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析全媒体时代科普工作的困境与突围

时间:2022-10-27 11:2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一路高歌猛进,促进了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传统媒体虽仍然把握舆论场的主流话语权,但是微博、微信等以社交网络为基础的自媒体平台也已受到更多人的追捧,显示出后来居上的位势。我们目前已经进入到以自媒体爆炸增长的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体形式与平台竞相融合发展,媒体的结构体系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之相对,全媒体时代科普工作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也已不同。本文将从全媒体时代的概念、对于科普工作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而尝试给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全媒体;科技信息传播;舆情监管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9-0213-02

360公司在2016年6月6日的《新京报》头版刊登了整版广告,它用与时代对话的姿态在拷问我们:“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安全’变得更加容易还是更难?”一家主要从事网络安全的公司选择在纸媒上刊登广告,在某种程度上是传统纸媒和网络媒体融合的一个侧影,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不难看出,传统媒体仍然被是以“安全”、“权威”的象征,他依然是舆论场的主流声音。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微信、微博和直播平台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已经引起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全球已接入网络的人数已达到29亿人,占全球人口的40%。以目前的增长速度,到2017年,上网人数将会达到全球人口的50%。全球范围内的手机用户将超过69亿,其中四分之三的用户来自发展中国家,一半以上的用户来自亚太地区。[1]智能手机承载的已经不仅仅是人们沟通的日常需求,而且是人们主动获取信息、生产信息、传播信息的机制。在这个“人人都是发布者、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信息传递已经变得越发简单,但是消息的真实可靠性、谣言的转发与扩散,意见领袖的影响力等等都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

科普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对于科技的进步同等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加强科普工作,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公民中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仍然只有3.27%。但对比一下其他国家,目前中国的公民科学素养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水平相当。所以我国的科普工作仍然任重道远。纵观我国近几年的社会热点问题,福岛核电站泄露后国民的“抢盐”热潮,海南香蕉致癌的谣言,崔永元与方舟子在微博上就“转基因问题”的论战等等,在全媒体时代,公众参与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是面对着鱼龙混杂的“科普知识”和亟待提高的公民科学素养,全媒体时代的“科普”工作究竟是变得更加容易还是更难,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 全媒体

美国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即5W模式。根据这一模式,“全媒体”是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通过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在全媒体时代,媒体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究竟谁是媒体”的答案已经悄然转换,各种媒体形式与平台融合发展,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机制也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微信为例,2016年3月,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已经突破7亿,国内市场已接近饱和,微信在国内一线城市的渗透率约为93%,正如微信的宣传语所言,微信不仅仅是一种社交沟通工具,它已经成为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看推送,刷朋友圈已经成为我们利用碎片时间的一种重要选择,而那些“朋友圈热传的事物”也触动着我们的神经。

全媒体时代科普信息传播的优势。多种平台融合促进传播效率。在传统媒体时代,我国的科普工作主要是依托纸媒、广播、电视等方式展開的。而全媒体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信息表现手段多样、传播媒介不同,给用户带来全方位的体验。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相对单一且被动的传播方式,全媒体时代我们可以依托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直播平台、新闻资讯平台等多种传播方式,拓展了科普信息的传播平台,实现科普信息传播的“多屏合一”,这种多种平台融合发展的模式,大大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率。

重视用户体验增强传播效果。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式各样的手机App应运而生。这些App重视与用户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并试图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这样不同于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机制,而是建立一种交互的机制,使之可以更好的倾听用户声音,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而随着社交媒体平台推荐系统的越发完善,它根据用户的搜索、使用习惯可以更全面的了解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进而匹配推荐用户所需要的内容,这样的科普信息传播效果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多元主体参与丰富传播内容。在传统媒体时代,我国的科普工作主要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导的,科协利用自身力量协调相关机构开展工作,在某种程度而言,我国的科普工作还是依靠政府力量推动的。而全媒体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表现为“人人都是发布者、个个都有麦克风”,这就客观促进了多元主体参与到科学普及的工作中来,除了传统的科普机构,科学工作者,科技公司等各种主体都可以利用自己的平台传播科普信息,此举释放了科普传播的民间力量,借助于社交平台,科普知识可以实现迅速扩散,大大促进了科普信息的传播效率。

2 全媒体时代科普工作的困境

全媒体时代拓展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并且降低了信息传播成本,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信息传播的数量,但是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却难以保障。真实有效的信息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行的关键要素,对于科学前行更是如此。但是媒体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在传统媒体时代,官方媒体始终把握着舆论场的主流话语权,在某种程度上,官方媒体所发出的声音被视为“权威的”、“真实的”。而在全媒体时代,许多非专业科学工作者也可以进入科学传播与普及的过程,客观上造成了科学普及主体的良莠不齐、而科学知识的准确性也大打折扣。

2.1 科普内容的科学性无法保证

全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使得单一主体升级为多元主体参与,打破了传统媒体某种程度的垄断,大大降低了人们发言的门槛。多元的主体并非都是专业的科学工作者,参与主体的良莠不齐致使发布内容的鱼龙混杂。这些所谓“科学知识”的内容利用所谓真实的图片、视频,往往未经科学的检验,发布内容的可靠性与真实性都有待考量。往往那些贴着“专家揭秘”、“内幕解读”标签的文章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当我们点开时,却发现许多所谓的“专家”并非是专业的科学工作者。

2.2 谣言的扩散与传播

由于社交媒体平台的主体多,网络空间的匿名性,消息转发的超时空性等特点,极易造成谣言的传播与扩散。而这些谣言一般情况下又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海南香蕉致癌”、“猪肉长钩虫”等等。网络谣言一经发布,往往会迅速引起集体围观,经过成千上万网民的以讹传讹,使谣言出现“裂变式”快速传播。面对网络谣言,社会公众往往是怀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不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就将相关信息转发给亲朋好友,甚至为了引起对方重视而进行二次加工以后重新发帖,不自觉中成为网络谣言的“二传手”,某种程度上加速了网络谣言的传播和膨化。

2.3 网络意见领袖的负面影响

在全媒体时代,在各种媒体平台上往往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意见领袖”,他们有现实生活中的名人、有社交平台上的大V,这些网络空间中的意见领袖有类似于现实生活中明星的光环,他们往往扮演着类似于“有社会责任的公知”的形象,他们发表的言论也一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客观上造成了这些“意见领袖”振臂一呼、天下云集的景象。例如在微博上沸沸扬扬的崔永元和方舟子就“转基因”问题的论战,客观上加重了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抵触心理。而尤其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公众对食品安全极不信任的基础上,这样的传播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在这起事件中,还表现为官方媒体的应对不利,面对如火如荼的“转基因”问题争论,农业部迟迟未发声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公众对转基因的不理解。

3 对策与建议

发挥官方媒体的公信力。目前几乎所有的官方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微博、微信法人账号。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自2013年7月份上线后短短八个月“粉丝”量就迅速达到1058万,成为中国第一个千万级的媒体微博账号。在全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机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媒体需要转变发展思路,把握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在遇到重大舆情事情时,能够积极主动发声,第一时间报道真实信息,发挥舆论引导力。在科普信息的传播领域更是如此。针对网民关心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问题,发挥官方媒体的公信力,把握科技传播和全媒体传播规律,发布权威真实的科普信息,进行舆论引导。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机制。网络空间的特点易造成谣言的扩散与传播和网民的非理性易被蛊惑等事实。面对舆论热点问题,一味回避不但不能解决,反而容易激化矛盾,因此,只有直面舆情風暴,快速作出回应,将真相公之于众,才能有效化解负面舆情。官方媒体要把及时回应网民意见、及时说明事实真相、及时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网络舆情应对的重中之重。对于已经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要以积极、公平、公正的态度,第一时间回应网民关切,及时发布真实信息,通过传播理性观点防止事态扩大。

注释

[1]国际电信联盟(www.itu.int)[R].2014年全球宽带状况报告,2015.

参考文献

[1]赵军,王丽.新媒体在科普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研究[J].科普研究,2012,7(6):46-51.

[2]罗希,郭健全,魏景赋.社交媒体时代科普信息传播的困境与突破[J].科普研究,2012,7(6):5-10.

[3]李悦.新媒体背景下的科普产业创新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5.

[4]于志刚.全媒体时代与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制裁思路[J].法学论坛,2014,29(2):92-100.

[5]黄婧,王戈,钟声扬.科技谣言传播规律及作用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15,(01):156-160.

[6]王国华,等.网络辟谣平台的运行及效果研究[J].情报杂志,2014,(09):100-105.

[7]邱成利.发挥新媒体优势,创新科学普及方式[J].科普研究,2013,8(06):41-47+59.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 突围 科普 困境 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