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学生未来取向的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21 08:55: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人在一生中都会不断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未来,个体关于自己未来的思考和规划即为未来取向,它是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青少年未来取向进行系统性研究,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青少年对未来的自我认知以及相应的行为表现和情感体验等,有利于我们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青少年未来规划指导。因此,本文对中学生未来取向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未来取向;综述;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19-0004-05

一、未来取向的涵义、结构及测量

(一)未来取向的涵义

基于个体主观体验时间的历程,可以把心理时间划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基本时间框架。未来取向是一种指向未来的心理结构,属于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可以直接理解为个体关于未来的设想,包括个体如何看待自己的未来,自己的目标、期望、担忧等。有研究者认为,未来取向是一个复杂的、由多阶段组成的心理过程。

(二)未来取向的结构

Lewin于1931年最早提出了“时间拓展”概念,讨论了儿童如何在实践和空间维度拓展自己的视野,随后在1942年提出了“未来时间透视”的概念,探讨了未来对个体的重要性,这标志着未来取向研究的基本确立。之后,关于未来取向的研究越来越丰富。

关于未来取向的结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观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为要素观、过程观和动机—认知—行为观。

o۫/iiI政治领域的成功有关,也与健康长寿关系密切。持乐观解释风格的人们常把积极事件归因于自身的、持久的和整体的原因,把消极事件归因于他人的、暂时的、局部的原因。乐观型的解释风格可以在生活中塑造和培养。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研究肯定了乐观是可以习得的,可以通过干预来提高个体的乐观水平。

希望必然是指向未来的。有研究者认为,希望是一种与个体目标紧密联系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当个体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可控制的,对个体本身具有重要意义并能为社会或道德所接受时,希望这种情绪体验就会油然而生。也有研究者认为希望是一种思维的积极动力状态,具体包括目标、路径思维、动力思维。研究发现,希望对于增进健康和幸福感有明显作用,还对工作满意度和工作表现有积极影响。

总体来说,对未来更为乐观、充满希望的个体会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对由消极生活事件引发的抑郁等不良情绪有更好的抵御能力。当青少年能够较为乐观、充满希望地面对未来,不仅可以主动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还会更积极地完成当下的任务,且不太可能出现消极情绪体验。

(四)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基本特点

动机过程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目标和担忧,动机过程考察了青少年在思考未来时对所关注问题的类别及关注程度。其中比较一致的结论为:未来接受的教育、未来的职业、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当前的学业和学校生活、家庭安康和个人财富、自我、人际关系是青少年最经常考虑的目标和担忧的问题。也有不少研究探讨了动机过程在性别、城乡、年龄等方面的差异,如在年龄方面,未来职业和家庭的目标及未来职业的担忧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未来教育领域的目标和担忧却逐渐减少[4]。

规划过程主要探讨个体如何实现动机过程中确立的目标,包括探索和投入两个维度,探索是指个体通过多方面搜集信息、综合考虑多种选择,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并最终做出有意义的抉择。投入是指个体为实现目标付出时间和经历。部分研究则主要讨论青少年在不同领域的探索和投入,以及探索投入在性别、城乡、年龄等方面的差异。如在城乡方面,农村青少年的教育探索显著低于城市青少年,城市青少年对未来家庭的投入显著低于农村和县城的青少年[5]。

评价过程是指个体会继续考察目标是否合适,以及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目标,包括目标实现的归因以及相应的情感体验。部分研究主要探讨青少年在不同领域的情感体验,以及在性别、城乡、年龄等方面的差异。如随着年龄的增长,男青少年对未来发展持更加乐观的态度,而女青少年对未来表现出更加悲观失望的态度。

(五)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影响因素

未来取向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受到个体因素和社会文化背景共同的影响。目前受生态系统模型及发展情景论的影响,研究较多关注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支持。经研究发现,父母对青少年的支持能够有效预测青少年对未来的探索和乐观性。良好的家庭系统是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保护性因素,较高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较多的亲子沟通能够促进青少年形成对未来成就领域(教育和职业)较高的规划水平和乐观的态度[5]。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有研究表明,同伴是获得个人未来发展有关信息的重要来源,青少年个人目标的建构是在与同伴的讨论与沟通过程中完成的。具有较多高成就动机的朋友群体而较少问题行为的朋友群体能够促进青少年对未来教育和职业领域拥有较高的规划水平以及持有乐观的态度,较多的朋友沟通能够促进青少年对未来教育、职业、婚姻/家庭领域拥有较高的规划水平以及持有乐观的态度[5]。总体来说,朋友群体特点既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未来取向,又通过朋友沟通间接起作用。

也有部分研究尝试将外部因素与个体自身因素相结合来考察其对未来取向的影响,个体自身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人格差异、情绪等。张玲玲等人[2]的研究发现,在未来职业领域的规划过程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教育领域,女性青少年比男性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探索和投入。张文新等人[6]的研究发现,大一新生处于对未来主要发展领域进行规划的过度阶段,高年级大学生对未来各领域的探索水平逐渐提高。刘霞等人[7]的研究发现,高自我认同组个体有着更大的未来取向广度,低自我认同组则是过去取向广度更大。另有研究发现,孤独对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关系领域(社会关系、婚姻家庭)有影响。

总体来看,关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研究日益丰富,不少研究探讨了未来取向的概念、有一些研究是针对我国青少年未来取向的调查,也有研究关注的是家庭、同伴等因素对未来取向的影响,以及探讨未来取向与学业、情绪适应、人格等方面关系的研究,但是总体来说目前对于未来取向的研究还仅停留在概念、结构以及影响因素等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方面。研究未来取向的目标人群也以内陆地区(山东等地)为主,缺少对沿海发达地区的青少年未来取向的探讨。不少研究以大学生为目标人群,以高中学生,尤其是聚焦处于初高转折、高中适应、人生起点的高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相对非常缺乏。以现场实验开展实证研究的也相对较少,对于未来取向的干预途径、发展培养等方面的探讨及在学校自然情境下开展的干预研究相对缺乏,这种现状不能满足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需求,也无法适应日益迫切的社会发展需求,所以关于学生未来取向的研究还需要拓展和深入。

参考文献

[1]刘霞.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的编制[D].西南大学,2011.

[2]张玲玲,张文新,纪林芹,等.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中文版的测量学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1):103-108.

[3]刘霞.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的编制[D].西南大学,2011.

[4]张玲玲.青少年的未来取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5.

[5]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

[6]张文新,张玲玲,纪林芹,等.青少年的个人未来发展目标和担忧[J].心理科学,2006,29(2):274-277.

[7]刘霞,黄希庭,普彬,等.未来取向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3):385-393.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一中学,上海,200040)

编辑/王抒文 刘 扬 终校/于 洪

相关热词搜索: 取向 中学生 综述 未来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