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14)

时间:2021-11-05 11:59:22 来源:网友投稿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 文言文阅读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 ( 含答案) )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

 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答案】

 (1)D

 (2)(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D

 (4)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清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解析】【分析】(1)A. 甲诗作者为刘禹锡,唐代文学家。B. 甲诗为酬答诗。C. 甲诗不是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故选 D。

  (2)本题注意关键词: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3)A.“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错误,不是实写。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运用侧面描写,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C. “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错误,甲诗尾联中“长精神”表达作者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故选 D。

  (4)乙文,柳宗元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甲诗,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 23 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 D;

  ⑵(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⑶ D;

  ⑷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清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点评】⑴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诗文内容分析理解。

  ⑷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参考译文】

 甲诗: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乙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

 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入黄溪闻猿

 (唐)柳宗元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1)第一,二句,诗人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写黄溪之景。

  (2)《三峡》中写道,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渔者哀歌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请结合诗句试作分析。

  【答案】

 (1)视觉(所见);听觉(所闻)

 (2)三峡中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然而诗人却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所谓欲哭无泪,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

 【解析】【分析】(1)一,二句翻译为:“黄溪的小路弯弯曲曲千里绵延,不知从哪儿传来了猿猴的哀鸣?”故“溪路千里曲”句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的。“哀猿何处鸣。”是从听觉粉的角度描写的。

  (2)要求学生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意思分析。本诗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作此诗时,在永州贬所已七年之久。诗人随永州刺史赴黄溪黄龙祠祈雨,中途听到猿猴哀鸣,遂有感而作。“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意思是“孤独无助的臣下早己衫湿泪尽,枉然徒劳发出凄哀断肠的悲声。”,写出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二者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

 故答案为:⑴视觉(所见);听觉(所闻);

  ⑵ 三峡中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然而诗人却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所谓欲哭无泪,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感官角度的能力。文章调动的感官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触觉,以及心脑的思考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⑵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 “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 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2)“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

 (1)A

 (2)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解析】【分析】A 解说有误,“清秋”意思是清冷的秋天,诗中并没有显示是初秋时节。BCD 解说正确。

  (2)抓住“万里”可以知道这句话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结合诗歌上片内容分析,作者登高望远,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因此“万里”形容大江非常的辽远,大地非常的广阔。

 故答案为:⑴A;

  ⑵ 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

  ⑵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结合平时掌握的修辞手法知识判断其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从军行 ①

 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 ②

  , 唯当死报君。

 【注】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②“不求”句: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B. 【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

 C. 【乙】诗“意气溢三军”中的“溢”字是“满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全军将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

 D. 【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兼程、气冲云霄的威武。

 (2)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

  (3)【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D

 (2)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3)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

 【解析】【分析】⑴D 项错误,颔联运用对偶手法,“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分戈影,戈是一种横刃,下装长柄的兵器,日光从戈刃两边分照而下;剑文,刻在剑上的花纹。句意为:野地里,阳光从戈刃两边分照而下;天上的星星正好像刻在剑上的花纹。此联极言兵刃的锐利、精良。

  ⑵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汉月,明月。句意为:拉开弓弦,满如怀抱明月,纵马驰奔,腾起漫天的烟尘。

 “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

 以“汉”修饰“月”,意在借用汉朝对外战争时成绩辉煌的荣光,表达从军者建功立业的豪情,同时“汉字”又与“胡”字相对,充满民族的自豪感。

  ⑶甲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乙诗“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以对待“生”“死”态度的对比,直接既写出了当时士兵鲜明的价值倾向。表达尾联表达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仰,突出精神气概。

 故答案为:⑴D;

  ⑵ 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⑶ 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⑶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 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 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 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答案】

 (1)C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解析】【分析】(1)ABD 赏析正确。C 此题错在对“萋萋”的理解,“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因此这句话的赏析是:

 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势茂盛。

  (2)结合尾联内容分析:尾联所写的时间是:傍晚;地点是:江上;景物有:落日,烟波浩渺的江面。感情有:愁,思乡的愁绪。落日时分,乡愁更加浓烈,而烟波浩渺的江面又加深了诗人的这种愁绪。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C;

  ⑵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

  ⑵此题考查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的赏析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好事近·梦中作 ①

 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 ② 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①该作写于词人被贬处州(今浙江丽水)时。②夭矫:形容姿态伸展屈曲而有气势。

 (1)请你想象“花动一山春色”所展现的情景,并将它描写出来。

  (2)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词人在山路、小溪深处的真实见闻。

 B. 词的下片写词人梦中仰观所见云空的变幻和歇息于古藤阴下的心理活动。

 C. 结尾两句中的“醉”,不仅写卧态,而且也包括词人在梦境中的情态。

 D. “了不知南北”表现出与“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般自然平淡超脱的情绪。

 【答案】

 (1)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一山春色,令人心动。

 (2)A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在头脑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结合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分析,这句话是承接首句春路雨添花来写的,刚刚下过一场春雨,很多花在春雨的滋润下都竞相开放,然后一阵微风吹拂,可以想象出满山春花在风中摇曳,装点着一山的春色,那种景色简直是太美了。意对即可。

  (2)A 由题目“梦中作”可知,这首词并不是写作者的真实见闻,而是作者梦中之境。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⑴ 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一山春色,令人心动。

  ⑵ A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

 的享受。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画堂春·寄子由 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①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想要摆脱一切束缚,回归自由。

 【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上片追叙宋神宗熙宁四年秋,兄弟二人同游陈州柳湖的情景,表现苏轼、苏辙二人游湖时欢快、悠闲的心情。下片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苏轼、苏辙二人离合的情思。篇末提到“归去”,是因为苏轼、苏辙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隐退而为“夜雨对床”之乐的约定,即使日后能如愿以偿,与当前的别离仍有巨大的“时间差”,因而深感痛苦和无奈,可见离愁的深重。

 《水调歌头》中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此句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在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做官与退隐之间选择上的徘徊困惑的情态和矛盾的心理。

 故答案为:

 “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想要摆脱一切束缚,回归自由。

 【点评】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

 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1)诗歌的创作背景是作品生长的土壤,是作品内容的底色。根据第(2)题所述背景知

 识分析这几节诗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2)联系全诗,从意象和表现手法方面分析,诗歌是怎样描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

  【答案】

 (1)诗歌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2)①以风、雪等自然意象渲染氛围,苍茫而悲凉;选取了几类人作描写对象,突出民族苦难之重:无家可归的北方农夫、失去了家庭和丈夫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垦殖者;②运用象征、比喻、反复咏叹、叙述等手法,细致地描写出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

 【解析】【分析】

 (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艾青发表于 1937 年 12 月 28 日的诗歌,最初刊登在《北方》。20 世纪三十年代,艾青离开浙江老家前往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都市武汉,却没有看到全民积极组织抗战的景象,而到处是无家可归的难民和流浪者,于是于深夜在武昌的一间阴冷的屋内写完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从意象角度分析, 从"土地""风""河流"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两个意象便顺流而出。"风"后面是"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的修饰语,"河流"的前面加上"时间"和"雪夜"两个形容词,就把"风""河流"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这些在寒冷的夜晚出现在林间、河上、旷野的夜行者(既是为自己生活而搏斗、为命运所驱赶的劳动者,同时也是在生存线上挣扎、苦斗、寻找着道路的中国民众的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出来。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 这首诗一开头就创造了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阴冷、凄怆的气氛和意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接下来用拟人的手法写道:“风,/象一个太悲哀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象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这里的“风”和“雪”既是对大自然景象的如实描写,又是对当时惨遭战乱的现实作的艺术写照,不仅仅表现了自然界寒冷,更是对政治气候和民族命运的暗示,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为诗篇后面倾诉心曲,抒发忧国忧民的深情作了铺垫。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诗歌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⑵ ①以风、雪等自然意象渲染氛围,苍茫而悲凉;选取了几类人作描写对象,突出民族苦难之重:无家可归的北方农夫、失去了家庭和丈夫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垦殖者;②运用象征、比喻、反复咏叹、叙述等手法,细致地描写出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

 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解答此题,要在反复阅读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中找出作者用了哪些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可。鉴赏诗歌,还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的“顾”“济”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示例一:“顾”的意思是:视,看。

  示例二:“济”的意思是:渡。

  (2)像姜尚垂钓碧溪,遇文王被重用,又像伊尹做梦,乘船经过太阳旁边。诗人借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从而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句意时: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句意是: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据此可知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视,看”“渡”。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典故表达的愿望,《行路难 其一》 是唐代诗人李白 所作诗词之一。公元 742 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运用的典故是: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故答案为:⑴ 示例一:“顾”的意思是:视,看。

  示例二:“济”的意思是:渡。

  ⑵ 像姜尚垂钓碧溪,遇文王被重用,又像伊尹做梦,乘船经过太阳旁边。诗人借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从而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义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再结合句意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运用典故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典故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分析诗人运用典故表达的感情。

  10.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用文中原话回答。

  ①“黎明”的任务是:________。

 ②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

 (2)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的意境,填空。

  “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黎明”历经________而来的情状。

 (3)简要分析“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的含义。

  【答案】

 (1)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2)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大意,概括出诗歌的中心,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到答案区

 域,提取相关语句作答即可。如“黎明”的任务可直接提取“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作为答案。而诗人的任务可直接提取“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作为答案。

  (2)前两个空比较简单,分别是“我”到来的时间和地点。如“黎明”到来的时间,从“露水”“最后一颗星”可分析出来。“黎明”到来的地点可分析“东方”“海上”两个词语。第三个空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从重庆来到了延安。所以可答: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诗句表明“黎明”将降临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把光明和希望带给渴望着它的人们。再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通知那些饱受日寇铁蹄践蹋的沦陷区的、翘首盼望结束战争的善良的中国人,抗战胜利已经是指日可待。这是诗人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的宽慰,对抗战必胜这一信念的真情流露。

 故答案为:⑴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⑵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⑶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注意对诗句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内容的理解,要求仔细文段,注意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结合语句,结合背景来确定阐述的内容。

  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 ① 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贾:gǔ 做买卖。穷困:困厄,窘迫。公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其时,管仲与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

 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1)解释划线的词

  ①鲍叔不以我为贪________

 ②三战三走 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B.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C.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D. 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贪”、“________”、“不肖”、“________”和“________”,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

 (4)鲍叔是一个________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答案】

 (1)是;跑

 (2)C

 (3)愚;怯;无耻

 (4)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解析】【分析】(1)考查重点词语。①鲍叔不以我为贪:鲍叔并不认为我是贪财。为:是。②三战三走: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走:跑。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尝:曾经。三:多次。逐:驱逐。见:免职。于:被。故选 C。

  (3)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原文“鲍叔不以我为愚……鲍叔不以我怯……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归纳答案:愚、怯、无耻。

  (4)朋友相交,贵在知心。“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在管鲍之间存在着一种真诚的宽容和谅解。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鲍叔牙的胸怀,管仲可能很难在历史上留名;如果没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鲍叔牙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商人。所以,天下人都赞扬管仲的才能,但更赞扬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

  故答案为:⑴是;跑;

  ⑵ C;

  ⑶愚;怯;无耻;

  ⑷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买卖,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自杀,而我宁愿在牢中受到羞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愧之心,他知道我不因小节而感到羞耻,而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12.西湖美景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多音字的读音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字标注读音。

  ①浅草才能没马蹄________

 ②天与云与山与水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日更定矣/明辨是非

 B. 见余大喜曰/喜出望外

 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别具匠心

 D. 余一小舟/不遗余力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大雪下了三天,________。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

 (4)同一个西湖,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看到的风光不同,表达的心情不同。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

  白乐天________满怀喜悦赏美景

 张陶庵冬夜无限惆怅________

 【答案】

 (1)mò;yǔ

 (2)B

 (3)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4)春日(或“初春”“春季”等);遇知音(或“思故国”“寄幽思”“游西湖”等)

 【解析】【分析】(1)“没”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本句诗的含义为: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故读音为 mò。“与”也为多音字,有三个读音。本句诗的含义为: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故读音为 yǔ。

  (2)A.是:代词,这/正确。B.喜:都是高兴的意思。C.别:辞别,离开/另外的。D.余:我/剩下来的,多出来的。故选 B。

  (3)①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俱:都。绝:消失。应翻译为: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②莫:不要。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更:还。痴似:痴于,痴迷。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

 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应翻译为: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4)本题考查对联的基本规则和对这两首古诗的主题的理解。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当,结构要对称。所以和冬夜相对应的,再结合钱塘湖春行的写作背景,所以上联的空缺处可以填:春日、初春、春季等词;下联中的空缺处与“赏美景”相对应,再结合湖心亭看雪的主题: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所以填遇知音、思故国、寄幽思等都可以。

 故答案为:⑴mò;yǔ;⑵B;

  ⑶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⑷春日(或“初春”“春季”等);遇知音(或“思故国”“寄幽思”“游西湖”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读音。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识读。考查的大多数是常见的基础字,在阅读时要多留心。

  ⑵本题考查文言词意义的表现。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要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能够运用掌握是知识对其进行推断,在理解时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文言重点语句的翻译。考生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基本的翻译方法,做到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正确理解,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按照要求进行回答。

 【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 1632 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三闾祠 ① ②

 (清)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 ② 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 ③ 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①三闾(lǘ)祠:位于潮南汩罗。②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③岁时:节今。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骈死于糟枥之间________

 ②是马也________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

 ④湘兰沅芷年年绿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京。

 (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 1 处)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平江远山极目回。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 问所从来,具答之。

 B.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 孔子云:“何陋之有?”

 (5)“英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オ”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国无人英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文,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6)【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①“________”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推残;【乙】文中,作者认为是②“________”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答案】

 (1)骈,两马并驾,一同;这样,指示代词;通晓;意指成长

 (2)①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

 (3)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平江远山/极目回。

 (4)B

 (5)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

 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未有庸人不忌才

 【解析】【分析】⑴(1)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①(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②这样的马。是:这样;③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④湘水、沅水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复一年,绿遍三湘人地。绿:变绿。

  ⑵翻译语句,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运用“留”“删”...

相关热词搜索: 文言文 练习题 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