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学校建立常态化的政治理论【5篇】

时间:2021-11-04 21:34:37 来源:网友投稿

常态,汉语词语,拼音是cháng taì,意思是固定的姿态;平常的、正常的状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校建立常态化的政治理论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学校建立常态化的政治理论5篇

第一篇: 学校建立常态化的政治理论

政治理论知识  

仕成培训中心

   单项选择题

1. 什么是哲学?简单地说: (  )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B、哲学是关于人生观的学问

C、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D、哲学是关于待人处世的学问

2.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无限和有限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3. 邓小平理论从理论上初步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社会主义所处的初级阶段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党的基本路线

4.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5. “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  )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增强综合国力         D、发展生产力

6.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经院哲学

C、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D、17、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哲学

8.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C、发展生产力           D、向共产主义过渡

9.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是坚持(  )

A、四项基本原则         B、改革开放

C、公有制为主体         D、以法治国

10.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可知性   B、无限性   C、客观实在性   D、永恒性

11. 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是(  )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改革与开放            D、改革与发展 

12.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

A、客观实在性   B、质的规定性  C、运动  D、时间和空间

13. 邓小平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是(  )

A、实行改革开放        B、吸收利用外资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4.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  )

A、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

B、人口多,底子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还不完善

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5.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其含义是指:(  )

A、运动是事物的质变,静止是事物的量变

B、运动是客观的,静止是主观的

C、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D、运动是有限的,静止是无限的

16.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邓小平理论强调(  )

A、改革是一场革命

B、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变革

C、改革是局部的社会变革

D、改革是为了重新调整人们的利益格局

17.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因而:(  )

A、时空是一种纯粹的形式

B、时空与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以分割的

C、时空是度量物质运动的尺度

D、时空的具体特性是绝对的

18. 中共十五大的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贡献是(  )

A、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C、确立以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D、重新制定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

19. 时间的一维性是指(  )

A、无限性   B、不可逆性   C、顺序性   D、持续性

2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要经历(  )

A、80年    B、50年    C、100年  D、30年

21. 空间的无限性是指:(  )

A、存在着绝对空虚的空间

B、空间是永恒的

C、空间是不可计量的

D、空间三维的广延性是无限的

22.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  D、意识形态

23. 意识的本质是指:(  )

A、意识的能动作用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意识与物质彼此独立,互不依赖

24.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前提是(  )

A、消灭剥削           B、消除两极分化

C、共同富裕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5. 意识的能动性的含义是指:(  )

A、人的意志是万能的

B、人类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C、人具有感觉的能力

D、人具有改造规律,摆脱规律的制约的能力

2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D、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

27.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  )

A、存在    B、矛盾    C、物质   D、宇宙精神

28.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的观点。

A、客观唯心论       B、形而上学

C、庸俗唯物论       D、主观唯心论

29. 我国改革的重点是(  )

A、政治体制改革          B、经济体制改革

C、精神文明建设体制的改革     D、政党制度的改革

30. 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

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B、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C、事物发展逻辑中直接的本质关系

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说是(  )

A、计划经济  B、政府主导型经济  C、法制经济   D、产品经济

32.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33. 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是坚持(  )

A、改革开放           B、四项基本原则 

C、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D、依法治国

35. 质变指的是事物:(  )

A、处于统一,相持,平衡状态    B、渐进过程的中断

C、在度的范围内的持续和扩展    D、发展的连续性

34.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是(  )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36.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38.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灵魂是(  )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37. 从物理状态上看,水凝固为冰,这是:(  )

A、质变  B、量变  C、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D、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39. 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看:(  )

A、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

B、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事物是否发生数量的增减

D、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属性的变化

40.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C、形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

  主义文化

D、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41. 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  )

A、肯定和否定   B、量变和质变  C、运动和静止  D、同一和斗争

42.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实践第一的观点     B、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43. 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党的这种领导地位是由(  )

A、党的宗旨决定的        B、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

C、党的路线决定的        D、党纲党章规定的

44.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C、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

D、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批评和自我批评

45. 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  )

A、革命   B、改革   C、政治运动  D、阶级斗争

46. 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它是指:(  )

A、新事物全盘抛弃旧的事物        B、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C、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D、新事物对旧事物全盘继承

47.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

A、共产党的一党制

B、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多党制

C、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多党合作制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48. 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揭示了:(  )

A、矛盾发展过程中平衡性和不平衡性的关系

B、事物发展的新陈代谢的基本趋势和具体道路的关系

C、事物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关系

D、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关系

49.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  )

A、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

B、坚持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C、把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

D、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50.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个观点是:(  )

A、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正确观点

B、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51.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  )

A、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B、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C、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D、转变工作作风,不搞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52. 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

A、先验论  B、反映论  C、天才论  D、经验论

53.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然经历的起始阶段

B、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

  经历的阶段

C、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D、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54.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  )

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C、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享受经济繁荣的成果

55.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A、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C、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

D、真理的内容及其检验的标准是客观的

56.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C、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D、坚持自力更生不动摇

57.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指:(  )

A、两个完全不同的真理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C、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  D、不包含错误和包含错误的统一

58.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

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D、基本原则

59.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

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60.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

B、世界的统一性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的

D、世界的可知性

61.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

A、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完成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

D、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62.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是(  )

A、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B、经济建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63.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

A、物质资料生产  B、生产关系  C、地理环境  D、上层建筑

64. 生产资料包括:(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D、一切劳动产品

65. 在生产方式内部各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是:(  )

A、生产力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生产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66.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是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

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着社会上层建筑性质

67. 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是(  )

A、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

B、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世界观

C、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68. 国家属于(  )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  D、意识形态

69. 国体和政体之间的关系(  )

A、本质和现象      B、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70. 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念是在党的(    )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中一届三中全会

7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   )。

A、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阶段   B、邓小平理论的发展阶段

C、邓小平理论的成熟阶段   D、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72. 邓小平理论提出的社会主义两个根本原则是(    )。

A、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B、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发展生产力和共同致富    D、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1. A

2. B

3. C

4. B

5. D

6. A

7. C

8. C

9. A

10. C

11. B

12. C

13. C

14. D

15. C

16. A

17. B

18. B

19. B

20. C

21. D

22. A

23. B

24. D

25. B

26. A

27. C

28. B

29. B

30. B

31. C

32. C

33. B

34. A

35. B

36. C

37. A

38. D

39. A

40. D

41. B

42. C

43. B

44. C

45. B

46. C

47. D

48. B

49. C

50. C

51. B

52. B

53. B

54. A

55. D

56. B

57. C

58. B

59. D

60. C

61. A

62. B

63. A

64. C

65. A

66. B

67. C

68. B

69. D

70. B                                   

71. D                                   

72. C

第二篇: 学校建立常态化的政治理论

cb398政治理论重点笔记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2)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中央七大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毛泽东思想也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记忆重点:不同时期的主要人物、提出的重大理论)——

(1)形成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2)形成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3)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4)形成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为代表,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它们的基本点都是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一要点将在本资料第二章展开论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可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途径这一角度去记忆。可细分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中国的革命实践、历史传统、民族文化相结合这样三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延伸】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呢?(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它是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2)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3)它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要求。

4、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成为新时代的主题,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化来源。

(3)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4)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深刻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到遵义会议——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1930年初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上确立了“以乡村为中心”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1930年5月的《反对本本主义》,首次明确的反对教条主义,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提供了认识依据。具有中国革命特点的基本模式即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以及相关思想、政策的提出,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最主要最根本的标志。

(3)遵义会议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成熟。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1945年十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提出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任务,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5、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重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1)其主体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发展的六个方面,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

(2)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基本观点:第一,农民不仅是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最忠实可靠地同盟者,并且是这个革命的主力军;第二,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且在特殊条件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敌人;第三,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并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准备条件。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他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丰富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重要的政治条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他提出关于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经济及其他各项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一系列正确方针。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他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规定了是党指导枪而不是枪指导党等重要原则。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提出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制定了在敌强我弱形势下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例如,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

(6)党的建设的理论

总结了党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针对历史上党内斗争存在过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的错误,他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6、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现实根据

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二战后,时代的主题开始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历史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和其它社会主义 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现实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经验。

识记内容补充:

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1997年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写入党章。1999年,载入宪法。

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8、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重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如何记忆?教材从三个层次进行了概括:第一,哲学基础,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其精髓;第二,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三,实践形态,即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以及基本战略和基本政策,是以基本原理为依据而制定的。)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2)邓小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3)邓小平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长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A.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C.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D.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

(1)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识记补充: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仍是党在21世纪伟大而艰巨的三大历史任务。

(3)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释义】教材提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中“党的历史方位”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共产党已经①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②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的形成和发展:

-2002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同年5月,他又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001年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江泽民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2004年写进宪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集中概括的内容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是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决定性因素。

(3)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灵魂和保证,只有发展先进文化,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的需要,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

(4)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核心和目的,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

(2)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

(3)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

(4)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

(5)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

(6)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

(7)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思想。

(8)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

(9)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

(10)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

(11)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的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11、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现实依据和重要借鉴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识记补充: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1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A.这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B.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3)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A、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B、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C、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A.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发展观之间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日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备注:(1)(2)两段是回答的要点,中间1、2、3、4是对(1)的展开论述。

15、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三篇: 学校建立常态化的政治理论

《政治理论》复习参考题型

一、概念

1•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社会个人生活资料的分配原则,即国家或集体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 量和质量分配给个人生活资料 。

2•独立自主:多指国家或政党维护主权,不受别人的控制或支配。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 犯、互不干涉内政、平 等互利、和平

共处。

5.基本经济制度:是国家依据社会性质及 基本国情,通过法律对社会经济秩序中生产资料归谁

所有做出明确规定的经济制度,是社会经济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 的规定,即所有制。

6•民主集中制: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 领导制度,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

7.商品: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 的特定阶段。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

矛盾。

11.生态文明: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 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 宗旨的社会形态。

12.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13.市场机制三要素:供求价格竞争

14.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 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5.一国两制: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国家的主体实行 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

1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指的是当时特殊的战争环境: “共产主义”表示这项政策的性 质。

17.政策: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

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 遵循的行动原

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18.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 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

19.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20.经济发展方式:般是指通过生产要素变化包括数量增加、结构变化、质量改善等,实现经 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

二、辨析

1•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对。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排除了依靠 占有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经济基础,为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提供了前提。 2.在社会主义

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者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 直接原因。3•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

社会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 消费品还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可见,

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2•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贯

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是理解他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

法。4•不得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

根本分歧。

3.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不能相互否定

对。1.两个历史时期探索的主题、 主线是统一的。2.两个历史时期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3.两个历史时期的区别是在螺旋式上升中产生的区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

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正确认识这个问题,要把握三个方面。

一是,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 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 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

就可能遇到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危机。同时,如果没有 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

难顺利推进。

二是,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 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

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三是,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 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

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4•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根本对立的

错。(理由同上)

5.工人阶级已经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错。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党

自成立以来,始终把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和依靠力量。 党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 工人

阶级坚定不移地跟党走,这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

“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

根本方向,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也是引领我国工人阶级走向更加光明未来的必由之路。 ”习

近平总书记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重要讲话, 充分肯定了我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进一 步强调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 必将极大激发我国工人阶级积极性、 主动性和

创造性。

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放松管制

7.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 的血肉联系

8.经济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9.商品交换会产生剩余价值

10.商品生产从产生到资本主义时期,经历了简单商品生产、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1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

12.剩余价值的生产不具有无限性

13.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14.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改变了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

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15.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16.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只能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

17.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固定不变的

19.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

20.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三、简答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基本结论

答;第一,认识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划清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

认识论的界限;第二,世界上绝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 只有已被认识的东西和未被认识的东西之分;

第三,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 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

义的机械反映论的界限。

2.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

答: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 2、金融资本的形成和

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国际垄断资本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4、最

大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

4.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第一,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推动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

高和生产的扩大。第二,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

5.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答: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6.简述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

答:1、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要把大力发展生产力, 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位;

3、应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和发展商品、货币和市场; 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5、及时地把改革提到日程上来

7.简述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

8.简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答: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 3、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

业和农业的结合点;4、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

9.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

答:1、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回答; 2、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

设党的探索和回答;3、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探索和回答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答:1、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

3、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1.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内容

答:

12.毛泽东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阐述

答:一、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三、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1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答:1、实事求是;2、群众路线;3、独立自主。

1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新目标

答: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 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目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 2020年国

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

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

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1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答: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 2020年国内

生产总会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

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高提高,我 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

第四篇: 学校建立常态化的政治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标志在于,它具有(C )

A. 客观性 B. 矛盾性 C. 实践性 D. 社会性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B)

A. 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的没回答

B. 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 对世界万物是否运动发展问题的不同回答

D. 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问题的不同回答

3. 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B )

A. 万物皆备于我 B. 生死有命, 富贵在天

C. 存在就是被感知 D. 心外无物

4.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认为“上帝在我心中”、“上帝代表爱”,这是(B )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5. 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C )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 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BCD )

A. 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万物皆备于我 C.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不同,它是(AD )

A. 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 科学之科学

D. 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 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是(ACD)

A. 世界观包括历史观和人生观

B. 历史观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

C. 人生观影响世界观和历史观

D. 世界观和历史观决定人生观

4. 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D)

A.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 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C. 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 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单项选择题.

1.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 A)

A.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 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 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 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2.科学证明,人脑是(C )

A. 思维的源泉 B. 思维的产物

C. 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3.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D )

A.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B. 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 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D)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 )

A.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 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 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 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质

6.“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 B)

A.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 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 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7.“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可以说明( D)

A. 时间的连续性 B. 空间的三维性

C. 物质的客观性 D. 时间的一维性

8.“现实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什么观点(B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旧唯物主义观点

9. 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D )

A. 时间是人的主观感受 B. 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 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 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10. 打制粗糙的石器——制造金属工具——铁制工具的出现—

—机器的使用——电话、电视、计算机广泛使用——用遗传工程技术产生克隆羊,这有力的表明实践是( D)

A. 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 历史性活动

C. 社会性活动 D. 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

1.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它(ABD)

A.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 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C. 坚持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 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2.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ABCD)

A.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 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D. 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3.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体现在(.ABCD)

A. 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 B. 实践的中介是客观的

C. 实践的客体是客观的 D. 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是客观的

4. 相对静止是指(.ACD)

A.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B. 运动的一般状态

C. 在特殊的条件下,事物特定的运动停止了

D. 在特定的条件下,事物保持自身的性质不变

5. 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上来判断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CD)

A. 纸上谈兵 B.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 实事求是 D.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三、判断题.

1.意识是大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意识不一定和客观事物相符合(√ )

3.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

4.相对静止是指事物绝对不动(× )

5.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区别是对世界是否统一于物质的两种不同观点(× )

单项选择题.A 3.C 4.C 5.D 6.B 7.D 8. A 9.C 10.C)

1.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

A.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B. 世界统一于什么的问题

C. 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D. 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白马非马”的错误在于( )

A. 抹杀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

B. 割裂了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C. 否认了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转化的

D. 混淆了普遍性和斗争性的区别

3.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

A. 昼夜交替 B. 寒来暑往

C. 磨擦生热 D. 电闪雷鸣

4.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能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

A. 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质量不变规律

5.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反过来又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

A. 原因和结果的相互区别 B. 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依存

C. 原因和结果的相互包含 D. 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作用

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汉朝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这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

A. 辩证法观点 B. 唯物论观点

C. 唯心论观点 D. 形而上学观点

8.“不积哇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说明了( )

A. 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 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 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D. 量变在事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9.下列说法中,说明要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的是( )

A.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B.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0.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以下什么原理的要求( )

A. 矛盾普遍性原理 B. 矛盾斗争性原理

C. 矛盾特殊性原理 D. 矛盾同一性原理

 

二、多项选择题(1.ABCD 2.ABD 3.ACD 4.ABD 5.CD 6.CD)

1. 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

A. “天地变化,二端而已” B.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

C. “吁炎吹冷,交错而动” D. “万物莫不有对”

2. 黑格尔说:“脱离了身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

A. 部分依赖于整体

B. 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C. 整体是部分相加之和

D. 整体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

3. 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4. 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

A.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 “天下之热,循则极,极则反”,“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5. 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

A. 水往低处流 B. 日出于东落于西

C.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6. 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 )

A. 矛盾双方直接等同 B. 矛盾双方相互区别

C.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D.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1.A 2.D 3.B 4.C 5.C 6.C 7.B 8.D 9.D 10.D 11.C 12.A 13.C

1 .“一切真理都发源于直接经验”。这是( )

A.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正确观点

B.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错误观点

C. 唯物主义经验论的错误观点

D. 机械唯物论的错误观点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

A. 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B. 社会存在

C. 社会基本矛盾 D. 社会实践

3.认识的客体是指( )

A. 人的观念及其对象

B.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C. 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物

D. 人的自由创造物

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两条路线的对立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5.真理和客观真理的关系是( )

A. 对立统一的关系

B. 真理包含客观真理

C. 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D. 有些真理是客观真理,有些真理不是客观真理

6.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它( )

A. 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 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 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D. 具有能动性的活动

7.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

A. 认识关系 B. 实践关系

C. 价值关系 D. 审美关系

8.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类似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B.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 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D.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 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 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 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

  A. 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 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1.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 )

A. 实践标准是不可能的

B. 实践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D. 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2. 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 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 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13. 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

A. 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 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 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 D. 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1.ABCD 2.ABCD 3.BD 4.BC 5.ABC 6.BC 7.ABD 8.ABD 9.ABC 10.ACD

1. 下列哪些活动是基本的实践活动( )

A. 工人炼钢 B. 渔民出海捕鱼

C. 技术革新的试验 D. 农民种田

2. 下列有关价值特性的表述,正确的有( )

A. 价值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B. 价值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C. 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D. 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关系

3. “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对人有用,所以才给以‘真理’的美名”。这段话的观点说明( )

 A. 经过实践检验的就是真理

B. 有用的就是真理

C. 符合客观规律的是真理

D. 能为我主观需要服务的是真理

4. 对同一名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一观点在认识上说明了( )

A. 认识来源于经验

B. 在经验的积淀中加以认识

C. 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缺乏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

D. 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超过青年人的认识

5. 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前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 )

A.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B. 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C. 人的认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

D. 观念、主观意识应随时发生变化

6.“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人们的心目中,月亮是圣洁而美丽的化身。然而,俄罗斯科学家经研究认为,月球是地球多自然灾害的祸源。这表明( )

A. 人们改造自然以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为基础

B. 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过程

C. 知识构成等因素是影响人们事物认识的重要因素

D. 认识的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7. 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

A. 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 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 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8. 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 )

A. 由于事物本身的复杂性,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B. 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C. 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D. 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9. “感觉到的东西,我仍不能立刻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说明( )

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

B. 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C. 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

D. 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10. 下列选项中代表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

A. 孔子提出“生而知之”;孟子说:“不虑而安”

B. 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C. 王阳明提出:“知即是行”,“知行合一”

D. 老子说:“不行而知”

 

三、判断题

1.在阶级社会里真理的根本属性是真理的客观性(对 )

2.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具有天赋的聪明才智(错 )

3.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对)

4. “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屏障”,这种观点是唯物的( 错)

5.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错 )

1.D 2.D 3.B 4.A 5.A 6.B 7.D 8.C 9.C 10.A 11.D 12.C

 1.下列精神产品中对经济基础最直接最集中反映的是( )

A. 《本草纲目》 B. 《反杜林论》

C. 《红楼梦》 D. 《国家与革命》

2.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它是( )

A. 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础形式

B. 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

C. 客观自然界

D. 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

3.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阶级斗争 B.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 社会精神生产过程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4.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

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 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C. 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 科学文化的反映

5.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 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B. 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C. 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D. 它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平衡

6.最直接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和阶级利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 )

A. 宗教 B. 政治法律思想

C. 哲学 D. 道德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

A. 哲学 B. 法学

C. 伦理学 D. 语言学

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 )

A. 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 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9.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

A. 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 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的滞后性

10.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 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

C.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11.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

A. 地理环境 B. 风俗习惯

C. 伦理道德 D. 物质生产

12.“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指的是( )

A. 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 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二、多项选择题1.ABCD 2.BC 3.ABCD 4.ABCD 5.CD 6.BCD 7.ABD 8.ABD 9.BC 10.ABCD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生产方式( )

A.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 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C. 它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

D. 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下列社会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

A. 形式逻辑 B. 哲学

C.美学 D.语言学

3.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 )

A.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活动的承担者

C.人口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D.人口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4.人类当今面临环境问题主要指 ( )

A. 空气污染严重 B.世界性水源危机

C.森林惨遭毁灭性破坏 D.生物物种的不断减少

5.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6.据报载,北京市××区开展以文化育文明的活动,通过文化资源孕育文明、群众文化哺育文明、文化兴区培育文明等三种途径,营造文明城区。这是因为( )

A.文化和文明是没有区别的

B.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构成文明

C.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D.文化进步程度与文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

7.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8.一位日本首相说过:“在日本,政府是船长,财界是罗盘,船长始终按罗盘指引的方向前进的。”这段话表明( )

A.资本主义政治是其经济的集中表现

B.资本主义国家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

C.资产阶级政府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D.资本主义国家的权力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9.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德是( )

A.具有法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B.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C.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 D.协调阶级关系的基本原则10.国家的职能表现在( )

A.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

B.组织国防,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

C.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D.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护本国的根本利益

 

三、判断题

2.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对 )

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管理方式( 错 )

4.人的自由其实不过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对 )

5.决定国家性质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错 )

1.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是( )1.B 2.D 3.A 4.D 5.B 6.D 7.A 8.C

A. 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 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C. 自然规律是无法废弃和改变的,但社会规律是人可以废弃和改变的。

D. 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具有阶级性。

2.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 )

A. 经济斗争 B. 思想斗争

C. 议会斗争 D. 武装斗争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首先是( )

A. 生产活动 B. 政治活动

C. 科学活动 D. 精神活动

4.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其含义是( )

A. 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是一样的

B. 社会发展过程是不受人的活动的影响

C. 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受偶然性影响的必然过程

D.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因为( )

A. 人民群众与人口的大多数

B. 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

C. 人民群众掌握了科学技术

D. 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两者间的关系是( )

A. 前者和后者互相决定,互相制约

B. 前者和后者互相并行

C. 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

D. 以前者为基础,互相制约,互相作用

7.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得到了迅速发展,这说明( )

A.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 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发展

C. 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变化

D.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8.在个人还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 )

A. 承认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 承认政治权力和暴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 否认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D. 否认英雄和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二、多项选择题BD 2.AD 3.AB 4.CD 5.BCD 6.ABC 7.CD 8.BCD 9.ABCD)

1. 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各方面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 )

A.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中的三个方面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总和

D.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内部各方面的总和

2. 我国的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但不属于社会革命的范围,因为( )

A.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B.改革并不触及生产关系

C.改革只在上层建筑领域中进行

D.改革不是改变现有的根本政治、经济制度

3. 下列哪些制度、设施及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 )

A.监狱 B.《红楼梦》

C.化工厂 D.生产资料所有制

4. “时势造英雄”,这在哲学上说明了( )

A.英雄的出现都是必然的

B.英雄没有阶级性

C.英雄的出现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D.英雄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5. 在我国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作用就必须( )

A.从根本上改造社会制度 B.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C.建设具有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D.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水平

6. 社会规律特点是( )

A.社会规律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B.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出来

C.人们不可能准确地预见社会事件的发生,而只能预见社会发展的大概趋势

D.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

7.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是( )

A.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的必然结果

B.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C.剥削阶级思想意识的影响

D.无产阶级思想对资产阶级思想斗争放松的结果

8. 下列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条件下创造历史

9. 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 )

A.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B.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D.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 )1.D 2.D 3.A 4.C 5.D 6.C

A. 阶级斗争 B. 科学实验

C. 社会革命 D. 社会基本矛盾

2.社会进步是历史的,具体的,这种观点是( )

A. 机械论观点 B. 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观点 D.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社会发展条件下人的价值是( )

A. 以社会价值为主

B. 以个人价值为主

C. 讲社会价值就不能实现个人价值

D. 讲个人价值就不具有社会价值

4.人的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是( )

A. 两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B. 人的解放程度影响社会进步的水平

C. 人的解放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D. 人的解放程度可以超越社会的进步状态

5.自由王国作为历史观的范畴是( )

A. 泛指人的自由

B. 人完全认识了社会规律而获得了自由

C. 摆脱了客观必然性的制约而获得自由

D. 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的社会关系的主人

6.在价值关系中,人与其他存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人既有自然价值又有社会价值,其他存在物只有自然价值

B. 人既有物质价值又有精神价值,其他存在物只有物质价值

C. 人既是价值客体又是价值主体,其他存在物只能是价值客体

D. 人既有自我价值又有社会价值,其他存在物只有自我价值

 

二、多项选择题1.ABD 2.CD 3.ABCD 4.BCD

1.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表明( )

A.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

C.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不是不可以改变的

D.社会形态更替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

2. 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

A. 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B. 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C. 先进阶级选择道路 D. 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3.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 )

A. 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B. 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C. 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D. 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4.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

A.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D.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第五篇: 学校建立常态化的政治理论

政治理论常识

篇一:政治理论常识

1、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远大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3、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4、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5、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6、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相关热词搜索: 政治理论 常态 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