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所谓自主学习

时间:2021-11-02 11:00:24 来源:网友投稿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能动地、自主地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它表现为两个相互递进的过程:一是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具有能动性,即对信息的能动选择和对外界的能动适应;二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具有自主性,即在改造客体中的自主、自立、自决的能力。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要受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因素的推动和支配,它对教学效果和质量影响甚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促使其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学习转变,从而达到“不教”之目的。

 一、

 研究学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需求感是开展自主学习的前提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为此,教师必须要研究学生,充分认识、了解目前初中生的共性和本班学生的个性,包括其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等等,即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

 (一)初中生的身心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 “一半是儿童,一半是青年”,幼稚与成熟并存。在人生路途中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一个令人烦恼而又充满希望的时期。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渴望充当成人角色,寻求独立,受到尊重。它是初中生在个性发展中独立性增强的突出表现:他们对身边的事和现实社会的参与性增强,并且一反以往什么都要依赖成人、事事都依附教师和家长的心态,不再是事无巨细样样请教大人了,也不是敞开心扉,什么都可以公开了。他们要求和成人建立一种不同以往的朋友式的新型关系,迫切要求老师和家长尊重和理解自己,如果家长和老师还把他们作为“小孩”而加以监护、奖惩,无视他们的兴趣、爱好,使他们的“成人感”遭到挫折。他们可能以相应方式表示抱怨,甚至产生抗拒心理。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承认、尊重初中学生,重视他们的自主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对任课班级学生进行研究

 在接班初,我就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家访、与班主任交流等多种渠道,着手对本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内容分三方面进行:1、分析上学期历史或社会科的考试成绩,以了解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问卷调查其历史基本素

 养(如伟大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等)和获得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3、问卷调查其学习习惯。

 通过调查发现:1、由于受中考这一指挥棒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学生对历史和社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各班平均分大都在及格以下。2、农村学生的历史和社会基本素养普遍缺乏,知道孙中山先生是辛亥革命领导者的学生不到 30%;70%以上的学生是通过电视获得历史知识的。3、学习习惯方面,有课前预习习惯的学生占 51.6%;63.4%的同学的预习时间是 5—10 分钟;“看书过程中时有问题出现,并加以记录,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或问老师”的占 20.2%;“时有问题出现,并总是试图自己去解决”只占 4.2%。基于此,我选择先从激发学生的需求感着手。

 (三)激发学生的需求 感

 教学是认知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对以培养人文素养为主的历史教学更具重要性。在学生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需要与行为的外在目标(如目标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

 学生需求感的形成有个过程。首先,在接班时要对任教班级上好始业教育这一堂课,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对该学科产生兴趣。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感兴趣且熟知的话题展开讨论,并进行积极引导。如我常选取农村学生历史知识来源的主渠道——历史电视剧来作为我始业教育的第一课,与同学们一起再现剧情,并分析当时的背景及影响等,在增强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同时,也加强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其次,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总是适时引导学生将学习历史作为人生中的一种需要。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唯一打不掉的是一个人的社会人文素养”,而历史知识是构成社会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学生需求感时,我常用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来激发学生的需求感:我刚高中毕业时的一天,我和同学到杭州来玩,正当我们在看孙文墓时,旁边走来两个小伙子,其中一个问另一位“孙文是谁?孙中山的儿子?”

 二、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开展自主学习的必要手段

 新课程要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把学生主动性激发出来,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已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社会课本(历史部分)具有知识容量大、跨度长、要求高的特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吸收相关历史知识,就需要我们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的做法是:

 1、重视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使教与学两者既互相独立,又有机统一,教师的“停、讲、听、思”与学生的“看、听、讲、思”一一呼应,选择学生最要“听”的时候,教师及时“讲”;学生最想“讲”的时候,教师仔细“听”;学生最想“看”的时候,教师马上“停”。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看作学习的主人,这是学生本位思想的体现,也是实施新课程的要求。

 2、开展“学是中心,导是关键”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时,学生先看、先想、先理、先问,教师从旁指导、引导、诱导,把教材、教师、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优化的教学过程。主要有:

 (1)精心编写提纲。在教学中,把每章节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简要的提纲。它要求:清楚地体现本节教学的知识网络,通过自学能达到纲举目张的目的;这样做还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便于发散思维,有助于增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2)上课前先发提纲,供学生预习。每堂课开头 10—15 分钟给学生自学,要求学生将提纲落实到书本上。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搜集学生自学中碰到的问题。

 (3)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对于自学过程中不易理解的知识,启发学生讨论,教师补充并精讲透彻。

 (4)教师小结教学内容,学生完成书面作业“典型问题”。

 3、鼓励学生质疑、设问。我常鼓励学生在一个单元学完以后提一些自己经过思考而书上又无答案可寻的问题。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自主讨论解决问题。如资产阶级革命这一章学完后,学生提出了“法国的封建专制比英国更甚,为什么法国建立了共和国,而英国却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权?为什么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一浪高过一浪,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平淡?”等精彩分呈的问题,有时甚至连我也感到难于招架。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开展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自学能力是人才成功必需具备的条件,它是以独立性为核心,自觉主动地总结自己学习生活的方式、规律,有效地组织、利用影响自己学习活动的各种因素,以成功地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当代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说:“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这是适应现代社会的至理名言,一个人有了自学能力,不管知识陈旧周期如何缩短,社会发展多么迅速,他都会通过自学赶上时代的步伐。为此,我在教学时一般采用以下措施:

 (一)规范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学能力是由多方面要素构成的一种较为复杂的特殊才能,只有经过有意识的、持之以恒的刻苦努力逐步形成习惯,而后才能培养起来。

 1、以“历史学习常规”规范学生的学习过程。“历史学习常规”包括(1)预习:要求学生浏览课本,了解大意,记下疑点。(2)上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主动大胆答问。(3)复习:要求学生及时复习,时常回忆,归纳重点,消除疑点。(4)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注重思路,及时订正。

 2、结合“养成”教育,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自学习惯。要求学生自学历史课本时应养成:(1)“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要求学生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学习写读书笔记。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

 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2)“心眼口”三到的习惯。自学时做到心想、眼看、口念,加上前面的手画(写),既有助于发挥多种器官并用的作用,又有利于集中精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学质量。(3)善于自我提问的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一章内容学完之后,要求学生自拟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并通过思考给出答案。(4)“不耻下问”的习惯。不问有两种情况:一是提不出问题,一是羞于提问。有了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又死要面子,不肯问人家,这样问题越积越多,学习就会陷入被动局面。为此,要求学生成立学习互助小组,有问题一起讨论,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多思、善问的习惯;同时要求学生一章学完后以作业的形式提一个自己经过思考仍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学法指导,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我着重做了以下的几方面工作。

 1、明确知识框架,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本体系和学习要求。初中历史课本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目录和大事年表。目录是各章节知识的总纲,大事年表是课本内容最简明的大事记,这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要求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2)每章开头的“引言”。“引言”主要说明本章内容所处时期的国内外形势,以及本章内容的特点。(3)正文内容(大字)和阅读内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课文的主体,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属于必须掌握的内容。阅读部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或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或是正文的展开性叙述等等,应有不同的要求。(4)表格、图画。要弄清其与正文的关系,安排这图表的用意和作用等。(5)思考题。思考题是高层次的练习。

 2、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一般性学习方法。比如学习历史事件,一般可分成背景(原因)、经过(措施)、结果(影响、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述要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考虑主观动机、客观效果,并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逐步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设、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等基本原理,要求学生逐步运用这些理论观点分析说明历史现象,以提高史学素养等等。

 历史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不仅仅在于掌握方法和形成能力,还可以在学法指导过程中传授历史知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为了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常选择一些条理性较清晰的章节让学生自学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我在教《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时,就要求学生按照以上学习方法进行自学,步骤如下:(1)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并列出该课提纲;同时查阅汪精卫、张自忠等人的有关资料。(2)学生根据历史要素和基本学习方法自学并采用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其间,教师巡回指导。(3)投放经讨论后的各小组学习纲要,同时要求各小组互相点评,指出不足,采其所长,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纲要,小组长(四人轮流)整理,交老师评比。(4)书面当堂反馈。下发事先准备的编有 20 个空格的填空题。(5)教师小结。教师只对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日、国、共三者关系的动态发展作一简练小结(如图)。

  日

 日 日

  共

 国

 共 国

 共

 国 防御阶段

 相持阶段

  反攻阶段 整堂课内容多,份量重,大部分学生表现的相当活跃,不但较好地掌握了基础知识(20 个填空题(每格 1 分)平均得分达 18.1 分),而且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

 走出书本,回归社会,进行小课题研究是开展自主学习的核心

 开展历史小课题研究是指利用相关的文字、图表、或实物等,按确定的目标要求进行整合,形成新的情景。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观察、辨别、调查,合理取舍素材,形成以史实为支撑的独立见解。我要求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结论的得出,均由学生来做,教师仅以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克服现行教学中学生

 被动思维、封闭思维的局限和弊端,解放学生的头脑,在潜移默化之中加强对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

  (一)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题解决模式。主要是:一、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心理。二、为学生选择和提供科学的事实或探索事实的条件。如观察材料、有关文献资料,以供研究。三、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索,经过假设、讨论、归...

相关热词搜索: 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