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论个性化的语文教学

时间:2022-11-01 11:2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教师个体的课堂教学,代表着自我的一种个性化。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情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教师也应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塑造并保持自我丰满的教学个性,以求得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个性化 语文教学 创新

语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积淀的精华,它的内容包罗万象、绚丽多姿,可谓熔百科于一炉,雅俗兼而有之。语文就是一个浩渺无边的海洋,让人置身其中,体味到无穷乐趣的同时却不知东南西北(语文没有严密的系统性和渐进性)。因而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唐承彬老师有言:语文教师个人的特点,往往比某些规定的东西更实际、更重要。他的意思是语文教学应在理性地传授知识、探讨规律的同时,又艺术地求异创新,以独特的教学个性,求得多采的教学风格,而课堂教学更应该做到这一点。所谓课堂教学个性化,是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凭借良好的教学素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创设课堂氛围,最优化地组合课堂结构,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师个人才华和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那么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个性化的教学,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在参照前辈教师的经验后,我认为应从以下

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自身应具有独特的教学个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那样,人的个性更是具有独到的特色。教师是人,因而也必然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是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的个性会影响着他们的每一个学生,因而具有近乎完美的教学个性是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条件。

所谓教师的教学个性,是教师在生活实践和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学识才能、艺术追求、审美情趣等特点的总和。①

课堂教学个性化实现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鲜明的个性色彩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因而在课堂教学时就需要教师在具备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教学能力等全面素质的同时,尤其要具有不满现状的创新意识,要以我为主,不盲目照搬,不盲目屈从,始终保持自己的个性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作为21世纪的教师,任重而道远,不应拘泥于老教师的那些传统教学模式,应在吸收经验的同时摒弃所有已过时或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不适于教授知识的方式。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若是新一代的教师仍然踩着前辈老师的脚印走路,迫于学术界的权威或是传统教育家的舆论而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话,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就不会进步了。所以语文教师要有自我反省和检讨的勇气;要走出传统的束缚,转变教育观念,担负起新世纪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实施语文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语文教师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观念的滞后,教学方法的死板和僵化。我们一些语文教师在牢牢记住了传统的优良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却忘记了古人还有“教无定法”的明则。他们顽固地认为学生不应超越教学大纲的条条框框,不应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这说起来很像本本主义、经验主义。笔者认为这样的“主义”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或是创新思维。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仅要保持自我的个性,不被周围的教师所同化,而且要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比如作文,所谓文如其人体现的正是每个作者独特的精神风貌。若是每篇文章都要给它加个条条框框,岂不是千篇一律么?那又何必再浪费学生的精力去写作呢?再如画画最高的境界并不是画得像,而是画得有创造性,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使画有神、有个性,不然,就没有必要去画,直接用照相机拍一下就可以了。所以发掘学生的个性是十分重要的,千万不要扼杀了它。

三、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个性。

发掘学生的个性,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当代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语文学习的创新意识,体现在阅读和写作中。面对好作品,要有充当第二作者的勇气,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面对生活,能够写出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都“与众不同”的文章,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文章立意一定要高”此种传统模式,因为这种“立意高”的文章只能出现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正体现了创新意识,出题力求突破传统的模式,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施展才华,标新立异写出尽显个性的文章来。这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的趋势。当然,不止是高考作文,诸多社会力量也在日益冲击着固有的共性大于个性的模式,比如新概念作文大赛让中学生充分打开自己的思维,写出了平时在学校里不敢写的文章,表达的正是自己思维的真实面,因而显得神采飞扬,让世俗的教育者们跌破了眼镜。

所以,学生的潜力存在于暗处,是不易被人发现的,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压制,更是永无出头之日,我们新一代的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使其脱颖而出。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对诸如“流行金曲”、“青春偶像”、“影视明星”乃至“时装名模”、“美容美发”、“电子宠物”、“电脑游戏”、“因特网吧”等都要敢于、善于引导学生正确辨析、鉴赏、审美,而不是一味地扼杀。这些新事物在学生群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教师更可以利用此新事物来优化自己的教学。如现在有教师在QQ上和学生聊天,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很好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师生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再如教师可让学生把喜欢看的MTV写成一则小故事或心情短文,来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肯定会很认真地去写,因为那是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再有教师可让学生把平时的小作文或是愿意公开的日记贴到BBS上,能够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作为教师可适时给予指点与引导。

四、教师应努力营造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鲜明的个性。如何使其个性得以解放往往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尤其是语文

教学)。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正是试图通过创造性的教学,使得每一个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里能淋漓尽致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的传递是全方位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断地进行双向的,多向的交流,当这种交流、传递形成良性循环时,学生的个性就得以充分展示,灵性得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学也随之达到理想的效果。要使教学达到这样的程度,教师营造教学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我想这种教学氛围的营造取决于教师鲜明的个性和教材不同的特点。个性人人不同,因而课堂教学氛围的个性也就没有划一的标准。有前辈教师总结出经验,说应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竞争、创造的课堂氛围,我十分赞同此观点。即使学生对老师提问的回答过于偏激或近乎荒谬,也不要轻易否定,而应在维护学生个性的前提下提出善意的批评。教师营造课堂氛围,还可根据教材的不同而各具特征。比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时的肃穆崇敬;《故都的秋》教学时的清静悲凉;《长江三峡》教学时的豪迈奔放等等。学生在教师营造的独特氛围中能很快进行情感的体验,理性的分析,真正进入课文的境界,与作者的思维同步,也就是引起文学理论上常说的“共鸣”。

实践出真知。教师只有在不断地实践中完善自己,才能深刻领悟到为人师的职责与使命,从而摸索出一条完美的教学道路。

注释:

①王松泉,董白志主编.教学艺术论新编.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

相关热词搜索: 语文教学 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