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范文五篇

时间:2021-12-07 15:27:28 来源:网友投稿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5篇

【篇一】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如何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辛雪梅
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9年第03期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我国逐渐向法治国家社会一体化建设方向发展,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应在课堂中有意识的贯彻法律法规,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小学教学 道德与法治

        自2016年下学期开始,我国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更改为道德与法治,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对道德法治有全新的认识,提升小学道德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内容发生深刻的变化,为顺应新课标的发展趋势,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名称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说明国家对小学生道德水平与法律意识的重视,小学道德法制课程教师面对新的教学改革形势,应从学生情况及课堂教学入手,及时转变教学思想,认真研究学科特点及内容,采集整理丰富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原则,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注重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的培养,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道德与法治精神的发展。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时期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识,促进社会道德发展的风尚。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影响对学生道德法治观念的培养。应针对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促进道德与发展教学效果的提升。

        造成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得当,考核方式过于简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开展是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治概念的教育,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未正确理解课程教学目标的含义,一味强调知识概念的灌输,导致教学内容教条化,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二】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研阶段性报告——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高效策略研究

  内容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从“思想品德”变化为“品德与社会”,不仅是课程名称的改变,而且是内容和形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的改变。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所以探索如何通过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评价、有效反思等课堂教学策略来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有效提问、有效评价、有效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相比较1997年4 月颁发试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而言,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性质已经由单纯的“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提升为“综合课程”。至此,“思想品德”这个沿用已久的课程名称已演化为两个分支(一、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三到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新编的《品德与社会》其内容和形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社会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了。这个变化不仅是课程名称的改变,而且是内容和形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的改变。虽然教材变更了,但教学手段不变,教学的有效性也就不能增加。综观当前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我们不难发现,部分教师没有跟着新教材的理念走,还是在沿用旧的思想品德的教学方式,生硬灌输的多,没有灵活使用教材;学生主动求索的少,盲目接受书本的观点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自己动手实践更加少。这样所产生的后果是新教材的丰富性、灵活性被削弱,学生的间接经验多,直接感悟少,形成一些唯心的道德认识,大大降低了《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课堂教学本身是一种目的性很明确的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习得知识,获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所以探索如何通过改善课堂教学来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二、何谓有效性课堂教学?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通俗来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为:从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技能上,从不会到会,从少到多,从情感上,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要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应从改变课堂教学策略着手。

  三、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何谓“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有效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方式多样,如阅读、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析,以及撰写报告书、制作图表等,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效用,而不宜在一节课内展现多种教学活动方式。

  品德课堂教学是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在教学实践中人们总结归纳出了多种教学形式。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实践操作、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等。课标明确地提示教师是要关注每一种教学方式特有的适用范围和价值,有效地使用这些活动方式,并不是在一节课中用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将这些活动方式运用到位。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以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更应讲究教学活动,即是“体验学习、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1)体验学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到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体验是学生身临其境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体验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识学习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在实施体验类教学活动是需要注意:第一,强调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主动体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感受自己的情感活动,关心他们体验到了什么。第二,明确体验活动的外部行为一定要引起学生内部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们在活动中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知觉、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功能共同参与体验,以促使学生的心理真正发生变化。第三,将体验作为学生个性形成的基础和个人成长的基础。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失败的体验对学生也同样重要。所以,教师要特别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学会从失败和错误中学习。如在讲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家人的爱》一课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从出生到我们长大,父母对我们的呵护,我们才能健康成长片段,让学生体验到父母长辈为自己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了解他们对自己寄予的希望和培养教育自己的苦心,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

  (2)探究学习

  探究类活动方式的意义在于学生的探究过程。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探究方式表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带有个性特征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说,所有的活动都间接或直接具有探究的性质,直接探究,如观察、调查、搜集、整理等。我们在探究活动中要努力促进,多方发现,特别是要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有所创新的行为,并要向全体学生展示。因此,探究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如在讲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来自社会的爱》一课中,我搜集了社会上常见的一些为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而设立的警示语、标志牌,还有一些保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条文并制成课件播放,使学生了解国家所制定的一些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法律,从中体会到国家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关爱。制作一段录音,内容为“一名普通教师的心声”,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内心世界,感受老师的苦与乐。

  (3)解决问题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则是指学生面对新情境、新课题以及积极探究的态度、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解决新问题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去构建品德和促进社会性发展的过程。问题解决学习强调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通信连万家》一课教学,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不仅通过提问让学生知道邮寄、电话等是人们常用的通信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更要注意提出有助于学生以小见大,从表面到深入的问题:这些通信方式的产生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何影响?从而引导孩子懂得通信的变化令人们的生活也产生变化,从而推导开去,其他的变化如交通工具的变化、娱乐工具的变化等也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2、有效提问

  但通过有效提问来让学生深入思考,这个还不是有效提问的最高境界。那么有效提问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本人以为是通过教师的有效提问从而使学生产生自己的问题,自己学会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学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比他能解决按照老师提出的问题更重要。现在中国的小孩子普遍存在着想象力、创造力低下,“高分低能”的现象。这点与学生不会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有很大的关系。往往都是老师有问题问他,而他自己则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其实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有所收获并产生疑问,他们才能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创造。如教师在讲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算算家庭帐”这一专题时,在学生学会计算家庭开支的基础上,教师意图借此渗透“科学理财”的观念。我把问题在电脑上制成了幻灯片的形式播放: “你觉得能否用家庭节约家庭开支的方式来理财吗?”“你的家庭开支合理吗?”“有没有开支是可以减免的?”“你的家庭开支比例合理吗?”“你的家庭开支可以让你的家庭有足够的家庭保障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再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进一步思考解决方法的可行性。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思考、讨论,最后他们形成了”开源节流、合理开支、家庭保障要重视“的科学的家庭理财观念。显然,这样的学习效果要比老师直接告诉他如何科学理财要好得多。

  3、有效评价。

  有效的评价是有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重点。因为学生品德未必就在课堂上生成,也许要过一段时间才可以显现效果;而且每个学生个体都具有复杂性,他这方面表现好,可能另一方面表现就不尽人意或者他在学校表现好而在家庭、社会上就办不到。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具有多元性、可持续性。

  (1)多元性

  A、评价方式的多元。要打破单一的分数、等级评价方式,形式要活泼多样。如短语评价、图标符号评价、动作评价、表情评价、语言评价、竞赛评价等。还可以通过展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检查、评估。

  B、评价层面的多元。我们要注意突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对学生的品德生成与综合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C、评价者的多元。《品德与社会》评价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评价局面。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可以请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2)可持续性

  一节课堂结束,对学生的评价并不能也到此结束。考虑到学生品德养成的长期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持续。一个阶段或一个学期,教师可以继续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多元的评价层面、多元的评价者重新评价学生,以获得对学生全面的、动态的综合评价。

  6、有效反思。

  有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除了注重课堂外,也应注重课堂教学后的反思。课堂结束了,课堂教学的研究不应结束。案例、教学实录、教学随笔、心得体会、录像、录音、观摩评课、专家诊断、同伴探讨、整理学生学习成果,提升、总结等都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反思的形式。通过反思,我们可以跳出“当局者迷”的圈子,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整理学生学习成果,再加以提升、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反思行为。本人尤其重视这一种教学反思,虽然是辛苦些,但在整理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学生的心灵间接进行了“对话”,它可以让教师在整理的阶段中更加了解学生的真实现状,把握学生的发展方向,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总之,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策略,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品德教学中出现的挑战。相信在所有重视关心孩子发展的有心人的共同努力下,《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定能够迎刃而解,教学的有效性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参考资料:

  1、《课程标准导读与教学实施》(北京理工大学 陈吉明)

  2、《什么是有效学习》(华南师范大学教科所 刘良华)(广州市越秀区有效教学学习资料汇编)

【篇三】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作者:孙锦慧
来源:《学周刊》2018年第25期

        摘 要:近年来,社会上越来越注重社会道德与安全问题,为了使社会环境更加文明和谐,教育上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品质道德的教育。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里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低下,教育成果不尽如人意,长此以往,会对将来的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迫在眉睫。本文简单地提出了自己通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的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性的几点策略,希望能够对教学对社会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5-006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5.037

        之所以在小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为了能够在学生成长之初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正确判断是非善恶,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根据现实情况调查分析,当今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成果不够凸显,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经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但是现实情况是,一些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形式化,单纯地把书上的理论传输给学生。在这种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学生是不可能学到应有的知识的。2.教学方法不正确。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述理论,他们根本听不进去,那么课堂效果不理想也就在所难免了。3.教学理念不正确。教师还是按照以往教学理念,教师完全主导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理念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4.课后作业过于形式化。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只是留一些形式化的抄写,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5.考核过于简单化。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考核依然是按照其他科目那样单凭期末考试成绩是不正确的。因此,要想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具体策略如下。

【篇四】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作者:张剑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2期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的特点。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有关内容,小学义务阶段的德育课程被正式命名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名称的更变使得课程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为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那么,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们要如何就这些问题进行改进呢?这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教学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2-0074-02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环节走形式

        纵观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教学目标不突出,教学环节不紧凑、教学内容不严谨这一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通过观察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我发现,部分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目的不明确,课堂教学较为随意,常常会出现思路混乱的情况,这就导致某些重难点知识无法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得到有效地讲解,或者在课堂教学结束的时候,还留有过多的时间。这就使得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学生无法在参与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

        2.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仍将讲解法作为主要的课堂教学方法,新改革背景下探究到的诸多新的教学方法毫无踪影可寻。在单一的讲解法的应用下,课堂氛围异常沉闷,学生在知识灌输下非但无法获得有价值的知识,甚至对道德与法治学习丧失兴趣,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3.教学内容泛化

        纵观我们所使用的新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由于教材内容发生了变化,而教师对教材进行研究不够深入,这就使得其再把握设计思路的时候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导致其教学活动的开展仍旧以教材内容为唯一依据。教师在过分依赖教材内容的情况下,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当作了“看图说话”,无法将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而导致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脱轨。还有一些教师在教材思路设计把握不准确的情况下,课堂教学内容脱离教材,远离教学主题。尽管教师意识到了道德与法治与学生生活的关系,也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但生活活动却缺乏实质性的教学内容,这使得生活化教学流于形式。

【篇五】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探讨
作者:麦迪娜·斯格瓦特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年第01期

        【摘 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三观尚未树立,不能做到明辨是非,同时,小学时期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旺盛,若是不能为其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可能会因为一时好奇心和其他原因走上歧途,一生追悔莫及。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了解基本法律知识,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072-02

        前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知的接受能力还新事物的感知能力都有限,在这样的前提下,在小学课堂开展道德与法治内容的学习,就要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知行结合,在课堂中也会有更多的参与感,能够大大的提高課堂学习的效率[1]。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通过对一些在课堂开展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小学进行调研,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小学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上。传统的课堂教育授课模式一般是教师讲解理论知识,练习和提问掌握、巩固知识,课下的作业加深理解这样的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一般也是通过教师讲解与问答互动两方面来实现。不过我们发现很多课堂上使用的教材统一,知识理论生硬死板不接地气,对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没有针对性。虽然设置了互动问答环节,但是课堂氛围不热烈,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感,提问和回答过于机械,没有实际意义,这样开展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洗脑教学无异,不仅不会让学生的道德水准提高,相反还会激起学生的抵触情绪。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践

相关热词搜索: 课堂教学 法治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