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金融自由化是大趋势,但监管跟得上吗?

时间:2021-11-05 11:33:38 来源:网友投稿

 金融自由化是大趋势,但监管跟得上吗?

 四个问题

 第一,是证券市场自由化程度不高导致的“信用双轨”问题。

 什么是“信用双轨”?举个例子,一个非上市民营企业,在银行融资是很困难的;但是一个同样背景的上市民企,不管是 IPO 还是增发都异常火爆,大家看 2014 年恢复 IPO 以来次新股的涨幅就知道了。尤其是今年以来,次新股概念涨了 260%,上证指数同期下跌 15%。

 这种融资难易程度的巨大差别,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非上市公司通过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衍生出了大量的互联网融资平台和庞大的影子银行,互联网平台兴起其实也与这种融资需求有关;另一个后果,是上市公司股东利用上市带来的估值溢价和融资便利套现。

 怎么解决这种“信用双轨”现象?根本的办法就是打通任督二脉,解除目前的 IPO 堰塞湖问题,解决“限流”、“堵车”问题。这里我指的不是形式上的注册制,而是实际意义上的注册制。然而,什么时候推进、什么节奏推进,是需要研究判断的,需要给大家稳定的预期。

 第二,更宏观的意义上,证券市场的自由化,关系到经济结构的转型问题,特别是需要打破目前这种政府、银行、产业的连带关系,才能谈真正的转型。

 转型有两个困难:一是新兴产业缺少融资渠道,另一个是传统行业转型难。传统行业转型困难的原因有很多,但不能忽视的是证券市场抑制,直接导致企业证券化程度低,所以资本运作难度很大。

 所以,监管首先应该划定金融自由的边界,要有清晰的负面清单。现在很多边界都是靠试探靠传闻划定的,这个政策沟通和政策制定的速度必须加快,否则需要转型的公司等不及。

 第三,证券自由化,是缓解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一个政策选项,并且是必经之路,特别是在全球负利率的趋势下。

 银行业利润的下降不是中国特有的,也不是暂时的。标普报告估算,日本的负利率政策可能使大型银行利润下滑 12%,地区性银行可能下降20%。当然,中国距离名义负利率还比较远,但利率下行导致的银行业利润收缩的趋势是肯定的;银行从业人员应该是有感觉的,到证券信托也就是个时间问题。现在银行业整体不良率已经很高了,叠加利润下降,其实系统性风险实际很大,信贷政策也越来越谨慎。

 这部分解释了我们一直以来所说的“宽货币传递不到宽信用”这个难题。上半年,民间投资和政府投资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剪刀差”;政府投资主要靠银行信贷,所以现在整个经济的重担全在银行体系上,反过来加剧了银行业的风险。所以,提高民间投资的根本就是提高直接融资,证券自由化的方向不但要坚持,还要加快。

 第四,证券自由化是资本项目开放的前提和基础。

 6 月份,A 股又一次被 MSCI 拒了,当然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我们也可以不以为然,但各种理由归结为一句话就是:金融自由化程度不高,金融监管制度安排不足。我们现在 QFII 其实没有额度上的限制了,但海外资金对 A 股的热情还是不高,这和我们的上市制度、退市制度、信息披露、个股期权等对冲工具缺失、股指期货交易受限、未来国家队退出安排等都有关系。

 所以,即使我们资本项目放开,证券市场自由的制度缺失和抑制,都无法使 A 股和海外股市接轨,我们一直说的投资者结构问题和投机风格问题也就很难改了。大家总爱说我们投资者不成熟,但是不成熟其实是个结果。

 上面说的这四个问题,就是我们证券市场自由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我前面讲了,有多自由的市场就要有多严格的监管。首先就是给金融自由化划定明确的边界,然后就是严格执行。

 边界

 先说边界,我认为有两个必须管。

 一是涉及吸收公众资金的领域。传统的标准化、份额化的集合理财方式就不用说了,现在很多 P2P 网贷、互联网金融平台,实际上也在面向公众推介,甚至包括一些私募。这些非标准化的集合理财模式,也应该纳入统一

 的监管,不是配资出了事、P2P 老板跑路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赶快出个文件或者查封一批。这是系统性的制度建设问题,包括几个监管部门怎么协调分工、设计市场准入门槛和投资者准入门槛、实现信息穿透、风险控制一系列问题,要给出回答,要给出明确规定的。其实股市异常波动后,各方都在研究了,希望尽快推出吧。

 除了是否涉及公众资本,还要看是不是有系统性风险。涉及公众资金的肯定是有系统性风险的,比如网络配资。还有一些领域,虽然不是公众资金,但也有系统性风险,比如大股东的股权质押;当市场出现连续性的快速下跌时,股权质押触及平仓线会造成强平,容易形成恐慌情绪,甚至强平和暴跌的负向反馈。这方面也应该纳入统一监管。“管”不是打电话发短信通知,应该有合理制度安排,有明确的边界,有白纸黑字。

 制度

 关于制度安排这块,我简单提几个方面:

 一是上市制度,这是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但是必须要有个时间表; 二是退市制度,近期有一些退市的案例出来了,这是好事,但是具体退市条件还不够清楚完整,执行层面也没有完全按照现行的制度来; 三是股指期货,现在实际上是名存实亡的状态,这对于很多中性策略的对冲基金影响很大,而这些中性策略恰恰能够避免估值的极端背离、提高市场定价的有效性; 四是个股期权,这件事一拖再拖,妖股层出不穷,很多人也乐此不疲,价值投资的也融不到券去做空,只能看着市场越来越疯,最后把搞价值投资的也逼到了投机的阵营里; 五是对于跨界并购、借壳上市这些资本运作,缺乏明确的规定和市场沟通,门槛到底是要提高还是要降低,需要给市场一个明确预期,这还需要继续讨论; 六是“董监高”减持的问题,现在二级市场对于“董监高”的减持限制,依然是股灾后的临时安排,未来这块是否要继续限制?有没有新的规定?新规定是不是抓紧推出来? 七是分红制度,到底该不该强制分红?是用市场化手段还是行政化手段?其实很多制度有讨论有分歧是好事情。

 八是高频交易的规定和高频交易的合法性问题; 九是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的界定和惩罚。很多股票公告还没发,突然涨一波,利好公告一出,一大波内幕交易就兑现了,这种该怎么监督、发现,怎么惩罚?现在大数据这么发达,要想解决肯定是有办法的。

 刚刚说的都是股市,其实债市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债券交易,分布于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整个债券市场法制不统一、监管体制分散化,导致了交易主体、交易品种、托管体系以及监管主体的割裂。我们现在债券市场存量占 GDP 的比重还不到 80%,美国是 250%。商品市场和衍生品市场,也有类似的问题。

 说到底,制度安排,无非就是想办法让好资产有个好价格,差资产付出应有的代价;让靠分析靠研究的人有超额收益,让靠忽悠靠勾兑的人被市场惩罚淘汰。

 监管

 上面说这些是金融自由化的边界划定问题,最后讲讲我对金融市场监管架构的一些看法。

 上半年,市场有传说要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到现在了也一直没开。我们之前也写过一些建议,大致思路就是要从现在的“一行三会”模式,过渡到“宏观审慎+功能监管+行为监管”的模式。

 现行的“一行三会”模式,对应的是分业经营。但在金融自由化这个大背景下,混业经营肯定是个趋势。像中信、光大这些金融控股集团,实际上就是间接实践了混业经营。现在保险资金也可以入市了,那这部分交叉领域该归谁管,保监会还是证监会?工行、建行和交行都设立了基金公司,银监会管还是证监会管?

 像这种业务界限模糊的领域其实很多,随着市场准入放宽还将更多。现在这种“一行三会”的监管架构,有很多监管真空地带,也有很多监管标准不统一、严宽尺度不统一、信息不穿透等各种问题。虽然有个三方联席会议制度,但实践下来似乎还是缺乏统一的协调部署,没有发挥太大作用。

 我们提出的“宏观审慎+功能监管+行为监管”,也是结合了很多国家金融危机以后的监管框架。现在发达市场大多数国家,虽然具体部门设置不同,但都是统一监管了。

 统一监管有三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就是“宏观审慎监管”。这块一般都是央行来主导,包括货币政策的制定、汇率风险的控制、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监督和防范、外部冲击的对策一系列问题。

 下一层次就是“功能监管”,这对应的是目前的“机构监管”。功能监管是对金融产品的基本功能、而不是金融机构的业务分工,来确定相应的监管规则。大致有这么几种:一是支付清算功能;二是汇集资金功能;三是跨时、跨区、跨业配置资源功能;四是管理风险功能;五是价格发现功能;六是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的功能。这最早是美国的罗伯特·默顿提出来的,我们在功能监管职能部门设置的时候可以参考。

 最后就是行为监管。行为监管就是要致力于提高金融效率的行为监管目标,包括金融消费者保护、促进公平有效竞争、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诚信建设和减少金融犯罪。行为监管对于 A 股市场尤其有必要。前面讲的很多制度执行不到位,也是由于缺少这样的监管架构。现在投资者集会抗议的事情越来越多,以后金融风险上升,这样的事会更多,必须要有顶层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

 点击“”学习法询金融资产证券化和 Reits 案例风险点及创新业务课程

相关热词搜索: 自由化 监管 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