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重新认识凯恩斯革命:基于时间维度的处理

时间:2022-10-23 19:0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凯恩斯革命的突破口是凯恩斯对时间维度的处理,这种区分事前和事后以及用预期来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处理方法继承自瑞典学派。凯恩斯将这种处理时间的方法融进了自己的有效需求理论,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宏观经济理论。但这种处理时间维度的方法仍然是比较静态的,哈罗德动态化了凯恩斯的理论。

关键词:时间维度;凯恩斯革命;宏观经济

中图分类号:F091.348 文献标识码:A

Reacquainting the Keynesian Revolution: Based on the Processing of the Time Dimension

QIU Hui

(School of Economics,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1,China)

Abstract:The breakthrough of the Keynesian Revolution is the processing of the time dimension. The processing method that differentiated ex ante and ex post and used expectation to connect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herited from the Swedish school. Keynes combined this processing method of time dimension with his effective demand theory, creating a new set of macro economic theory. However, this processing method of the time dimension was still comparative static. Harold completed the dynamic form of Keynes theory.

Key words:time dimension; Keynesian Revolution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该书离经叛道却又能切中时弊,掀起了经济思想界的狂风巨浪,凯恩斯革命的说法亦随之悄然流行至今。所谓凯恩斯革命,主要是指凯恩斯在思想上带有颠覆性的重大突破。他不仅批判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理以及“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等古典学派奉行不疑的金科玉律,而且通过深入到经济结构的内部去发掘经济周期的内在原因,创建了一套以需求管理为核心、以政府干预为特色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本文研究发现,过去我们在研究凯恩斯的理论遗产时,过分着重其思想性的一面而忽略了凯恩斯方法论的一面;试图通过本文说明,与凯恩斯所谓的古典学派相比,凯恩斯对于时间维度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这种对于时间维度的处理方法对于构建凯恩斯的整个理论体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成为凯恩斯驳斥古典经济理论的利器,也对后世动态经济学的发展埋下了宝贵的伏笔。

一、古典学派和凯恩斯的时间观

如何认识时间是经济理论发展中的一个元问题(meta-question)①,对时间本质的不同认识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经济学。比如植根于牛顿时间观的主流经济学和植根于现代时间观的演化经济学就是两种有本质区别的经济理论体系。即使是信奉相同的时间观,对于时间维度的不同处理方法也可能会得到迥异的经济理论。凯恩斯与他自己所谓的古典学派②在时间观上并无区别,他们都是近代物理学时间观也就是牛顿时间观的信奉者。牛顿时间事实上是一种脱离了物质运动的独立存在的均匀流逝的绝对时间。时间可以独立于空间而存在,时间和空间都是绝对的。在牛顿力学系统中,时间只是运动的一个外在参数而已。时间双向可行,运动具有重复和可逆性[1]。

凯恩斯的老师马歇尔[2]在他的经济分析中将时间放进了“其他因素不变”的筐子里,而瓦尔拉斯[3]则走的更远,他用将下一个时刻看成是上一个时刻的复制的办法将时间维度彻底消解。奥地利学派却因为深受康德的影响,在他们的经济分析中对时间维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奥地利学派的时间观深深影响了瑞典学派,瑞典学派创造了一整套处理时间维度的方法。瑞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及方法论对凯恩斯影响甚大,故无论是对于时间维度的处理还是经济理论或是政策建议,凯恩斯都更接近瑞典学派而不是他所谓的古典主义传统。古典主义传统倾向于搁置或消解时间维度,而凯恩斯却极为注重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连接,将模型中的变量都视为时间的函数并极为重视预期的作用。可以说,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与他对时间维度的处理息息相关。

二、凯恩斯的突破口:时间维度

(一)凯恩斯的批判

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认为真实工资的迅速调节能带来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大萧条来临时,古典学派关于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断言和自由放任的政策显得无力且可笑。凯恩斯试图找出古典就业理论的症结,他认为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之上的,其一是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其二是在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这些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从第一个假设可以得到劳动力需求曲线,从第二个假设中可以得到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的均衡真实工资率和均衡数量就在两线交点处决定。即使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劳动力市场可能处于失衡的状态,真实工资的调整也可以使劳动力市场迅速恢复均衡。因此,非自愿的失业是不存在的。古典学派就业理论的背后,是对“看不见的手”、“供给自创需求”以及货币中性的坚定信仰。过去的历史对现在没有什么影响,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对现在也没有什么影响,充分就业的均衡是常态,考虑时间维度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将这看成是是一种瓦尔拉斯传统。凯恩斯要做的工作在于摧毁这些古老的信条,批判古典学派不切实际的假设条件,建立起一套一般化的符合现实的宏观经济理论,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只不过是这套宏观经济理论中的一种特殊情况而已。

(二)时间与预期

凯恩斯破旧立新的突破口在哪里呢?就在对于时间维度的处理上。凯恩斯在奥地利学派和瑞典学派的影响下,十分重视时间维度的作用以及对时间维度的处理。这可说是新理论的突破口。凯恩斯认识到“在生产者付出成本到最后的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期间,往往是有一段时间间隔,有时甚至是很长一段时间”[4]。雇主无法确定产品在未来的销售情况,只能尽量做一个最好的期望值。只要生产需要时间,雇主就只能依靠这些期望值。

雇主对产品价格的期望值称为短期期望值,对购买或自己制造制成品以增加资本设备的未来报酬的期望值称为长期期望值。正是雇主们脑海中的这些期望值决定了雇主提供的就业量。期望值一旦变化,就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逐步地影响到就业量。任意找出一个时点,这个时点上的就业量不仅取决于现在的预期状态,还取决于过去某段时期中的许多预期状态。但由于过去的预期已为今天的资本设备所包含,所以就业量就可以在参考今天的资本设备的情况下,根据今天对未来的期望值而定。可见,凯恩斯在发展自己的就业理论的时候,通过使用预期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连结在了一起。过去包含在资本存量中,但人们却苦于无法突破对于未来的无知,在动物精神的驱使下,投资量会出现剧烈的变化,就业量也会随之发生剧烈的变化,非自愿的失业将会出现,充分就业不过是一种特殊情况而已。凯恩斯不仅仅是强调人们对于未来的无知这一点,事实上在凯恩斯的理论中,对重要变量的时间维度都有详尽的分析。

三、凯恩斯就业理论中的时间维度

(一)凯恩斯理论的框架

前文指出,凯恩斯意识到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必须在一段时间中才能完成,所以雇主只能根据预期的收益来决定雇佣工人的人数。总需求函数反映了各种假想的就业量和与之相对应的预期收益之间的对应关系。总需求函数上有一个点,该点处能使雇主的预期利润达到最大值,凯恩斯将这个点称为有效需求③。如果将工人人数与所生产产品的总供给价格④之间的关系定义为总供给函数,有效需求就出现在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的交点处。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试图用来埋葬古典学派的终极武器。

古典学派所信奉的“供给自创需求”意味着无论就业的人数是多少,总供给与总需求都必定相等,因此有效需求不是惟一的均衡值而是无数个均衡值。这实际上就等于是说根本不存在阻碍充分就业均衡的力量。但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资本的边际效率也是递减的,除非利率能够迅速调整,否则“与充分就业相吻合的有效需求只是一个特殊情况,仅当消费倾向与投资诱惑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时才能实现”[4]。所以凯恩斯必须以对消费倾向的分析、对资本边际效率的分析以及对于利率的分析作为构建自己全新就业理论的基石⑤,这三个变量,恰恰就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自变量,就业量和国民收入是因变量,而劳动力的数量和技能、现有资本的数量和质量、生产技术水平等等都被视为不变的因素。

(二)总需求中的时间维度

1.消费中的时间维度。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终点。总需求只能来源于现在的消费或者是现在为将来的消费做的准备。如果将现在的消费称为消费,将现在为将来的消费所做的准备称为投资,这二者就决定了现在的产量和就业量。在某一个时点上,消费一部分是现行制造的物品来满足,一部分是由过去制造的物品(负投资)来满足。负投资的存在必缩小现在的总需求。同样的道理,如果现在制造满足将来消费的从事生产的物品,就会增加现在的总需求。

消费取决于收入,收入中有多少用之于消费即是凯恩斯所说的消费倾向。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虽然很多,但它却是相当稳定的。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的心理规律,即“在一般情况下平均说来,当人们收入增加时,他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会像收入增加的那么多”[4]。这就是说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不难想见,为未来的消费所做的准备越多,找到更多为未来消费做准备的渠道就越难,我们也就越依赖现在的消费来刺激总需求。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却意味着,我们的收入越高,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距就越大。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依靠增加投资来维持今天的均衡,就一定会使明天的均衡更难实现。这意味着如果无法成功地增加总需求的话,新的均衡就要求保持足够大的失业量。

2.投资中的时间维度。

(1)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是支撑凯恩斯就业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本质上就是一种贴现率,根据这个贴现率,资本在其寿命期间所提供的预期收益的现值恰能等于该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资本边际效率的值不仅取决于资本现在的收益,更取决于未来的收益。资本边际效率是连接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如果假设一种静止状态,在静止状态下,一切都是不变的,区分现在和未来并无意义。此时,将资本边际效率看成完全由资本现在的收益决定就是合理的,但静止状态毕竟是不现实的,而这个不现实的假定,恰恰便是古典学派就业理论的前提。事实上,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必将通过影响资本的需求价格影响现在,从而可以推知现有资产的价格必将随着对未来价值的预期的变动而进行调整。在任意一个时期中,某种资本的数量增加会导致它的预期收益的减少以及现行价格的上升,因此,该种资本的边际效率必将随着该种资本数量的增加而减少。这可以称之为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一样,都是导致总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前文表明,资本边际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既然预期如此重要,预期又是怎么决定的呢?人们对未来做预期无非取决于现在已经掌握的资料以及对未来事件的预测和判断。而对未来事件的预测和判断又取决于人们的信心。现实生活中,除非人们有理由认为未来会发生某种变化,否则就会墨守成规,认为现有状态将会持续。但现实经济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多种因素的干扰导致墨守成规未必得到好的结果。于是人们竭尽心力地试图通过预测市场的变化而获利,这可以称为投机。除非人们能够战胜时间,冲破对未来无知的黑暗,否则投机会带来经济的巨大波动。但战胜时间与其说需要极大的智慧,毋宁说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2)利率。投资的数量不仅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资本的边际效率反映的只是为了投资而需要借款的人愿意支付的代价,而现行提供资金的代价是用利率来表示的。所以投资是由这二者共同决定的。古典学派将利率视为储蓄的报酬或者说等待的报酬,或者说利率是使投资需求与储蓄意向趋于均衡时的“价格”。凯恩斯驳斥了古典学派的利率理论。他认为,人们对于时间的偏好,不仅体现在储蓄多少,也体现在用什么样的方式持有储蓄。古典学派仅仅注意到了储蓄多少的问题而忽视了用什么样的方式储蓄的问题。事实上,人们持有现金将损失利息,持有现金只能解释为人们的流动性偏好。人们喜欢持有流动性高的资产,利率就是人们对于放弃流动性索要的报酬。它是这样一种“价格”,能够使以现金持有财富的愿望和现有现金数量相等。因此,真正决定利率的是人们的流动性偏好以及货币的数量。这里我们就能够发现凯恩斯与古典学派的真正分歧,古典学派将利率看成是等待本身的报酬,因此将投资和储蓄看成是经济体系的决定因素。而凯恩斯是将利率看成是不储藏货币的报酬。投资和储蓄只是被决定因素,真正的决定因素是消费倾向、资本的边际效率以及利率。长期利率由社会成规所决定并且是非常稳定的,而资本边际效率则是极为易变而不稳定的,是故,欲将有效需求维持在足以保证充分就业的高度是相当困难的。

(3)资本。对于资本的本质内涵,凯恩斯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庞巴维克迂回生产的观点⑥。将一切商品都视为由劳动生产出来,现在的资本不过是过去具有价值的劳动的体现,能够协助现在的劳动进行生产。迂回生产的效率与迂回生产所经过的时间并没有直接关系,并不是说生产经过的时间越长效率就越高,时间长也会带来损坏和浪费。事实上,只有当人们延缓消费的欲望极度强烈以致充分就业所需求的投资量大到使资本边际效率具有负值时,生产过程才能因为其经过的时间长而有利。

生产的过程中,存在着最适度的迂回程度。那就是在应有的日期能够供应出被消费者延缓了的需求。也就是说,在平均的生产要素投入于生产某种商品的日期与平均的消费日期之间,存在着一个最适度的时间间隔。时间短的迂回会因为技术原因缺乏效率,时间长的迂回会因为储藏费用、损耗等原因缺乏效率。如果利率为正,会加大迂回成产的成本,利率越高,最适度的时间间隔就越短。

正如我们在前文中看到的,在长期中,资本的边际效率是递减的,而利率则是相当稳定的。因此,资本必须保持在足够稀缺的程度才能使其边际效率在资本的寿命期间至少等于利率的水平。

(三)总供给中的时间维度

在凯恩斯的模型中,就业量只与有效需求有关,有效需求不过是预期消费和预期投资之和而已。只要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不变,有效需求也就不会变。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总供给函数就是毫无意义的。它能够反映就业量与总供给价格之间的关系。但凯恩斯选择了它的反函数即就业函数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如果总需求的增加主要趋向就业弹性高的商品,就业增加幅度就大,反之则反是。这里我们再一次发现时间维度的作用。如果额外需求突然指向某种商品,短期内无法增加供应,就业弹性势必很小。但时间一长,就业弹性就会接近1。

在此处凯恩斯提出了生产时期的概念。如果一种产品的生产时期是N,要使它达到最大的生产弹性,事先准备的时间就是N个时间单位。作为最终产品的消费品的生产时期比作为中间产品的投资品更长,指向消费品的需求增加较之指向投资品的需求增加所引致的初始就业弹性必更低于长期的均衡值。

建立在有效需求理论基础上的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最为核心也最为本质的东西。在凯恩斯的理论中,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是完全可以等价于投资—储蓄分析的。有了它之后,凯恩斯就能够借以给出一套有关经济周期的理论。

四、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中的时间维度

凯恩斯写作《通论》的背景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大萧条。成功地解释经济周期现象并提出治疗的方法可说是凯恩斯写作的初衷。在有了前文所述的有效需求理论之后,凯恩斯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经济周期理论,我们将会发现,在这套经济周期理论中,时间维度仍然处于最为基础的地位。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危机源自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资本边际效率除了取决于现有资本的数量和重置成本以外,还取决于对资本品未来收益的预期。但在繁荣时期,人们往往因为对未来的收益过分乐观而导致投资过度,过度的投资会导致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人们信心丧失,流动性偏好随之增大,利息率被迫上升,投资会出现严重的下降。

要探讨经济周期中的时间维度,就必须解释为什么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经济才能走向复苏。凯恩斯提出了两点理由:第一,萧条时资本的边际效率极低,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折旧的不断作用之下,资本终将再次短缺,资本的边际效率终将重新提高。第二,萧条期间新投资的停止导致大量的剩余储备的出现,对于剩余储备的保管费用将迫使剩余储备在一定时间内吸收完毕,这个时间不会很短。

从前文的描述中可以发现,在凯恩斯的经济学中经济周期源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交互作用。但归根结底是源于人们对未来的处理。人们在处理时间维度的时候,既有理性的一面,又常常受到动物精神的支配。人无法冲破时间的藩篱,最终必被时间戏耍,资本边际效率的变化体现的正是时间的力量。

五、对凯恩斯时间维度处理方法的评价

(一)破旧立新的利器

凯恩斯试图创立一套宏大的宏观理论体系,原有的古典学派的宏观经济理论不过是他的这套理论中的一个特殊情况。在这个破旧立新的宏伟计划中,对时间维度的处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典的宏观经济理论本质上来讲是静态的。萨伊定律认为供给总是能够自行创造需求,考虑货币因素之后,也就等价于投资总是等于储蓄。因此,经济在充分就业处实现均衡是经济运行的常态。这里我们看不到“事前”和“事后”的分别。当经济的运行中出现摩擦而暂时偏离均衡时,“看不见的手”可以保证市场均衡的迅速恢复。因此,讨论变量随时间的变化是没有意义的,讨论人的预期同样是没有意义的。在古典的经济理论中,时间维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在时间维度中,随着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革新,经济会实现不断的增长。经济的运行几乎就像永不停止的火车,长时间大面积的衰退是不能想象的。

凯恩斯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对于时间维度的处理成为他驳斥古典理论的利器。在他看来,虽然从事后看投资和储蓄必定是相等的,但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这二者在事前也必定是相等的。只有当事前储蓄和事前投资相等时,均衡才能实现,而且这个均衡未必就是充分就业的均衡。因此,萨伊定律是不能一般适用的,只能在特殊情况下才能成立。经济的运行取决于人们的行动,人们的行动又取决于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当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产生剧烈的波动,经济就会随之发生剧烈的波动。雇主预期的波动导致的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以及工人对于货币工资的坚持会使“看不见的手”在劳动力市场失去效力,非自愿失业将会出现。“看不见的手”无视人们面对未来的无知,在短时间内往往没有作用,在足够长的时间经过后,人们逐步修正了自己的错误,“看不见的手”的效果才能体现。

(二)方法论的源流

奥地利学派的鼻祖,边际三杰之一的门格尔[5],是康德的忠实信徒。他深信一切变化都是在时间维度中按照因果联接的规律而发生。因此,在他的著作中,处处体现出对于时间维度的关注。他的传人庞巴维克[6]在对时间维度精心处理的基础上构筑起庞大的资本和利息学说。瑞典学派的鼻祖魏克赛尔[7]深受庞巴维克的影响,他试图在考虑时间维度的基础上,将资本与利息理论以及货币理论融进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对于时间维度的考察使他创立了著名的累积理论。瑞典学派的米尔达尔[8]则对时间维度展开了专门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不仅区分了时点分析和时期分析,而且还首次区分了“事前”和“事后”的区别,并且他特别的强调预期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林达尔[9]则专门研究了动态理论。依据林达尔的说明,经济变量可以看成是时间的函数,经济理论的目标就在于已知某些变量原始数值以及决定这些数值变动的因素的情况下,借助方程式的帮助来决定作为时间的函数的变量的数值。这样的理论必须称为动态理论。动态分析所研究的变动则是一定时期内的变动或发展,是均衡移动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各个均衡点之间的联系的分析。因此,静态理论可以看作是动态理论在静止情况下的特殊应用。动态分析其实就是要说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发展过程。

很明显,奥地利学派和瑞典学派就是凯恩斯处理时间维度的方法论源泉。虽然凯恩斯本人并没有对时间维度的处理方法加以特别的说明,但上述两个学派的影子仍是随处可见。对于生产过程和资本的分析,对于“事前”和“事后”的区分以及对于预期的不遗余力的强调都可以看出这两个学派对凯恩斯影响之深。客观地说,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凯恩斯对于时间维度的处理并没有超越这些先辈。他之所以能够引发一场革命,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乃是因为他构建了有效需求理论,通过对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以及流动性偏好的深入分析彻底瓦解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提出了一套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所以,客观的讲,关于如何处理时间维度,凯恩斯在方法上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他将奥地利学派和瑞典学派遗留下来的方法融进了自己独特的有效需求理论之中,这二者的结合形成了对于古典理论具有毁灭性的力量。

(三)哈罗德的动态化

哈罗德[10]是当代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早自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追随凯恩斯,是最早阅读《通论》手稿的人之一。他在1973年出版了《动态经济学》一书。该书中,他将凯恩斯的理论描绘成一种宏观—静态经济学。他认为凯恩斯的理论是短期的、静态的分析,主张将之长期化和动态化。

事实上,哈罗德的时间观仍然是牛顿的时间观,方法仍然是均衡分析的方法。和凯恩斯一样,哈罗德也是要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相互平衡时需要具备的条件,这个均衡的条件就是厂商的意愿投资正好吸收人们的意愿储蓄。不同的是,在凯恩斯的理论中,投资是总需求的一部分,通过乘数效应,能够连续带动消费需求从而当经济重新均衡时多倍扩大产量和收入。哈罗德认为凯恩斯过分强调了预期在影响人们投资决策时起到的作用,却没有分析投资的变动率。他认为这正是凯恩斯给留有空隙余地的地方。需求在哈罗德的理论中,投资不仅仅被视为一种能够吸纳当期储蓄从而保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需求,投资还意味着生产能力的增加,这种增加势必会扩大下一个生产时期的供给。如果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率不变,随着每一年收入中固定比例被储蓄并转化为投资,一个社会的资本存量和生产能力会相应扩大。为了使逐年新投资带来的不断扩大的生产能力能够始终被充分利用,就要求始终有足够的有效需求以保证产量按固定的增长率逐年增长。

不难发现,哈罗德对时间维度的处理与凯恩斯确实有很大区别。他用按比率分析的方法替代了凯恩斯按水平分析的方法从而阐述了动态均衡的条件,完成了他所谓的对凯恩斯理论的动态化。哈罗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从凯恩斯对时间维度的处理来看,说他的理论是静态或动态都不恰当,凯恩斯的理论应该是一种比较静态的分析。但毕竟他为日后宏观经济理论动态化埋下了伏笔。

六、简单小结

大萧条令凯恩斯反思古典学派经济理论的弊病。古典学派在接受了牛顿的时间观之后,在经济分析中对时间维度采取了简单化的处理,即假定不变或者直接不予考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他们在资源的分配也就是价格理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社会资源被利用到何种程度的问题上却无甚建树。建立在萨伊定律和“看不见的手”基础上的古典就业理论以及自由放任的政策在大萧条面前显得毫无用处。凯恩斯从奥地利学派以及瑞典学派的理论中获得了处理时间维度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融进了有效需求理论之中,这套全新的理论对古典学派的理论有致命的摧毁力。但凯恩斯基于储蓄—投资分析的有效需求理论仍然是水平式的分析,准确地说应该是比较静态的,哈罗德认识到了凯恩斯在时间维度处理上的缺陷,并通过对增长率的研究动态化了凯恩斯的理论。

注释:

① 元问题即问题的问题。无论是什么样的经济理论,如何处理时间维度都无从回避。

② 凯恩斯所谓的古典学派既包括李嘉图和穆勒,也包括马歇尔和庇古等人。也就是说,无论是边际革命之前还是之后,只要信奉“看不见的手”原理的经济学家都被凯恩斯统称为古典学派。这与我们正常的用法是有区别的。本文为方便起见,在使用古典学派一词时与凯恩斯是同样的含义。

③ 有效需求理论最早见于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的著作,后散见与其他经济学家的作品中,但直到凯恩斯发表《通论》,才有了一个完整的有效需求理论。

④ 总供给价格是凯恩斯习惯应用的一个名词,等价于我们现在所谓的市场价值。

⑤ 这也正是凯恩斯超越瑞典学派的地方。

⑥ 庞巴维克认为迂回的时间越长,生产的效率也越高,只不过效率的提高在边际上是递减的。凯恩斯并不同意这种说法。

参考文献:

[1] 孙玉金.从牛顿时空到相对论时空[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1995(3):85-86.

[2]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陈良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 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4]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宋韵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36,22,76.

[5] 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M]. 刘絜敖,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6] 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 陈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 魏克赛尔.利息与价格[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 米尔达尔.货币均衡论[M].钟淦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9] 林达尔.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M].陈福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0]哈罗德.动态经济学[M].黄范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责任编辑:李江)

相关热词搜索: 凯恩斯 维度 革命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