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电影《阿凡达》的文化解读

时间:2022-10-20 19:50: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电影中的形象符号在影像传播中,具有深刻的表征意义。电影《阿凡达》运用众多的形象符号来表达文化的多元化、文化反思和文化展望三个方面。其蕴涵的文化内涵,引起多方面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电影色彩学 符号 形象与表征 电影革命

影片《阿凡达》是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继《泰坦尼克号》后,蛰伏12年后推出的一部科幻片。制作该片共斥资5亿美元,成为电影史上制作费用最高的电影。这部影片无论是影片内容还是制作技术,抑或电影美学都表现得可圈可点,成为不可多得的电影精品。这部影片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十分具有文化解读的价值。整部影片流露出浓厚的关爱自然,反思现代文明的基调,但在看似反殖民主义思想下蕴涵着些许后殖民主义倾向。可以说这是一部后殖民主义①时代的充满反思的地理大发现影片。

电影美学与文化

电影美学是从电影的审美特性、电影艺术的审美规律,尤其是电影语言、电影思维、电影艺术中超越时空的假定性和电影的审美形体的统称。除此之外,电影美学还要设计与语气有关的社会思潮、思想以及哲学、文学的深层次,又与各种技术密切相关,所以它除了具有艺术属性、哲学属性外,又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和使用(技术)属性。②

色彩是沉默的语言,作为电影摄影艺术四大造型元素之一的电影,色彩更是一个综合的、特殊的语言系统。③影片《阿凡达》整体色彩绚丽,极具视觉冲击力。这样的视觉冲击力在3D技术制作后更为凸显。

它的主要色相是绿色的;色彩明亮度是明亮的;色彩饱和度是浓彩主调的;色性是暖调的。这些电影色彩的属性有着极强的心理暗示,十分容易将观众带入情节,与剧情一起开心、伤感、担忧或愤怒。影片中的蓝色也是不能被忽略的。作为三原色中最容易调和的色彩元素,有着调和的象征性意义。它和其他颜色毫无拘束的比例搭配造就出各种美妙的幻想。很多人喜欢蓝色是因为它可以展开人的无尽幻想,这样的幻想是思想无束缚的驰骋。纳美人漂亮的蓝色肌肤,潘多拉星球未被污染过的蓝色天空都暗含了无拘无束、自在浪漫的韵味。换而言之,自由由此而生。

影像表征与文化

电影影像传播中,折射的是影像制造者和影像符号对影像的内容表征意义。透过影像,作为第三者的读者能够更深层次地解读影像表征,进而理解影片文化。这个表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与一定的文化相对应。

纳美人的形象与表征。影片中纳美人有着极为突出的形象特征——近3米的身高、海洋蓝般的皮肤、尖尖的耳朵、敏捷的身手,这可以让观者极其快速地区分出地球人与潘多拉星球土著。纳美人居住在森林中,身着兽皮、喜欢在身上画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木头穿刺鼻翼的首领形象,都折射出地球上生活在非洲、美洲的土著人,且善于奔跑、跳跃,敬仰神灵,把动物当做朋友,信奉植物有思想,也体现出了以印第安人为代表的地球土著居民的生活状态、模式。影片中以上校为代表的地球人用武力强迫纳美人离开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时,纳美人战斗到最后一人的情节,也影射了美洲大陆上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从符号学角度透析影片,有理由说印第安人的形象与历史给了导演卡梅隆极大的启示。

潘多拉星球各式生物的表征。潘多拉星球中的风、雨、流水、瀑布、植物、动物有着五彩斑斓的原始景观,那是地球人梦想的未来星球。潘多拉星球的生态结构无疑是热带雨林与侏罗纪时代的结合体。迅雷翼兽和“魅影”形象与恐龙(飞龙、翼龙)十分神似;作为坐骑的动物与斑马有着无异的外观。就连那些因为失重飘浮在空中的群峰山峦,原型都是有据可循的。这些如梦似幻的动植物形态并非凭空捏造,毫无根据可言,它们正是地球生物的异化形象。这些潘多拉星球生物的形象无不引起观者对地球生物的关心,进而思考地球生态环境现状等现实问题。

纳美人的宗教信仰表征。纳美人信奉的神——爱娃(与EVE有着不可忽略的相似发音)是个典型的女性化的名字。它有着非常曼妙而抒情的外表,银色柳树一样会发光的灵魂之树,并且这个神灵只有女性才有传达它旨意的资格。很明显,这种宗教是阴性的、地母型的、自然导向的。这自然会使观者联想到非洲大陆原始的神教及东北萨满教。从信仰角度说,萨满教和印第安人就相信人跟万物是能够通过身体的一些部分感通的。所以纳美人的宗教信仰形象也是和影片情节相扣,并能从地球上找到原型的。

影片蕴涵的文化

关爱自然,构建和谐的思想。影片展示给观者潘多拉星球上居住者和自然相依相靠的生存和谐模式。在这个星球上,每一个动物、每一棵植物都按照自然法则静静地生息。一种内在的能量,将所有有生命的物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纳美人用自己的发梢,可以和星球上的动物和植物沟通交流,如拥有共同的生命脉搏。于是,当地球人开着飞机、驾着大炮来到这里,为工业和财富不惜破坏原始生态平衡的时候,他们要保护的就不仅仅是自己生存的家园,还有自己生存的环境。

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人类将地球上的资源掠夺殆尽后,将目光盯向了遥远的潘多拉星球。透过这些,观众必将反思现在工业文明对环境的破坏,环保的思想也随着影片传至人心。

后殖民主义时代的反殖民主义影片。影片本身的故事情节无疑是反殖民主义的。影片一开始就刻画出两类殖民者形象:一类是以上校为代表的强硬派,另一类是以潘多拉项目负责人为代表的温和派。

影片的结尾,强硬派被当地土著一箭穿心,温和派被迫离开潘多拉星球。影片反殖民主义的态度,鲜明得触手可及。卡梅隆借用外星人的躯壳,将人生的哲学理念,对不同种族、信仰和文化背景下的关系探索,演变成一个科幻寓言。影片毫不留情地借用纳美人的团结和清醒的人类英雄,对于自诩优越的国家、民族对弱小异类的国家、民族居高临下和自以为是的态度,擅自发动缺乏人道的战争予以嘲讽。

然而这个“反”还是有着粗暴之嫌。该片表面打着反殖民主义的旗号,但细细思量不难发现其是一部地理大发现星际版故事,是不折不扣的后殖民主义④色彩的影片。从选题上来看,影片是“文明”与“野蛮”的对立;从感情基调上来看,是对侵略者的控诉和对守卫家园者的同情;但从实际上来说,表现的是后殖民主义的思想,“我们是比他们优越,我们应该统治他们”,“他们不能表述自己,他们只能被别人表述”。

从形象塑造角度看。纳美人在影片中被塑造出的整体的群像是模糊的,宛如一个原始部落。他们身披兽皮,表情单一,即使在一起祈祷(“施法”),表现出的也只是一种整齐划一的群体特征。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性格特点,除了在家园被毁时显出悲伤的眼神和表情。这样的表情不觉有个体差异性,许多动物在看到家园被大火吞灭时,也会露出这样的表情。具体到个人,苏泰是相对有些特点的。他英勇善战,但也有些愚蠢。他嫉妒外来者杰克,而且把这份嫉妒表现得无处不在。可以说苏泰是那种经典的原始人个体,他的优点集中在他的体能部分,而他的缺点显而易见,但最终无伤大雅。关键的一点是,他既然是“原始人”中的一员,那一定具备其最重要的特征——单纯。他绝不会是一个复杂的人,因此他不会真的很坏;我们甚至可以说,他还不配拥有真正的“坏”。从他的出场到他的落幕,完全可以体现出一个简单人的表征。

从情节设置看。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杰克说服纳美人的方式。杰克不是靠理性的事实、道理,也不是靠地球人枪炮攻击后留下的铁证,而是靠征服了“魅影”这只寓有传说的大鸟而说服了纳美人。若不是“魅影”这只大鸟,他们便看不见杰克的态度,只能抓住他最初的目的不放。换句话说,杰克依靠的不是理智,而是神话。这似乎在说明,纳美人无法接受、消化摆在眼前的事实,从而没办法接受逻辑推理,反而是陷在自己的神话传说里不能自拔。影片最后纳美人拿着人类的枪炮逼着他们不喜欢的地球人离开潘多拉星球,这或许可以理解为,地球人实际上还是完成了对纳美人的征服,纳美人依然被纳入了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中。

从核心剧情看。全片最能体现后殖民主义情结的,还是其核心剧情安排,而拯救了纳美人的,归根结底还是地球人,而不是纳美人自己。杰克背弃了自己的任务,但他毕竟是地球人,只是良心发现而已。殖民者的优越感和统治欲并没有改变,只是换了一副“我了解你们,我尊敬你们,我想融入你们”的友善面孔。

矛盾的理解。后殖民主义倾向与反殖民主义看似是矛盾的,但从现代文明与全球化背景来看,却不难理解。纳美人取得了这场“土地之争”的胜利,将他们不喜欢的人类赶回了地球,但他们却接受了地球人的武器和所留下的现代化产品。这和地球上将殖民者赶出了自己领域的民族和国家,最终还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西方化了一样。

综合说来,这是一部有着浓烈的后殖民主义时代特点的反殖民主义影片。其文化在影片情节的展开中,不停地发送给观者,并引起了共鸣与反思。有看法说,《阿凡达》是一封迟来500年的道歉信,3D的,却不够真诚。直到最后,詹姆斯·卡梅隆也不愿意让应该忏悔的人们好好忏悔,在应该残忍的时刻没能残忍到底。

影片背后形成的文化

看电影到体验电影的革命。卡梅隆带着他的《阿凡达》在全球掀起了一股3D风暴。全球经济正趋于好转,2009年电影票房收入并不理想,将观众吸引到电影院来是业界的难题。影片《2012》的票房收入为4.5亿美元;《变形金刚2》票房收入为4.3亿美元;《阿凡达》在2010年4月全球票房收入已达到26.3亿美元。取得这样的票房收入,与影片的内容密不可分,也与体验电影有着更深层的关系。

影片除了平面胶片外,还有3D、IMAX胶片制式供观众选择,让观众不光是在影院用眼睛看,更是全身都在体验影片的真实性、冲击力等。观众纷纷赞扬这样的体验性所带来的真实性与参与感。而这势必将成为电影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由此变革所带来的文化正在逐步加深。

成功的制作技术推动电影业的再次发展。在现代商业中,有着这样的一个观念:“二流公司(班底)卖产品,一流公司卖标准。”《阿凡达》无疑是一流公司的产品,且在影片上映后,因其技术的完美,迅速在全球发起了3D制作技术的讨论。

我国观众基本持大力赞扬态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质问为何我国电影业的制作水平与国际一流水平差异如此之大。业界也有不少导演持反省态度,陆川导演甚至发表言论称“这是我们中国电影人要集体目睹的、集体服气的一次完败”,同时表示中国差的不是技术,而是梦想和真诚。

在《阿凡达》的末尾段落,豪华的战争场面从天空打到森林。纳美勇士骑着空中飞禽与人类的战斗机对抗,森林里纳美勇士骑着类似马一般的生物与人类的机器人大战,这场战争在电影中一直持续了20分钟,加上雄浑的配乐,人们血脉贲张。卡梅隆在接受采访时很自豪地说:“这20分钟凝聚了我一生的精华。”卡梅隆本人在谈及中国电影时提到了张艺谋,他说他是张艺谋的粉丝,看过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画面很诗意,非常喜欢张艺谋在美学上的思考。那种美感是好莱坞所缺少的,值得他们学习。他甚至提到,《阿凡达》希望表达的特殊审美,是他在张艺谋的电影里偷师学到的。⑤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中国影人缺失的不是技术而是梦想。

这样大范围高频度地提及电影制作技术,势必会推动电影业的再次高速发展。而且这样的发展越来越高科技化,不再是单一的制作方式。

注 释:

①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王宏刚:《满族与萨满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梁明、李力:《电影色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④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编:《文化反思与文化建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8年版。

⑤中国新闻网,.cn/yl/yl-dyzx/news/2009/12-24/2036822.shtml

(作者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9级传播学硕士生)

编校:董方晓

相关热词搜索: 解读 阿凡 文化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