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爱和自由精彩摘录【5篇】

时间:2021-12-20 19:10:36 来源:网友投稿

自由,汉语词语,拼音是zì yóu,英是freedom/liberty。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概念,在这个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身意志而行动,并为对自身的行为负责。学术上对于自由概念有不同的看法,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爱和自由精彩摘录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爱和自由精彩摘录5篇

第1篇: 爱和自由精彩摘录

爱\自由和规则
作者:宁宁妈妈
来源:《幼儿教育·家教版》2011年第10期

        很多家长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小学之前该不该教孩子一些知识7教了怕孩子累,不教怕孩子跟不上小学的进程。我觉得孩子还是应该以玩为主,但是家长可以多花点心思,让孩子在玩中学到知识。还是宁宁很小的时候,我就坚持每天给他读故事。考虑到宁宁还太小,我尽量选择语句简洁上口的小故事,比如:小狗熊,钻山洞,山洞口,轰隆隆,卡住了小狗熊。每次都声情并茂,加上一些动作,惹得小宁宁咯咯咯笑个不停。等宁宁到中班的时候,我就开始在读故事的时候,让宁宁看着故事书,一个故事重复几遍,后面就想办法让他读一部分。每次外出的时候,我们都一起认路标和标牌。宁宁没有专门学习认字,但是可以独立阅读《丁丁历险记》、《中华上下五千年》、《三字经》等,他能够自己总结出“银行”和“行走”的“行”字形状一样,发音不一样。宁宁的认路和看地图的能力也很不错,记得一次去金华,我找不到一个想去的百货公司,站在路边干着急,还是宁宁告诉我直接往前走就行了,他是从路边的公交地图上看出来的。

        蒙氏最经典的是教具,这些教具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我按照蒙氏的方法,把学数学融入平时生活的一个个细节。记得每次出去的时候,我就抱着宁宁数台阶。他很喜欢这个游戏:宁宁越来越大,数字也越来越大,现在的宁宁能在个十百千万亿之间顺利穿越。从中班开始,我们玩超市游戏,为了能赚到钱,宁宁算得比谁都起劲,就怕算错,他不知不觉学会了加法和减法。很多父母让孩子背乘法口诀,其实真的没必要,3×4就是3个4相加,就让孩子慢慢加去好了,宁宁就是用加法来算乘法的,他不记得3×4是多少,但他能很快算出10以内的乘法、平方和立方,因为他同时知道平方就是正方形,立方就是正方体,很形象,思路很清楚。这些不仅仅是对数学,对逻辑思维也是很有帮助的。

第2篇: 爱和自由精彩摘录

要自由,不要奴役

唐宫西路小学 王祎鹏

在入职之初,我就有幸的接触到了孙瑞雪老师《捕捉儿童敏感期》、《爱和自由》、《完整的成长》的三本著作。但给我触动最深的,让我反复捧读为之动容的还是《爱和自由》。

算着时间,我已经是第二次读这本书了。第一次读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感触,因为是带着任务去阅读,所以印象并不很深刻。但本学期班上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同书中的观点连接,让我瞬间对它产生了强大的兴趣。再捧起这本书时,很焦虑,可是读后很亢奋,也做了很多记号在书里,尽管很多人对这本书褒贬不一,但它真的改变了我认识儿童的观念和做法,我很庆幸我在有孩子之前接触了它,至少今后我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活的更是TA自己。读完已经很久了,篇中的观点还是时时敲打着我:

儿童通过感觉认识世界。他生而具有“精神胚胎”,这支配着他做什么不做什么,他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在让这个“精神胚胎”实体化。教师和家长要做的说来简单做来难:就是保证儿童这种自我发展不受打扰。这才是真正的给孩子“自由”。

细想这个观点其实很自然,很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它否定了孩子是大人“教”出来的,孩子本性美好,有自发成长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的条件。家长不需要多做什么,在理想状态下,只要给他提供有爱、宽容、和谐的环境,就是在帮助他成长。

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我自己来说,对他的干扰实在太多了。他要自己吃饭,不让,怕弄脏衣服;他要玩水,不让,怕浪费;在外面东摸西摸,拦着,怕脏……这些阻扰是那么自然,在看这本书之前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我就是在这种层层阻挠中长大的啊!

书中还有一个观点:“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初读这句话让人悚然一惊。孙老师主张让孩子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东西,大人要教也要等到孩子相应敏感期到来后再教。不合时宜的教,会限制孩子想象力的发展,让孩子的思维过早禁锢在大人的框框中。这让我想起表姐家孩子8个月的时候,表姐给他看一本书《大声回答哎》,教他被人喊他名字的时候要回答“哎”。孩子很快学会了。家里老人看到后很惊异,几乎天天让孩子到院里表演,大家都夸孩子聪明,因为有2岁多的孩子还不知道答应呢。院里邻居也喜欢这样逗他,要是他不回答了还会说“怎么没人答应了呢?”

其实现在想想,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明白答应呢?他纯粹是条件反射。是大人行为主义强化的结果。这种所谓的“聪明”让孩子招致一次次的逗弄,对他肯定不会是好事。

还有一种奴役,是很温柔的,是大部分孩子正在经历的。大人用大人的主见,强行让孩子这样那样。大人鼓励孩子,用各种方法暗示孩子。想让他怎么样时,说“童童我们这样吧,这才是好孩子。”尽管语气很温柔,但这不是奴役又是什么?使用诱导、诱惑、奖赏等方法,让他人的思维按照我们的模式有所改变,然后就控制了他人的心理,这就是匿名权威。我很庆幸我的父母没有这样对我。

孙老师还提到,对孩子的教一定要简洁,要单一概念。这也是对我在教学上帮助最大之处--让我学会了抓重点。“应该用一种方法来隔离孩子的内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知觉上。”(蒙特梭利)比如认颜色要用色板,而不是同时有着其他属性的东西。这样孩子的头脑才会清晰,对他概念的形成有帮助。因为“当你让孩子注意一朵花的时候,他很可能在注意花上的斑点。”这一点对我启发也很大。之前在教学上我总认为孩子们还小,一定要多说,多解释,描述也常用复杂的长句,但事实证明,说的越多他们反而越糊涂。

孩子对世界的观察和认知有一个过程,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耐心等待,不要擅自打扰。比如一个新玩具,让孩子自己慢慢发现它的玩法和奥秘,而不是一上来就说“妈妈教你……”,“你看,应该这么做……”不要打扰他,给孩子一个探索的时间,一个成长的机会。

最后摘几句每次读来都让我心灵一颤的话:

孩子出色不是你努力的结果。你帮助了他,但他真正的心理过程是由他自己完成的。你的帮助中最重要的是:没有从根本上打扰过他,在关键时刻爱过他,你唤起了他,使它找到了内在的感觉,帮助他让他自己建立了清晰准确的概念。

老师的启蒙作用相当于什么?好想一个人独自在森林中漫步,宁静、愉快、沉思,任凭自己的内心世界自由地徐徐展开。这时,远处传来了悠扬和谐的钟声,这钟声把他唤醒,是他比以前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这里的平静和美丽。(蒙特梭利)

爱孩子,是一种态度,更要讲究方法。要爱,不要禁锢;要自由,不要奴役!

第3篇: 爱和自由精彩摘录

读书心得

读了《爱和自由》这本书,在结合我的实际工作经验,来谈谈我自己的感受。

看完《爱和自由》,最深的感触就是关于孩子怎么样去“教”。首先谈谈我的认识,我认为的教应该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才是真正的知识。

 关于学习知识地目的。书中有一段话给我记忆深刻,核心思想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让我们幸福的生活。知识应该同人的生命如水乳般交融,当人实施理想和愿望时,它成为一种能力出现而不成为所谓的工具。

 另外还想说的是关于童年教育的重要性。我自己一直坚信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如果精心教育,远比孩子长大了才去单纯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要重要的多,这个我一想到中国那么多的留守儿童便心生难过。虽然是因为生活所迫,但我一直觉得再难也不能难孩子。关注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爱和自由》全文贯穿的都是这种思想。

 书中提到:一名儿童如果在零至六岁形成了健全的品格,向善就成了他的自然内驱力,他一生就是为了不断完善自己。

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6岁以前能够奠定一个良好,坚实的基础,长大后,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童年尤其是0-6岁,同成人相比是人生的两极。7岁不是6岁的延续。实际上在6岁以前他所奠定的一切是为他整个一生做基础的,而不是为某种文化,或者某个学校,或者某种知识的转化作准备的。

看完《爱和自由》做为一名能给孩子爱和自由的幼儿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热爱孩子。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应该就是幸福的生活,而不只是简单的工作。

第4篇: 爱和自由精彩摘录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那么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想先说一说作者孙瑞雪。孙瑞雪,儿童教育专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创办了大陆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那么什么是蒙特梭利教育呢?蒙特梭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不是为上学作准备,而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其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儿童的生命自然地成长和完善。具体的说就是让儿童获得身体、意志、思想的独立,达到人格、心理、智力、精神的完善。有兴趣的老师可以找找这方面的书了解一下,我个人认为这个还是很有用的,尤其是对我们年轻的父母。下面我就自己读《爱和自由》这本书的一些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泰戈尔

这是《爱与自由》的作者孙瑞雪老师很欣赏的一段诗,同时她也将诗句中的“爱”和“自由”作为她这本幼儿教育演讲录的书名。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书中有太多太多让我感动的语句,也有很多让我受益匪浅的道理,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职责是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和自信,让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远远重要于知识的传授。

孙瑞雪老师是一位蒙特梭利教育(蒙氏教育)的倡导者,所以书中处处都体现了蒙氏教育理念。许多成人都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我们会不经意见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其实看似弱小的幼儿,他们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们增加什么新内容,只需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蒙特梭利说过:“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如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都应该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在实际的生活和活动过程中让他们的“精神胚胎”(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敏感期)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们一定会成为人才的。的确,零到6岁甚至到12岁,儿童都处在很弱小的状态,必须有成人来帮助他成长,但并不是成人自以为是的“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自己会吸收。儿童内在有一个自然、有序的发展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书中还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让我们成人会“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在整本书中没有看到具体的教法和技巧,更多的是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书中提到在《早期教育与天才》的书中提到一个观念: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这里提到的兴趣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且孩子的个别差异决定了他们每个人会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每个孩子生来就是独特的,有个性的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独一无二的,思维状态也是很独特的,如果每一个儿童能带着自己独特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世界将来也一定会是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这样我们的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发展每个人自身的潜力。

现在的儿童交友面广,接受新事物的的能力方面都比较强,所以我们这一代的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不要过多抑制他们的欲望而是要发展它们。这需要我们老师平时的观察,在细节上鼓励孩子发展他们的兴趣。说到鼓励孩子,我想说山中的一个例子:某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老师想:这回老师没话说了吧!接着,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怎么着都是孩子的错!虽然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但是我还是能从这个老师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对孩子缺少耐心和鼓励。那么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在《爱与自由》这本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真正的“爱”!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都会比较出彩,比如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小、独立性强、思想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有时我们会有错觉: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我们,但在作者看来是,父母越爱孩子,孩子也就越不过分依恋父母。因为很多经验告诉孩子,父母只是短暂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知道父母不管在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不能起伏太频繁——爱他们的时候会表现出特别爱,情绪低落时候又会对孩子冷漠态度,这样在孩子心理上会造成一定的压力,他们会怀疑父母是否是一直关爱自己的,这样会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他的成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书中第十三章节——自由与纪律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不仅仅是对未来教学理念的启示,更是对我自身的发展也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作者赞成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摸清事物的规律,才能去认识、认知,这就是充分发展潜能的自由!当然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纪律”的基础上的。然而,在蒙氏教育理念里: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因为人是自己的主人,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循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了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称之为纪律。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理解的守纪律,就是听老师话,很安静地坐在那里,其实不然。事实上,儿童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中主动的约定一些规则并且很好的遵守它,像是游戏规则、卫生规则、交通规则等,但这些规则是和儿童发展和谐的,是儿童在生活中、在与同伴游戏中自己建立的,是和儿童的内在需求没有冲突的。这样的规则基本上都符合量少、严谨、科学的要求,这样儿童才乐意去自觉遵守并感到快乐!蒙特梭利说,我们必须避免抑制孩子的自发活动,显然这是指在行为上给孩子自由。孩子们有了自由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了兴趣就能反复的做那件事,因为长久的专注,儿童就会逐渐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最早的纪律就形成了。专注是思维活动,专注可以产生智慧。智慧需要有自由的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更需要行动的自由。人的行动越多的运用智慧,人的内心就能保持内心的平静。现在的人越来越表现出浮躁的心态,可能也是因为从小生活在强制的约束之下的结果吧!儿童和成人还不一样,把自由给成人,成人有可能就睡大觉,什么都懒得做,或者他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放纵了自己,另外,成人可能什么都不做,“懒散”多舒服!当然以上这些都是儿童时期被扭曲了的成人。但儿童生下后有一种自然的法则,就是不断地、不停止地发展生命,儿童没有一秒会放弃这种发展,因为内在的力量在驱动着他感知周围的一切(学习),所以活动中的幼儿是最正常的幼儿!而回头看看我们自己,小时候很多的是在成人的强制下长大的,长到成人可能都不曾做过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而且更多的情况是这样,习惯性的接受任务、指令,如果不给分配任务就觉得无所事事。在蒙特梭利看来这是不可想象的,这是儿童期没有获得过自由,凡事都不敢去超越某个范围,无形中的禁忌使人不敢去思考,事实上我们许多人可贵的创造力就是被这些所谓的规矩、规则给抹杀了。

《爱与自由》整本书直观、感性的体现着蒙特梭利教育观和理念,但不是人人都赞同这样一种教育观念,不过在《爱与自由》这本书中让我了解到了为么现在社会上会存在一些奇怪的现象,我仿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根源。许多人的行为都是在年幼的时候形成的,然后逐渐影响到整个成长过程。零到六岁的儿童对新事物新知识的吸收性是成人无法想象的,他们在这几年里学到的东西可能是将来一生都没办法赶上的,而我们成人能做的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在了解这个规律后,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成长,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好书总是要不停地、反复地研读,这本书我肯定会再次翻开,或许在我工作实践后会有另一番新的体悟!

非常感谢大家的认真倾听和陪伴。最后给大家提前拜个年,祝大家身体健康,幸福美满!谢谢!

 

第5篇: 爱和自由精彩摘录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摘录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李希贵妙语)

楔子:不是教育的教育
李希贵之点睛妙语:
1.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2. 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情感的种子总是播下的越早越好。
3. 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是徒劳。
4.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依旧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成长。
5. 人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就应该读特定的名家名作,一旦错过了这个阅读阶段,我们不但会失去阅读的愿望,而且也难以收到特定成长阶段所需要的“精神营养”。
6. 把教师当作学校的主人。
7.    可见,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师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8.   其实,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同龄的伙伴互相影响之外,一定要有那么一两位亦师亦友的长者,用他们的人格,用他们的精神智慧,用他们宽阔的胸襟,用他们对后生真诚的欣赏和尊重,来引领年轻人开始漫漫的人生之旅。对一个成长中的生命来说,这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一章,李希贵先生向我们阐述了:“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他从爷爷、父母、师长、友人身上吸取了无数的“精神营养”。爷爷的润物无声,母亲的风风火火,父亲的宽厚达观,老师们的殷切希望,张主任的谆谆教导,师友们的欣赏与尊重,都是无形的教育力量。
   李希贵先生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小故事重申了:情感教育、养成教育、激励教育、人格教育、自然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这些教育的实施技巧,使我们感觉学理论并不枯燥,就像看电影一样轻松。

第一章 乡村中学
点睛妙语:
1、 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2、 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
3、 和学生平等地坐下交流,才知道她们并不是小孩子。
4、 我们这应该反思了,也许你并没有把学生看透,可他们却把你看透了。
5、 学生渴望的不是偏爱,而是公平、公正;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会给他留下永远不能消除的阴影,甚至在他的同学中,他永远都抬不起头来。
6、 教育与警察不同,教育的成功绝不是抓出一个小偷,它还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用情感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
7、 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会,语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
8、 教育有时候就这样奇怪:我们费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遗忘而我们无意中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终身受益。每一位善于思考的教师,都因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我们究该怎样把这种“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结合起来。
9、 一切教育都应该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一切制度都必须从关注人本身的需要出发,脱离人文关怀的制度只能成为束缚手脚的镣铐。
10、 教育是塑造心灵的艺术,教育的伟大、神圣在此,教育的艰难也在此。
11、 管理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它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每一个被管理的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
12.    我们总是把孩子视为成人,站在成人的立场上审视孩子类似“闹着玩”的错误,结果就是“上纲上线”,就是道德品质的大是大非问题。其实,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习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和道德品质没有多大关系。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给予孩子一份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的宽容。


这一章介绍了李希贵从教师走上高密四中校长岗位的历程,记录了李希贵语文教学思想、教育思想、管理思想形成过程。《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李希贵看到的第一本真正的教育学著作。我也曾经看过,却忘个一塌糊涂。现在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却给我无限的启迪。那一个个充满智慧的小故事,给了我无限的力量。

第三章高密教育
点睛妙语:
1、 最好的教育应该是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发展的教育,应该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是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2、 考试,是芝麻是西瓜,是一个很大的西瓜。
3、 如果把考试紧紧定位在评定优劣上,考试就必然成为一个教育的怪胎。
4、 1998年提出“发挥高中龙头作用,一种靠改革为突破口,带动初中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
5、 全市初二的学生,每年将有一周的时间积极地参加活动。
6、 权力是把传家宝刀,最好不要拔出鞘。
7、 对教学工作的领导,行政命令是靠不住的。

本章介绍了李希贵老师担任高密市教委主任的三年里所做的事情。他用“考试”指挥一台交响乐,推进素质教育从高中抓起,用故事传播教育思想,造就一批“教育人物”,扬起教育督导的“尚方宝剑”,得到当地政府,柳斌、李连宁等专家的肯定。

第四章 强市之梦
点睛妙语:
1、 面对挑战,我相信,只要踏踏实实一步步走好,路,自然也就有了。
2、 把最重要的事情首先干好!
3、 还没有统一的思想,宁愿放下不做。
4、 有效的管理一定是最简单的。对学校评估的指标越细,反而越不准确。
5、 管理应当借鉴“裁缝”的做法:根据身材,订做衣服。
6、 想起了农民种地,他们从来不强迫庄稼按照一个模式生长——因为他们知道那样做肯定是徒劳无意义的,他们只是勤勉地浇水、施肥、喷洒农药,为每一颗庄稼按照自己的方式尽情地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于是,他们在秋天才有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收获。
7、 看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情感方式投入学习,比怎样学习、学习什么更重要。
8、 什么时候孩子们会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
9、 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
10、 改到深处是制度。

结语 人生感言
  教育学其实是“人学”,而“人学”应该是最大的学问,也应该是人人首先应该认知的学问。从教20多年,我自认为,我的成功不在于我从一个普通教师当了校长,当了局长,而在于我从读教育这本大书的过程中,感悟了人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命形态,找到了一条属于我自己的道路。
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
让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重要。
有所不为有所为。
不要混到划船的队伍中去。
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起点上的终点思考。
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
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

还有:

“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没有老师的语文课”将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两个班的学生,在半年没有语文老师的情况下,利用到图书馆阅读自修,最后的考试成绩竟然比平行班还略胜一筹,真是匪夷所思。

,“不正是因为没有了教师口若悬河的分析讲解,没有了教师填鸭式的机械训练,才有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吗?”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就看我们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空间。”

要坚持用多把尺子量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长处,帮助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寻找失去的信心,走进学生心灵,鼓励他们从成功走向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阅读不但可以改变教师匮乏、劳累、繁琐的人生状态,而且阅读积累得越多,越是给孩子们攀爬的阶梯搭建得更结实,更长远。多读教育理论书籍,广泛阅读名人著作,丰富自己的知识,历练自己的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一世人皆知的道理,就看谁能坚持做到,做到了,就能让自己在教育工作中自由顺畅地呼吸。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这是李希贵老师的一条重要的管理思想。“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这是李希贵老师对“管理”一词的诠释。

“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感悟和体验,语文水平就不可能得到提高。”书中还引用了东晋大诗人陶渊铭说过的话“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好读书”,也就是广览博读,正是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必由之路。而今天的语文教学实际情形却走的是与之相反的路:不“好读书”,而好求“甚解”,这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

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轮美奂。”

相关热词搜索: 摘录 自由 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