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层党支部学四史集合5篇

时间:2022-01-04 17:33:21 来源:网友投稿

支部一词应该来自于天干地支,干部一词亦同。如“己丑”,天干部分为己,只代表天干己自己,不包括其它,而地支部分丑则包括“癸辛己”三个天干。所以干部是指起骨干作用的某一个人,支部却是包括几个人甚至更多人的集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基层党支部学四史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基层党支部学四史5篇

【篇一】基层党支部学四史

中国“四史”

所谓四史,其实就是廿四史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史记》

“史记”原本是各国史书的通称,司马迁的著述也正是参考战国时期各国史记所作。但后来因为《太史公书》的影响,大约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此书的专名。司马迁完成《史记》后,知道该书不被当世所容,故预先将副本存之名山,流传后世。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前86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中国古代的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郑樵称:“六经之后,唯有此作”。鲁迅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赵翼《廿二史札记》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 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对于司马迁的死,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使得卒年无法确定,死因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司马迁一直到汉昭帝年间善终,有人认为司马迁完成《史记》之后,便隐居山野,不知所终,故无从查考。

《汉书》

班固继承父业,撰写了《汉书》,共一百篇,包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后人析为一百二十卷,改了史记的体例,废除世家一体。班固编写《汉书》时,有人告发其“私修国史”,因而被捕入狱。他的弟弟班超向皇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中国历史,从中获取经验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后来无罪开释,明帝更给了班家一些金钱,帮助史书写下去。有一天,汉明帝问班固:“卿弟安在?”班固回答说:“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汉明帝颇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中央档案典籍管理员),秩俸为太守等级的二千石,奉诏与陈宗、伊敏、孟异等撰《世祖本纪》及诸传记,后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列传,共成列传、载记28篇。

《后汉书》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本书在内容上“贵德义,抑势力;进处士,黜奸雄;论儒学则深美康成(郑玄)。

范晔(公元398—445年)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宋左光禄大夫范泰之子。曾任秘书丞、新蔡太守和尚书吏部郎。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北宋时,人们把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范晔所写纪传,笔势纵放,词句绮丽凝炼,颇具骈文句法,其中一些人物形象也刻画得真切感人。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范滂传》等。尤擅长论赞,如《皇后纪论》、《二十八将传论》、《宦者传论》皆为名篇。又于纪传中收录大量政论、辞赋、使该书兼具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三国志》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现四川省南充县)人,史学家。蜀汉亡国后,仕于西晋,少举孝廉,除著作郎,著有《三国志》,评价甚高。

陈寿少时勤学,曾拜谯周为师,研读《尚书》、《春秋》、《汉书》、《史记》等史书。后来担任蜀汉的观阁令史,因不愿曲附权宦黄皓,屡遭谴黜。

公元263年蜀汉为曹魏所亡,265年司马炎窜魏,改国号为晋。晋之司空张华十分赏识陈寿的才华,举其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在此期间,陈寿编撰了《蜀相诸葛亮集》上奏朝廷,因此功而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陈寿之后致力于编写魏吴蜀的历史,遂成《三国志》,共六十五篇,在当时即为人称颂。

陈寿去世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上书给皇帝,称赞陈寿的《三国志》一书“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而请求派人采录,《三国志》因此得而流传于世。

【篇二】基层党支部学四史

学四史小报

【篇三】基层党支部学四史

学四史,守初心

四史专题学习党课/主题班会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党员干部及全体师生的一门必修课,“四史”内容各有侧重,但整体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史”的主线。

第一、什么是四史

四史,又名新四史。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把人类历史比作“历史剧”,“四史”堪称剧中最壮美和感人的篇章。董大伟在其《共青团干部如何学“四史”》中将“四史”概述为,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奋斗的历史,其“主人公”是“中国共产党”。党史内容既包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历程,也包括党推进自身建设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历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2021年,党的历史已是百年沧桑,百年辉煌。新中国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强盛的历史,其“主人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史的内容是党领导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实践历程。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算起,2049年新中国将有100年历史。改革开放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史,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创新创造、融入世界的实践历程。其“主人公”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一路高歌猛进。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既包括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也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在各国的实践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其“主人公”是“各个时期的社会主义者和社会主义国家”。从1516年空想社会主义鼻祖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算起,社会主义发展史已经跨越半个千年。

第二、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四史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青年学生人生成长的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学习“四史”,可以让青年知道自己从哪来,要往哪去。可以让青年弄清楚艰苦卓绝是什么样的,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学习“四史”,可以让青年以史为镜,进一步检视和校准自身坐标,做到不忘历史、不忘初心,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不仅仅只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大学生,也同样要学好“四史”,筑牢思想之基。

我们要学习“四史”,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做到理论上清醒和政治上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学习历史,他曾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四史”,实际上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贯彻。从历史这本“教科书”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我们的国家,了解改革开放的历程,以及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态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推进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举措,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向前推进的必修课。正因为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深刻把握并熟练运用历史规律,增强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从而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破浪前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三、大学生该如何学好四史

深入认识党情国情,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青年大学生肩负时代重任,理应深入认识党情国情。而面对当前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大学生也需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永不自满、永不停滞,才能确保在不断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为人民服务,实现自己的价值。学好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认知,重在以史为诫以史为训、历史是留给我们最好的一本教科书,我们要主动学习历史,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筑牢守初心勇担使命。通过学习历史不断强化爱党爱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自觉以史为师、以史为鉴,把新时代的青年奋斗之路走得更稳更好。
一要从经典原著中学。“欲知大道,必先知史。”阅读史书,学习历史,可以纵览世事变迁,从中领悟人世间的道理,兴亡成败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坚持读经典原著,利用课余时间认真读一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中国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影像中国70年·上海卷》《记忆中国 新闻串起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全景录·上海卷》《口述金山改革开放(1978—20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开端》等经典书籍。“四史”中的任何一部都是中国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学习“四史”不能只靠简单的碎片化阅读材料,而要做到系统学习,学习中国的整部历史。通过对党史的系统学习,知红色政权来之不易。通过对新中国史的系统学习,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来之不易。通过对改革开放史的系统学习,知发展来之不易。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系统学习,知道路来之不易。

二要从伟大实践中学。从实践中学“四史”,就是要将“四史”学习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具体实践中。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实践中,我们身边有很多的“90后”、“00后”青年加入进来,他们有的是在校学生,有的是医护工作者,有的是快递小哥。他们当中,有一些即便不是党员,但在国家、民族遇危难时候挺身而出、奔赴一线,很好体现了青年人的责任担当、社会意识与家国情怀。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学习“四史”,是青年学生学“四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学习“四史”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不但可以加深青年学生对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和历史必然性的把握,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坚定“四个自信”,坚定抗“疫”必胜的信念,增强努力奋斗、开拓创新的勇气和力量,还可以增强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提升自我的精神修养与社会责任意识。在这一特殊时期,青年学生应当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加入各级抗“疫”组织,在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学习“四史”,积极投身抗“疫”实践、复学实践、脱贫攻坚实践,发挥青年青春力量,为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为实现脱贫攻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要从深入思考中学。对“四史”的学习,既要学知识,更要学思辨、学方法。学习“四史”,要做到既知其一亦知其二,既知其表亦知其里,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习“四史”的过程,其实就是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过程。因此,对“四史”的学习,不能只是简单的对历史事件进行回顾。我们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要把“四史”的学习贯通起来,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结论进行充分思考,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只有经过独立、深入的思考才能总结出科学的正确的认识。只有把“四史”有机联系起来深入思考学,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只有把党的奋斗、新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放到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文明发展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年斗争史之中,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征程上,放到古今中外的对比分析中加以考察,才能理解其更为深层的历史意蕴,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通过对“四史”的学习,青年必须引发自身对历史的思考,进而了解历史规律,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以及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结语: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历史。只有认真修好“四史”这门重要人生大课,青年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才能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篇四】基层党支部学四史

中国“四史

所谓四史,其实就是廿四史的前四史,即《史记》 、《汉

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史记》

史记”原本是各国史书的通称,司马迁的著述也正是参考战 国时期各国史记所作。但后来因为《太史公书》的影响,大 约在东汉时期, 就已经成为此书的专名。 司马迁完成 《史记》 后,知道该书不被当世所容,故预先将副本存之名山,流传 后世。

司马迁(前 145 年或前 135 年-前 86 年),字子长, 左冯翊 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中国古代的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 家。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被后 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郑樵

称:“六经之后,唯有此作”。鲁迅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 今,发凡起例, 创为全史, 本纪以序帝王, 世家以记侯国,

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 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 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对于司马迁的死, 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 使得卒年无法确定,

死因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司马迁一直到汉昭帝年间善终, 有人认为司马迁完成 《史记》 之后,便隐居山野, 不知所终, 故无从查考。

汉书》

班固继承父业,撰写了《汉书》 ,共一百篇,包括纪



例,废除世家一体。班固编写《汉书》时,有人告发其“私修 国史”,因而被捕入狱。他的弟弟班超向皇帝说明班固修 《汉 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中国历史,从中获取经 验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后来无罪开释,明帝更给了班

家一些金钱,帮助史书写下去。有一天,汉明帝问班固:“卿



汉明帝颇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中央档案典籍管 理员),秩俸为太守等级的二千石,奉诏与陈宗、伊敏、孟

异等撰《世祖本纪》及诸传记,后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又



篇。

后汉书》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 范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 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 本书在内容上“贵德义, 抑势

力;进处士,黜奸雄;论儒学则深美康成(郑玄) 范晔(公元 398 —445 年)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 淅川县东)人。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宋左光禄大夫范 泰之子。曾任秘书丞、新蔡太守和尚书吏部郎。官场多磨, 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 隶书,晓音律。 ”任宣城太守时, 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 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 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北宋时,人们把晋司马彪

续汉书》八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范晔 所写纪传,笔势纵放,词句绮丽凝炼,颇具骈文句法,其中

些人物形象也刻画得真切感人。名篇有《班超传》 、《张衡 传》、《范滂传》等。尤擅长论赞,如《皇后纪论》 将传论》、《宦者传论》 皆为名篇。 又于纪传中收录大量政论、 辞赋、使该书兼具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三国志》 陈寿( 233 年- 297 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现四川省 南充县)人,史学家。蜀汉亡国后,仕于西晋,少举孝廉, 除著作郎,著有《三国志》 ,评价甚高。

陈寿少时勤学,曾拜谯周为师,研读《尚书》 、《春秋》、《汉 书》、《史记》等史书。后来担任蜀汉的观阁令史,因不愿曲 附权宦黄皓,屡遭谴黜。

公元 263 年蜀汉为曹魏所亡, 265 年司马炎窜魏,改国号为

晋。晋之司空张华十分赏识陈寿的才华,举其为孝廉,除佐 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在此期间,陈寿编撰了《蜀相诸葛亮集》上奏朝廷,因此功

而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陈寿之后致力于编写魏吴蜀的历

陈寿去世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上书给皇帝,称赞陈寿 的《三国志》一书“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而请 求派人采录,《三国志》因此得而流传于世。

【篇五】基层党支部学四史

学四史 守初心——学四史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欲达此目的,就必须编写一系列观点正确、史料充分、真实可信的党史著述和读物。最近,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经数年努力编著而成的《中国共产党天津历史》第二卷(1949——1978),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即是为此所做的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中国共产党天津历史》第二卷全面准确地记述了从1949年天津解放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时期内,在党中央领导下,天津党组织带领全市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党组织自身建设发展的不平凡历程。该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性原则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指导思想,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秉笔直书的史学品格和传统,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天津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把握、对历史成就与失误的评判、对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对历史规律与趋势的概括,体现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央有关重要文献为依据,彰显了编著者把握这一重大历史研究课题的智慧和能力,凝聚了编著者长期以来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一部蕴含丰富正能量和营养剂的天津地方党史研究专著,一部可供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习研究、汲取营养、接受教育的教科书,一部对于我们看成败、鉴得失、明正误、知兴替大有助益的信史力作,具有鉴古晓今、资政育人的功能和效用。该书具有多方面的成就和特色,举其要者,以下几点尤其突出。 

  一、基本观点坚定正确。该书记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党组织带领人民在新中国建立后的近三十年间进行曲折探索的历史,这是一段正确与错误、成功与挫折、经验与教训错综交织的历史,其中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刚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和国艰难探索的真实反映和生动写照,要全面准确地写好这段历史,并非易事,而该书基本做到了这一点。该书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了在天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阶段,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并在长期奋斗中积累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一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同时并不回避期间发生的失误和得到的教训。可以说,作为修史之本和立论之基、据以统领全书的政治理论观点是坚定正确的,从而使得该书兼具营养剂和清醒剂的双重功能。

  二、篇章布局严谨科学。该书共设置四编十七章计六十二节逾四十万字,基本上以中国共产党天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经,以每一历史阶段发生的重大或重要事件为纬,秉持时空交叉、经纬结合理念,基本做到篇章布局严谨科学,结构安排规范合理,贯彻了党史研究应当遵循的“古今中外法”原则,做到从纵向联系与横向比较中求得历史的真谛和规律,叙述事件条分缕析、层次分明,形成结论水到渠成、毫不生硬,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可信度、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地方特色比较明显。该书作为专门记述新中国成立后近三十年间中国共产党天津历史发展的正史专著,无论在章节设置还是内容安排上,都注重体现天津地方特色。例如天津解放初期的“实现城市接管”、“没收官僚资本与组建国营经济”、“依靠工人阶级恢复生产”、“稳定经济秩序”,以及在革除旧社会痼疾过程中的“收容安置乞丐”、“铲除脚行把头制度”、“禁绝鸦片烟毒”,“取缔妓院”、“取缔一贯道等反动会道门”,尤其是“三反”“五反”运动中揭发出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并予以严惩的新中国第一反腐大案,都是发生在天津但对推动全国相关工作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史实和事件,书中都予以详细交代和论述。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由陈伯达一手策划制造许多冤假错案的天津南郊“小站夺权经验”,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由江青炮制的天津“评法批儒”、“揪现代大儒”、“批党内大儒”典型和“小靳庄经验”,都在全国产生了恶劣影响,该书均秉持对历史负责的精神,以较多篇幅予以揭露和批判。这样就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天津党史的地方特色。

四、文献资料丰富翔实。该书大量引用了第一手的档案、文件资料,以及由权威文献出版部门编印的文献资料,统计数字则采用由权威统计部门编印的正式统计资料;所引某些领导的报告或讲话,则是代表某级组织在正式会议上所作,已不具个人色彩,实则具有档案文献的意义;对纯粹的个人回忆资料则是慎而又慎、基本不用。该书还尽可能吸收和借鉴了近年来党史研究的新成果,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的研究成果。编著者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从而使得该书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引用既做到旁征博引、丰富翔实,又做到取舍得当、繁简适度,有助于实现史料确凿、立论有据、经得起检验和推敲的编著宗旨。  

  五、文字表达严谨规范。该书是在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统一组织下多人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是集体智慧和奋斗的结晶。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在内容把握上前后照应、语言风格上相对统一、文字表达上基本一致,形成“文虽成于众却如出一人”的效果,往往很不容易做到,而该书在这方面也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从整体上看,该书语言风格基本一致,文字表达基本做到清新流畅、严谨规范。尤其是结束语部分对新中国成立后二十九年间天津党组织领导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五个方面伟大成就和八点重要启示的概括,做到了抓重点、秉大义、去陈言、有新意,高屋建瓴,凸显功力,无论是内容的归纳和凝练,还是文字表达的严谨和规范,都达到较高水平,在同类著述中堪称典范。

  如同任何优秀作品都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疏漏和缺陷一样,《中国共产党天津历史》第二卷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如该书的某些章节对一些引用资料提炼不够,一些属于议论性质的内容表达显得有些细碎和不够连贯。这虽属瑕不掩瑜,但毕竟为有待升华和完善之处。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天津历史》第二卷作为全面记述从天津解放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这一阶段天津党组织历史发展的奠基性党史著作,是一部非常有助于人们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的信史力作,具有较强的先进性、权威性和示范性,以及较强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导向意义。该书的出版发行,对于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对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的重要指示,推动和促进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的主题教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 党支部 基层 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