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论》建国前中国致公党的喉舌

时间:2022-10-21 15:05:08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_xiumiu7_x]yii_x瞽w<oyםuu]xo?駍}u罶_x]iuu}m6M|}iuן駎}nׯ_x]yuiumu报告”中进一步肯定了《公论》是“党内良好的政治读物,而且由此使党外各民主政党与全国民主人士,都明了我党为一个有主义主张的革命政党”。

但1949年5月10日《公论》在出版第六期后,宣告停刊。盖自1949年5月以后,致公党全党的精力放在新政协会议筹备宣传工作和迎接解放军解放广州,及广州解放后协助政府做好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接着致公党总部又忙于从香港迁往广州的准备。是年底在完成了迁移工作后,又于1950年初投入为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准备。所以自《公论》第六期出版后,全党实在无力顾及持续出版;加以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继续出版《公论》已经没有必要了。这也是建国后不再复刊的一个重要原因。

《公论》在中国报刊史上,可以说仅仅是昙花一现。然而正是《公论》,在致公党自1925年成立以来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其意义十分重大:《公论》充分发挥一个新民主主义政党喉舌的作用,参与并推动国内的革命运动,功不可没;同时也在这场事关中国命运的斗争中充分展现了致公党作为一个新型政党日趋完臻和成熟的形象;而对于致公党内来说,《公论》是研究这一时期致公党史的重要文献资料,是致公党前辈留存给后人的一份厚重的遗产。

值得注意的是:《公论》存在的时期正是致公党从一个旧民主议政党向现代政党大转折的关键时刻,无论是《公论》的创刊或停刊,都是为了适应党转向现代化政党建设的需要。它与致公党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包括在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所肩负的政治任务以及自身成员的构成,队伍素质等方面密不可分。一句话:从党情出发乃是其最基本的依据——这也许是《公论》留给后人的最大启示。

注:原文篇幅较长,刊登时作了删节。引文除注明出处外,均引自《公论》各期。

(作者为致公党上海市委原副主委)

责任编辑殷之俊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致公党 公论 喉舌 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