一说。

可以表示什么?举例说一说。

1.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2.教师课件出示,教材63页上的三幅图。教师强调:同一个分数的意义,可以有三种方式来表示,一是把一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二是把多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三是把多组图形看作一个整体。

3.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二)画一画。

1.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老师奖励给大家一副精美的图案,课件呈现一张图片:

2.引导画一画:这两个正方形是老师这幅图案的,那你能猜测出这幅完整的图案吗?大家拿出方格纸,试着画一画。

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画得也不错,谁愿意把自己画得图案展示给大家看?
3. 同学们都很有创意。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形虽然形状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是什么呢?(都是由八个正方形组成的。)老师课件出示淘气、笑笑、奇思的画法。

归纳:一个图形的是两个小正方形,所以原来的图形只要有8个正方形就可以了,图形的形状可以不同。

(三)看一看,想一想。

1、师:大家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吧。在唐僧师徒取经的过程中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教师边讲边演示动画课件)

有一天,师徒四人走着走着都觉得饿了,唐僧就让三个徒弟分别去摘些果子来充饥。这师兄弟三人毫不怠慢,立刻驾云而去。不一会儿就都回来了。唐僧特别高兴说:“你们把各自摘到的全部的果子的二分之一拿出来吧,其余的就算奖赏你们的啦!”结果孙悟空拿出了4个桃子,沙和尚拿出了4个鸭梨,猪八戒拿出了3个苹果。唐僧不高兴了,认为猪八戒准又多吃多占偷偷留了一部分自己吃。猪八戒大喊冤枉,孙悟空和沙和尚也一起作证,说这次真的是冤枉了猪八戒。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们能帮助猪八戒解释清楚吗?

2、小组合作讨论。

⑴师:请同学们根据告诉我们的数学信息,说一说二分之一所对应的整体分别是什么?二分之一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分别是多少个?

⑵分别用圆圈代表苹果、三角形代表桃子、长方形代表鸭梨,在小组内带着以下 3个问题摆一摆,议一议。

想一想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分别是怎样拿的?

他们各自的果子总个数是多少?

应该怎样说才能帮助猪八戒说清楚,让唐僧心服口服?

3、集体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再全班汇报。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板书;最后教师演示课件。

4.小结。

同一个分数,整体量不同,所对应的部分量也不同。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你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利用刚才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幸运闯关

第一关:选一选。

( ) ( ) ( )

( ) ( ) ( )

第二关:圈一圈,填一填。

第三关:说出下面每一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1、一张报纸的版面用于广告宣传。

2、我们班有的男生喜欢打篮球。

四、你知道吗?(介绍分数发展史)

大约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用嘴巴形状的图形来表示分数。时间在缓缓的流逝,大约在两千多年前古代中国人用筹表示分数。过了很长时间,在公元八世纪时,古印度人发明了数字。又过了400多年,到了公元十二世纪,古阿拉伯人用一根横线将分子和分母隔开,分数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学生在了解分数发展过程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五、反思总结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思考题 :

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一)

整体 对应的

84

84

6 3

同一个分数,整体量不同,所对应的部分量也不同。

教学反思:

相关热词搜索: 再认 教案 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