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开发“泰顺革命史”通俗读本的社区教育意义

时间:2022-11-01 10:40:1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进一步提高社区教育水平,需要挖掘更多的文化资源。泰顺革命史不仅是一幅先辈英烈用生命绘出的历史画卷,而且是一座蕴含着丰富资源的精神文化矿藏。发挥泰顺革命历史悠久、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走通俗化路径,开发泰顺革命史通俗读本,对于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泰顺地方特色元素、把泰顺元素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助推社区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泰顺革命史 通俗读本 社区教育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扩大。社区教育在知识推广、思想宣教、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水平,需要挖掘更多的文化资源。习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深刻指出革命史的重要性。在革命史宝库中,家乡革命史是一颗绽放着独特光芒的明珠,在激发群众兴趣、增加群众亲切感等方面具有独到优势。

2017年9月《浙江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指出:“充分发挥浙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浙江元素,加强对浙江特色文化研究,把浙江元素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及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等方方面面。”强调了深入结合地情、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发挥独特文化优势的必要性。泰顺是一块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土地,有着深厚肥沃的红色文化土壤。本文试论开发通俗读本开展泰顺革命史宣教的必要性,以期引起同仁对该问题的重视。

一、铭记泰顺辉煌革命历史的重要意义

浙闽交界处的泰顺,东望苍南,西接景宁,与寿宁相连,和文成毗邻,域内峰峦如聚、岩壑如切、茂林广布、修竹林立。先民们在这块宁静、秀美的桃源乐土上耕耘生息,绘出了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文化画卷。

爰及近代,“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打破了泰顺人民田园牧歌的生活。侵略战争接踵而至,苛政天灾一时俱来,自清政府至北洋军阀政府,国事维艰、桑梓困穷、民不堪命。志士仁人国而忘家、取义成仁,孜孜探索前进道路、不懈抗争侵略压迫。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是照亮国家民族前进之路的明灯。

1923年5月,泰顺县包垟乡林岙村林秉权就在上海光荣入党,成为家乡首位中共党员,在泰顺党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1924年,首个浙南党组织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简称“温独支”)成立,瓯江两岸已见晨光。“温独支”开展革命活动期间,虽未直接到泰顺,但推动浙南地区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影响包括泰顺在内的整个浙南。1930年,泰顺泗溪爆发曾官遇领导的武装暴动,成为风起云涌的浙南农民武装暴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十三军在浙南纵横驰骋时,泰顺红军发展迅速,据统计,泰顺革命军队达1500人之多[1],在温属各县中居前列。1935年4月,刘英、粟裕率领的红军挺进师到达泰顺司前,在泰顺及周边地区纵横驰骋。首战台边村、攻克百丈口、激战小南山、鏖兵峰文岭,打得敌人胆战心惊。11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于在九峰乡白柯湾,这是在泰顺成立的省级党组织。1936年夏,浙南游击根据地基本形成。泰顺人民以无限的革命热情积极支持挺进师,留下“一门四英烈”、“山洞医院”等催人泪下的故事。刘英回忆包括泰顺在内的浙南父老“对红军的热望与拥护,确实表现得非常明显,在某些地区甚至表示同老苏区一样”[2]。

抗日战争期间,温州城区三次沦陷,但泰顺因“万峰环绕”“山九而田一”[3]的特殊地理环境,为日寇铁蹄所不及,部分中高等院校迁入。其中英士大学搬迁到司前和里光村,北洋工学院搬到百丈口,温州师范学校搬到莒江。师生们在绵延群山间弦歌不绝、传延文脉。1944年4月,美国飞行员奎英隶跳伞至司前,受到精心照顾。泰顺人民为保存文脉、救护美国友军做出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泰顺主要革命武装是浙南游击纵队第三县队。1949年初,游击纵队第一支队和第二、第三县队等部攻克文成黄坦、珊溪等据点后,又乘胜进军,攻下泰顺县城,之后主动撤离,在南山岭头巧设埋伏,顺利歼灭敌浙保第二团第二营(该营为加强营),这就是著名的“泰顺攻城打援”之战,标志浙南革命武装已有能力攻克敌人坚固据点、成建制地歼灭敌人。5月2日,国民党泰顺县长逃离。翌日,青景丽中心县委警卫队一部,会同泰北区民兵300余人进驻县城,泰顺和平解放。

在党的领导下,泰顺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实现了自由、民主的夙愿,步入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阔步前进。古老的瓯南大地,绽放出新的耀眼光芒。历史不可忘记,辉煌等待续写,有必要使泰顺人民了解、熟悉家乡的光荣革命历史。

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特色元素的必要途径

泰顺革命史不仅是一幅先辈英烈用生命绘出的历史画卷,而且是一座蕴含着丰富资源的精神文化矿藏。该矿藏用之不竭,而且越挖掘越发现其瑰丽堂皇。矿藏中的精神文化财富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爱国爱乡、奉献牺牲的精神

近代,国家有困苦之辱,地方有穷蹙之忧。一批进步人有着心系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怀,秉持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有了这种精神,林秉权等知识分子才邃密广识求真知、痴探深泉寻珠光,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治愈家国疾病的良药,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这种精神的驱使下,1930年前后,泰顺大量优秀儿女才加入红十三军,奋战于瓯江两岸,行军于崇山之间,栖身于茂林之中,打平阳、攻瓯渠、袭李茅、克缙云,沉重打击反动势力。有这种精神支撑,泰顺人民在悲壮艰难的抗战期间,坚决腾出房屋、提供飲食支持英士大学、北洋工学院等院校师生在本地办学,为人才培养做出贡献。在泰顺革命史上,无数仁人国而忘家,无数英烈埋骨青山,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二)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

革命所面对的敌人是异常强大且残暴残忍的,但革命者、进步群众在漫漫长夜打拼苦熬,守望黎明。红军挺进师孤军深入敌人统治中心地区,是非常危险的,但他们毫不退缩、千里转战、备尝辛苦。粟裕同志在负伤的情形下“与战士们一起挖野菜、吃草根,忍着疼痛”[4],表现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有着这种精神,红军挺进师才能在浙南纵横驰骋,使游击根据地坚如磐石。在泰顺革命史上,再大的艰难困苦都没能阻拦志士积极进取的志气,没能削减大家攻坚克难的勇气。艰难险阻不仅没能成为革命者进步的障碍,反而成为他们磨炼意志、提高能力、提升境界的契机。经过磨炼,他们百炼成钢,更加锐不可当,经受严峻考验,取得辉煌胜利。

(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作风

在泰顺革命史上,广大党员深入工农群众,调动其革命积极性。在党组织努力下,泰顺各界进步群众被发动起来,形成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局面。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浙南、泰顺党组织一貫坚持的路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泰顺父老为红军挺进师作掩护、送情报、治疗伤员、提供粮食,形成了鱼水情深的关系,涌现出了雷孔拿、吴细媚、柯其淼母亲、黄明星、刘素贞母子等先进典型。抗日战争时期,紧紧依靠群众,泰顺党组织才能隐蔽精干、壮大力量、反击国民党顽固派。解放战争时期,也是有了群众的支持,泰顺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才能逐步形成,推动县内解放。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群众路线是党永远坚持的工作路线。

此外,革命先辈身上所体现的仰望星空、追求进步的崇高理想,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伟岸人格,以苦为乐、甘之如饴的乐观心态,袍泽一体、亲如兄弟的团结作风,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革命意志等,都不因时代变化而褪色,而是如陈年醇醪,历久弥香。

泰顺革命史蕴含的精神文化财富,绝非以上点滴笔墨可以形容。这些精神是今天泰顺建设的文化软实力,是地方特色文化,也是推进社区教育当大力弘扬的思想财富。

三、扩大革命史受众面的应然要求

泰顺革命史研究机构、研究工作者、爱好者在这片学术园地拓荒垦殖、芟刈榛莽、辛勤耕耘,使之愈加葱郁芬芳。中共泰顺县委党史研究室是研究主力,周祖平、陶汉心、王尚钱、董传利、夏齐进等是代表学者。

通史方面:1998年,泰顺县委党史研究室联袂福鼎、苍南党史研究室,编写《浙闽边区革命斗争史话》[5],以关键历史事件为主要线索,以点带面,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浙闽边区革命斗争历程,同时兼及重要革命先辈传记,以纪传体补纪事本末体之不足。2004年,泰顺县委党史研究室编写《中共泰顺历史(第一卷)》[6],回顾1919年-1949年党在泰顺的光辉足迹,勾勒这一段党史的清晰脉络框架,至今依然是了解该时期泰顺党史的权威著作。

专题史方面:专题史研究主要集中“红军挺进师”问题。2007年,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编著《红军挺进师与浙南游击区》[7],梳理红军挺进师自成立到创建浙南游击根据地,自粉碎国民党两次“围剿”,到与国民党地方当局和谈,最终奔赴抗日前线的历程。2015年,值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80周年之机,泰顺县委党史研究室邀请温州大学刘建国老师主编《红军挺进师在泰顺》[8]一书,概述红军挺进师在泰顺的光辉历程,收录回忆录、文献、人物传记等,资料博赡。

学术论文方面:2016年10月,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温州中共党史学会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编写《不忘初心 永远跟党走》征文集[9],其中谭桂涛《红军挺进师对红军长征的贡献》、林步珍《红军挺进师转战浙南的光辉业绩》、陈肖粟《红军长征和浙南游击根据地》均涉及红军挺进师在泰顺的历史。

以上论著凝结了诸多研究机构、研究者的心血,并为将研究向纵深推进奠定坚实基础。但研究领域方面,尚有一些重要问题迄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如“温独支革命与泰顺的关系”“红十三军斗争对泰顺的影响”“英士大学在泰顺”等;研究视角方面,对社会史、民俗史、计量史学的方法,对区域文化对革命史发展影响等关注不够;资料运用方面,对党史文献运用较多,对时人文集、笔记、国民党旧档案文献等搜集运用不够;在普及面上,因主要是学术化、专业化论著,受众主要是党史研究者、爱好者,尚未充分走进社区、走进大众。扩大资料搜集范围、拓宽研究领域、有机运用多种视角,注意扩大受众面,编著一部通俗化、大众化、雅俗共赏的泰顺革命史读本,为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服务、助推学习型县城建设,可以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余论

泰顺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主业化作为泰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建设全域旅游和全民旅游已成为泰顺人民的一项共识,红色旅游就是其中重要一环。泰顺革命通俗读物的编写与普及,可以扩大宣教影响力,加深当地群众对当地人文历史的了解,引起社会各界对相关革命遗址、纪念馆堂的关注,可以为开发红色旅游、提高旅游景点文化内涵、增添红色旅游的附加值、打造旅游名片提供学术支撑,助推当地旅游业发展。

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崛起的软实力,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与热爱是激发建设热情、提高认同度与凝聚力的重要前提。对泰顺革命史通俗读本的开发,应从国史视野着眼、地方史范畴入手,在前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注意学术界关注的薄弱点;丰富研究视角,关注区域文化对革命史发展的影响,使地方革命的“地方味道”更浓;丰富资料运用。这项工作重点是用生动、通俗的文笔描绘温州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历史画卷,难点主要是正确处理学术性与通俗化之间的关系。倘能引起学界同仁对该问题的重视,是本文之期盼,也是本文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浙南革命历史文献汇编(一、二战时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521.

[2]刘英.北上抗日与坚持闽浙边三年斗争的回忆[C].《闽浙赣边区史料》丛书,1995.

[3]郑传笈.泰顺风土记[A].梅冷生.梅冷生集[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325.

[4][8]中共泰顺县委党史研究室,泰顺县史志学会.红军挺进师在泰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92.

[5]王汝亮.浙闽边革命斗争史话[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6]中共泰顺县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泰顺历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7]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红军挺进师与浙南游击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9]温州中共党史学会,温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不忘初心 永远跟党走[J/OL].人民网,2016.

该论文属2017年度温州市社区教育试验项目《“泰顺革命史”通俗读物开发实践研究》(2017-SJSF-03)阶段性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 泰顺 革命史 读本 通俗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