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14政府报告解读_2019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时间:2021-10-13 22:18:14 来源:网友投稿

 

  2010年,被广泛认为是“极其复杂的一年”,然宜昌“风景独好”,实现“十一五”圆满收官。昨日,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开幕,市长李乐成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用1.6万字的篇幅,展示了“十一五”辉煌成就,描绘了“十二五”宏伟蓝图,提出了2011年工作思路与安排。

  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供稿

  弯道超越,迈上新起点

  “十一五”时期,是宜昌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时期。这是《报告》的一个重要判断,符合宜昌实际。过去五年,宜昌面临的发展环境复杂多变、风险挑战历史罕见。我们成功克服雨雪冰冻、暴雨山洪等重大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们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化危为机,难中求进,创造了“宜昌速度”,实现“弯道超越”,全面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谱写了宜昌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报告》用事实说话,高度概括了“十一五”取得的重大成绩,既有定性描述,又有数量分析,数据运用达136处。过去五年,宜昌发展可圈可点,亮点纷呈。

  亮点之一:综合实力跨越发展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1547.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9.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0.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8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6倍、3.2倍、3.1倍和2.4倍。五年开工建设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608个,是“十五”时期的2.1倍,三峡全通涂镀板一期、万达广场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综合实力显着增强,跃居中部地区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发展前列,进入全国百强。

  亮点之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体系初步形成,六大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8.5%。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27家,农产品加工年产值584亿元。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化工、食品医药、电力产业不断壮大,装备制造业迅速崛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41%。第三产业突破性发展。旅游业加快转型。五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672万人次,旅游收入374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1.5倍和1.6倍。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全面推进。金东山市场、中心商务区一期等一批商业项目建成营运。金融业稳步发展,兴业、浦发、汉口银行相继在宜昌设立分支机构。

  亮点之三: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国有企业改制卓有成效,宜化、兴发、安琪等一批企业活力迸发、快速壮大。行政审批提速,审批环节减少16%,审批时限压缩67%。农村集体林权制度、农村金融改革逐步深化。宜昌被纳入国家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招商引资硕果累累,五年引进产业项目864个,实际到位资金766亿元,分别为“十五”时期的1.6倍和5倍。对外开放成绩斐然,五年完成出口40亿美元,年均增长32.4%;利用外资8亿美元,年均增长14.5%。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明显,五年争取对口支援资金209亿元,经济合作项目211个。

  亮点之四:城乡面貌巨大变化

  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三峡机场航空口岸顺利开通。沪渝高速、荆宜高速、江南三峡翻坝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建成通车。宜巴高速公路、汉宜高速铁路建设顺利。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47公里,铁路总里程444公里,港口年吞吐量3614万吨,85%的县市区通达高速或一级公路,95%的县乡道路达到四级以上标准,所有行政村通达沥青或水泥路。城市规模扩大,功能提升。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过100万人。沿江大道延伸段、城东大道、发展大道、临江溪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城区新增绿地53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9平方米。宜昌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秭归、宜都、兴山获得“国家园林城”称号。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47%。

  亮点之五: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五年新增城镇就业43.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3.5万人。五项保险参保人数扩大到332.7万人次。城镇低保应保尽保,农村低保扩大到14.4万人。群众文化设施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五年建设经济适用房14256套、廉租房7324套,发放租金补贴22401户,改造棚户区住户10570户,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得到缓解。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落实各项惠农补贴23.3亿元。新建“一池三改”农户20.7万户,改造农村危房12912户,建成末级渠系3908公里。解决了99.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减少农村低收入和贫困人口13.3万人。移民搬迁安置顺利完成。

  客观分析宜昌历史方位,可以得出三个判断: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加速期、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发展黄金期。宜昌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未来五年大有可为。

  美好愿景,呼唤新跨越

  《报告》科学描绘未来五年宜昌发展蓝图:基本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三城”愿景,是把宜昌放在全省、全国、全球的视野来定位,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目标思路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功能定位,“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是特色定位。三者有机统一,统一于宜昌跨越发展的进程中,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

  实现上述目标,《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五个发展”。

  一是跨越发展。推动发展新跨越,是省委省政府对宜昌的厚望,是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经过近几年努力,宜昌已具备加快发展的惯性,拥有跨越发展基础。如何推进跨越发展,《报告》突出了经济总量、城市规模两个重点。提出: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下大力提升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提升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力,继续走在长江沿线和中部同等城市发展前列;呼应武汉、重庆两大城市圈发展,加快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步伐,着力把宜昌建设成区域性经济中心、交通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和三峡旅游龙头;到“十二五”期末,生产总值超过3500亿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万人左右。

  二是转型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赢得未来竞争的客观需要。当前,制约全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瓶颈仍然存在,这个瓶颈不突破,很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必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报告》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增长模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促进速度与质量、发展与民生、增长与环境、经济与社会有机统一。

  三是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和贫困地区是难点。必须统筹区域、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和贫困地区的面貌大改变,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规划和建设,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中心城区、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共建共享,构建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一体化格局,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支持三峡库区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差距。

  四是创新发展。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是推进跨越发展的根本动力。《报告》提出:大力推进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创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使创新成为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积极推动科技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核心竞争优势,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五是和谐发展。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是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报告》提出: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维护公共安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突出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分配、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逐步建立科学完整、有机衔接、相互配套的民生保障机制,加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力争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

  提速转型,力创开门红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开局影响全局,做好今年工作,对实现发展新跨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报告》立足好中求快确定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增长指标,较往年高1至2个百分点。制定这些目标,充分考虑了需要和可能,积极进取且切实可行,展示了市政府登高望远,奋发有为,推动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对2011年工作,《报告》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新举措,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举措之一:项目给力 园区领跑

  以项目增量推动发展转型,是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的一个观点,要求调结构、促转变,必须落实在项目和投资上。《报告》强调,把项目建设摆在经济工作首位,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发展后劲。切实加强重点项目建设,解决好项目用地、能源、资金、用工等要素问题,促进全通涂镀板二期和三期、三新硅业、联邦电缆、富程科技等重点项目早日建成投产。进一步抓好招商引资,不断完善招商机制和办法,推进招商资源共享,整合招商力量,形成招商合力。加大培育和服务市场主体力度,推进全民创业,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家。

  把开发区园区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独立成章,重点阐述,是《报告》的突出亮点。《报告》指出,加快宜昌高新区和沿江园区开放开发,是拓展宜昌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将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创新机制,重点突破,把沿江一带建成全市经济重要增长极。全力推进宜昌国家级高新区发展,放大高新区带动效应,统筹推进一区多园建设,全面提升东山、猇亭园区,加快发展白洋工业园、生物产业园、磁电子高科技产业园。创新园区投入机制,采取财政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等多种方式,灵活运用BT、BOT等办法,拓宽园区建设投入渠道,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园区开发。推动产业向开发区、园区集聚,明确各类开发区、园区产业布局和功能区分,引导沿江开发区、园区和沿江城市群协调发展,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融共进、相辅而行。

  举措之二:两轮驱动 三产协调

  当前,宜昌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阶段。鉴此,《报告》突出了两个重点: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以旅游和物流为重点,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工业要做大做强。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高制造业能力和水平,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具体有三大任务:一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工业经济信息化水平。力争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0亿元,装备制造业突破480亿元,食品加工业突破420亿元。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环境,尽快把

  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尽快把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培育壮大。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服务业要加快发展。一是加快旅游业转型步伐。高标准编制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规划,整合旅游资源,提高开发利用效益。积极应对高铁时代来临和交通格局新变化,开展系列营销活动,开辟新的客源市场,力争全年接待游客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5亿元。二是加快推进三峡物流中心建设。全面实施三峡物流中心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

  物流园区布局,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物流服务功能。三是拓展服务领域和创新服务业态。大力发展会计审计、评估评价、法律事务、检验检测、会议展览、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引导资源要素集聚,推进服务外包。积极发展体育健身、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落户宜昌,积极培育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加大企业上市推进力度,力争有3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

  农业要提质增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报告》从特色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明确了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提出加快打造柑橘、茶叶、蔬菜、畜牧、水产、食用油6个百亿产业,力争加工产值过百亿元的县市区达到3个,过50亿元的园区3个,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670亿元。

  举措之三:区域统筹 二元互动

  统筹区域、城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报告》表明,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区域、城乡之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围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出了一系列任务:改造低丘岗地15万亩、低产林8万亩,建设高产农田10万亩。新建农村公路1200公里;继续实施“十镇百村”示范工程和乡村清洁工程,完成“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3万户。强调加大国家水利投资争取力度,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23座,新建、改造末级渠系460公里,建设抗旱水池5000口;抓好沮漳河泵站更新改造、东风渠灌区节水改造,启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6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解决10万人以上饮水安全问题。

  明确提出,支持各县市区开发区、园区加快发展,引领县域经济做大做强。鼓励库区县、山区县到沿江开发区、园区兴办项目,发展“飞地经济”。

  同时提出,启动新一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确保搬迁扶贫4000人。积极争取三峡对口支援项目和经济协作项目,力争到位资金40亿元。积极扶持库区移民生产发展,促进移民安稳致富。

  举措之四:双向拓展 扩容提质

  宜昌已进入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人口快速聚集、功能快速提升、产业快速转型的加速期,正在向现代化大城市迈进。《报告》明确了城市空间拓展重点:向东延伸、跨江发展。强调加快推动城市扩容提质,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力和综合竞争力。

  逐步构建现代化城市体系。积极支持宜都、枝江、当阳向中等城市发展,加快与中心城区融合,与“宜荆荆”城市群对接;合理确定中心镇和重点镇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开发边界,促进城市和城镇功能互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发展格局。

  加快提升综合交通功能。重点是:加强公路、铁路、港口、站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完成交通投资80亿元;加快太平溪港二期、茅坪港、云池港二期等港区建设,完善集疏运功能,着力建设亿吨组合新港;确保沪渝高速龙舟坪连接线、伍家客运枢纽站等工程年内基本完工;加快318国道万城大桥至云池段改建,加紧建设小鸦等一级路,力争陆渔路建成通车;支持保宜和宜巴高速公路、汉宜高速铁路加快建设。

  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继续抓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城市建设项目:推进东山四路、城乡路二期等城市骨架项目建设,加快城东生态新区、火车东站片区、唐家湾片区开发;取消夷陵长江大桥收费,争取庙嘴长江大桥项目立项并提前启动,抓紧实施江南大道、谭艾路改扩建,改善点军发展环境。健全城市综合管理机制,强化城区网格化和数字化管理。

  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力争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加快建设猇亭、点军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试行城区垃圾分类收集,改善垃圾处理系统。抓好城区沙河、合益沟治理,抓好三峡库区、清江、香溪河、黄柏河、运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确保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确保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50天左右。

  举措之五:改善民生 成果共享

  《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就业是民生之本。《报告》继续把扩大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提出: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缓解企业用工难;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力争进入国家创业型城市行列;新增小额贷款担保基金2300万元,增发小额担保贷款1.8亿元,重点支持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加快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确保新增城镇就业7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人员再就业3.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5万人。

  社保是民生之依。《报告》加重笔墨安排社会保障工作,提出: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参保总人数达到340万人次;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好他们的住房、就业和养老保险等问题;健全城乡低保标准动态增长机制,力争城区城市低保标准提高15%以上;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基本实现“全员纳入、应保尽保”目标;进一步加快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城区新建公共租赁房1460套;扩大城区廉租房保障覆盖面,将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且人均月收入不足600元的困难家庭纳入廉租房租赁补贴范围。

  教育是民生之基。《报告》强调,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教育网点布局规划,加强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县域均衡发展;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建设10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宜昌职教园建设;支持三峡大学等高等院校加快发展。

  卫生是民生之急。为逐步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报告》提出卫生事业发展的具体任务:科学编制规划,逐步调整城区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支持重点医院争优创名,增强区域性服务能力;落实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各项工作,切实办好乡镇、社区和村医疗卫生机构。

  文化是民生之魂。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报告》提出:加紧筹建宜昌文化产业园,引导文化企业向园区集中;积极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动漫、文艺娱乐等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剧目,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强城乡文体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文化站点和文化中心户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报告》还用较长篇幅,明确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工作重点:扎实开展好国家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完善社会应急管理机制;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相关热词搜索: 解读 报告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