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时间:2022-10-23 13:05:04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 观察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CT组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疾病,MRI组患者均采用MRI诊断疾病。结果 CT组疾病检出率97.37%、结节位于肝门者占65.8%、位于腸系膜者占15.8%、位于腹膜后者占15.8%。单发结节占68.4%、多发结节占28.9%、结节直径(5.2±0.3)cm。与MRI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CT或MRI诊断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检出率均较高。且能够明确结节的位置、数目及直径。但根据诊断技术的不同,影像学表现同样不同。临床应联合应用平扫及增强扫描,对疾病进行诊断,进一步提高检出率。

【关键词】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CT;MRI

【中图分类号】R5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02

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 disease,CD)为淋巴细胞增生样病变的一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有研究指出,CD多发于胸腹部,且多成局灶型。采用X线、超声等方法诊断,虽灵敏度较高,但缺乏特异性。为进一步提高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检出率,本文于本院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取76例作为样本。阐述了疾病的CT与MRI诊断方法,并对比了诊断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CT组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58.71±7.50)岁;MRI组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龄(58.24±7.8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CT诊断方法

CT组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疾病,方法如下:(1)取64层螺旋CT扫描仪,对胸腹部进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2)对比剂:给予患者欧乃派克对比剂300 mgI/mL(总量80~100 mL)注射,流率为3.0 ml/s。(3)延迟时间:门静脉期为70~80 s,动脉期延迟20~25 s,延迟期为300~600 s,胸部为40~45 s。(4)胸部扫描参数:层厚5 mm、电压120 kV、电流130 mAs。(5)观察并记录扫描结果。

1.2.2 MRI诊断方法

MRI组患者均采用MRI诊断疾病,方法如下:(1)取MRI扫描仪扫描,包括T1WI、T2WI横轴面以及T2抑脂平扫。(2)行冠状面及轴面增强扫描。(3)观察并记录扫描结果。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的检出率。(2)观察结节情况,包括位置、数目、肿瘤直径3项指标。(3)观察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2 结 果

2.1 两组的检出率

CT组疾病检出率97.37%,与MR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的结节情况

CT组检出结节位于肝门者占65.8%、位于肠系膜者占15.8%、位于腹膜后者占15.8%。单发结节占68.4%、多发结节占28.9%、结节直径(5.2±0.3)cm。与MRI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通过对CT扫描结果的观察发现:(1)病灶形状:椭圆、光滑、无叶。(2)2例患者可见条状及斑片状钙化。(3)平扫:10例患者病灶密度均匀,CT值=30~50 HU。(4)增强扫描:12例患者动脉期明显强化,CT值=120~168 HU。

通过对MRI扫描结果的观察发现:(1)信号:等或稍长T1信号、长T2信号或T2抑脂高信号。(2)强化:可见中央条索状低信号区。

3 讨 论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病理改变,以淋巴组织及小血管肿瘤样良性增生为主。根据病变范围,可将其分为局灶性与弥漫性两种[1]。发生于胸腹部的局灶性巨淋巴结增生症,称为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临床研究表明,发现该疾病后,及时予以治疗,患者的预后一般较好。

CT及MRI均为临床用于诊断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主要影像学方法[2]。本文研究发现,采用CT诊断时,疾病检出率97.37%、结节位于肝门者占65.8%、位于肠系膜者占15.8%、位于腹膜后者占15.8%。通过对患者结节数目的观察发现,采用CT诊断发现单发结节占68.4%、多发结节占28.9%、结节直径(5.2±0.3)cm。与采用MRI诊断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采用CT或MRI诊断疾病,检出率均值得肯定。明确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是进一步提高疾病检出率、预防误诊与漏诊的关键。本文研究发现,采用CT诊断疾病时,可见病灶形状呈椭圆,光滑、无叶。部分患者可见条状及斑片状钙化。CT平扫时,可见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时,则可见动脉期明显强化。结节的高强化表现,与病灶的血管增生等情况显著相关。此外,对比剂的注射方式等因素,同样会对CT强化特征造成影响。通过对MRI影像学表现的观察发现,患者可见等或稍长T1信号、长T2信号或T2抑脂高信号。强化扫描时,可见中央条索状低信号区。当采用MRI扫描发现上述影像学特征时,应考虑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可能。需注意的是,腹部血供肿瘤较多。淋巴瘤、转移性淋巴结肿大等疾病,均易与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混淆。以淋巴瘤为例:淋巴瘤患者多伴有发热症状,除胸腹部外,颈部、腋下同样可发病。肿瘤可融合,强化不明显。与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相比,在发病位置、强化特点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提高疾病的检出率,避免误诊或漏诊,临床应对上述问题加强重视。

综上所述,采用CT或MRI诊断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检出率均较高。且能够明确结节的位置、数目及直径。但根据诊断技术的不同,影像学表现同样不同。临床应联合应用平扫及增强扫描,对疾病进行诊断,进一步提高检出率。

参考文献

[1] 李志成,高德培.三例后纵膈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01):33-36.

[2] 蔡 炳,马永红,沈 艳.胸内局限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与胸腺瘤的影像鉴别诊断[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7,39(05):370-373.

本文编辑:刘欣悦

相关热词搜索: 胸腹 淋巴结 影像 表现 增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