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缺失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11-01 14:40:3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中国优秀的传统德育资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德育资源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是社会对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出现滑坡,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改革创新,正确继承活化优秀传统德育资源。

关键词:传统文化 德育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传统德育资源的主要内容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道德思想。中国优秀的传统德育资源通常指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涵盖了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本质,如墨家、道家和法家思想等。

(一)传统德育资源之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英雄事迹和励志名言,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无私气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对培育青年学生的民族气节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当代青年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德育资源之仁爱和谐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认为“仁爱”是所有优秀品质的融合,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仁爱”是与人相处的准则,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都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做人准则,对现在学校德育工作仍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传统德育资源之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相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要求人们要奋发向上,积极有为,勇于进取。这种自强不息的文化传统,扎根于无数志士仁人心中,塑造了他们高尚的人格,铸造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这些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特质,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

(四)传统德育资源之诚信不欺

古代先贤认为道德体系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诚实守信作为传统道德体系的核心之一,一直被奉为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标准。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人处世要“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做人不可移易的基本准则。高校德育工作用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塑造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以传统美德引导大学生把诚信作为立人处世的内心向往,任重而道远。

二、高校德育工作中传统德育资源缺失的现状

校园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随着多元文化的深层次冲击,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也开始进驻大学校园这片净土,向传统的道德体系提出挑战,传统德育教育内容逐渐被快餐文化所取代,造成传统文化传承受阻,优秀德育资源缺失。

(一)应试教育体制导致传统文化被忽略

现代应试教育体制造就了独有的“以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模式,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总是片面的关注学生分数高低、成绩如何,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道德素养的平衡,尤其是忽略了那些优秀的传统德育资源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致使学生逐渐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失去了依托和基础。

(二)快餐文化充斥高校德育教育主阵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数量飞速增加,相较于内涵丰富、古朴厚重的传统文化,那些视觉的冲击力强、感官的震撼度大、接受吸收方便快捷的快餐文化更容易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快节奏的生活模式,让人们不能静下心来品味经典,赏鉴名著,“朋友圈”、“QQ群”逐渐取代了传统文化、经典名著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占领了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主阵地的位置。

(三)高校德育的内容缺少传统文化要素

相较于大学生思想的发展变化的速度,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显得略有不足。高校德育工作因为种种因素的制约,目前仍以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理论为主要内容,以“填鸭式”、“说教式”为主要方式,理论空洞,形式僵化,既没有情感教育的感染力,也没有案例教育的震撼力,根本达不到德育教育的满意效果。另外,目前很多高校缺少具备浓厚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不能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也使高校文化育人“润物无声”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传统德育资源对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中国优秀德育资源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德育资源,能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一)传统德育资源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吸引力

高校德育工作面对的人群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的道德状况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息息相关。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正是他们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的思想认知、信仰形成、是非辨识和心理成熟等都进入了快速发展、塑造成型的阶段。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快速、大量的汲取知识和信仰的力量来壮大自己,单纯通过干巴巴的理论说教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无法达到满意的教育效果,需要有其他的教育资源来互补、来配合。

高校德育工作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中国传统文化的着眼点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品行修养,二者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上均有相同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互配合,协同互补,是难能可贵的,增强了高校德育工作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以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为依托的高校德育教育,可以为辩证的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思想指导,以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融合传统文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融入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既充实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又实现了高校德育工作向民族化、本土化的转化。

(二)传统德育资源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感召力

中国传统德育资源可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传统的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等方法有助于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性,引起学生的共鸣。优秀的文化都具有内在的育人功能,可以从审美情趣、内心感受和价值信仰等方面影响人、感染人、陶冶人。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德育内容、方法以及人文精神等资源,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化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提供文化资源支撑。

四、融合德育资源改善高校德育工作的途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当然,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也有被时代淘汰的东西,所以,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传统德育资源有鉴别的加以对待,有扬弃的予以继承。

(一)将传统德育资源与时代精神相融合

高校德育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秀德育资源的过程中,不能照搬照抄,囫囵吞枣,应该加以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谓的糟粕,不单单指那些腐朽的思想、落后的观点,那些不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内容亦应摒弃。优秀的德育资源应与时代精神相协调,相适应,相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之后,能够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为大学生思想成熟服务,才能真正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二)将传统德育资源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随着快餐文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普及快速、灵活,迎合了快节奏时代的要求。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被快餐文化内容庞杂、语言简练、形式多样、传播便捷的特点所吸引。快餐文化的活跃是时代发展的潮流,高校德育工作不能逆流而上,但是可以汲取其中的养分,改变工作形式,将德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通过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等形式,用符合时代需要和大众口味的形式对传统文化做出新的“阐释”,使之以大学生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快捷方式推广开来。

(三)将传统德育资源与学生特点相融合

高校德育工作的着力点不应该局限在教条式的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而应该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多渠道的让大学生获得完整的道德观念。从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抓住课堂主渠道,在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另外,利用大学生喜爱的“QQ群”、“朋友圈”等平台进行辅助,把传统德育教育融合到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将优秀德育资源逐渐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质。

(四)将传统德育资源与教育教学相融合

德育工作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导向和保证作用。德育工作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以教师、教学为依托。目前,因为教育体制、机制的影响,部分教师执着于教学技能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忽视了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所以,打造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辅导员团队尤为关键,将传统文化融入育人过程中,课堂上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行为上谦逊有礼、进退有度,都能够激发学生思考、模仿,无形中达到言传身教,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中国优秀德育资源来源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可以陶冶情操,优化品质。高校德育工作只有植根于这样的土壤中才有生机与活力,大学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辩证思考,树立科学、严谨的处世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才能实现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政治思想教育模式[J].学术研究,2012(7).

[2] 陈敏.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3-11-18(6版).

[3] 张进辅.论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引导[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相关热词搜索: 德育 缺失 德育工作 传统 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