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语文课备课思考

时间:2021-11-05 12:08:03 来源:网友投稿

  语文课备课思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后面凝聚的是老师辛勤的汗水。我认为要备好一节语文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 钻研 教材,读出自己的感受

 1、熟读课文,熟记于心 教科书是教材系列中最规范、最具代表性的印刷材料,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最重要的媒介。教科书的使用涉及感悟和理解教科书的设计开发意图,评价与选择教科书,研究和运用教科书等多个方面。

 首先,教师理解、研究、分析教科书及课程标准,是借助教科书实现课程目标的首要前提。

 其次,教科书的选择直接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如何选择教科书,可以说教师的责任重大。选择教科书则要依据评价的结果作出决策。评价教科书不只是评判纸张、印刷、插图、文字等物理属性和外在内容,更重要的是评价其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结构的编排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不仅要做到教师“好教”,学生“好学”,而且能保证学生“学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而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再次,最后,教师能够结合教科书的使用效果,主动对教科书进行评判,积累进一步使用教科书的有关资源。

 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往往具有不同的编写意图和潜在的意向性。教师分析、理解、研究教科书以及教科书编写的基本依据——课程标准,可以更好地运用教科书资源,使得课程实施更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兴趣需要,提高教科书的适应性,增进学生对教科书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备课前,先不要看教参,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一读课文,像教学生读书一样,划词语,划句子,作批注,整体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直到能流利地诵读课文,这是个基本的道理。诵读课文就是为了透彻理解教材。通过熟读成诵,老师把作者的情感,把课文的重难点,把课文的表达方法摸个一清二楚。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对课文中许多不起眼的词句中蕴含的微妙常常忽然领悟,教学设计的灵感也常常会不期而至。我在上一堂县级公开课《春》时,备课的时候,一口气读了13遍,才终于有了自己的感觉,精妙的教学设计才呼之欲出。著名作家梁衡曾介绍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大量阅读还不够,语文学习最基本最简便的方法是背书。要背下来才能把众多的资源转化成自身的营养。”名师们尚能如此,何况我呢?只有把课文熟记于心才有利于更好的驾驭课堂。教师要有能力深入研究教科书,并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教科书作为教材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印刷材料,不再是预先规定好的,

  等待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同时,这种资源的价值只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动态地呈现出来,鲜活地“生成”,离开了学生富有个性的参与和体验,教科书内容就成为毫无意义的符号。同时,有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也是有效完成课程实施的重要举措。因此,教师深入研究进而准确把握教科书体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目标,以此为出发点来创造性地开发教科书,使用教科书,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意义建构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反复阅读课文,学会发问 阅读课文,深入到课文中去,好像自己就是作者,理解课文写了什么,领悟课文怎样写,探究课文为什么写。教师读懂是为了引导、指导学生读懂,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教师钻研教材是要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想三个问题:如果我是学生,应该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哪些地方浅显易懂,哪些地方是难点;应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获取新知识、提高新能力。

 有些教师可能要质疑,语文老师负担重,没有更多时间背,尤其是高年级语文课文那么长,怎么能背会。在我看来,要做到“四至少”:至少要有背的意识,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至少做公开课的课文不管长短都要背会;至少本课书的重点段要背会;至少那些经典名篇要背会。“读书读高层,读文读

  经典;名篇背如流,下笔如有神”这正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精髓,这个看似最笨的办法却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二、钻研 研学生,读出教学的方法 学习者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我们就必须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

 为此,在备课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切入,寻找学生的起点:

 第一,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没有掌握的是哪些知识。

 第二,哪些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学习,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教师应通过对学情的了解,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教学的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具体地讲,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的内容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例如,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学生的程度不同,备课时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设计恰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和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有些学生连生字都还没能完全掌握,上课时就只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不给他下马威,以免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在十多年的教学中,就如何钻研学生,我总结了以下五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查,即查资料档案。主

  要是为了了解学生以往的思想品德表现、学业成绩、身体健康状况等。

 二谈,即座谈了解。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以往和现在在同学中的交友情况及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情况。

 三聊,即个别谈话。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性格,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社会、学校、班级、教师和同学的看法,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等等。

 四访,即家访、社会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在家庭及当地的表现情况,了解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了解学生对父母及他人的态度,了解学生的劳动观念、社交情况等。

 五察,即察言观色。主要是为了了解当时学生的心理活动,收集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当时的情感状态等。

 三 钻研教学 过程,读出教学的层次

 钻研教学过程就是设计教学过程,它是在研读教材、研读学生的基础上对一节语文课的程序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人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三个过程:第一是新知识的获得;第二是转换,使所得的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适合新任务;第三是评价,即检核与估计知识的正确性。这三个过程,它们都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课文知识。根据

  这个原则,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的特点。

 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应有序,合乎逻辑,合乎学生的实际。具体步骤我是这样安排的:①导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从一开始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这一节课的上好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并且能给这节课增色不少。那怎样才算一个好的导入呢?一首个故事、一张图片、一段音乐、一条谜语,乃至教师刻意安排的一个动作,只要老师善于把握教学时机,随机应变,就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为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教法。孔子有语:为师者要“因材施教”。我们老师都知道“教无定法”,教学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只要能诱导学生主动探索的教法就是好的教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③板书。板书是简便、有效、直观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辅助教学。板书设计没有规律可循,只要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内容简明,布局合理,便于总结,紧密结合教材就可。但应着重体现一个“精”字。④练习。练习要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明确训练重点。设计要适宜合理,练习量要适中,能够促进思考、拓展思维,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备好课是关键环节之首。在抓备课环节这一关时,目的要明确,要求要具体,措施要落

  实。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练习的多样性,明确教师“教”的任务,学生“学”的方向。力争在备课环节的优化中做到教与学的结合,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要切合实际,打破程式化,探求新途径。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现在学校又提倡集体备课,我们更要充分利用好这块阵地,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把我们的课备好,因为只有把课备好才能把课上好,把课上好,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此,我们在备课上多花一分精力,在教学里就有多一分的效果。

 。

 四、如何提高备课的水平呢?我不妨谈几点供大家探讨。

 1、同课异构的比较分析法。就我国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来看,同课异构是十分有效的对策,既可以从教师个人的角度开展研究,也可以从群体的视角进行分析。

 2、案例知识的积累。

 作为教师教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知识的多寡对于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在教师的知识构成中,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标的教学案例也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这里所说的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显然,备课与教师案例知识的积累密切相关,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案例形成的主要渠道。对于教师的日常工作来

  说,案例的收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3、对教案的反思。

 对教案的教后反思,是教师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必要环节,既是上一个教学过程的结束,又是下一个教学过程的开始。它能够补充完善教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学不断改进和发展。同时,它为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克服教学的单向性,加强师生的交流互动,密切师生关系。因而,对教案的教后反思就构成再备课(或成为二次备课)的核心内容。

 4、采用专题式集体备课。

相关热词搜索: 语文课 备课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