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时鲜快讯:中国天眼问苍穹!

时间:2022-01-17 13:11:34 来源:网友投稿

 时鲜快讯:中国天眼问苍穹!

 自主创新,“中国天眼”书写中国奇迹 宇宙的起源有什么奥秘?宇宙的尽头是什么样?外星文明是否存在? 古往今来,人类对于浩瀚宇宙的追问和探索从未停止。

 想要更多地了解未知宇宙,就要有更深邃的“眼睛”,更灵敏的“耳朵”。

 25 米与 350 米,这是此前中国与美国拥有射电望远镜口径的差距,口径大小直接决定眼力所及。

 1993 年,不甘落后的中国科学家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在祖国的土地上建造一个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历经 20 多年,设想变为现实。2016 年 9 月 25 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这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称其“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天眼”有多大?它的总面积相当于 30 个标准足球场,如果把它盛满水,够全世界每个人分到 4 瓶水。

 “中国天眼”有多灵敏?它达到当时世界第二大射电望远镜的 2.5 倍以上。假设你在月球上打电话,它也可以探测到你的信号。

 “中国天眼”还向世界贡献了大科学工程的中国经验和创新实践: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网结构;4450 个反射单元构成的反射面;6 根钢索控制的 30 吨馈源舱;500 米的尺度上测量角度精确到 8 角秒…… 一项项自主创新,铸就了独一无二、世界领先的超级工程——“中国天眼”。

 闪耀星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

 在遥远深邃的宇宙中,有一颗星星叫“南仁东星”,这是为了纪念“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而命名的。习近平主席在 2019 年新年贺词中特别提到了这颗“南仁东星”。

 南仁东,就是那个提出大胆设想的中国科学家。为了实现观天望宇的梦想,他放弃高薪毅然回国,负责“中国天眼”的研究及初步设计。这个项目,光是选址就花费了12 年。南仁东和团队带着 300 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在 391个备选洼地里选中了条件最适宜的大窝凼。

 从选址、论证,到设计、建设,身为项目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的南仁东,事事亲力亲为,一干就是 22 年。

 2017 年 9 月 15 日,72 岁的南仁东因病逝世,他生命中近三分之一的时光都奉献给了“中国天眼”。南仁东身上,闪耀着中国科学家的独特精神气质。

 2020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称赞南仁东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并为科学家们的好奇心点赞:“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 相比于浩渺宇宙,人类微若尘埃。

 但正如南仁东所说:“人类之所以脱颖而出,就是因为有一种对未知探索的精神!” 原始创新,争取更多“从 0 到 1” “中国天眼”落成之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的希望。

 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天眼”不负所托,在调试阶段就系统发现新脉冲星,截至目前,共发现 300 多颗脉冲星,成为国际瞩目的宇宙观测“利器”。科学家们将借助“中国天眼”进一步进行各项基础研究,发现更多未知星体、未知宇宙现象、未知宇宙规律。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在 2020 年 9 月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剖析了我国基础研究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他强调,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正是从加强基础研究的角度出发,我国加大了一批像“中国天眼”、上海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的投入。

 甘于坐冷板凳,勇于进“无人区”,敢于啃硬骨头,加大基础研究力度,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实现更多“从 0 到 1”的突破。

 “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 2021 年开年的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中国科技工作者将勇攀世界科技高峰,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 时鲜 天眼 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