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翘嘴鲌苗种培育技术规程及实例分析

时间:2022-11-03 16:10:3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本文阐述了翘嘴鲌的苗种培育技术,从苗种来源、培育池塘选择、施肥方式、苗种放养、苗种培育管理及驯食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相应的技术规程。同时,本文还介绍了相应的实际操作案例,分析了2种不同培育方式的优劣性,以期为翘嘴鲌标准化苗种培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翘嘴鲌;苗种培育;技术规程;实例

中图分类号 S8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0-0217-02

翘嘴鲌(Culter alburnus)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1],东北镜泊湖和江苏太湖的“白鱼”都曾作为皇室贡品。市场上翘嘴鲌总是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由于环境变化及多种因素的影响,翘嘴鲌野生资源不断衰减。自然条件下,翘嘴鲌是以鱼为主要食物的肉食性鱼类,但养殖试验表明,翘嘴鲌很易驯化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翘嘴鲌的这种特性使其避免了肉食性鱼类难以产业化的问题,既可以网箱养殖,也适用于池塘专养和混养。

目前,翘嘴鲌养殖的主要瓶颈是苗种缺乏。野生苗种数量少、大小参差不齐、种质混杂,无法满足大规模养殖需求。因此,开展翘嘴鲌苗种培育技术研究并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优良苗种是其资源保护及人工规模养殖的必要条件,进而有效推动翘嘴鲌的产业化发展。目前,有关翘嘴鲌苗种培育的研究较少[2-4],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經验总结了一套翘嘴鲌苗种培育技术规程,具体介绍如下。

1 翘嘴鲌苗种培育技术规程

1.1 苗种来源

用于培育的翘嘴鲌苗种最好为人工繁殖的翘嘴鲌仔鱼。同一批次催产孵化的翘嘴鲌苗种规格较为一致,便于人工培育。仔鱼出膜后,待卵黄消耗殆尽时开始人工苗种培育,一般多在孵化后3~4 d。

1.2 池塘选择

选择进排水方便、形状规则的方形池塘作为育苗池,要求池底平整,坡比1.0∶1.5左右,面积0.20~0.33 hm2;苗种下塘前5 d,使用漂白粉1 125 kg/hm2清塘消毒,漂白粉化水后全池均匀泼洒,可以清除育苗池中的杂鱼、鱼卵、水生昆虫、青蛙卵等敌害生物。

1.3 施肥

消毒后的池塘加注新水,水源要求溶氧丰富、无污染,水深要求达到50 cm以上(随着苗种规格增加而逐渐增加),进水口用80目的筛绢网袋过滤处理。在翘嘴鲌苗种下塘前3~4 d施发酵有机质450 kg/hm2、氨基酸肥75 kg/hm2、磷酸一铵7.5 kg/hm2,用以培育饵料生物,有机肥料化水后全池均匀泼洒。苗种下塘时,饵料生物密度要求达到5 ind/mL,在苗种培育期间需实时监测育苗池饵料生物密度,低于2 ind/mL时需要及时追肥。为节约成本,也可使用腐熟的粪肥等作为基肥,但其肥效稍慢。

1.4 苗种放养

放养的翘嘴鲌苗种(图1)要求已经张口,可摄食外源食物。放养密度根据设施条件适当调整,以150万~225万尾/hm2为宜。下塘前,将鱼苗暂养于鱼池上风处的网箱内,并投喂少量煮熟的蛋黄,待鱼苗摄食后“饱食下塘”。下塘时,要充分考虑翘嘴鲌鱼苗异常娇弱的特点,一是注意调节盛苗工具内的水温,使之逐步接近池温后再放苗;二是放苗时动作轻柔,保证集苗箱时刻不离开水面,且水流速度不易过大,以防水流冲力导致鱼苗贴壁、贴网死亡。

1.5 培育管理

1.5.1 投饲管理。采用生物肥(培育浮游生物)—豆浆—粉状饲料的培育方式。鱼苗下塘2~3 d后依靠摄食浮游生物生长,因而放养鱼苗前要投放有机质培肥水质,培养好天然饵料供鱼苗摄食。池水中天然饵料减少时,应立即追施有机肥,每天应泼洒黄豆磨浆30~45 kg/hm2,9:00—10:00和15:00—16:00各泼洒1次,泼洒要均匀,以便鱼苗在全池任意地方都能吃到食物;泼洒黄豆磨浆时,应根据水色、天气、鱼苗的摄食情况进行调节,如天气闷热、鱼苗浮头时应减少投喂量甚至停喂。鱼苗下塘20 d左右,停止泼洒黄豆磨浆,改投喂粉状饲料,每日投喂2次,直至夏花鱼种出塘。

1.5.2 水质管理。除在鱼苗下塘前投施基肥外,鱼苗下塘后3~5 d追肥,均匀泼洒氨基酸肥30~45 kg/hm2及少量磷酸一铵,使池水始终保持嫩绿色,透明度在30 cm左右。同时,要分期添注新水,增加含氧量,加快水中浮游生物生长,以满足翘嘴鲌的取食需要。

1.5.3 日常管理。每日巡塘,观察和记录天气、水质、鱼的进食及生长情况等。

1.5.4 拉网锻炼。鱼苗下塘15 d后,鱼体长到2 cm以上时,选择晴好天气,对夏花鱼种进行拉网锻炼和上箱锻炼2~3次,使鱼体逐步适应密集和含氧量较低的水域环境,便于计数、分塘和运输等操作,以提高成活率。

1.6 驯食

翘嘴鲌苗种达到3 cm左右时便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此时需要开始人工驯食。驯食之前停止施肥,并用0.2 mg/L阿维菌素沿池边均匀泼洒,以杀灭浮游动物,迫使翘嘴鲌摄食人工饲料。驯食开始时要有耐心,沿池边大面积泼洒饲料,诱使苗种摄食饲料,随后逐渐缩小投饵面积,最终将翘嘴鲌的摄食地点固定。驯食过程一般持续7~10 d即可完成。驯食完成后即可搭建投饵机,进入成鱼养殖模式。

2 实例分析

笔者在湖北省蕲春县赤东湖渔场进行了2年的翘嘴鲌苗种培育试验。第1年使用试验池2口,面积合计0.093 hm2,放养鱼苗25万尾,共出夏花苗种2.4万尾。由于准备仓促、培育方式单一、疏于管理、操作不当等多方面原因,翘嘴鲌成活率仅为10%左右。第2年使用试验池3口,面积合计0.467 hm2,放养鱼苗125万尾,共出夏花苗种92.5万尾,成活率70.0%~80.4%(表1)。

由表1可知:①不同的培育方式下,翘嘴鲌夏花苗种成活率相差悬殊。第1年由于处于试验初期,未引起足够重视,操作管理过于随意,导致苗种成活率很低,试验失败。第2年按照 “四大家鱼”常规培育方法进行管理后,成活率趋于正常水平。②培育池条件不同,对翘嘴鲌夏花鱼种培育的出池规格和成活率产生一定影响。4#池面积较大,但出苗规格和成活率相对较低,可能是投喂不均、操作不便所致。③夏花鱼种培育鱼苗的合适放养密度为150万~300万尾/hm2。④只要精心饲养,管理得当,鱼苗成活率基本可以达到70%以上。

鱼苗放养时间在出膜后游泳能力增强、能主动摄食的4~5日龄,应掌握好施肥和下塘时间,确保饵料适量、摄食适口、水质适宜,放养密度控制在150万~225万尾/hm2。上述放养时间和密度仅为1年的试验结果,不够准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 结语

翘嘴鲌夏花苗种培育,初期按基肥—豆浆培育法进行,20 d后可以改喂粉状饲料,每日2次,投喂量视水质和鱼的进食情况而定。这样既可增强夏花苗种摄食饲料的适口性,补充天然饵料的不足,满足鱼苗摄食、生长的需求,又便于进行人工驯化养殖,为冬片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人工驯化打好基础。是否可以通过降低放养密度、延长培育期或改用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等培育方法使翘嘴鲌达到正常出池规格,还需进一步试验研究。

翘嘴鲌性情急躁、易跳,离水后比其他鱼类更快死亡。幼鱼异常娇弱,下塘时要动作轻柔、集苗箱不离开水面、严格控制出苗水流速度,以免鱼苗贴壁或粘网死亡。夏花鱼种出塘前,须经过数次拉网和上箱锻炼,以增强鱼种的体质和活力,使鱼种逐步适应苗种计数、长途运输和放养时的操作过程,为翘嘴鲌的养殖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和技术基础

4 参考文献

[1] ZHANG Y L,SONG L,LIU R P,et al.Effect of dietary protein and lipid levels on growth,body composition and flesh quality of juvenile topmouth culter,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J].Aquaculture Research, 2016(47):2633-2641.

[2] 刘灯红,郭柏福,唐大明.翘嘴红鲌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J].中国水产,2002(11):81-82.

[3] 蒋国春,王惠平,叶青.翘嘴红鲌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技术[J].淡水渔业,2004,34(6):53-54.

[4] 程鹏,樊启学,张磊,等.饥饿和恢复投喂对翘嘴鲌幼鱼摄食、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J].淡水渔业,2009,39(1):30-35.

相关热词搜索: 苗种 培育 实例 技术规程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