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黄颡鱼养殖及前景

时间:2022-11-03 16: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已经由数量型向着质量型转变。当然渔业也面临着挑战,肉质细嫩,味鲜少刺的小型黄颡鱼逐渐被消费者青睐。

关键词:黄颡鱼的养殖;人工繁殖;养殖前景

中图分类号:S965.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179-1

黄颡鱼又名黄腊丁、嘎牙子、黄鳍鱼、黄刺骨,属鲶形目鮠科,是我国江河湖泊常见的底栖肉食性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鲜美少刺,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本文将通过黄颡鱼的营养评估、人工繁殖、养殖技术及发展前景进行分别论述。

1 黄颡鱼的养殖

1.1 黄颡鱼的含肉率及营养评价

黄颡鱼含肉率较高,平均为67.53%,其中蛋白质含量平均为15.37%,脂肪含量为1.61%,由于它的含脂量相当低,所以倍受消费者的喜欢。

1.2 黄颡鱼的人工繁殖

由于多年来大规模的捕捞,黄颡鱼的资源下降,仅靠天然的繁殖,已经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因而显现出人工大规模繁殖的必要性。

1.2.1 亲鱼的选择 一般体质健壮发育正常的体重40g以上的黄颡鱼均可选为亲鱼,体重小相对怀卵量就少,因而尽可能选择个体较大,无病无伤的个体作为亲鱼。一般怀卵量:40g—60g的亲鱼绝对怀卵量为3500—4500粒,80g—90g的绝对怀卵量为5000—7000粒,所以要选择个体较大的为亲鱼。

1.2.2 授精方法 目前“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都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而大规模的黄颡鱼的生产不宜采用人工受精的方法,其原因有二:一是人工授精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效果不太理想。二是亲鱼较贵,人工授精须杀死雄性亲鱼采精,杀死后鱼损失较大,造成黄颡鱼的人工催产成本增高,经济效益降低。如果不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雌鱼与雄鱼的配比以1:1—1.5为宜。这样的比例既能使卵完全授精,又不浪费雄鱼资源。

1.2.3 人工鱼巢的准备 在自然界中黄颡鱼繁殖有筑巢的习性,并且大量集群,沉底,在人工繁殖时也必须模拟天然环境,放鱼巢必须是沉性的。例如,水划,树枝,大的瓦片等均可以做人工鱼巢。该种鱼巢的作用与其他产粘性卵的鱼类不同,它不仅是为产卵提供卵的附着物,而且是为产卵亲鱼提供隐蔽物。实践证明催产激素以鲤鱼脑垂体单独使用或其他混用效果最好。

1.3 黄颡鱼的池塘养殖

实践证明,池塘无论大小均可套养黄颡鱼。在主养草鱼或鲫鱼池内也可套养黄颡鱼,在每公顷套养黄颡鱼150—300尾可明显减少锚头蚤病的发生,这样就减少药物对水体和鱼的污染,可以使鱼产品向着“绿色渔业”发展。除了混养和套养之外,也可以单养,下面综述一下单养的技术关键。

1.3.1 池塘准备 一般面积为3—5亩或10亩以下,水深1.5—2.0m,背风向阳处,需有注排水口,交通便利,池塘的长宽比一般为5:3,如果主养鱼指标每亩在150㎏以上时应配备增氧机,尤其是在进入6月份半夜到黎明前的一段时间里鱼是最容易缺氧而产生浮头,甚至会引起泛塘。

1.3.2 放养密度及其规格 放养规格应因地而异,应考虑到当地的消费习惯,根据上市规格来确定放养规格,一般每亩水面可放养5㎝长的鱼种3000—5000尾,放养密度要灵活掌握。要求规格整齐,色泽鲜艳,体表光滑,无病无伤,鳍无残缺,体质健壮,鱼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洗鱼体10—15分钟。

1.3.3 饵料的投喂 黄颡鱼为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以浮游动物、水中昆虫、螺蛳、小鱼等为食。在人工养殖的情况下解决饲料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根据试验,黄颡鱼可用配合饲料养殖。在配合饲料中粗蛋白要求35%—45%,脂肪要求5%—8%,其他成分同一般配合饲料。投喂符合“四定”原则。

1.3.4 日常管理 必须坚持每天清晨和下午各巡塘一次,观察水质变化和鱼的活动情况,做好记录。定期使用降氨素、藻种、EM菌等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抑制池塘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病源微生物。黄颡鱼为无鳞鱼,对药物较为敏感,敌百虫、高锰酸钾、硫酸铜等药品应谨慎使用。另外,池水不宜碱性过强,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每亩1m水深不宜超过13.5㎏。一定要做到“有病早治,无病先防,全面预防,积极治疗”。

2 黄颡鱼的养殖前景

由于黄颡鱼倍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野生资源和养殖量是极其有限的,在其他水产品价格稳中有升的情况下,黄颡鱼的市场价格一定会不断攀升的,预计在今后几年或十几年内适度的发展黄颡鱼的人工养殖,可以获得较理想的经济效益。

3 小结

综上所述,黄颡鱼的养殖技术已经比较完善,但有些技术环节仍有待继续探讨,在养殖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有副作用药物的使用,使其向着“绿色渔业”方向发展。人工养殖的黄颡鱼个体大,倍受市场欢迎,国内现在大批量养殖的较少,因此适宜发展生产。

作者简介:尤新智(1960-),男,中专,就职于蛟河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从事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刘国志(1955-),男,中专,就职于吉林省沙河水库管理局,从事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窦胜平 (1957-) 男,大专,就职于吉林省沙河水库管理局,从事水产技术推广工作。

相关热词搜索: 养殖 前景 黄颡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