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论中原民间文学对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作用

时间:2022-11-03 10:2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中原民间文学中的亮点是中原神话,是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良好基础,对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应该合理利用神话资源,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在利用神话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神话资源只可利用,不可创新。

关键词:中原;民间文学;区域经济;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09)06-0085-03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千百年来运用口头语言来创作并广泛流传的一种活的语言艺术形式,是人民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是关于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是民众信仰的一种载体。

中原民间文学蕴藏量极其丰厚,它以其在群众中流传的广泛性和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在当今区域经济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原民间文学中的亮点是中原神话,其集群式分布的特点,是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良好基础

在民间文学的类别中,神话因其流传久远,承载的文化信息量最大,又因其“神”性在民众中根深蒂固,所以,其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也就最大。

中原是中国神话产生和流传的典型地区之一。中原神话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已有记载,至今仍流传在河南等地的著名神话,是汉族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近30年来神话学界科学考察的重要发现之一。

中原民间神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事象,特别是中原文艺民俗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所蕴涵的文化价值不仅仅是“保留了一份丰厚的遗产”,作为文学艺术的“母体”或称“源头文化”的神话,它所给人类的启迪是其他民俗事象所无法替代的。正因为此,中原神话特别现在仍流传在民间的“活体神话”,便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三皇五帝创制文明,从夸父追日探求大自然奥秘到大禹治水安定社稷,无不显示出中原神话之丰富多彩和“原始聚落”式的集群分布的特点。著名的中原神话群主要有泌阳桐柏盘古神话群,淮阳西华伏羲女娲神话群,沁阳神农山神话群,新郑、新密、灵宝黄帝神话群,内黄濮阳颛顼帝喾神话群,三门峡淮源大禹神话群。

中原神话保存之完整,流传之广泛,被著名学者钟敬文称为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除上述神话集群以外,以济源邵原为中心的女娲造人补天神话群,以商丘为中心的火神阏伯神话群,以灵宝阳平为中心的夸父追日神话群,以范县为中心的尧舜神话群等,都极具科学研究和文化经济开发价值。

二、合理利用神话资源,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建设

神话资源的价值在于它的不可再创造性,它是经历了几千年口耳相传而保存在民间的“文化遗产”。神话人物的“神性”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征服力在群众中具有永久的魅力和凝聚力,也是其他物质的非物质的资源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拥有神话“遗址”和神话集群,无疑是拥有了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只要合理地利用它开发它,将会有效地促进这一区域的经济文化建设。

(一)争抢神话资源与合理利用开发

正是因为神话资源不可再生,正是因为人们看到了神话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所以,近年在全国形成了争神话资源就是争经济的热潮。事实上,在神话学成为一门学术之前,神话人物在全国各地已纷纷“叶落归根”。各地都在千方百计证明自己是神人的“祖地”、“故里”,神话人物成了全国各地文化资源开发的新热点。

比如在河南西华一带流传的女娲神话。该县曾发掘出春秋时期的女娲城遗址和“女娲城”砖刻匾额等文物,至今仍保留着女娲城、女娲阁、女娲陵等遗迹。

陕西省平利县根据出土的一些清代石碑,也证明“女娲补天”的传说在当地,并建立了女娲山人文风景区。

在河南灵宝一带,流传有夸父神话的传说,四川成都也宣称青城山是夸父的故乡,称当地曾经是夸父族的聚居之地。

在河南桐柏山一带流传着盘古神话,2005年,桐柏、泌阳两县先后获得“中国盘古之乡”和“中国盘古圣地”称号。但早在2004年,广东肇庆就建成了全国首个盘古文化主题公园,让盘古在公园中安了家。他们的依据是,早在北宋祥符七年,这里就建了盘古祖庙,一直保留到20世纪50年代。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中国远古神话人物,都在众说纷纭中找到了自己的“归根之地”。神农氏、蚩尤、西王母……传说中的神话人物或委身于风景区,或被地方大造庙宇供了起来。许多地方为同时“争夺”一个神话人物,甚至不惜大打“口水仗”。

神话人物“归属之争”,实际上已演变成资源背后的经济利益的博弈,神话资源正成为国内旅游开发的一个新动向。

河南省西华县为打好“女娲”牌,已着手把女娲城由现在的占地60亩扩大到200亩;陕西省平利县的女娲山已成当地的著名风景区;河北涉县至今已举办了两届女娲文化节,节会上除举行公祭仪式外,更多的是组织名特优产品展销会和经贸洽谈会。

同样,桐柏、泌阳两地争“盘古”,目的也是想靠名气来吸引人气。泌阳是“中国盘古圣地”,桐柏是“中国盘古之乡”,围绕着各自的盘古王牌,两地在旅游开发上较劲。

据悉,桐柏县投资1000万元左右,修复了一些盘古神话遗址,扩建了水帘洞,用盘古文化包装了一条旅游路线,每张门票70元。靠“中国盘古之乡”的牌子,把零散的景点串联了起来,效果好于往年。

泌阳也不甘落后,被命名为“中国盘古圣地”后,除了投资千万元修复盘古庙宇等景观外,还把盘古庙会当做每年的重头大戏来运作。目前,该县正在进行“盘古圣地”旅游开发工程的招商。

此外,王屋山下的邵原镇也在开发神话的“黄金洼地”。

(二)神话资源只可利用、不可创新

神话资源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更需要一种高水平的利用开发。

神话是传统、历史、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剪影,也是展现老百姓生活风貌的一个窗口。这种精神的力量怎样才能更好地符合现代人的需求,怎样让其更有效地为区域经济文化建设服务,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严肃的课题。

事实上,近30年来,神话资源的开发潮从来没有停息过。不少开发者急功近利,对神话的内涵不甚了解,更不了解某个神话人物在公众心目中的“信誉度”,只追求表象的热闹。这种浅层次的“造神运动”因缺乏“俗信”基础,所以大多是热闹一阵子后便销声匿迹了。譬如有些地方建过的山海经公园、封神榜众神公园,都因无中生有、开发包装粗糙、后期管理欠缺等而夭折。再如不少地方建造的庙宇,因开发形式陈旧,造成了低水平的资源浪费。

神话中可利用的资源不少,但这种资源利用必须与市场对接,要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要在民众中产生共鸣,也就是说,神话人物的“神性”越大,在群众中“俗信度”越高,其可利用的价值就越大。比如关于“三皇五帝”的神话。但有些神话资源是不好用来搞经济开发的,比如后羿射日神话,除了精神上的一种激励外,既无法复原,也无法模仿。神话资源的开发要造声势,但不可造神,利用现有资源首先要把人吸引过来,人多了,自然就有经济效益了。

中原神话资源丰富,但却没有产生大的区域经济效益,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相信在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下,这种现状会得到改善。

以淮阳的太昊陵为例,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但前来寻根问祖的大部分是淮阳周边的农民香客,外地的游客却很少。同样是拜祖,湖南炎帝陵、陕西黄帝陵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影响日益扩大。炎帝陵的占地规模和陵殿规模都不足太昊陵的1 / 5,但却香火鼎盛,游客如织,是湖南省的重要旅游景点。黄帝陵的祭祀活动从汉唐以来,一直连绵不断,尽管黄帝陵的规模远不及太昊陵宏伟,但黄帝陵目前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是陕西省的精品旅游线之一。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修旧如旧”,利用了神话“旧址”和神话人物的“神性”在人们心目中的“信誉度”,抓住了人们的需求心理,满足了公众的“俗信”渴望。他们成功的原因还在于政府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两地就由政府出面组织祭祀大典,并遍邀海内外知名人士参加,从而声名远播。

这种把神话传说和区域经济相结合的做法,既做大了文化产业,又提升了当地文化品牌。

(三)祭祖大典凝聚民心,为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炎黄子孙,血脉相连。寻根的渴望和对先祖的崇拜,把五湖四海的“族人”连在了一起。这就是神话的力量,这就是信仰的力量。神话和原始的宗教信仰密不可分,相互依托。神话由信仰而产生,对宗教信仰又起着巩固和推动的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和人们心理需求的改变,神话人物的“神圣职责”也在不断扩大和变化,寻根拜祖成为人们原始信仰的基本表现形式。

从盘古到三皇五帝,人类一路走来,那些对种族繁衍和社会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首领们,都成了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们崇拜的大神。一个民族中有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划分出的群体,这些群体可能各具特色,只要其与整个民族的发展倾向相一致,便必然有益于总体上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从而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促进整体社会的整合与良性运转。

神话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它传递着一个民族的家史,这种文化形态已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成为凝聚华夏儿女的强大力量。拜祖大典能够把神话的地域性群体信仰与民族精神和谐统一起来,使之产生巨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便是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推动力。

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近年我省各级政府以大手笔组织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公祭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大典”、“祭祀盘古大典”,无论在规模还是社会影响上,均为史无前例。尤其是“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成了全球亿万华人瞩目的拜祖大典、56个民族团聚中原的兴邦盛典、盛世中国寻根访祖的和谐国典。

文化建设根本上是人的建设,是一个地方精神世界的建设,文化所形成的软实力,最终将转化为一个地方的经济竞争优势。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必须把发掘文化资源放在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作用。桐柏这些年经济社会的快速迅猛发展,可以说是得益于“盘古精神”,得益于文化产业建设。“盘古精神”早已在桐柏人民心中扎下深根,并将继续得到弘扬与发展。

三、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关系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是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区域文化向区域经济延伸的有力推进器。从区域文化发展的层面思考,保护文化遗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贺词中指出:“保护世界遗产是造福人类的千秋功业。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将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扩大国际合作,保证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充分保护和适度利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胡锦涛总书记还指出:“坚持把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宣传文化部门的重要任务。”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跻身世界之林的身份证,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实现快速发展的内驱力。文化是在现代条件下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诸种基本资源和重要因素的最全面的和最科学的容纳和涵盖。一切财富和经济价值的创造,都是文化行为,一切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都是文化的升华物和凝铸物。所以,当今世界呈现出文化与经济相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交融的特点。

遗产文化是区域文化之本,充分认识遗产文化的经济学价值,依托和发挥区域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顺应时代大潮,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确立既目标宏伟又可操作性强的发展战略,尊重和运用文化艺术生产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快速推进区域文化产业的提升,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区域文化资源大省建成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区域文化经济强省,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同时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依据民间文化(民间文学)规律建设区域经济文化,从宏观上处理好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和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层关系。事实证明,违背了民间文学的特性和规律,不加保护地开发利用民间文学资源搞经济建设,就会造成两者之间的关系脱节,从而导致资源浪费,文化萎缩、停滞或畸形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的区域经济文化建设,要积极融入中华民族的当代文化思想体系中,塑造和弘扬民族精神,并抵御一切落后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和干扰。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民间文学资源,为区域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从物质形态的层面分析,世界文化遗产的设立,其要旨是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文明成就保留下来、延续下去,以展示人类文明进化的沿承。因此,其目的不是为了开发,而是保留和再现。

正确对待民间文学遗产,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层次、不断发展着的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文化虽然在我国居于主导地位,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广博的中国民间文化中,以及在社会的各个方面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我们应当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遵循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用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时代精神来审视中国民间的历史文化传统,经过认真科学的分析,严格审慎的过滤,使优秀传统文化熔铸到时代精神中去,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批判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在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为当前的社会生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民间文学从远古走到现在,其本身也带有明显的不足,精华糟粕并存,一些不健康的落后的甚至反动的东西也存在。所以我们在强调民间文学在区域经济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同时,还要明确指出它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利用它,弘扬优秀文化,摒弃落后文化,并且,我们不能因为具有落后的一面而全盘否定它,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认真分析看待这一问题,正像鲁迅先生说的“拿来主义”,这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因此我们认为,拓展思维,开创性地探索民间文学与区域经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弄清楚民间文学对建设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这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并正确理解民间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力量的渊源这一科学真谛,而且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精华,凝聚民族文化精神,推动新时代的先进文化建设和我们社会的进步。

责任编辑 宋淑芳

(E-mail:hnskssf@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 民间文学 中原 区域经济 文化建设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