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关于青少年应该怎样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精选范文5篇)

时间:2021-11-13 00:18:38 来源:网友投稿

青少年是儿童转变成人角色的过渡时期,青少年分为14-17岁和18-25岁两个阶段,14-17岁为中学时期,18-25岁为大学时期。学者们认为很难给青春期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因为它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 在当今社会,对青春期的一个全面的理解来源于,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青少年应该怎样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青少年应该怎样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5篇

第1篇: 青少年应该怎样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为发展酉阳教育事业作贡献

麻旺中学·冉艳琼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近来,在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下,我们认真详细地学习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使我进一步明确了一些法律、法规的知识,同时还认真学习了县委、县政府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中开展“三项教育”活动的文件,使我明确了酉阳教育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县委陈勇书记一系列的重要讲话,使我倍受鞭策和鼓舞。下面,我就开展“三项教育”活动以来,自己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谈一点肤浅的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认真开展“三项教育”活动的学习,努力解放自己的思想

对照学习,寻找差距。以前,我在思想上、学习上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观念落后、解放思想的程度不够;政治意识不强,大局观意识不够;敬业精神不强,对教育法规的学习理解不够。在听了陈勇同志的讲话以后,我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及时地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尽快地从思想观念上转变自己,明确了必须“向先进地区学习解决思想,向先进人物学习,爱岗敬业,向人民群众学习执教为民”的深刻道理。通过学习,使我转变了思想,明确了责任,增强了意识,从而看到了酉阳美好前景,对酉阳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二、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力争为酉阳教育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陈勇同志在《发扬长征精神、解放思想、扩大开放酉阳经济社会发展大跨越》的讲话中,向我们深刻地阐述了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长征精神就是敢于奉献,不怕牺牲,克难奋进,勇往直前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红军战士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使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今天,我们更应该牢牢地把握发扬长征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不计得失,埋头苦干,潜心教书,静心育人,为酉阳的教育事业发展作贡献。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发扬长征精神,既要面对现实,知难而上,又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把“敢想敢干,说干就干,干就干成”的酉阳精神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去,为实现酉阳社会经济新跨越作贡献。

三、不断向人民群众学习,坚实执教为民信念

目前,酉阳全县各族人民在陈勇书记的带领下,在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四件大事”,努力推进“四大战略”的各项工作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酉阳人,我看到了酉阳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看到了酉阳今后美好的发展前景。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我更意识到了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在建设“五个重庆”、“六个酉阳”的过程中,我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勇当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为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作贡献。今后,我要不断地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努力搞好本职工作,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者。

同志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解放思想,执教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重振酉阳教育雄风,抢占渝东南教育高地,做一名不愧于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将是无限的荣光!

谢谢大家。

2009年7月15日

第2篇: 青少年应该怎样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青少年怎样补钙?

[ 标签:青少年,补钙 ]

青少年应该补钙好还是补维生素好啊?

钙与维生素有什么分别啊?那么补什么维生素好啊。

娿、�y� M 回答:3 人气:3 解决时间:2008-09-26 15:29

满意答案

好评率:0%

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约有1200克,也是最容易缺乏的元素之一。其中99%形成骨骼,1%存在于血液软组织里。人体是否缺钙与两方面原因有关。一是峰值骨量,即在35岁左右时,人体骨量达到人生中最高骨量时的钙含量,主要由遗传因素、补钙因素和锻炼因素决定;二是钙流失情况,由钙的补充、流失量及生活习惯所决定,如嗜烟酒、咖啡、茶、可乐、盐摄入量过高,少吃肉或吃太多肉都可导致钙的流失。针对国人补钙的实际情况,中国消费者协会警示消费者要科学补钙,方能永葆健康。

一、不随广告走。增加自己的保健知识,正确认识补钙。钙品生产企业常以明星为前驱,吸引消费者。对此应根据自身需要做出选择,而不要被各类响亮的补钙商品名称所惑,切记此类商业用语纯属炒作,在营养学领域多数并不存在。

二、不要听信某些钙品的夸大宣传。如一些广告称的“沉积好、吸收快”,使人误认为人体对钙的吸收是简单的过程,实际上钙进入人体首先要进入血液,再形成含钙细胞,之后再通过复杂的变化过程穿透骨头最外面的硬层,固定到里面的骨质中。另有广告宣称自己的产品“颗粒比一般产品小若干倍”,实际上颗料大小只是物理变化,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善人体对钙的吸收率;目前人体对补钙产品中钙的吸收率仅在30%左右,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的“95%”的吸收率。

三、尽量通过改善饮食结构,达到从天然食品中获取足量钙的目的。在家庭日常的食物中,含钙较多的有牛奶、奶酪、鸡蛋、豆制品、海带、紫菜、虾皮、芝麻、山楂、海鱼、蔬菜等,特别是牛奶,每100克鲜牛奶含钙120毫克,如果每人每天喝奶250克,便能提供钙300毫克;每天喝牛奶500克,便能供给600毫克的钙;再加上膳食中其它食物供给的300毫克左右的钙,便能完全满足人体对钙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食用这些含钙丰富的食品时,应避免过多食用含磷酸盐、草酸、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以免影响钙的吸收。

四、检测钙的含量,应去正规医院。商店药店里摆放的“单光子骨密度测试仪”,只能测手臂的尺骨和桡骨,而钙的流失主要危害是腰椎和胯骨的缺钙,因此这种测试不准确。而且这类仪器是放射源,其辐射会对身体产生影响。

五、钙产品并非越贵越好,应根据自身需要选用。目前市场上流通的钙产品,其品质没有太大区别。而且不同钙品适宜人群也不同,碳酸钙含净钙量高,吸收率高,是传统补钙制剂,但它并不适合胃酸缺乏者;磷酸钙含磷高,但不适合慢性肾功能不全者。

六、补钙不是越多越好,重要的是看吸收。每次服用元素钙超过200毫克时,就会降低吸收率。

七、老年人缺钙是引起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应从改善饮食结构和服用钙品两方面加强钙的摄入量。

在摄入含钙食品时,老年人应考虑自身的身体状况,饮食合理适中,促进身体吸收;在服用补钙产品时需注意,老年人肠道对钙的吸收能力较弱,单纯服用钙制剂无法从发病机制上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症,必须服用一定剂量的维生素,才能防止钙质流失,提高肠道吸收钙的能力,促进骨代谢和骨形成。但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单纯补钙并不能全面防治骨质疏松症,内分泌失调、维生素D活力下降、运动量减少、盐摄入量过高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

八、儿童补钙应以食补为主,在服用钙品时应特别小心。儿童肠胃功能较弱,不要选择碱性强的钙品,如碳酸钙、活性钙等;不应在服用钙品时同时饮用汽水、碳酸饮料等,以免降低吸收率。另外,儿童过量服用钙品,会抑制对锌元素的吸收,因此对缺锌儿童进行补钙时应以食补为主。

九、服用添加维生素D的钙品时,谨防积蕴中毒。许多消费者认为,补钙只能选择与维生素D合一产品,这是一种误解,由于人体个体差异普遍存在,并不是所有的人同时既缺钙又缺维生素D,部分人长期服用维生素D反而会抑制体内自身维生素D的形成,或是引发维生素D大量摄入而积蕴中毒现象,中毒症状为高钙血症引起的肝肾功能损伤和软组织钙化,表现为食欲减退、反应迟钝、心律不齐、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烦渴多尿、便秘等。

十、一些疾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补钙。研究发现,心脏病患者补钙不当,会因钙沉积而引发人身意外,因此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合理摄取钙或服用钙制剂来达到降血压的目的,不能盲目补钙,避免发生意外。此外,正在服用甲状腺激素、四环素、皮质类固醇等激素类药物的患者,补钙时要先向医生咨询清楚,因为补钙剂与这类药物可能会相互作用,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评价答案

∙您已经评价过!

好:0

∙您已经评价过!

不好:0

∙您已经评价过!

原创:0

∙您已经评价过!

非原创:0

(_獨自纞妳

回答采纳率:37.3% 2008-09-24 01:10

满意答案

好评率:0%

含钙丰富的食物如奶及奶制品、豆类、虾皮、海带、坚果等。
(1) 钙的来源以奶及奶制品为最好,奶类不但含钙丰富,且吸收率高,是补钙的良好来源。含钙量高、吸收性也好的食物首推乳类。
(2) 蛋黄和鱼贝类含钙很高,泥鳅、蚌、螺、虾皮含钙也极高,
(3) 植物性食物以大豆类制品、硬果类食物(如花生仁、核桃仁),
(4) 海产品如虾皮、虾米、海带、紫菜,带刺骨制成的鱼松、肉松,
(5) 蔬菜中的金针菜、萝卜、香菇、木耳等钙含量都比较高。
(6) 动物骨骼如猪骨、鸡骨等钙含量很高,但难溶解于水,所以民间通常用骨头汤来喂婴儿,其实这样做并得不到多少钙质,除非在熬骨头汤时适量加些醋,可使骨头中的钙有少量溶解到骨头汤里,才有些补钙的作用。
(7) 一般的粮食如米、面、玉米中钙含量都较少,有些食物如植物性食物、谷类食物中含有过多的植酸和草酸,会使食物中的钙发生沉淀而减少钙的吸收,例如菠菜中草酸过高,把菠菜煮豆腐,反而使豆腐中的钙不能吸收。
粮食、畜禽肉类和水果中钙的含量较少。食物中的钙在体内的吸收率都比较低,如最易消化吸收的牛奶,钙的吸收率也只有50%,其他的含钙食物吸收率更低。
由此看来,按我国的饮食习惯以米面、肉类、蔬菜为主要食品的地区,缺钙将是一个主要问题,解决的办法是改变饮食习惯,较大幅度地增加乳类、豆类的摄入,才能使食物中的钙量满足身体的需要。对宝宝来说,应该每天补充牛奶与鸡蛋,使宝宝既获得了较多的优质蛋白,同时钙摄入也能基本得到满足。
食物的科学烹调能够增加钙的摄入。这里介绍几种多钙食品的烹调方法:

1、可以把小黄鱼制成酥鱼。做法是:把锅烧热,在锅内放入葱、姜铺底,把10公分左右长的小黄鱼排放在上面,加适量醋用慢火炖烂,甚至可以连鱼头、鱼刺都变酥了。这样,整条鱼都变成了可以食用的钙剂。

2、高压锅饨鸡。可以把鸡肉、鸡骨尽量饨烂、饨酥,鼓励宝宝把软骨嚼碎咽下,也能够补充钙质。

当然,以上这两种食品不太适合于2岁以前的宝宝,2岁半以后,多数宝宝已长出了20颗乳牙,有了咀嚼能力,才可以给宝宝吃这类食物,否则宝宝也不易消化吸收。

还可以做大骨头汤。将买来的大棒骨洗净,敲裂或敲断,凉水下锅,放入骨头,烧开后,撇去浮沫,加葱、姜、料酒,用小火炖煮,时间可长一些。

希望对您有帮助!

评价答案

∙您已经评价过!

好:0

∙您已经评价过!

不好:0

∙您已经评价过!

原创:0

∙您已经评价过!

非原创:0

第3篇: 青少年应该怎样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大学精神之我见——大学应该怎样守护和传承大

来源:校报 作者:张梅

按照通常的理解,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并为师生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它反映了大学的历史传统、文化品位和特征风貌,既体现了其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宗旨、校园文化,又体现了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它由大学创办者的人格境界和办学理念奠定基调,经由历代大学人的共同努力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它体现于大学师生的言行举止,甚至校园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之中。相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走进一所人杰地灵的著名大学的校园,扑面而来的就是一种独特的难以言传却深切感受到的精神文化氛围,让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谨言慎行。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精神文化氛围。北大的精神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的精神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的精神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服务社会、献身祖国、胸怀天下的抱负和理想。大学精神包括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其中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灵魂之所在。

如何才能把大学精神传承下去、弘扬开来?答案是:依靠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养、传承大学精神。那么,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诞生以后才出现的人类社会的独特现象。尽管迄今为止人们对什么是文化争论不休,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来对文化作一般的理解。在我国古代,“文化”一词主要指“教化”、“文治”,如“敷文化以柔软”等。在现代汉语中,“文化”指一般知识,以及运用文字的能力。从狭义上,文化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是由政治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领域;从广义来讲,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如果我们从大学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文化,可以理解为大学以自己独特的文化中心的地位和方式,文化天下,将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即化育成人。人类一开始就表现出高于一般动物的特征和趋向:最初的烤食、(多余猎物的)饲养、动物皮毛做成服饰、打制石器等,然后是烧陶、煮食、种植,再后便是分工、血亲禁忌、葬祭、战争等等。这一切,无不显示了人类文化的特征。

大学精神的传承靠的是大学文化建设。一提到大学,我们自然就会想起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那句名言: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这句话言简意赅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一语道出了大学的精神实质、独特使命和应有担当,道出了大师在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大学文化传承上的巨大作用。它告诉我们,对于大学而言,人的因素、精神的力量远居于物的因素和物质力量之上。精神是人独有的财富,活生生的人物事例比高大的建筑物更为鲜活、生动、感人。现代化的教学办公大楼,如果没有大师的存在,套用黑格尔的话说,恰似气势宏伟的庙宇之中没有神像,缺少精神的神秘魅力和浓郁的人文气息。大师本身就体现、彰显着大学精神,本身就是学习的楷模。学生在向大师学习文化知识、治学方法的同时,还被其精神魅力和人格境界所感染和熏陶,最终成为大师的忠实弟子和继承者,大师的精神因此得以代代相传,一个大学才会人才辈出、生机昂然、千秋万代、经久不衰。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与大师本人接触,亲身感受大师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亲自接受大师的耳提面命、亲切教诲。但是,学生仍旧可以和大师进行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交流,那就是阅读、游览、参观。大师逝去,虽肉身已逝,但精神长存。在著名大学的图书馆里,我们会看到该大学历史上的大师们的纪念室。在那里,他们的藏书、著作、照片、甚至笔墨用具都被珍藏。不管你是否有机会认识大师本人,你都能透过大师的著作、遗物、故居、照片等来感受大师的传奇人生、精神境界,来感受他们的存在。

但是,教师常有,大师则不常有。而且,大师常常云集于历史悠久的著名学府,大师与大学相得益彰、彼此辉映。那么,普通的大学和新建的大学该如何构建自己的大学精神?如何将自己的教师造就成为自己的大师呢?

让我们首先看看成为大师要具备的条件。大师具有良好的天赋、高尚的人格、超人的勤奋、难得的机遇等诸多主客观条件。年轻教师如何成为大师?条件有二:

第一、年轻教师努力成长为大师。年轻教师要潜心阅读经典,见贤思齐,努力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道。

我认为,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当中,授业是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有养家糊口、服务社会的本领,最为实用,也最为表面,因而最易做到。仅仅授业,培养专门领域里的技术人才,各类工匠是最好的例证,职业技术学校就可以做到。技术和科学是有区别的。技术讲究实用,是术;科学追求真理,是学,是一种精神。

解惑居中,是解决学生思想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使其头脑清醒,有清晰明确的人生方向,从而不为旁门左道所迷惑而误入歧途、虚掷人生、蹉跎岁月。

传道乃是根本,也是最终的旨归,因而最难实现。教师传道,必先学道,如何学道?朱熹云:“读书将以求道,不然读它何用?”当今的我们,通常的读书,大多也是出于实用的目的。真正的读书,是潜心阅读经典,反复推敲,仔细揣摩,体会其中所负载的大道。大道运行天地之间,道不远人,相信虚心以求,可以“得道”。 学道、闻道、体道、悟道、传道,心急不得、马虎不得,需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涵养功夫。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但是,“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说明了道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它关乎终极关怀问题,关乎生死大事,关乎灵魂的安顿。因为,人生的戏剧不论上演得如何精彩辉煌,生命的短暂都限制了演出的时间,最终的谢幕不免曲终人散的凄凉与冷清。恰似佛教所言,人生好比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因而,聪明颖悟的苏轼才有了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的人生感悟,也才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与从容。

学道的同时,要努力践行,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知和行之间的距离,何止千万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人皆有仁义之心、恻隐之心、羞耻之心、善恶之心这些善端。人心是向善的,人类的理性也告诉人们行善的道理。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忠诚于朋友和孝顺父母的道理,但世上真正做到者又有几人?知音、孝子的弥足珍贵,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但知恩图报者寥寥、忘恩负义者众多;几乎每个人都敬重舍生取义的壮举,但危难关头多少人选择了苟且偷生、见利忘义?所以,我们在内心里要为那些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圣人先哲、那些伟大的践行者深深地鞠上一躬。

第二、学校要提供宽松的学术和生活环境,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设立一定的制度保障,使教师心无旁骛、专心学术。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人类的需要从低到高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人类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高级的需要才会发展出来。再美丽的风景对于一个忧心忡忡的穷人而言不会成为审美对象,饥肠辘辘的人对于再动听的乐曲都会充耳不闻。我国古人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其实也早已说出了这个道理,即物质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有更为高级的精神需要。

人若耽于安全的考虑、忙于满足肉体存活的生计,几乎降低为动物,这时候,难免斤斤计较、卑琐算计,连审美的需要都会受到限制,哪里还会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要给教师较好的经济保障、广阔的成长与发展空间,使其体会到职业的自豪感与成就感。这样,他们才会不仅仅关注个人的得失,才会专注于内心的修养、人格的升华,才会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觉悟,才会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担当。

在良好的学术环境的营造中,制度建设固然重要,但校长的核心作用不容忽视。我十分赞同耶鲁大学校长雷文的观点:对任何一所大学的校长来说,压倒一切的目标,是吸引和培养第一流的师生。他道出了大学校长的职责,这其实也是大学的职责和目标。大学的任务是培养人,培养“君子”。在现代语境中,即培养具有美德的公民。孔子言,“君子不器”。君子不是仅仅成为某种器皿、器具,具有某种才能技艺,而是要成为德才兼备的全才,下有洒扫庭院的谦逊认真态度,上有经世致用、安邦兴国的雄才大略和抱负。大学要担负起吸引和培养一流的老师和学生的重任。

我们看到,中外著名大学的校长,不仅具有超卓的领袖气质和管理才能,而且多数是学术精英,他们要么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想家,要么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家,这样的人物自然有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他们是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学者,懂得教育并热爱教育。他们有着独特的人生道路、生命感悟、人格境界、天下关怀、悲悯胸襟、浩然正气。他们的人格魅力,吸引无数精英人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与谋。他们志同道合因而可以共同创造伟大业绩、构建独特的大学精神。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复旦大学校长马相伯、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等等就是这样的一流人物。

综上所述,大学精神的守护与传承来自多方面的不懈努力:首先,年轻的教师努力学习经典、见贤思齐、自我修养、不断成长;其次,大学校长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与教育智慧吸引一流的师生云集其麾下,同时,依靠良好的大学文化建设、一定的制度保障促使年轻的教师逐渐成长为大师;再次,依靠大师和虚心向学、努力接近大师的这些美好人物的共同的精神力量,依靠他们的道德文章、言传身教、身体力行,逐渐形成具有浓郁人文气息和科学精神的大学文化氛围;最后,无数青年学子沐浴在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持续不断地接受着影响、感染、熏陶和教诲,最终,他们也会成为大学老师或者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材,成为影响后来者的楷模,如此良性循环,大学精神因而可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大学应当是传统文化的坚守者、时代风尚和时代精神的缔造者。当今的中国社会,道德滑坡、信仰缺失,计算理性、拜金主义与实用主义盛行。寒窗苦读十几年的博士生不如装修阳台的初中生赚钱多。我们有两千多年辉煌的民族文化积淀,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可是,由于历史的多次黑白颠倒的破坏(尤其以文革最甚),民族文化之根几近断裂。整整两代甚至三代人不再接受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仁、义、礼、智、信被抛诸脑后。另外,改革开放以来,外来不良文化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蚀不容忽视。少投入多产出,以最少的投入换来最大的回报,这些本来仅仅适用于市场的经济原则被无限地运用、扩大到其他领域,运用于亲情、爱情、友情之中,运用于政治、伦理、道德等实践领域,其结果会是什么?是工具理性、计算理性的膨胀与发酵,是价值理性的退隐与萎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只重结局、不看过程;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大有“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味道,这种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末世浪子心态令人无语以对。康德说过:任何时候,都不能把人当作手段。可是,今天,多少人唯手段是用?!

在这样的社会里,大学该何去何从?是随波逐流、推波助澜还是逆流而上、勇做汹涌波涛的中流砥柱?答案当然是后者。大学要坚守阵地,要引领潮流。大学不能被社会牵着鼻子走,完全迎合社会。因此,大学的使命就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成为坚守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二是成为时代精神的引领者。要让学生全面地学习人文知识(其中包括神学知识)和科学知识,要尊重自古流传下来的信仰。我们不应忘记张载那著名的四句箴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要培养道德实践主体意识,否则聪明机智就成了权术阴谋。当今的中国人不缺聪明技巧,缺的是诚实勇敢、正直仁慈的人格。

今天,由于就业形势的巨大压力,一些大学的学科建设纷纷以就业率高低和招收新生人数作为专业存废成败的标准。而一些学校为了迎合社会的需求,宁可将凝聚大学灵魂的核心专业改名,用时下流行的文字进行包装,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院系设置的名字便可见一斑。某些大学特别是普通院校似乎要降低为职业技术学校。

文史哲专业本来是综合性大学的核心专业,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尊贵地位。可是,今天,文史哲成了门可罗雀的冷门专业,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只要有一线出路也不会选择这些专业。让我们来看看文史哲专业的现状与命运:

第一、文学艺术个性与创造性的缺失

有些大学将一些院系冠以某某产业学院的名号,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和“产业”相连,散发出的是一身匠气,套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话说,不过是文化的“异化”状态而已。 “产业”意味着批量生产,意味着艺术独创性和创作者个性的萎缩和丧失。文学、艺术成了产业,其独特个性与主体性何在?民间艺术家泥人张捏出的小泥人和模具里刻出的成千上万的一模一样的小泥人的差别何止云泥之别?前者倾注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独特技艺,不可复制,后者只是流水线上平庸的产物,千篇一律、毫无个性,价值几何?

第二、历史意识的淡漠

今天,寒窗苦读十年的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很少人选择历史系就读。历史专业的学生被人视为不合时宜而落伍的学究与古董。在今天,人们在问,谁还学习历史?学习历史有什么用?这样的现状令人担忧。

其实,我们最不可忘记的,就是人类的历史。非但不能忘记,还要好好地学习。当然,学习历史不是窥探历史人物的隐私,更不是学习通权达变的技巧,而是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树立真正的历史意识,培养真诚高尚的人格。《二十四史》、《史记》、《资治通鉴》、《三国演义》、《孙子兵法》、《水浒传》等等,我们读出的不仅仅是奸臣酷吏的阴谋诡计和三十六计兵不厌诈的手段,里面也有孔明的忠诚、关云长的义气、李逵的孝顺,更有屈原、司马迁、岳飞、文天祥等无数志士仁人的铮铮铁骨、碧血丹心与高风亮节。

读史,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史为鉴。牢记历史的教训,是为了防止人性恶的继续、发酵和蔓延。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性中幽暗的东西象人性中光辉的东西一样,也是根深蒂固、难以消除的。人类的思想行为、尤其是错误的思想行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重新上演。《圣经》上讲,“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说的就是历史的重演。今天发生的许多事情,翻翻历史,其实早已有之,它们赫然记录在案,一点也不新鲜。这样的事例俯拾皆是。

我们对于大跃进等盲目冒进、华而不实的浮夸之风缺少深刻的反思,对于说大话、假话、做表面文章等形式主义不加认真的清算,最后导致的必是集体的说谎。今天,经济高速建设的步伐仍旧有着浮夸的影子。好在,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已经改为“又好又快”的发展,这算是一种反思和纠正。

同样,在国外,日本是一个反面教材。相比于德国而言,日本对二战的原因及其带来的灾难、对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的危害缺少真诚而深刻的反思和清算,历史教科书中隐瞒历史的真相,对于年轻一代没有尽到如实告知和教育的义务。半个世纪悄然过去,不少日本人依旧缺乏真诚的忏悔意识,右翼势力至今甚嚣尘上、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今天的钓鱼岛问题,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没有真正的忏悔意识和反思态度,不以史为鉴,必将会重蹈覆辙。悲剧重演,不仅使自己的民族、国家陷入迷狂混乱,也会给周边国家乃至人类带来灾难。

第三、哲学专业的冷门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当今大学里哲学专业成为冷门专业,便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实用理性至上和浮躁心态的真实写照。值得欣慰的是,国内几所著名的大学仍旧保留着哲学系,依旧有一批热爱哲学且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和虚心向学的学生在那里研读经典,饱尝着智慧的甘露。但是,社会上,人们对哲学缺乏兴趣,更缺乏了解。关于“哲学到底有什么用”的疑问不绝于耳。这个疑问,可以用一则遗闻逸事来回答。据说,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也是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曾因为观测天象不小心掉进了坑里,因而被婢女嘲笑只知道天上的事,却不知道自己脚底下的事。这个故事可以说明哲学不关注眼前的利益、当下的功用,关注的似乎是于己无关的遥远的天边外的事情。但是,接下来的故事说,泰勒斯凭借观测天象,知道来年橄榄会丰收,提前买下了所有榨橄榄油的作坊,再高价租出,因而大赚了一笔。亚里士多德借此说,其实哲学家要赚钱是很容易的事,只不过,赚钱并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这则故事说明了哲学的“无用实为大用”的道理,哲学的智慧是人生美好生活的基石。

有哲人说过,“哲学烤不出面包,但它给我们上帝、自由和不朽。”上帝,代表人们对上苍、对神明、对宇宙、对自然等等这些超越性力量的敬畏之心;自由,代表人们对奴役(包括精神的和肉体的奴役)的厌弃与反抗,对人的生命尊严的追求与捍卫;不朽,代表人们对永恒的向往,对变动不居、朝生暮死的生命朽坏的不满与抗争。面包对于肉体的生存固然不可或缺,但精神的食粮和心灵的养料在我们短暂却又多变的一生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为迫切和根本。因为正是精神,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语),而不仅仅是动物般地满足于“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语),总之,“人最高贵的,就是使自己成为人”(黑格尔语)。

文学、历史和哲学,承载了厚重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了人类的希望与梦想,是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修养所必修的专业。它们不仅仅是“术”,而是真正的“学”。我们不能以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对待这样的学问,应该还它们应有的地位和尊严。柏拉图的“哲学家王”思想(“除非哲学家成为这个世界的王,或者我们现在称之为王和统治者的人真正成为哲学家,否则,国家的灾难,人类的灾难将没有尽头”),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帝王师的教导,说的都是培养真正的人,铸造高尚的人格。这些,依傍的正是文学、历史、哲学这些人文学科的熏染。我们看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集福祉与祸害于一身。只要看看二战中原子弹的巨大杀伤、毒气战的残忍、细菌战的恐怖就可见一斑,今天克隆技术的运用,对人类的伦理与道德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总之,技术精英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修养与情怀,没有德性力量的匡正和约束,只能被技术掌控和异化,可能成为技术怪兽的邪恶帮凶,最终成为技术悲惨的牺牲品,不但不能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反而会危害社会、毁灭人类。所以,任何行业的人们都应该学习并具有一定的文学、历史与哲学修养,因为它们是精神的航标,指引人生的方向。对于个人和人类而言,还有比方向清晰更为基本和重要的吗?还有比迷失方向更为危险和可悲的吗?

总之,大学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道德与理性的凝聚之所。大学以其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卓而不群的气质傲然屹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它默默坚守自己的独特使命,孜孜以求自己的高远理想。我们看到,大学因其自由精神、独立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而卓然独立,超越流俗,大学因其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浑然天成、和谐交融而熠熠生辉、生机盎然。大学不仅以自身纯洁的德性力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并滋养着社会,更以积极向上的姿态投入到改造社会、重塑德性的大潮中,成为社会德性的缔造者、捍卫者与提升者,引领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在时代变迁、转型、改革的大潮中,大学的道德精神就更为彰显。原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战时西迁途中对学生说:“乱世道德堕落,历史上均是,但大学犹如海上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降落道德标准。切记:异日逢有作弊机会是否能涅而不淄、度而不磷,此乃现代教育试金石也。”这是教育的作用,也是人的自律、君子的“慎独”。大学的道德精神源于大学师生总体的道德精神,毋庸讳言,大学师生是社会中应该最有德性和理性的群体。这也应了苏格拉底的名言:德性即知识。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由于这些真正的人的灵魂的光辉和力量,才铸成了朝气蓬勃、正气浩然的大学精神,才使大学成为茫茫大海上的指路明灯,指引着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朝着美好的目标奋勇而无畏地前行。

第4篇: 青少年应该怎样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传承和弘扬红船精神

自古以来,我们一直在说要发扬红船精神,那么红船精神到底是什么呢?简单的来说就是不忘初心,勇往直前,为祖国做出贡献。

相信同学们应该都学过也知道这样一个人。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地精神,让人惊叹不已。他,虽然来自异国他乡,但是却为我们中国的解放,而在不停的努力,发扬着自己的精神,用他的这种精神带动大家。他也想要富贵,也想要美好的、没有枪林弹雨的生活,我们何曾不想呢!朋友也曾劝他回来吧!那里的生活还不如家乡呢!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一生保护这里。也终身留在了这里,他就是白求恩,我们眼中的战士。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件。在我的家乡有这么一位植树老人,他快要过百了,但还是在坚持着自己的圆梦之路,可不幸的是他在几年前去世了。听说,他小时候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梦想,他不想成为一个富翁,也不想成为一个宇航员遨游在太空。他想成为一个植树人,为祖国而做出贡献,这个梦想虽然远大,但又怎么可能会实现呢?我连一颗树也种不活。他难道能种出一片!因为他一天天的坚持,把一片空阔的山地,种出了大片的小草,虽然成活率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但他还是不放弃,坚持种了下去。不久后的他生了场重病,快撑不住了。在临死前,他一副不甘的样子,大概在想,我的梦想没能实现,

发扬红船的精神不一定只有老一辈的人才能做到,我们也行!让我们小手牵小手,去发扬它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5篇: 青少年应该怎样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心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心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可以借鉴的哈。
  立于赣江河畔,风清如水,秋明如镜,心乱如麻:两万五千里,这究竟是怎样的血肉长城?
  就像一位饱受沧桑的耄耋老者,凡尘不染心境,俗物不萦胸怀,经历了短暂的惊艳,而后是长久的沉寂。
  可是,在华夏这个海纳百川的版图上,浮云总难遮望眼,黄沙吹进始现金,没有浮尘的一时骚扰,怎能衬托出那墙壁的历久弥坚!
  这就是长征呵,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雄关漫道真如铁,跨越万水千山,历尽千难万险,用理想和信念、意志和力量、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部的英雄史诗,在中国革命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没有人怀疑过“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险境,没有人忘记过“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的惆怅,更没有人淡忘了“今日长缨在,何时缚住苍龙?”式的豪情!
  大雪覆盖下的莽莽秦晋,千里冰封中的滔滔黄河,它们是否感知,那支经过长征锤炼的红色劲旅,正奉命东渡黄河,挺进山西,向着抗日最前线疾进? 说: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长征之路漫长而又曲折,15个省份、20多座巨大的山脉、30多条河流,这每一个数字都足以载入文明史册。
  尤其是在长征的过程中,红军往往处在数倍于己的敌军的追击堵截中,平均3天就要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而且平均每天还需急行军50公里以上。
  试想一下,一天走近两百里的山路,不论白昼,还有敌人。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怎么能在一天内走这么远的路呢?
  但是他们走到了,而且还打了胜仗,这是无争的奇迹。
  就是这么一批被称作“流寇”、“赤匪”甚或“乌合之众”的人,在乐此不疲的创造着历史、改变着现实。在这些人当中,有着海外归来的时代精英,有
  脱胎于旧军阀中的高级将领,也有封建地主阶级的叛逆者,可是为了坚定的信仰和同一的理想,他们无一例外的抛弃了本该富足美满的生活,艰难的开创着历史的精神航道。
  方志敏曾经这样表达过自己的心声: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如果不尊重科学,就要体现为现实的贫困;如果不尊重哲学,就要体现历史的曲折;如果不尊重信仰,就要体现精神的贫瘠。
  信仰,是最崇高的信念,而信念又是催生理想的温床。
  如果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真正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坚定不移的信念而行,则一定能够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
  而红军的长征,也正践行着这样一种精神:
  以“真”为开始,以“善”为历程,以“美”为最终的追求。
  长征,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一部理想和信念的史诗。人们永远不会忘
  记,历史就从泸定桥上那十三根晃晃悠的铁索上渡过去了,经历了一场对革命信念最严肃的拷问,目的则不外乎是为了人之尊严与福祉的增进,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可以仰望理想高峰的界碑!
  即使是一袋干粮、一把野菜,也是为信念供给的精神食粮;即使是一只有力的手臂、一次拉马尾巴的机会,也让人们感觉理想在渐行渐近。
  社会总是以极偶然的方式延续着历史的必然,静其心观天下之事,平其心论天下之变。
  即使,谁也不能抹杀长征在今天乃至未来的精神伟力。原因在于,无论什么样的时代,只有建设性的行动,才能革除我们的懒惰;只有开拓性的理想,才能找到新的方向和目标;只有毅然决然的信念,才能产生最优效益的成果。
  所以长征并不是可以传承的神话,它是真真切切可以触摸的,当索尔兹伯里说长征“使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时,我们已经沿着信念、向着理想开始了新的长征!
  时光荏苒,长征,这条“地球上的红飘带”,已卷入历史的浩渺。循着远征者铿锵的足音,血性仍在,激情仍在,理想仍在,信念仍在。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为此,我们应该庆幸,正是长征让颓废的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坐标和奋斗的方向。时间不能倒流,命运也不能逆转,所有长征时的血腥悲壮和以后的激情岁月,都沉到了时间的底层,宠辱皆忘,波澜不惊。你只需记住,对于长征,我什么都不曾忘记,只是把一切埋在了心底。
  时值今日,千帆过尽,能够让我们泪流满面的,不是辉煌的长征,而是那种信念,那股理想。
  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指出:
  "渡过湘江,中央红军只剩下三万多人,这使我深为焦虑不安,我躺在担架上冥思苦想,为什么不能让毛泽东来领导?"长征的胜利说明了一个真理:
  农民起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近代的革命运动没有共产党的领导,都是不能成功的。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就集中地说明了红军长征中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稳定的领导核心和领导骨干队伍。**会议后的领导策略,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这三者的结合统一。
  这三者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是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因此,最富有科学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方法典范而成功的坚持与运用。长征精神最为深刻地体现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其要害是在艰苦卓绝的历程中创造着自身,并把自身的创造与自身更新和自身的不断丰富统一起来。研究长征精神,只有深入到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中,才能发现长征精神的无限生命力,才能发现它无比巨大的时代价值。正是因为长征精神具有富有生命活力的内在逻辑结构,所以它才具有如此丰富的价值。
  作为邮储银行信贷从业人员中的一名新人,长征精神给我以后工作的成长道路有很多启发,下面主要分四点来谈谈我的体会:
  (一)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
  科学的理论是最能说服人的理论,因此它是最能统一人们思想灵魂的理论。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指长征精神在社会凝聚中作用的意义表现。长征精神凝聚向心价值具有生成的科学性和存在的广泛性的特点。长征的历史表明:共产主义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科学性的特点。这个价值本身的产生过程,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地武装、教育、塑造、规范、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们心理上归属感、亲和感不断得到满足,不断得到强化的过程。长征精神凝聚向心价值存在的广泛持久性指的是它在社会群体中的长期的普遍渗透。长征的胜利说到底是无产阶级的理想和信念所激发的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武器低劣,衣食匮乏,但靠的就是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对革命必胜的坚定(本文来自: 千叶帆文摘:红军精神心得体会)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长征精神表现出的理想、信念、情操、气概、风格、作风等等,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诞生以来的高尚品德,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的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革命理想和信念为支柱的长征精神:越来越"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总之,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一种让人"亲和团结"的价值。
  (二)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毛泽东对长征伟大意义的生动概括。几十年来,在中国一提起长征,几乎妇孺皆知。"继承红军传统,学习长征精
  神","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已经成为全国最富号召力的鼓动口号。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长征精神对人们感动召唤、激发鼓励作用的意义表现,它是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精神感召激励价值是红军广大指战员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召唤人、鼓舞人,给人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必胜信念;第二,激励人、鞭策人,给人以火热旺盛、必夺斗争胜利的工作热情;第三,感染人、鼓动人,给人以蓬勃向上、永不倦怠的精神状态;第四,感动人、激发人,给人以藐视困难、勇于>克服困难、乐观豁达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全面丰富的感召激励价值,才使得长征精神能够把人的活力、人的激情、人的信念、人的力量鼓动起来燃烧起来的精神。总之,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让人"振奋燃烧"的价值。
  (三)长征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
  是什么力量促使广大的红军指战员能够经受住那样艰难困苦的考验,表现出那样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并创造出那样惊天动地的业绩?这就是因为中国工农红军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井把它渗透到整个红军指战员战斗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成为规范广大指战员思"想和行为的无形力量。
  长征精神规范导向价值主要是指长征精神对人的信仰的确立,人格的形成和价值取向的确定等方面发生规范引导作用的意义的表现。长征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在其实现上有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精神价值的实现与精神价值创造的统一。精神价值实现的一个主要方面是精神的哺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格。精神价值创造是指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类文明进步全面发展的精神内容的创造。长征精神通过规范引导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勇于克服困难,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真正体现精神价值在人的进步和完善中的实现,同时也正是这些实现了精神价值的人,在具体实践中又时时在更新精神的价值,创造出新的精神价值。总之,长征精神规范导向价值是让人"优秀纯洁"的价值。
  (四)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
  长征精神和教育塑造价值主要是指长征精神在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等方面发生教育塑造作用的意义表现。科学地认识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对于用长征精神教育人培养人有着重要的意义。长征精神对人的教育塑造是根本性的教育塑造。这种对人的根本性的教育塑造,就是对人的行为形式、情感寄托、价值根基上的教育塑造,就是对人的理智、情感、意志都以"善"的价值为目标和指向,从而被塑造成一种深厚的,有着与社会责任、民族命运相通的旷达胸襟的精神品格。长征精神对人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是对人对科学的价值理解过程中的情感归化,是一种精神家园的依归。长征精神可以从本质上促进一个人整体精神的内在生长,帮助一个人自我完善。长征精神扩大了人们的精神空间,消融私利计较造成的狭隘、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分融。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方式中充满了主体的道德自觉,同时也有浓厚的生命本体意识和自然情感基础。总之,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是让人"目标一致"的价值。
  弘扬长征精神这一政治优势,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战胜困难和风险、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不可缺少的强大精神动力。
  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激励和鼓舞自己大胆探索、奋发拼搏、开拓前进,为建设邮储银行美好未来的新长
  征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弘扬长征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心得体会
  2.长征精神心得体会军训
  3.教师弘扬长征精神心得体会
  4.部队传承长征精神心得体会
  5.长征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
  6.长征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1000字
  7.学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
  最新学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活动总结
  9.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心得800字
  10.学习习主席长征讲话心得体会

相关热词搜索: 建党 传承 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