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自然科学基础作业什么是参考系【5篇】

时间:2021-11-09 10:38:34 来源:网友投稿

什么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shén me,表示疑问,是提问用语,通常表示对事物的提问。这个词语由中古汉语的“何物”讹变而来,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自然科学基础作业什么是参考系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自然科学基础作业什么是参考系5篇

自然科学基础作业什么是参考系篇1

数学是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的基础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我们研究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与消除的目的是:(1)便于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反思,以总结经验,找准问题,发扬成绩,纠正错误;(2)把握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加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益;(3)试图探讨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及与素质教育相悖的有关问题,使数学学科价值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和有效发挥,更好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有哪些心理障碍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赖心理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急躁心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对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3、定势心理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惯性。虽然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但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4、偏重结论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具体地讲,存在的影响因素有如下一些:①“应试教育”大气候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②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理解;③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④数学学科价值还未真正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识;⑤教法单调死板,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⑥学法指导不够,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头;等等。

  二、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

  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四重、三到、八引导”,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

  (一)“四重”,即重基储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三是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总之,要以启发诱导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4、重方法“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所谓重方法,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二)“三到”,即心到、情到、人到。

  教师要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课堂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三)“八引导”,即学科价值引导、爱心引导、兴趣引导、目标引导、竞赛引导、环境引导、榜样引导、方法引导。

  1、学科价值引导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一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悠久历史;二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要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关系,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2、爱心引导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征询他们的意见,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

  3、兴趣引导一是问题激趣。问题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但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有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等。

  4、目标引导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标要既有长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总体性的又有阶段性的,既有现实性的又有超前性的。对于学生个体,特别是后进生和尖子生,要努力通过“暗示”和“个别交谈”使他们明确目标,给他们加油鼓劲。

  5、环境引导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加强家访,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使学生有一个“关心互助、理解、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

  6、榜样引导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一是要在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二是要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三是教师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7、竞争引导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建立竞争机制,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和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比、学、赶、帮争先进。

  8、方法引导在数学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同时,要进行数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等的指导。

  总之,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与此相应,引导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没有固定模式。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让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这块园地中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自然科学基础作业什么是参考系篇2

教 案

任课教师:伊茂明

第一章自然的探索

学习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自然科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展趋势;知道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自然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的关系。

重点难点

掌握观察、实验方法。重点有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经典力学中牛顿最重要的成就;19世纪的三大发现等。

一、检查人数

二、教学导入

本课程内容按照物质的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运用到改造,将理、化、生、地的内容综合在一起。以包容性强、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例如自然、地球、能量、生活、环境等来兼容素材,并加以定式化、组织化。以使我们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简史、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并能动地改造环境,使之协调。

三、讲授新课

本章首先阐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介绍了古代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说明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然后介绍了自然科学研究和学习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实验的方法;如何设计实验和实验结果的整理与总结;最后介绍了科学教育中人们关注的问题,以及科学、技术、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一节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的重大发明、发现;著名科学家的贡献,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20世纪科技发展的特点和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本教材把自然科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古代(古代自然科学);②近代(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③现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选择一部分重大的、划时代的人物的发明和事件写入教材。

1、古代自然科学

包括古代希腊、中国、印度和阿拉伯的科学,主要选择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和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主要内容。

1)古希腊的科学

建立自然哲学:万物的本源是火(赫拉克利特派);万物都由原子组成(原子论派)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2、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选择了一些对科学成果和在科学方面有伟大贡献的标志,从而标志着自然科学已经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继续发展分化成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各门自然科学分支。

1)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天体绕转》、布鲁诺、伽利略)、哈维的血液循环(比利时医生维萨里的〈人体构造〉,塞尔维特、哈维)、伽利略的科学成果(近代科学之父,落体定律和抛物体运动规律)。

2)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物理学:天文学与力学

经典力学: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开普勒的太阳系行星运动规律

光的波动理论:惠更斯的波动说

热力学的建立和能量守恒原理的发现:

电磁学的辉煌成就:

化学:炼金术、炼丹术、采矿、冶金、药物工艺等

表现在化学科学(波义耳)、燃烧的氧化学说(拉瓦锡)、科学原子论的确立(道尔顿)和化学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门捷列夫、迈尔)及有机化学的建立(维勒的尿素人工合成)。

生物为:细胞学说的建立(伯特•胡克)、生物进化论的确立(华来士)

其中: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一起誉为19世纪三大发现。

3、现代科技发展趋势

1)科学技术经历了全面空前的革命(物理学领域、化学领域、生物学领域)

2)科学走向新的综合

3)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第二节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通过学习,认识获得自然科学的知识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两种方法,它们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学习的基本方法。

1、选题、实验计划的制订

科研选题:调查研究→作开题报告,请专家评审和获得经费支持→制定工作方案和实验计划

实验计划:确定实验目的、明确指导理论、选定实验方法步骤、配备实验器材、实验记录、结果处理

2、观察、实验方法

观察: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实验:直接实验(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实验结果)、模拟实验

3、观察、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都是科学实践活动,是人类三大革命实践活动之一。

1)逻辑思维(理论思维)

注意:概念、判断、推理的异同

2)逻揖思维的基本方法

比较-分类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

3)直觉和灵感

4)数学方法

5)假说及其检验

实验一

第三节 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STS)

对这节的学习,要注意搞清科学教育的内涵,以及当前科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关注当代人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信息技术等。主要讲科学教育要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1、世纪之交人们关注的问题

1)能源

三次产业革命:蒸汽时代(蒸汽机)→电气时代(电能)→电子时代(核能)

2)环境

全球性环境问题:南极臭氧空洞急剧增大、气候变暖造成南极冰大量龟裂、海平面上升、热带森林大量被伐、全球出现持续性气候异常。

3)信息

是当今世界科技浪潮的主流,并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财富,是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2、科学、科学教育

1)科学

科学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探索、解释、检验;

2)科学教育

内涵: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

本章小结

1、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古代自然科学、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现代科技发展趋势

2、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和实验

3、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世纪之交人们关注的问题、科学技术与理科教育

重点要掌握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观察、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教学方式:

讲解与学员自学相结合

作业:

《形成性考核作业》作业1第一章

第二章自然界的物质性

学习目标和要求:

这一部分的学习要求是:掌握和理解太阳的结构、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内部圈层,以及海陆分布、陆地的形态。对恒星、银河系、地球的超外圈—磁层、地球表层、海洋的形态作一般的了解。而对地球的起源、地球的演化,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内容这次不作教学要求。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地球自身的圈层结构上,包括从外部圈层到内部圈层各个层次的特点,最后回到地球表面。

一、检查人数

二、教学导入

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有关地球的知识,即地球的基本状况及其运动。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地球概况”,二是“天体的运行”。在教材上分别是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三章第二节。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应该认识地球,懂得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自然现象往往都与地球的状态有关。

这部分内容是地球的基本状况。学习中可以遵循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方式,首先是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从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到地球逐一认识,在对地球起源简单了解后重点放在地球自身的圈层结构上,包括从外部圈层到内部圈层各个层次的特点,最后回到地球表面,因为这与人类密切相关。

三、讲授新课

第一节地球概况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在学这部分内容时,必须懂得天体系统,即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这一由大到小的组成系统。关键在于几个概念的理解:首先了解宇宙这一概念,宇宙是天地万物,是一切存在的总称。宇宙是物质世界,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随后应了解恒星的概念和性质,其中恒星的光度和亮度是个难点,要搞清两者间的差别。恒星的光度指恒星本身的发光程度,即它表面发光量的强弱,用绝对星等表示;亮度是指在地球上的受光强度,即肉眼所见恒星明亮程度的大小,用视星等表示。

应该有对银河系的认识,太阳就是其中的一颗恒星。可以对照教材上36页上“银河系的结构”图来认识银河系的特征,同时要搞清太阳在其中的位置。银河系的形态是如同铁饼状的圆盘体,中部较厚的部分称为核球,四周较薄,叫作银盘。太阳位于银盘的一个旋臂上,距银心有一段距离。

3、太阳及九大行星

这是本节的第一个重点内容。要求记住的是太阳外部的三个圈层,记住九大行星的名称和相对位置。

太阳外部是指太阳大气,由三个圈层组成,即光球、色球和日冕。底层为光球,最外层是日冕,中间是色球。人们所见到的太阳实际上是光球,强烈的光辐射就是从这一层发出的。而色球和日冕由于亮度远小于光球,是不容易见到的,这反映了不同圈层的性质差异。太阳是地球能源的真正来源。这三个名称和相对位置要求掌握。

学习九大行星时要求掌握地球在九大行星中的位置和相对大小,请参看教材上39页“太阳系的组成图”和“太阳系九大行星的几个参数表”。要求分别认识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在位置和特征上的差异。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除了地球外还有水星、金星和火星,它们是地球的近邻,其特点与地球类似。这四颗行星距离太阳较近,它们的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表面温度高,同时自转速度慢、卫星少。类木行星则相反。行星的运动规律有近圆性、共面性和同向性,即行星运行轨迹几乎近于圆形,所有行星公转轨道面大体在同一平面上,并且绕太阳公转的方向都与太阳自转方向一致。

在回答“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的问题时,要分别加以说明:太阳系的组成是太阳以及行星、卫星及彗星、流星和星际物质,主要是太阳和九大行星;其质量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太阳上,光和热也来源于太阳。行星中有九大行星,包括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太阳系的特征是以太阳为中心,行星、卫星及彗星、流星和星际物质环绕太阳公转。太阳系大体上是个球体。此外九大行星中的位置要求掌握并能填绘在图上,如水星离太阳最近,地球离太阳第三位远,金星和火星是地球的近邻。

3、地球形状和大小

在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抓住两点:一是要知道地球的形态,即简单讲是球形,具体讲是椭球体,准确描述应为“梨状体”,并识记住地球的半径数据,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二是应该认识地球特征的意义,即距太阳距离适中、球状的形态、巨大的质量和体积所起的作用等,这是地表自然环境产生的基础,也是生命产生和维持的必要条件。这一距太阳适中的距离不致使地球如水星那样受太阳光过大的辐射,也不是远离太阳,能得到充分的太阳光,在地球表面形成了适宜的温度,这对生命圈的出现十分重要。木星、土星等外行星因离太阳较远,所受到的太阳光照和辐射热就要微弱的多。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当。从绝对量看地球质量仍是巨大的,足以形成强大引力避免地表大气逸散到外层空间,形成了对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圈。另一方面地球的质量不是过于庞大以至保持太厚的大气和太多的有害气体。地球是一个球体并有快慢适当的旋转,这一适度的旋转速率使地球原始物质产生分化,形成地球的圈层构造,出现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造成地球的磁场,并导致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使地表热量平衡,有利于生物正常生存。球状的形态使地球各处太阳高度不同,造成热量的带状分布和自然现象的复杂多样。

4、地球的外部圈层

这是这一节的第二个重点,尤其是外部圈层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要求掌握概念、组成和作用。

先搞懂同心圈层的概念,这有助于对地球圈层的总体结构的理解。所谓同心圈层是指以地心为共同球心,但物质成分和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圈层。请参看教材上44页上“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以固态的地球表面为界,它以外部分是外部圈层,以内部分称为内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如教材上44页“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所示,是由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大气圈存在于整个地球外层,是由气体组成的;水圈指连续包围地球表面的水层,包括液态、气态和固态水。这三大圈中应着重学习大气圈,特别要认识其中最低层是对流层,参看教材上45页“大气垂直分层”图,该层与人类的生活有关:如天气现象就发生在对流层;水圈中的气态水、生物圈的范围也与对流层有关。因紧靠地面,对流层受地球引力最大,大气密度也最大,约占大气圈总质量的七、八成,并集中了大气中绝大部分的水汽,成为一切天气现象的活动场所。由于地面各处受太阳热辐射能等不同影响,造成大气气温、密度、压力等的差异,形成上升下降的对流,引起风、雨、雪、云等各种天气过程的发生。要认识到:外部圈层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既相互区分又紧密相关,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

5、地球的内部圈层

这部分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要求理解内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内部圈层如教材上47页“地球的内部圈层”所示,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同心圈层。最外部是地壳,地心部分称为地核,其间为地幔。各自又可分为两部分。要认识这三者的含义,尤其是各自的特征。在内部三圈层中地壳部分很重要,这是因为与人类生活有很大关系,如地震现象就发生在地壳中,矿产资源也主要蕴藏在地壳中。地壳也是人类对地球内部相对了解最为详尽的部分。要求认识地壳本身的差异性,即空间分布上陆壳和洋壳的区别,内部结构上又有硅铝层和硅镁层的区别,要搞清其厚度、组成和成分上的差别。大陆型地壳是双层结构,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大洋型地壳则仅有硅镁层,是单层结构。地幔部分中较为重要的概念是上地幔中的软流圈,具有柔性,并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其上部统称岩石圈,即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为坚硬的岩石所组成,板块构造理论所说的板块就是指由岩石圈划分而成的不同块体,并与地幔对流有关。

因此在分析“内部各圈层的物理成分和物理性质有何特点”的问题时,就应该说明地球内部圈层中地壳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平均厚度35千米,大陆地区厚(双层结构),海洋地区薄(单层结构),质量占全球极小部分,密度小;地幔的成分中,上地幔除硅和氧外,铁和镁的成分增加,下地幔则铁和镍增加,地幔质量占全球约7成,密度向内逐渐增大;地核中外核为铁、硅、镍等物质构成,内核由铁和镍构成,质量占全球3成,密度极高。

6、地球的表面形态

在学习这一部分时,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海洋和陆地的含义和分布,需要知道地球表面以海洋为主,海洋面积占有突出的优势,约占地球表面的七成;由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面积相差悬殊,在任何半球上海洋面积都比陆地大。二是理解海洋和陆地的形态,特别是陆地部分,需要了解大陆的组成和陆地的地貌类型。世界大陆分为六个大陆,即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洲大陆、南美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洲大陆。陆地地貌有五大类型组成,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以上这些是有关“地球概况”这一节内容的一些要点。在这一节中,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除了上述几点外之外,还有其它一些内容,特别要重视专用名词的概念和分类。这一部分名词概念很多,分类也很重要。

7、本节重点提要:

太阳大气的三个圈层:光球、色球和日冕

类地行星组成: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地行星特点:距离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表面温度高

行星的运动规律:近圆性、共面性、同向性

同心圈层:地心为共同球心,但物质成分和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同心圈层

地壳:空间分布区别——陆壳、洋壳

内部结构区别——硅铝层、硅镁层

宇宙:是天地万物,是一切存在的总称。宇宙是物质世界,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

大陆组成: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洲大陆、南美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洲大陆

陆地地貌: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第二节自然界的物质

1、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重点:(1)物质组成和结构有关的概念

例如元素、单质、化合物、原子、分子、化合价、化学式等。

(2)物质结构(原子结构)

记住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规律,用以画出1~20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图。例如,19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19号元素核外有19个电子,第一层上最多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最多有8个电子,余下9个电子因最外层不能超过8个电子,有1个电子排在第四层上,其核外电子排布为2881。

2、物质的量和物质的量浓度

重点:(1)物质的量概念和计算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单位是摩尔(mol)。

例如,1mol NaCl,1mol O,0.5mol H+

1摩尔物质的质量称为摩尔质量

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

物质的量(摩尔)=

或 n(mol)=

1摩尔的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大约22.4升(L)。

例题:用100ml某浓度的盐酸恰好跟6.5克锌完全反应,最多可能产生多少摩尔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其体积有多少升?

解析:①设氢气的物质的量为x(mol),体积为V(L)

②求锌的物质的量n(Zn)== 0.1(mol)

③写出化学方程式,并表示出有关物质间物质的量的关系

Zn + 2HCl = ZnCl2 + H2↑

物质的量比: 1 2 1

0.1 n x

④列式计算得:x = 0.1(mol),体积V = 2.24(L)。

(2)物质的量浓度及计算

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在1L溶液中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用c表示。

c(mol/L)=

例题:求上述例题中,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析: ①设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物质的量为

n(mol)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并表示出有关物质的量间的关系:

Zn + 2HCl = ZnCl2 + H2↑

物质的量比: 1 2

0.1 n

列式计算得:n = 0.2(mol),c ===2(mol/L)

3、卤素的性质

重点:(1)氯气的化学性质

(2)卤族元素化学性质的递变及其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F2 > Cl2 > Br2 > I2 ;F ­ < Cl— < Br— < I—

4、氧化—还原反应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方向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1)从化合价升降来分析:

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的,是被氧化,这种物质作还原剂;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的,是被还原,这种物质作氧化剂。

(2)从电子转移来分析

若离子键有电子得失,给出电子的物质作还原剂;得到电子的物质作氧化剂。

若共价键没有电子得失,可以从电子对偏向发生变化、化合价变化来判断电子转移方向。

例题:将氯气通入水中,生成盐酸和放出氧气。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说明是否氧化还原反应。用两种方法来分析氧化剂与还原剂。说明哪种元素被氧化,哪种元素被还原?

解析:①写出化学方程式:

4e

0 -2 -1 0

2Cl2 + 2H2O = 4HCl + O2

②从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方向分析:

从化合价来看:

氯元素从0价 → ­1价,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氯气是氧化剂;

氧元素从 ­2价 → 0价,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水是还原剂。

从电子转移来看:

氧原子把电子转移给氯原子,氯气是氧化剂;水是还原剂。

5、氧族元素

重点:与卤族元素作对比,主要是硫与氯的比较。从跟金属跟氢气的反应来看,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从原子结构来看,氯原子与硫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虽相同,但氯原子的核电荷数大于硫原子,对电子的亲合力大,容易得电子,氯原子的氧化性因此比硫原子强。

6、碱金属元素

重点:(1)钠的化学性质容易失去1个电子,有强还原性。

(2)碱金属元素性质的递变及其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核电荷数增加,电子层数增多,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减小,失电子的倾向增强。

7、溶液的酸碱性

重点:(1)pH值与[H+]、[OH―]之间的关系

pH =―lg[H+]

[H+][OH―] = Kw

(2)用pH值的大小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pH < 7 酸性 pH > 7 碱性 pH = 7 中性

(34’10)例题:有A、B、C三种溶液,A中[H+] = 1×10―3mol/L;B中[H+] = 1×10―5mol/L;

C中[OH―] = 1×10―3mol/L,求这三种溶液的pH值,比较其酸性的强弱。

解析: ①求C溶液的[H+]

[H+][OH―] = 1×10―14(mol/L)2

计算得:[H+] = 1×10―11mol/L

②求A、B、C溶液的pH值

pH =―lg[H+]

计算得 A:pH = 3; B:pH = 5; C:pH = 11

③酸性顺序为A > B > C

8、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重点:(1)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核电荷的递增而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称为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是把已知元素按照原子核电荷增加的次序和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周期性变化排列起来,得到的表。

(2)从原子序数推测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性质,并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例题:19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性质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 ①位置

位于第四周期IA族

②性质

为碱金属元素

③原子结构示意图

9、有机化合物

重点:(1)有机化合物的名称和类别;同系列和同分异构体

同系列:有一系列的化合物,它们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这一系列化合物称为同系列。

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几种化合物。

(2)主要反应类型: 取代:例,甲烷氯化等

加成:乙烯加氢、加卤、加卤化氢、加水等

聚合:乙烯、氯乙烯等聚合

氧化:有机物燃烧等

消去:氯乙烷去氯化氢、乙醇脱水等

10、分散系

重点:分散系的性质及应用

可分为三类:

(1)粗分散系

分散质颗粒大,不稳定,固体分散质易沉降;液滴分散质易分层。

要使乳浊液稳定,可以加乳化剂。

(2)胶体分散系

主要性质有丁达尔现象、电泳和凝聚作用等。当加入电解质或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溶液,就会发生凝聚作用。例如可用明矾或三氯化铁净水。

(3)分子分散系

若溶质为无机盐等,通常会出现沸点升高或冰点下降。利用冰点下降的性质可以使汽车冷却水箱防冻和获得低温。

第三节地球上的生物

一、什么是生物?(概念)

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1、严整复杂的结构:要求能说明“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然 后参照教科书P135 图2-44 理解“从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个体的结构层次。

2、新陈代谢: 是核心。

1什么是新陈代谢?

生物体时刻不停地与它们周围的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借以完成自身的不断更新,适应体内外的变化,这过程叫新陈代谢。

② 新陈代谢的两个作用-----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3、生长、发育和生殖

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概念

4、应激性和适应性

1应激性和适应性的概念

2能举实例说明应激性和适应性。

5、遗传和变异:概念

三、生命的物质基础

重点是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

1、蛋白质:

⑴能讲清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氨基酸的通式、肽键、多肽。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二肽:二个氨基酸相互连接时,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缩合,脱去一份水,形成肽键,这个物质称二肽。三个氨基酸缩合,脱去两份水,称为三肽,依次类推。

多肽键:蛋白质分子由多肽链组成。

⑵蛋白质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1由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以及排列顺序不同,构成了蛋白质的多样性。

2由于多肽链不同的折叠方式,构成了蛋白质复杂多样的空间结构,形成蛋白质多样性。

⑶举例讲出蛋白质的功能

⑷酶的本质和特性

1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2酶的特性:a,高效性b,专一性c,多样性

2、核酸:

①讲清核酸的种类及其区别。

②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的组成。

③核酸多样性形成的原因:由于核苷酸的种类、排列组合方式以及排列的顺序不同,构成了核酸极大的多样性。

④核酸的功能

3、其余的无机物和有机物 如水,主要理解水的功能

无机盐,糖类,脂类能说出它们的种类和这三大类化合物的主要功能。

四、生命的结构基础

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细胞。

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双层磷脂分子为骨架,蛋白质相嵌。具选择透过性和半流动性的特性。

主要功能是保护作用和控制和调节物质进出细胞。

细胞质:透明胶状,包含许多具特定功能的细胞器:

1线粒体:能产生大量高能物质,被喻为“动力工厂”

2核糖体: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唯一场所。

3内质网:细胞中物质运输的网络通道。

4高尔基体:参与蛋白质的加工和分泌,形成纤维素。

5液泡:细胞营养物质的储存器和废物的排泄器。

绿色掌握还有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细胞核:由核膜、核液、染色体和核仁。

主要功能:与遗传有关。

①搞清教科书中P127,图2-36、2-37和P128,图2-38 (会填结构图)

②熟记细胞中每一结构的名称,特点和它们的主要功能。

④能区别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2、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是细胞繁殖的方法,当细胞生长到一定的阶段就以分裂的方式产生新的细胞,细胞分裂有三种方式:

无丝分裂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细胞有丝分裂:

①能讲出有丝分裂的人为分期。

②每期的特征,主要熟记每期细胞的形态,纺锤丝和纺锤体形成情况和染色体的形态变化

举例,选择题:

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

(1)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在----------------------( )

(2)纺锤体形成在------------------------------------------------( )

(3)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极上在----------------------( )

(4)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在--------------------------------------( )

(5)细胞中央形成细胞板时期是在-----------------------------( )

A,分裂期间 B,前期 C,中期 D,后期 E,末期

3能说出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五、生物的类群

只作了解要求

1、讲出五大界名称

2、植物界和动物界中分类的名称

3、列举代表生物

4、说出各界和各类动植物的主要特征

如:

(一)原核生物界

原核细胞构成的单细胞生物,最原始,低等.

单细胞,小、无核、无线粒体、内质网、叶绿体等细胞器、直接分裂。细菌, 蓝藻等

(二)动物界

1、无脊椎动物

2. 脊椎动物

四、本章小结(略)

五、作业

《形成性考核作业》作业2第二章

第三章自然界的运动性

学习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牛顿第二定理、动量原理;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匀变速运动的规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功、动能、动能定理、地球的自转、公转、季节和五带、历法和时间;了解描述运动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引力势能、大气运动是造成天气变化和气候分带的原因、各地区不同气候类型;自学大气环流,初步学会地球仪的运用。

重点难点

重点是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四季和五带产生的原因、时间和历法的规定。难点是熟练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告诉人们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性及大气环流。

教学过程

一、检查人数

二、教学导入。。。

三、讲授新课

第一节 物体的最简单运动方式

1、(理解)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例题: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到:“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我坐在奔驰的火车里,静靠在椅背上,欣赏着窗外的景物,只见路旁的树木急速地向后退去……”试指出“升起”、“奔驰”、“静靠”、“后退”这几种运动形式所对应的参照物。

2、(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3、(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惯性是本身的属性,和运动状态没有关系。

4、(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因数

力对物体做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数:

第一、力F是指某物体对运动物体所施的力。

第二、位移S是物体的位移,也即力的作用点的位移。

物体由于运动反映出它做功的本领,而由于运动具有的能是物体的动能;由相互作用的物体或物体内部相对位置所决定而具有的能称为势能。

有关例题请参阅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学习指导书第90页上的第8题。

5、应用动量定律解释现象

请参阅教材189页上列举的事例,能定性解释其道理。

本教材有关动量的计算不作要求,但定性解释一些现象是必须要掌握的。

第二节天体的运行

这部分内容是天体的运行,主要涉及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包括公转和自转,其影响主要是形成了四季和五带,可确定时间和历法。此外还介绍了天气和气候的知识。

要求是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理解季节和时间。对天气、气候、大气环流的内容这次不作教学要求。

学习中应注意以下环节:

一、地球的运动

这部分内容要求认识物质是运动的,地球运动就是物质运动的典型代表;物质的运动又是有规律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性特别明显。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抓住两点:一是其特征,即规律性;二是影响,即在自然现象上的反映。要认识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的活动带来的重大影响,如昼夜和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对指导生活、安排农时有重大意义。务必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与地球自然现象之间的密切关系。

1、地球的自转

要求认识两点:一是自转特征,即规律性;二是自转影响,即在自然现象上的反映。

先谈谈自转特征。地球自转的规律体现在方向、周期和速度上。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转,也就是在北极上空,看地球是逆时针转的;地球的自转是周期性的运动,自转的周期是一日,即一个太阳日;自转有角速度和线速度之分,全球各地的角速度是一致的,线速度因所处纬度和高度而各不相同。有这么一个问题:在地球上何处的线速度最大?显然是在赤道上。此外高处的线速度要大于低处,如山顶上的线速度要比同纬度的地面上大,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再分析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的自转的影响表现为昼夜变化等天体的周日运动和地转偏向力。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的现象就是自转概念最好的说明,尤其是太阳造成了地球的昼夜交替,有利于地表热量平衡。

地转偏向力对地球大气和洋流的运动有影响,但这一概念的真正理解是有难度的,这里要求记住这一名称。这是使沿地球表面运动的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的的一种惯性力,是由于地球自转时在不同纬度上线速度不同引起的。地球上的物体倾向于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可地球在自转着,相对而言水平运动的物体就发生了偏转。从北极向赤道上的某一点运动的物体,当一定时间后到达赤道上时,由于地球的自转,预定的目标已经向东偏转了,以致物体落在目标以西,这就是地转偏向力的表现。此外,根据计算公式,位于赤道处的偏转力等于零,自赤道向两极偏转力逐渐增大,因此在南北两半球不同纬度带运动的物体,自赤道起始向北或向南分别偏向于一方。这种力对运动着的气体和液体起着同样的作用,具体反映在北半球的水平运动表现为右偏,北风逐渐变成东北风,东风逐渐变成东南风,自南向北流动的河流冲刷右岸;南半球的水平运动表现为左偏,北风逐渐变成西北风,东风逐渐变成东北风,自北向南流动的河流冲刷左岸。这就是地球上南北流向河流的河谷不对称的原因。

对地球的自转现象及其规律性的掌握很重要,自转规律性及其影响应重视联系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2、地球的公转 同样要求认识公转特征和公转影响这两点。

地球公转的特征体现在其运动时严格的轨道、周期和速度上。对轨道问题应说明三点:第一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就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第二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与自转的方向是相同的;第三地轴在公转时是倾斜的,与黄道面有66°34ˊ的交角。关于地球公转的周期,可以简单讲是一年。严格讲有四种周期,其中只有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其它年由于其参考点是移动的,都不是公转的真正周期。但实际使用的是回归年,回归年实际意义最大,与地球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是用太阳在黄道上连续两次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测定的。地球公转的速度也有角速度和线速度之分。在分析“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怎样的,如何确定公转的周期”这一问题时就应该如上所述加以回答。

地球公转的直接影响表现在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上。地球表面某一地区在地球公转的不同位置时,它的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是不同的。例如中国大部分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最长,然后逐渐减小,到冬至日时太阳高度为最低,白昼也最短。这一大家都熟知的现象就是地球公转造成的。这使得该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程度在一年中发生很大变化。

在分别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后应对其特征和影响加以总结和比较,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请判断一系列自然现象,如昼夜、四季、极昼、极夜、动物的行居、鸟类的迁徙等现象是否与自转或公转有关,是分别造成的原因,还是共同影响的结果。通过总结和讨论,有助于对地球自转和公转重要意义的理解。

二、季节和历法

这部分内容分别讲述四季、五带及历法、时间,主要是季节和时间,这些都是人类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性作出的规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规定的,这部分要求理解,并不难;二是为什么要这样规定,是难点,只要求能一般了解。

为了更好地掌握学习的要点,把这一部分的重点(包括难点)内容分析如下,同时结合一些习题作讲解,以利学员掌握。

1、四季和五带 了解四季产生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

地球公转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四季的演变。地球获得热量多少的重要原因是太阳光射向地面的倾斜程度(即太阳高度)和照射时间(即昼夜长短)。因此当进一步分析地球为什么会有四季更替现象出现,可以指出这与地球公转的存在、公转的规律性有间接联系。其重要原因是太阳光射向地面的倾斜程度,即太阳高度。夏季就是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此外,夏季每日的白昼时间即光照长短要明显大于冬季。这就可以说明这样一个现象:地球一月是在近日点,为什么对北半球而言却是冬季,七月在远日点却是夏季?这就是因为地球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是决定获得热量多少的主要因素。又如,在南半球称为夏季时地球是什么状态?这是在地球公转到整个季节太阳都直射在南半球,造成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时间也长。

这里要重视地轴倾斜带来的影响,它是造成地面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四季更替现象的重要原因。可考虑一下当地轴与黄道面成垂直时会产生怎样的自然现象,还会出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吗?

地球五带指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带是以纬度为界来划分的,其界线为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热带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太阳高度大,光照强烈,昼夜长短变化不大。南、北温带是南、北回归线分别与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带,太阳终年不会直射,昼夜长短变化大。南、北寒带是南、北极圈分别到南、北极之间的地带,太阳高度很小,光照强度低,夏季和冬季分别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5、时间和时区 要求认识时间的类型和区别,学会时区的换算。

时间规定的来历,是源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严格的规律性。“时间”的重点在标准时,标准时是怎样确定的、与地方时又有何区别呢?根据太阳的位置确定的本地或本经度的时间称为地方时(即太阳正南为中午12时),一定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称为标准时。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整个地球就被划分为24个时区。可以参看教材上207页的“世界理论时区图”。还要搞清标准时为什么又有区时和法定时的规定。

时区的分布特点和换算规律是地球部分内容中的难点,但时间换算在今后国际交往中却是很有作用的。关键在弄懂时区的分布特点和换算规律:在世界地图上由零度经线向东为东时区,由东一区逐渐过渡到东十二区;向西为西时区,由西一区逐渐过渡到西十二区。每15经度为一个时区。同一时区内标准时是相同的,相差一个时区就相隔一个小时。

换算时位于本时区以东则时间数要增加,向西则减少。如东八区9时,则此时东九区因为是位于其东,要加时,则是10时。又如已知东八区的区时是20:00,则此时西十区为几时?因为相隔18个时区,并且向西去要减时,它的区时是2:00。再如很特殊的,已知西十二区是十二月三十一日15:15,则此时东十二区却是一月一日15:15,同样是因为相隔24个时区,但向东去要加时。

这里还有国际日界线的规定,这是大致以东、西经180度为界确定的,具体也请看“世界理论时区图”。要记住从西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时日期要减少一天,反之则要增加。

最后有几点说明:练习与考试的题型不外乎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几类。填图题包括在填空题中。

首先要重视专用名词的概念。重要的概念已经在前面提到了,要求都能掌握。

其次是分类问题和分层(组成)问题,这是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经常出现的内容,也可能以填图的形式来反映。如银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类地行星的构成,地球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的分层、大陆地貌和海洋地貌单元的主持分类等,要注意掌握各自的名称和相对位置。

特点和特征问题是往往在问答题中出现的内容,必须回答准确全面,并要懂得其中的道理。

关于地球这部分中的数据一般不要求记忆,但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则希望掌握住,这是人类家园的家底。

四、本章小节(重点提要)

地球自转的规律:体现在确定的方向、周期和速度上

地球的自转的影响:表现为天体的周日运动和地转偏向力

地球公转的特征:体现在严格的轨道、周期和速度上

地球公转的直接影响:表现在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上

地球五带:指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时刻:分为地方时:根据太阳的位置确定的本地或本经度的时间

标准时:一定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

又分为区时和法定时

国际日界线:规定——从西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时日期减少一天

五、作业

《形成性考核作业》作业2第三章

第四章 生命与自然

学习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牛顿第二定理、动量原理;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匀变速运动的规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功、动能、动能定理、地球的自转、公转、季节和五带、历法和时间;了解描述运动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引力势能、大气运动是造成天气变化和气候分带的原因、各地区不同气候类型;自学大气环流。初步学会地球仪的运用。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和理解叶绿体、光反应、暗反应、食物的消化、均衡膳食和膳食调配、基因的分离规律、自然选择。难点是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光反应、暗反应、光反应和暗反应;食物的消化;消化液的成分和化学性消化、肝脏的功能、无机盐的生理功能;性别的决定。

一、检查人数

二、教学导入

。。。

三、讲授新课

第一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一节的重点是:

一、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

1、要求能对照书中P223,图4-2,熟记每一结构的名称和主要功能。

2、会填叶绿体结构图

二、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的两个过程。

2、光反应的过程,结合P224 ,图4-3,能讲清光反应的条件和进行的场所;光反应的过程和光反应的结果。

3、暗反应的过程,结合P225 图4-4 能讲清暗反应的条件和进行的场所;暗反应的过程和暗反应的结果。

举例,简答题:

下图是光合作用过程的示意图,请回答:

(1)在活化叶绿素的作用下,图中A物质被分解成电子(e), 分子氧 (O2)和__________。这个反应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图中C是指___________。

(3)由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PDH为暗反应提供________和___________.

第二节动物的营养

一、营养

1、理解营养的概念

2、营养素的概念

3、重点理解糖类、脂类、蛋白质和维生素(主要是VA 、VD、 VB1 VB2 VC )的主要作用

二、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1、掌握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结合P231,图4-6,掌握消化系统各部分的名称、位置和主要功能。

2、掌握P231的表:

消化系统

3、分清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4、理解食物在口腔、胃、小肠里的消化(学习时,应将消化管和消化腺对应起来学)并讲出食物经过这几个器官后的变化。

三、均衡的膳食

1、能讲出“均衡膳食“的概念。

2、掌握合理膳食的调配原则。

第三节生命的延续

一、生物的生殖

1、能讲出生殖的类型(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2、认识几种无性生殖的方式,能讲出其中“营养生殖“在农业上的应用。

3、有性生殖的重点是“卵式生殖“,要求能说清”卵式生殖“的概念和意义

二、生物的遗传

1、重点理解基因分离规律,能熟练地讲清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实验结果、验证实验,最后得出分离规律的实质。

2、关于“性别的决定”

(1)应搞清什么是性染色体?什么是常染色体。

(2)解释生男生女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

3、关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应用”

(1)农业和畜牧业育种上的应用(举例)

(2)人类性状遗传上的应用:正常性状的遗传,不正常性状的遗传,出现遗传性的疾病(举例)

三、生物的变异

1、什么是遗传的变异?什么是不遗传的变异?

2、遗传变异中的染色体畸变

第四节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一、生命起源

生命化学进化说:三个演化阶段

1、从无机分子到有机分子

2、从有机分子到生物大分子

3、多分子体系的形成和原始生命的诞生

二、生物进化

达尔文进化学说:(达到理解的要求)

1、要求说清“人工选择”的三个要素(变异、遗传和选择)

2、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3、讲清“自然选择”的四个基本论点,并举例说明。

四、本章小结(略)

五、作业

《形成性考核作业》作业3第四章

第五章 资源、能源及其利用

学习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和现状;了解太阳能、水能、天然气等能源及其利用;了解煤和石油的成因、成分、能源概念及其氧化作用;了解一些重要的单质气体的来源和用途;理解煤的干馏、煤的气化合理利用的方法等。

重点难点

掌握自然资源、各类自然资源的特征、我国自然资源现状、煤的合理使用及加工方法、石油的成分和分馏、核能、太阳能利用、新能源研究、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平衡常数、食盐水的电解、铁的存在和钢铁冶炼、铝合金、尼龙。

一、检查人数

二、教学导入

在全面学习《自然科学基础》这门课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引导学员掌握要点,特进行这次教学辅导。在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的基础上,针对教材的重点内容作简明的剖析,结合对习题的分析,希望学员能够把握。

这节课学习有关“资源、人口与环境”的内容,包涵了当今世界上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先提出学习要求,再针对重点难点部分作分析。这部分内容在课本上是第五章第一节和整个第七章,总共4节内容。

在整体上,要求通过学习资源、人口、环境的特征和现状,认识世界面临的紧迫问题,特别要认识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起忧患意识,保护好自然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这是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

第一节地球的资源

这部分的内容要求认识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资源问题作为当今世界上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难题之一,是由于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资源损耗的严重性所造成的。保护自然资源已迫在眉睫。

这部分内容要求不高,了解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包括它们的基本特征和现状。

学习中应注意:首先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在概念上懂得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是其中可利用的部分,其范围随人类利用能力的增强而扩大;分类方式有多种,教材中所述的是依据自然要素和再生性质分类的主要方式。了解各种资源的特征和现状。资源现状应以中国部分为主,世界资源现状可作与我国的对照,以突出我国资源总量特别在人均数量上的不足。

1、自然资源

包括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由此产生的资源问题。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环境中人类现在和将来可以直接获得或加以利用,可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能量和条件。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给自然资源下的定义是:自然资源是指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的,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被人们使用的任何东西。广义地讲,自然环境中除了人以外的所有要素都可看作为自然资源。但通常只是把它局限于对人有潜在用途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资源分类注意自然要素分类和再生性质分类两种分类之间的关系。按自然要素主要可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四类;按再生性质又可分为三类:不可更新的资源、可更新的资源、永可更新的资源。要搞清四大资源类型属于何种再生类型,如生物资源是可再生的,而矿产资源却是不可再生的,铁、铜等矿物属不可更新的资源。

资源问题可以说是资源供需方面的两种“不平衡”造成的。第一种“不平衡”是人类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总需求和地球能够提供的自然资源总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即自然资源供给总量有限,而人类的需求无限。第二种“不平衡”是自然资源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布的不均衡。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资源拥有和消费方面的不平衡,或者说是资源供需上的地区不平衡。从主要农业资源经济情况看在总量上发展中国家略占优势,但人均拥有耕地数却远低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依靠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发达国家。

正是由于全球资源供需方面存在着总量上和地区上不平衡,导致全人类发展陷入了资源问题的困扰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所具有的不同的发展背景和条件,分别面临着各自的当务之急的资源问题。特别要了解我国资源问题的严重性,与世界资源状况作一对比,尤其是人均资源量的差距,以便于懂得所谓“地大物博”仅是表面现象,我国大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必须重视我国存在的资源问题。

2、各类自然资源的特征

四种资源类型中以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为重点,因为这是我国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在学土地资源时首先要理解其在概念上有双重属性,即既有自然因素的一面,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是具有双重属性的独特资源,这是与其它资源类型相比最为突出的一点。要认识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土地资源有四个特征,即土地是具有生产能力的、土地数量是有限的、土地资源具有时间性、土地有固定的空间和地域,其中具有生产能力和有限的是最基本的特征。因此在叙述有关土地的说法中,“土地数量是无限的”是不正确的。此外要懂得土地资源是有不同种类的,生产能力大不相同,不能用土地数量的多少来反映土地价值和所起作用的大小。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土地类型多样、可利用土地相对数量少、各类土地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在学水资源的特征时,水资源有三个基本特征:即淡水资源所占比例小,水资源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水资源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注意两个表面现象背后的实质:其一是地球表面水体居多,因此水资源也多,但事实上淡水资源却是十分有限的,教材上列出的数据百分比可以用来加深理解;其二是水是可再生的,因此可重复使用,但实际上再生是有条件有过程的,分布也不均匀,因而并不可无限使用,一定要保护水资源。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但人均数量少;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在时间上分配不均。这些基本内容必须掌握。

第二地球上的能源

1、能源及其分类

重点:(1)能源的概况

能源是能够向人们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

有来自地球上的。

有来自地球以外的。

(2)解决能源问题及出路

能源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能源短缺,另一方面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出路包括两个方面:节约和开发

2、来自地球上的能源

(1)煤:重点是煤的合理使用

煤的干馏和气化

高温干馏: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至1000℃或更高温度。

主要产物:高质量焦炭;副产品煤焦油、焦炉煤气。

(2)石油和天然气

重点是石油的炼制方法、产品。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及用途。

石油的炼制方法有分馏、裂化、裂解、重整。

1分馏 按沸点不同得到不同产品,主要有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

2裂化 主要增加汽油成分中的不饱和烃和支链烃的含量,提高汽油质量。

③ 裂解 得到小分子烯烃,作化工原料。

④ 重整 增加汽油中环烃和芳香烃含量,提高汽油质量。

(3)核能:

重点是核能的来源和利用

核能的来源: ① 一个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中等原子核(称裂变)放出的能量;

2两个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称聚变)放出的能量;

3、来自地球以外的能源

重点:太阳能

太阳能的利用: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生物能。

转化为内能和电能。

第三节能量及其转化

1、了解剧烈氧化、缓慢氧化与生物氧化

剧烈氧化与缓慢氧化都是氧化作用,它们的区别在于氧化反应的速度不同。

剧烈氧化时,化学能的转化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并使温度急剧上升。

燃烧、爆炸都属剧烈氧化。

生物的呼吸作用却是一种缓慢氧化。

2、理解机械能、内能、电能及其它们之间的转化

自然界中物质运动的形式是各式各样的,因而各种能量的转换过程也是极其丰富的。本教材强调了把“能”与物质的某种运动形式相对应,以进一步深化物质运动的观点。

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本质区别

理解传热和做功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能效的。

例题:生活中到处可以看见能量转化的事例。请识别以下事例中各种能的转化:

(1)在运转中的电风扇

(2)火柴在空气中燃烧

(3)接在电路中的蓄电池

(4)机械表的指针不停地转动

3、掌握电功、功率及代谢率

功率定义 代谢率定义

例题:从事活动时,人们需要氧与身体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进行反应提供能量。一般每消耗1升氧平均释放2.0×104焦耳的能量。如果某人步行上班,每分钟呼出全部气体中含氧0.6升,试计算某人步行时的代谢率。

解:已知呼出1升氧平均释放2.0×104焦耳的能量,当某人1分钟呼出气体的含氧量0.6升时,他将平均释放0.6×2.0× 104焦耳的能量,

所以代谢率:

4.掌握电流的热效应

了解电流的化学效应,电流的磁效应的应用

结合实际掌握有关焦耳—楞次定律的简单计算

例题:一台提升重物用的电动机,其线圈电阻r为2欧姆,如果电动机输入电流为10安培,问电动机的发热功率为多少?3分钟内产生多少热量?

解:已知电动机的输入电流为10安培

所以线圈发热功率P = I2 r =102×2 = 200(瓦特)

3分钟内线圈产生的热量Q = I2 r t =102×2×3×60 = 36000(焦耳)

5.确立普遍的能量转换及守恒的观点要求学员能运用普遍的能量转换及守恒的基本规律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例题:试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说明为什么卫星在距离地球最近时速度最大,在距离地球最远时速度最小?

第四节原材料的开发利用

1、无机物原材料

I、合成氨工业

重点:(1)结合合成氨反应搞清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和化学平衡原理

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

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度;增加压强(浓度)能加快反应速度;催化剂也能加快反应速度。

合成氨反应:

2N2 + 3H2 2NH3 + Q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在提高温度和加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当达到平衡时,催化剂对平衡产率没有影响,

温度升高有利于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氨的平衡产率,

提高压强,平衡向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有利于提高氨的平衡产率。

(2)合成氨最适条件的分析

从速度考虑要采取高温、高压

从平衡原理考虑要采取低温、高压

综合考虑:高压 3×107pa

适当温度 铁催化剂的活性温度 5000c左右

Ⅱ、电解食盐水

重点是电极反应和电解产物

两电极上分别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阴极: 2H+ + 2e = H2 ↑ 还原反应

阳极: 2Cl―–2e = Cl2 ↑ 氧化反应

电解产物:氢气、氯气和氢氧化钠

2、金属材料

(一)铁

重点:铁的化学性质和钢铁冶炼的主要原理

化学性质:

铁元素在化合物中显示的化合价为+2价或+3价。

炼铁的主要原理:

利用焦炭燃烧生成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得生铁。

炼钢的主要原理:

用氧气氧化生铁中的一部分碳及硫磷等杂质,炼得碳钢。

(二)铝

重点:铝的性质和用途

主要性质:

优良的导电、传热性、延展性、对光的反射性。

用途:

制造电线、炊具、包装材料、太阳能电池以及用各种合金制造门窗、飞机、汽车、船舶部件等。

(三)金属腐蚀及其防护

重点是钢铁的腐蚀与防护

化学腐蚀:金属跟接触的某些物质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

电化学腐蚀:在潮湿空气中,铁和钢铁中的杂质形成很多原电池,由于原电池反应(铁为负极)而引起钢铁的腐蚀。

金属的防护方法:

1覆盖保护层

2改变金属结构

3电化学保护

3、合成高分子材料

(1)塑料

重点:塑料的种类和用途

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

(2)合成纤维

重点:了解几种合成纤维

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聚丙烯晴纤维

(3)合成橡胶

重点:橡胶性能及硫化

性能:不论天然橡胶还是合成橡胶,均有优良的弹性、绝缘性和可塑性,但有缺点,如强度低,遇冷变硬而脆等,遇热变软而粘,遇溶剂易溶解。

硫化方法: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把硫加入橡胶料中。

作用:使橡胶产品提高强度、增大硬度、不易变形、提高化学稳定性。

四、本章小结(略)

五、作业

《形成性考核作业》作业3第五章

第六章生活中的科学技术

学习要求和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光现象、声现象及其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理解光的反射、折射、透镜成像及全反射现象;理解声波的反射、折射、衍射;了解温度、热、热的传导方式,人体体温的调节方式,测能仪器的基本原理;了解信息的传递、处理、记忆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生物体内能量流通物质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重点难点

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产生全反射的条件及全反射击现象。

一、检查人数

二、教学导入

。。。。。。

三、讲授新课

第一节 光和眼

1、理解光的反射现象、折射现象

一般情况下,光在真空和在同一均匀的媒质中是直线传播的。假设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在空气和水的分界面上,光线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返回到原来的媒质(空气)中,另一部分折入另一媒质(水)中,前一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后一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2、理解全反射

产生全反射的条件:

光从光密媒质射入光疏媒质

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A。

(1)某种媒质对于空气的临界角,可以用它对空气的折射率求出sinA=1/n

(2)光疏和光密媒质的判定规律

从光速比较,若v1>v2

从折射率比较,若n1

自然科学基础作业什么是参考系篇3

《自然科学基础》平时作业2及答案

(1)分子动理论的三个要点?

分子动理论的三个要点:(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能保持物质原来的性质,分子体积小个数多。(2)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运动。某种物质逐渐进入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叫扩散现象。(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存在着这样的相互作用使分子间存在分子势能。

(2)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其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3)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对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的一种表述方式。热力系内物质的能量可以传递,其形式可以转换,在转换和传递过程中各种形式能源的总量保持不变。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基本定律之一,内容为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不可逆热力过程中熵的微增量总是大于零。

自然科学基础作业什么是参考系篇4

自然科学基础作业答案

1、试述你所知道的科学家的名字和工作(不少于3位) 答:1、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543年出版的着作——《天体运行》是科学思考、实际观测和数学计算的杰作,是对神学和宗教迷信的第一次庄严挑战,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先声。 2、法拉第: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关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原理性实验为电气化时代奠定了基础。 3、达尔文:英国科学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建立了进化论,书中不但提出了生物的“自然选择学说”,而且彻底粉碎了物种不变论和上帝创造万物论。

从元素周期表可知道哪些信息? 答: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化学元素的自然分类,为我们认识自然界提供了一个重要工具。从元素周期表中我们可以知道: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外围电子的构型,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同时也提示该元素所在的族和周期,族指出了该元素单质原子最外层的电子娄,即价电子数,周期则指出了该元素单质原子核外电子的层数。

什么是质点? 答:质点即具有一定的质量而没有大小和形状的物体。

什么是速度?什么速率? 答: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有时简单易行 乐为匀速运动。这时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在某些情况下,只需要考虑运动的快慢,就用物体在单位时间(例如1S)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并把这个物理量叫做速率,它是一个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标量。

什么叫力的要素?怎样对力进行图示? 答:决定力的作用效果的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合称为力的三要素。 对力进行图示具体做法是:从力的作用点出发,沿力的作用方向画一末端带箭头的线,线段的长短按规定的自行选择的比例表示力的大小。有时,为了粗略地展示物体的受力情况而采用力的示意图,即在受力物体上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个箭头,不必确切表示力的大小。

什么叫牛顿第一定律?什么叫惯性? 答: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物体这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质量和重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联系: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或物体的重量G。质量(m)是表示物体含物质的多少,它是衡量惯性大小的物理量。重量G和质量m关系为: G=mg g为重力加速度。 区别质量是物体的一种性质,通常指该物体所含物质的量,是量度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重量是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物体所具有的向下的力的大小,是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值。物体的质量是不随引力改变的。是固定的量。通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在地球上是100KG在月球上用天平称依然是100KG。 重量则不是,如果在地球上是10公斤。在月球只有地球上的六分之一。它是随着引力的改变而改变的。

简述分子动理论的三个要点。 答: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简述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答:能量既不能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以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其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简述热力学第一定律和势力学第二定律。 答:热力学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它既没有吸收热量,也没有放出热量,那么,外界对它做多少力,它的内能就增加多少。一个物体,如果它既没有对外做功,也没有其他物体对它做功,那么它从外界吸多少热量,它的内能就增加多少,如果外界既向物体传热又对物体做功,那么物体内能的增加量就等于物体的热量和外界对物体做功的总和。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一,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表述二,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光从空气射入一种玻璃,当入射角是60°时折射角正好是30°,求这种玻璃的折射率。 答:折射率 n21=sini/sinr 代入得n=sin60°/sin30°==1.732

声音的三要素是什么?为何二胡和小提琴的音色不同? 答:声音的三要素是:响度、音调、音色。 因为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并不是单一频率的纯音,而是由不同振幅的许多频率构成的,其中频率最低,振幅也最大的纯音叫做基音,其余的叫做泛音,泛音的频率是基音的整数倍。泛音的多少、泛音的频率和振幅,由声源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乐音的音调决定于它的基音频率,而它的音色决定泛音的多少,泛音的频率和冷音的振幅。所以二胡和小提琴的音色不同。

试画出一对等量异种电荷的电场线示意图。这些线代表着场里的正电荷的运动方向吗?答:这些线代表着场里的正电荷的运动方向。

并联电路的特征是什么? 答:(1)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2)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3)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导体的电阻的倒数之和;(4)并联电路中通过各个电阻的电流跟它的阻值成反比;(5)并联电路中各个电阻消耗的功率跟它的阻值成反比。

安培怎样在微观上把电现象和磁现象联系起来了? 答:根据电磁感应原理,电流的周围可以形成磁场。物体里,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可形成电流,这样就可以产生磁场,但是在对外不显磁性的物体中电子的运动取向几率是相等的,电子产生的磁场就彼此抵消了;在磁体中,电子的运动取向是一致,电子产生的磁场不断累加,所以就显磁性。

说明下列概念: 模拟信号是指信息参数在给定范围内表现为连续的信号。 或在一段连续的时间间隔内,其代表信息的特征量可以在任意瞬间呈现为任意数值的信号。数字信号是指以一定最小量值为量化单位,用被测量构成此量化单位多少倍的数字所表示的信号。编码是指为了方便信息的存储、检索和使用,在进行信息处理时赋予信息元素以代码的过程。解码是指将信息从已经编码的形式恢复到编码前原状的过程。

什么是“温室效应”?主要的“温室气体”有哪些? 答:“温室效应”指大气层允许太阳短波辐射通过和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向地面逆辐射波长更长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地面升温,并处于保温状态的现象。 主要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其他温室气体还有氮氧化物、甲烷、水蒸气、氟氯烃类化合物等。

水在人体内有何作用? 答:(1)载体作用。如血液载带运送氧及营养成分。(2)体温调节作用。(3)润滑作用。减少食物对消化管道的摩擦力。(4)代谢作用。水参与细胞中原生质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形成,并使其组成物质、糖类、磷脂)保持胶体状态,进行各种代谢活动,水是各种代谢废物的良好溶剂。(5)营养作用。水直接作为反应物参加了体内各种生化反应,本身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营养素。

什么是沼气? 答:沼气是指将作物秸杆、粪便等废物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发酵产生的一种可燃烧气体。

平衡膳食的化学基础是什么? 答:(1)成酸性食物与成碱性食物平衡;(2)膳食中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适合人体需要。(3)膳食中三大热营养素保持一定比例。

通常烧开水的水壶使用日久会结成坚硬的水垢,为什么? 答:因为水被煮沸时因分解生成碳酸盐及氢氧化物沉淀,而被大部分除去,附着在壶底,所以烧开水的水壶使用日久会结成坚硬的水垢。

什么叫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内因和外因)有哪些? 答:化学反应的速率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平均反应速度),用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本质因素是反应的类型和反应物本身,这是内因;从外因,即影响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主要有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

试述煤气(CO)的致毒原因和解毒办法。 答:一氧化碳(CO)气体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无法用五官感知的有毒气体,能抑制血液的携氧能力。 当吸入一氧化碳气体后,一氧化碳进入肺部抢先与血红细胞结合,使血红细胞丧失运输氧气的能力,造成人体多个器官缺氧,导致组织受损甚至死亡。 解毒办法:当发现煤气中毒后,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空气新鲜处,解开领扣,进行人工呼吸和利用新鲜空气或高压氧以使一氧化碳从血红毒解脱。

化学反应式配平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配平的主要依据是物料平衡,又称为质量平衡。在电解质溶液进行的反应中,考虑电荷平衡。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则考虑得失电子平衡。 物料平衡的基础是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原子学说,化学反应是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因此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会改变,也就是说投入的物料(反应物)与产生的物料(产物)的总质量相等。 电荷平衡的依据是任何电解质溶液必须是电中性的,即溶液中正离子所带的总电荷必须等于负离子所带的总电荷数。 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根据是得失电子的数目一定相等。

什么是核反应? 答:粒子(中子α粒子、β粒子、γ光子等)或重离子与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各种变化的过程,叫做核反应。

太阳能的基础是什么? 答:太阳能的基础是热核反应。“热核反应”即原子核的聚变反应,这是一个清洁的过程,但聚变需要高能量克服核之间的排斥,这就是需要将物质加热到几千万度乃至上亿试的高温。

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答: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催化一切代谢过程的酶也都是蛋白质,因此,蛋白质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含量只比水少,而比其他各种物质都多,大约占细胞干重的50%以上。

什么是种群? 答:在一个物种的分布区域内,既有适合它生存的环境,又有适合它生存的环境,两种环境交替存在。物种就在这些分散的、不连续的适合生存的环境里,形成大大小小的个体群。每一个这样的个体群就是一个种群,也就是说,种群是一种生物栖息在同一个特定环境的全部个体的组合。

五界说的各个生物类群各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1)原核生物界:原核生物均由原核细胞组成。身体是单细胞或群体,少数种类是多细胸的丝状体。营养方式是自养或异养。多数不能运动,少数种类用鞭毛运动。原核生物界主要由蓝藻、细菌和支原体等类群组成,已知有400余种。(2)原生生物界:原生生物均为真核生物,身体是单细胞或群体,营养方式是自养或异养。用鞭毛、纤毛或伪足运动,主要由甲藻、金藻、裸藻、黏菌和原生动物组成。(3)真菌界:真菌是异养的真核生物,靠吸收现成有机物生活。菌体主要由菌丝构成,不能运动。真菌由鞭毛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组成。(4)植物界:植物是自养的真核生物,体内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养料。绝大多数不能运动。植物界是由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组成。(5)运动界:运动界是异养的真核生物,身体均由多细胞组成,多数种类具有完备的器官系统,特别是感觉、神经、运动等系统尤为发达。绝大多数能够自由运动,依靠摄取现成有机物维持生活。运动界主要由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群组成。

生态系统有哪些组成成分? 答: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1)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就是无机环境。它主要包括土壤、岩石、沙砾、水、阳光、空气等。(2)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就是生物群落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类群。生产者包括所有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消费者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大多数动物。分解者包括细菌、真菌以及土壤中的线虫、蚯蚓和节肢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

什么是食物网? 答: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种群规模越大,食物链就越多,彼此之间的联系就越复杂,从而就会相互交错,形成网状联系。在这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联结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说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答: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主要有食用价值、医药价值、工业价值和观赏价值四个方面。(一)食用价值:在生物多样性中,与人类食物有直接关系的是遗传多样性和物体多样性两个层次。(二)医药价值:世界上的许多药品是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提取的有用物质制成的,或者是以生物体内天然的化合物作为模式合成的。(三)工业价值:动植物向人类提供各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植物提供的工业原料很多,例如木材、芳香油、纤维、油脂、鞣质、树脂、树胶和橡胶等;动物则是提供油脂、蚕丝、皮革和羽毛等。(四)观赏价值:据统计,全世界的高等植物将近30尤种,其中有5万种具有观赏种植。在这5万种植物中,约有8000种已被人类栽培,这8000种栽培观赏植物中的许多种类,由于人类的长期栽培,形成了大量的品种。

什么是光合作用? 答: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什么是有氧呼吸? 答:有氧呼吸是指植物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将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说明食物在人体胃中是怎样进行消化的。 答:当食物进入胃后,通过胃的不断蠕动,将食团压碎并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搅拌混合,形成食糜。

说明人体血液循环的功能? 答:(1)运输代谢原料和代谢产物,保证身体新陈代谢的进行。血液能携带人体所需要的氧和营养物质,把它们运输到全身各组织细胞。(2)保持环境的相对稳定,为生命活动提供最适宜的条件。由于血液不断地流动,把营养物质不断地供给组织细胞(中间经过组织液)利用,同时又不断地将代谢产物带走,所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不会越来越少,代谢产物不会越来越多,内环境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为生命活动提供最适宜的条件。(3)运输白血球和淋巴细胞,有防御功能。血液中的某些白细胞,对于外来的病原微生物有吞噬功能,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具有免疫功能,随着血液循环,这些细胞可以随时被送到发病部位,消灭病原生物和防止疾病发生,因此,血液循环有防御功能。

什么是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各举一例说明。 答: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反射。条件反射的神经联系是暂时性的。例如:吃过酸杏的人,看到酸杏就会流唾液,这就是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生来就有,在系统发育过程中所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非条件的神经联系是固定的。例如:没有吃过酸杏的人,吃到酸杏时,唾液腺就会流出唾液。

生物的生殖方式有哪些类型? 答:(一)无性生殖。(1)分裂生殖;(2)出芽生殖;(3)营养生殖;(4)孢子生殖。(二)有性生殖。(1)同配生殖;(2)异配生殖;(3)卵式生殖;(4)单性生殖。

DNA复制时需要哪些条件? 答:复制时要有DNA作“模板”。以含有A、T、C、G四种碱基的核苷酸为原料,ATP为能源,加上各种相关的酶、Mg2+以及引物RNA等,具备这些条件DNA才能自我复制。

什么是基因突变? 答: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的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导致遗传密码、编码信息改变造成的表达产物蛋白质的变化,从而引起表型的变异。

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答:首先,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存在着变异。一切生物都有变异特性,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生物。变异可分为一定变异和不定变异两种。所谓一定变异是指同一祖先的后代,在相同的条件下可能产生相似的变异。(如气候的寒暑与毛皮的厚薄,食物的丰匮与个体的大小)。所谓不定变异是指来自相同或相似亲体的不同个体,在相同或相似条件下所产生的不同变异。(如同一白色母羊所生羊羔中,可能有白、黑或其他颜色。)同时,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高度的繁殖率与自下而上竞争能力。生物有着繁殖过剩的倾向,但由于食物与空间的限制及其它因素的影响,每种生物只有少数个体能够发育与繁殖。达尔文还认为,生物在生存竞争中,对生存有利的变异个体被保留下来,而对生存不利的变异个体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只有适者才能生存,但适应对生存也只有相对的意义,一旦生活环境改变,原来的适应就可能变为不适应。最后,达尔文认为,通过自然选择形成新物种。

试述怎样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什么是化学定时炸弹? 答:在土地资源的开发保护中,应强调除了综合合理开垦、盘活土地存量、综合整治外,要采取实质上优化土地资源的科学举措,主要有(1)防治侵蚀,例如黄土高原修建的水平梯田比同地区坡地蓄水量提高7%—8%,亩产提高1—2倍,可有效抑制水土流失;(2)改良沙地,例如营造防风固沙林,在此基础上再采取掺黏土,施有机肥、加固沙剂,可促使土地向有利于耕种的方向转化;(3)培肥地力,坚持用地和养地结合,例如: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用紫云英等绿肥作物与水稻轮作,北方旱作区用豆类作物和玉米间作等。 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排放,有“化学定时炸弹”之险称。

什么是地震? 答:地震是地球或地壳的快速颤动,它是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争剧地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过程。

怎样统一时间标准?什么是北京时间? 答:为了统一时间标准根据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h的原则,将全世界划分成24个时区。以本初经线为中心,包括东西经7°30′范围为中时区;向东和向西,依次各分出12个时区。各时区都有一个全区共同的使用时刻,叫做区时,也叫标准时。 按国家规定,全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东8区的区时,称为北京时间。

我国传统上怎样划分四季? 答:我国传统上以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什么是成煤作用? 答:成煤作用是指随着地壳下降、压力增大,成煤物质在形成泥炭和腐泥后经历褐煤成岩阶段,内部分子结构进一步变化,含碳量不断增高,逐渐转变为烟煤,无烟煤。

太阳系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太阳系作为一个比地月系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其特征及其运动规律,主要有下述几项。(1)物质组成的一致性。太阳系中从大的恒星太阳到最小的流星体,至今尚未发现地球上不存在的元素。(2)星体结构的圈层性。太阳、行星在星体结构上都有自中心向外的核、幔、壳和外围大气,密度逐渐变小,而且都呈扁球形。(3)天体运行的规律性。这些规定主要表现在:以质量决定的引力大小为依据,一律以小绕大的形式运转;行星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按相同转向自转(皆为逆时针的自西向东);行星公转轨道具有近圆性和共面性等。

活动1:物理部分(实验:用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物的体积) 量筒通常是测量液体的体积的,但也可以用来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物(如铁块、石块等0的体积。办法是在大小合适的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放平后读出其体积,再放进被测固体物,使其沉底或用线悬挂于水中,此时水面上升再读出其体积。两次体积之差,即为该固体物的体积。想一想这是根据什么力学原理进行的?如果被测物体的是悬浮在液面上的,测量该怎样进行? 答:这是根据浮力的力学原理进行的。如果被测物体是浮在液面上的,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方法进行测量:方法一,用一枚大头针刺在物体上,轻压大头针使物体全部投入水中,再看量筒的系数就可以了。方法二,在物体上用细绳,绑一个小重物,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再把重物单独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再用原来的体积减去第二次测出的体积。

活动2:水的硬度检测 实验目的:水的硬度检测 实验用品:1g普通洗衣皂片,100ml酒精,试管,5ml蒸镏水,样品硬水。 实验步骤:1、将1g普通洗衣皂片溶解在100ml酒精中,配成肥皂溶液;2、取5ml蒸馏水注入试管1;3.取样品硬水注入试管2;4.先向试管1逐滴加入肥皂溶液,用塞子塞住试管口,用力振荡,直到产生充足的皂泡,记录所需肥皂液滴数;5.再向试2中滴肥皂液,发现2中比1中所需肥皂液滴数多。 结论:发现硬水消耗的肥皂溶液多。

活动3:生物部分(实验课题: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探究) 第5小题(1)这个实验中的哪些因素对茎的生长有影响? 答:这个实验中,对茎生长有影响的因素有:温度、湿度、光照度。 (2)如何保证不同的实验结果只是因为光线的影响? 答:把两盆幼苗放在同一环境中,保证相同的湿度的情况下,一盆开孔,一盆无孔就可以保证不同的实验结果只是因为光线的影响。 第6小题(1)温室大棚为什么要用玻璃或透明塑料结构? 答:温室大棚之所以要用玻璃和透明塑料结构是因为,这样可以保证植物受到足够的光照,还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2)光对植物的哪些部分有作用?答:光对植物的茎和叶有作用。(3)光的作用究竟是什么?答:光的作用就是使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

活动4:地学部分 作图:简示日食和月食这两种天文现象。

日食示意图月食示意图

自然科学基础作业什么是参考系篇5

作业二

1、声音的三要素,二胡小提琴音不同原因?

它们分别是 音色、音调(由频率决定)、响度(由振幅决定),因为振动的频率和振幅不同

2、照度和亮度有何区别?

亮度,指的是照明的亮度,瓦度.

照度,指的是在正常室内环境下衰减的范围值亮度是本身,照度是应用。两者没有绝对的关系…亮度大,照度不一定大

3、并联电路的特征?

1》电路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路径,有干路、支路之分;

2》干流电流自爱分支处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支路,每条支路上都有一部分电流通过。也就是说每条支路斗鱼电源形成一个通路,各用电器之间互不影响。当某一支路断路时,其它支路仍可为通路;

3》在干路上安装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上的用电器,在支路上安装开关可以控制本支路上的用电器。

4、安培如何将电磁现象联系在一起的?

根据电磁感应原理,电流的周围可以形成磁场。物体里,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可形成电流,这样就可以产生磁场,但是在对外不显磁性的物体中电子的运动取向几率是相等的,电子产生的磁场就彼此抵消了;在磁体中,电子的运动取向是一致,电子产生的磁场不断累加,所以就显磁性。

物体被磁化,就是在一个强大的外磁场的作用下,强制使物体中的电子运动取向一致,对外显磁性

5、模拟信号、数字信号、编码、解码

模拟信号是指信息参数在给定范围内表现为连续的信号。 或在一段连续的时间间隔内,其代表信息的特征量可以在任意瞬间呈现为任意数值的信号。

数字信号指幅度的取值是离散的,幅值表示被限制在有限个数值之内。二进制码就是一种数字信号。在计算机硬件中,编码(coding)是在一个主题或单元上为数据存储,管理和分析的目的而转换信息为编码值(典型地如数字)的过程。在软件中,编码意味着逻辑地使用一个特定的语言如C或C++来执行一个程序。在密码学中,编码是指在编码或密码中写的行为。

解码是将信息从已经编码的形式恢复到编码前原状的过程。

6、什么是温室效应?有哪些气体?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度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7、水在人体中的作用?

一、水参与人体内新陈代谢的全过程,水的溶解力甚强,并有较大的电离能力,可使人体内的水溶物质的溶解状态和电解质离子状态存在;又由于水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能,在人体消化、吸收、循环、排泄过程中可加速协助营养物质的运送,和废物的排泄,使人体内新陈代谢和生理化学反应得以顺利进行。

二、水是细胞和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人体的每个细胞及其基本单元均含有水份,人体的各种腺体分泌物均为液体。如果缺水,则消化液分泌减少,食物消化受影响,食欲下降,血流减缓。体内废物积累,代谢活动降低,导致体内衰竭致病,并加重病情。

三、水保持着人体一定的血容量----人体的血液含水量约占80%,如果大量失水,则使血溶量减少而产生低血压,从而影响着人体的各种器官,特别是心、脑、肾的机能活动,故血溶量与水的含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水对调节人体体温起着重要作用-----水的比热数值高,每克水升高或降低10C,就需要1000卡热值。由于人体含有大量的水,于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为水所吸收,使体温不至于显著升高;其实是水的蒸发数值大,每毫升水的蒸发热约为579.5千卡,(37")故人体只要蒸发少量的水即可散发大量的热,以维持人体一定的体温,如外界环境温度高,体热可随水分经皮肤蒸发散热,以维持人体体温的恒定

8、什么是沼气?

沼气,顾名思义就是沼泽里的气体。人们经常看到,在沼泽地、污水沟或粪池里,有气泡冒出来,如果我们划着火柴,可把它点燃,这就是自然界天然发生的沼气。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还原条件),并必适宜的温度、湿度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烧气体。

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沼气由50%~80%甲烷(CH4)、20%~40%二氧化碳(CO2)、0%~5%氮气(N2)、小于1%的氢气(H2)、小于0.4%的氧气(O2)与0.1%~3%硫化氢(H2S)等气体组成 。由于沼气含有少量硫化氢,所以略带臭味。其特性与天然气相似。空气中如含有8.6~20.8%(按体积计)的沼气时,就会形成爆炸性的混合气体。

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种理想的气体燃料,它无色无味,与适量空气混合后即对燃烧。每立方米纯甲烷的发热最为 34000焦耳,每立方米沼气的发热量约为20800-23600焦耳。即1立方米沼气完全燃烧后,能产生相当于0.7千克无烟煤提供的热量。与其它燃气相比,其抗爆性能较好,是一种很好的清洁燃料。沼气除直接燃烧用于炊事、烘干农副产品、供暖、照明和气焊等外,还可作内燃机的燃料以及生产甲醇、福尔马林、四氯化碳等化工原料。经沼气装置发酵后排出的料液和沉渣,含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用作肥料和饲料。

9、平衡膳食的化学基础

因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平衡体系,外界的变化会对我们身体造成影响,膳食平衡就是要通过饮食来调节和稳定这一种身体平衡,所以,可以说平衡膳食的化学基础就是人体复杂化学反应体系的平衡状态。

相关热词搜索: 参考系 作业 自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