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中复习,诗歌鉴赏,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

时间:2021-11-02 10:59:16 来源:网友投稿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中复习精选

 诗歌鉴赏

 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牛刀小试。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这首诗写于 1903 年前后,这是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民生活异常痛苦的年代。鲁迅用这首诗来表达________。

  (2)伟大领袖毛泽东认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革命家。你眼中的鲁迅是:________。

  2.课内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卜算子”是________,“送鲍浩然之浙东”是________。

  (2)“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抒写了词人________。这句既写送________,又送________,表达了词人对________的留恋,对________的深情。

  (3)“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两句写出了词人________溢于言表,对友人鲍浩然的________也隐藏在词句中。

  (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几句中,词人把水比作________,把山比喻为________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________。

  3.阅读《春雪》,感受韩愈笔下不同的景。

  春 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芳华”在诗句中指的是(

 )。

  A.草色

 B.鲜花

 (2)“都”和“惊”分别写出了诗人内心的________和________之情。

  A.失望 B.焦急 C.欣喜 D.遗憾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描绘的景象。

  (4)这首诗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我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字体会出来的,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5)“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节选)

 何其芳

  我的歌呵,

 你飞吧,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

 (1)题目中“歌唱”的意思是(

 )。

  A.唱歌

 B.赞美

 (2)诗人为什么希望“我的歌”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

  A.我的歌很好听。

 B.我歌唱的是早晨。

 C.为了使“少男少女们”得到鼓舞。

 (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象不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

 B.第一节作者把“快乐或好的思想”想象成声音、微风、阳光。“微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阳光”给人一种春和日丽的欣慰之感。

 C.这首诗通过对少男少女们热情歌唱,勉励广大的青少年们,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奋发向上,永葆青春活力。

 (4)读完这首诗后,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少男少女?试着写出两个,并说说他们之间的相似点。

  5.阅读天地。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诗中表明季节特征的诗句是________。

  (2)试赏析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3)动静结合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问题。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带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请简要阐述本诗所蕴含的哲理。

  (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情寄景,由情入理。描写的自然景物清新质朴自然,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B.本诗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形象中。

 C.《长歌行》是一首汉朝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乐府是汉朝的一个音乐机关。

 D.“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比喻光阴一去不复返,然而,“少壮不努力”却告诉我们小时候不用努力,长大后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

 7.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问题。

  石灰吟

 ____________,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

  (2)在横线上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____千锤万凿,________烈火焚身,________粉骨碎身,我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A.即使

 B.不管

 C.无论

 D.也

 8.诗词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2)上片“眼波横”“眉峰聚”的比喻有什么新巧、动人之处?“眉眼盈盈处”的丰富含意是什么?

  (3)下片四句用了三个“春”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意?

  9.诗词阅读。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诗人借助山、水、________,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

  (2)长江是很宽的,诗歌把它说成________;“京口”和“钟山”相隔也很远,诗歌却说只________几座山;“绿”字写出了江南春天________的景象。

  (3)“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王安石在作诗时曾改过很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你想想看他为何要用“绿”字?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一种弯刀。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________

  12.课内阅读。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诗歌描写的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第一、二句写________,第三、四句写________,________则是转折。

  (2)诗歌第一句中的“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3)诗歌第三、四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

  (4)你知道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吗?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 1~2 题。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一种弯刀。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14.课内阅读。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黄鸡”的本意是什么?在词中是指什么?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有何用意?

  (2)下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

  (3)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九三二年四月

 【背景资料】《老马》写于 1932 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的名篇之一。作者曾说:“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作者亲眼看到了一匹命运悲惨令人同情的老马,不写出来,心里就有一种压力。

 (1)“它有泪只往心里咽”一句中,“咽”字如何理解?

  (2)老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横竖不说一句话”,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马十分温顺,完全忠于人类。

 B.老马一向是逆来顺受,喜欢这种压力。

 C.老马默默忍受着,是因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

 (3)对《老马》这首诗,臧克家曾说:“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你认为“老马”的形象代表着什么?

  (4)评论家对于诗中“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的理解向来有争议,有人认为表现了“老马”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有人认为表现了“老马”对前途的茫然。你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谈谈你的看法。

  16.第二部分:阅读

 古诗赏析。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________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________

  17.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三军过后尽开颜。

 (1)将诗歌补充完整。

  (2)用自己的话说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

 B.从“只等闲”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对敌人和困难的藐视及乐观的精神

 C.“逶迤”“磅礴”“细浪”“泥丸”突出了长征路上的艰难

 D.从“尽开颜”可以感受到红军因最后胜利即将到来而喜悦的心情

 (4)“腾细浪”和“走泥丸”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5)“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形成鲜明的对比,“暖”字表达了________,“寒”字让我们体会到________。

  (6)本诗主要围绕“________”这个“面”,通过腾越五岭、疾跨________、巧渡________、飞夺________、喜踏________这五个具体的“点”,表现了红军________形象和________精神。

  (7)“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云崖”原是“悬崖”,后才改为“云崖”。你觉得这样修改好吗?为什么?

  18.课外阅读

  夏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①金黄杏子肥②,麦花③雪白菜花④稀。

 日长篱落⑤无人过,惟有⑥蜻蜓蛱蝶⑦飞。

 【注释】①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②肥:指果肉肥厚。③麦花:荞麦

 花。④菜花:油菜花。⑤篱落:中午篱笆的影子。⑥惟有:只有。⑦蛱(jiá)蝶:菜粉蝶。

 (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2)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3)“日长篱落无人过”的原因是(

  )

 A.人们都在家休息,没有出来走动。

 B.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4)诗的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丸”字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

  (2)诗歌先以“________,________”统领全篇,赞美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接着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你能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吗?

  ①攀(五岭)

 ②越________

 ③渡________

 ④夺________

 ⑤翻________。

 (3)“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________心情。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其一)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对“如今直上银河去”句中“直上”一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直上”,即往上、往前,含有速度迅捷、持续不停之意。

 B.“直上”不仅表明了方向和速度,更有不惧黄河惊涛骇浪的惊人胆魄。

 C.“直上”一词是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从仰望黄河的常态视角转换为俯视,从地下的现实世界进入天上的神话世界。

 D.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对“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呼应,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浩渺绵长的特点。

 B.“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气势磅礴。

 C.“浪淘风簸”写黄河上风沙之大,波涛滚滚。

 D.“自天涯”形容黄河绵长,一望无际。

 (3)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B.“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

 C.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诗人在叙写离开黄河“直上银河去”的愿望中,流露出了消极避世的思想。

 21.课内阅读。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通过阅读本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诗人题写在________庭院的墙壁上的。

  (2)结合诗句,写出下面字词的意思。

 书:________

 茅檐:________

 无苔:________

 成畦:________

 排闼:________

 (3)对诗歌内容和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多选)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渴望而不可得的无奈和苦痛。

 C.诗歌描写景物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4)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后所作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2.阅读《游园不值》,完成练习。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题目中的“值”的意思是________,整个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

  (2)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①“怜”的意思是________。

 ②诗人猜想“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是(________)。

 A.主人没有在家

 B.叩击柴门的声音太小,主人没听见

 C.主人担心自己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

 (3)①补充诗句。

  ________关不住,________出墙来。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

 ③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如果说前两句是在写冷清,那么这两句就是在写繁华

 B.因为没有受到主人的接待,所以诗人想象出一片繁华自我宽慰

 C.作者景中寓理,告诉人们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

 D.诗人觉得虽然柴扉久不开,但是能领略到美景也不虚此行

 23.课内阅读练习。

  (1)默写《书湖阴先生壁》。

  -------------------,-------------------。

 -------------------,-------------------。

 (2)解释词语意思。

 苔∶________。

 闼:________。

 (3)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意思∶________。

 (4)从这首诗的后两句你发现了什么?并仿写两句这样的诗句。

 发现∶________。

 仿写∶________。

 24.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________________,花木成畦手自栽。

 ___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

 (1)补全诗句。

  (2)读诗题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写在________(地点)上的诗。

  (3)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庭院的景致,其中,“________”突出了庭院的洁净,“________”突出了庭院的秀美,“________”突出了主人的生活品位。

  (4)诗的后两句中,“排闼”的意思是________,这一拟人化的动作,写出了山水的灵动可爱。这两句诗的内容两两相对,是对偶句:“一水”对“两山”,“护田”对“________”,“________”对“________”。像这样运用对偶的手法的诗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

  25.阅读与理解。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句像往日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告诉了我们事情起因。“具”的意思是

 ①

 。这个“具”字让我们感受到田家朋友的热情好客。第二句由近及远写的是“故人庄”的自然之景。读着这么有画面感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了

 ②

 。

 带着这样的想象读,我觉得古诗词更有味道了。“话”字,让我想到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谈话非常愉快,农家生活的闲逸和乐趣让诗人产生了共鸣。我想他们除了聊“桑麻之事”,可能还会聊 ③

 ,聊

 ④

  ,聊

 ⑤

 。这种淳朴真挚的友情,这种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真让人向往啊!

 [注释]过:拜访。具:准备。场圃:农家的小院。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1)阅读全诗,根据提示,补全课堂笔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2)阅读全诗,根据提示,补全课堂笔记。

  ③聊________

 ④聊________ ⑤聊________

 2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对《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

 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2)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2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鹿柴》中的“柴”应读________。

  (2)这首诗描绘的是________时分的幽静景色。

  (3)诗的三四句由声响转到夕阳返照深林,更突出了深林的________。

  (4)诗人王维是个才子,苏轼曾经赞他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

  2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此诗中,诗人流露出哪种情思?(

 )

 A.送别之情

 B.思归这心

 C.喜悦之意

 D.愤怒之思

 (2)“朝来人庭树,孤客最先闯”的意境与下面哪一项相近?(

 )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9.课外阅读。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2)下列诗句与本曲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3)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以“孤村”领起, 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表现秋的荒凉、萧瑟,表达了诗人落寞、忧愁的心情。

 B.青、绿、白、红、黄五色,多层次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C.“一点飞鸿影下”,描写“雁影”是为了以静衬动,赋予秋日生机之感,造成曲子情感由悲到喜的转变。

 D.“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这样交错写使原本寂寞、萧瑟的秋景变得多姿多彩。

 30.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做题。

 ,

  。

  五岭逶迤

 , 乌蒙磅礴

 。

  ,

  。

  ,

  。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找出中心句。

  (3)“千山”在诗句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万水” 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是的作者是________。这首诗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________的英雄气概和________精神。其中表现红军把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 (1)为祖国、为人民而献身的决心

 (2)一位有思想、有情怀,忧国忧民,以笔为武器,敢于同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坚强的战士。

 【解析】【分析】(1)考查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这首诗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谈自己的看法,回答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这首诗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为祖国、为人民而献身的决心(2)一位有思想、有情怀,忧国忧民,以笔为武器,敢于同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坚强的战士。

  【点评】(1)此题考查对这首诗内容及中心思想的能力。(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全诗解释:

 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

  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的祖国。

 2. (1)宋;王观;词;词牌名;题目

 (2)离别的情绪;春归去;友归去;春;朋友

 (3)惜春;祝福之意

 (4)美人流动的眼波;美人蹙起的眉毛;诗情画意的山水图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2)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3)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4)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1)宋、王观、词、词牌名、题目(2)离别的情绪、春归去、友归去、春、朋友(3)惜春、祝福之意(4)美人流动的眼波、美人蹙起的眉毛、诗情画意的山水图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2)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 (1)B

 (2)B;C

 (3)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4)拟人;嫌;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表现了诗人看到如此美景时的感慨、欣喜之情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2)“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3)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即可。(4)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

 的妙处。(5)“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答案为:(1)B (2)B、C(3)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4)1、拟人 2、嫌 3、穿 4、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表现了诗人看到如此美景时的感慨、欣喜之情(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3)此题主要考查对词语、诗句的理解的能力。(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赏析的诗句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5)此题考查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赏析能力。

  译文

  到了新年都还看不到芬芳的花朵,二月初时才惊讶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却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4. (1)B

 (2)C

 (3)A

 (4)例如:早晨的太阳(朝气蓬勃)、雨后的彩虹(多姿多彩)

 【解析】【分析】(1)通过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可知,这首诗是作者对年轻人的赞美和勉励,所以选 B(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再结合选项判断正误。希望“我的歌”飞到年轻人的心中,为了使“少男少女们”得到鼓舞。(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A 错误。想象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B、C 正确(4)用来比喻少男少女的事物有很多,早晨的太阳、朝气蓬勃、、雨后的彩虹、多姿多彩,写出两个即可。

  故答案为:(1)B(2)C(3)A(4)例如:早晨的太阳(朝气蓬勃)、雨后的彩虹(多姿多彩)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2)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3)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4)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5. (1)"树头花落未成阴"或”飞入菜花无处寻”

 (2)句中运用”急走”“追”的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可爱好奇的特点。也给后文”飞入菜花无处寻"埋下伏笔。

 (3)一、二句静态写景,三四两句动态写儿童与黄蝶,整首诗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恬淡自然,宁静清新、万物勃发的暮春图景。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的理解(参见译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2)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主题、手法三个角度来入手,从诗句中理

 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此外,“炼字”也是诗词赏析的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用语的妙处。(3)先了解什么是静态、动态。静态是指描写景物在静止时的状态。动态是指描写景物在变化中的状态。解答时结合是句来分析。

  故答案为:(1)"树头花落未成阴"或”飞入菜花无处寻”(2)句中运用”急走”“追”的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可爱好奇的特点。也给后文”飞入菜花无处寻"埋下伏笔。(3)一、二句静态写景,三四两句动态写儿童与黄蝶,整首诗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恬淡自然,宁静清新、万物勃发的暮春图景。

  【点评】(1)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中静、动态景物描写的能力。

  译文 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6. (1)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2)D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主旨的把握.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充满了人生哲理.(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A、B、C 正确。D:错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比喻光阴一去不复返,然而,“少壮不努力”却告诉我们小时候不用努力,长大后努力就不晚。

  故答案为:(1)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2)D

  【点评】(1)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仔细分析诗句的意思,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7. (1)千锤万凿出深山;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

 (2)A;A;A;D

 【解析】【分析】(1)①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②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2)

  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前三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与最后的分句是转折关系。故选“即使……即使……即使……也……”

  故答案为:(1)千锤万凿出深山、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2)A、A、A、D

  【点评】(1)①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②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

 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8. (1)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

  (2)词人从“眉如春山”“眼如秋水”的比喻中翻出比喻,反过来用“眉峰”“眼波”比喻山水,构思新奇。“眉眼盈盈处”一语双关,既指友人所去浙东的秀丽山水,又描绘了送别时脉脉含情的神态。

  (3)“春归”“君归”全都无法挽留,“才送”“又送”可见悲情不断,以“春归”映衬“君归”,表现愁苦之深。但词人痴想友人能赶上春并和春同住,寄托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解析】【分析】(1)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加以概括,上片意思是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下片意思是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如果你到江南能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2)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炼字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词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故答案为:(1)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

  (2)词人从“眉如春山”“眼如秋水”的比喻中翻出比喻,反过来用“眉峰”“眼波”比喻山水,构思新奇。“眉眼盈盈处”一语双关,既指友人所去浙东的秀丽山水,又描绘了送别时脉脉含情的神态。

  (3)“春归”“君归”全都无法挽留,“才送”“又送”可见悲情不断,以“春归”映衬“君归”,表现愁苦之深。但词人痴想友人能赶上春并和春同住,寄托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词句的理解及概括能力。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9. (1)月;思乡

 (2)一水间;隔;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

 (3)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南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既有色彩又有动感,极其传神。

 【解析】【分析】(1)考查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诗歌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诗人的写作目的或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理解诗句,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这种炼字题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

 了怎样的感情。

  故答案为:(1)月、思乡

  (2)一水间、隔、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

  (3)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南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既有色彩又有动感,极其传神。

  【点评】(1)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中心思想的能力。

  (2)这道题是按诗歌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内容,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10. (1)重阳节;插茱萸;登高

 (2)表达了独自外在的游子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确定答案。

 (2)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

 (3)考查对古诗理解及运用,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

 故答案为:(1)重阳节;插茱萸;登高

 (2)表达了独自外在的游子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2)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的含义。

 11. (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2)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的实物挑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点评】(1)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2)考查对诗中描写景物的词语的掌握。

 12. (1)白昼;夜晚;日暮

 (2)不可以。因为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更能写出整个

 长安都充满了春意,热闹非凡,那么皇宫的情景也就可想而知了,深刻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腐败。

 (3)“传”字用得妙。它不但写出了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4)禁火,只吃冷食,祭扫等。

 【解析】【分析】(1)

 飞花、御柳斜,属于白天看到的景象; 日暮,是时间上的提示,也是一个转折点。

  (2)

 “无处不” 属于双重否定表强调,而“处处都”属于一般陈述,无强调效果。

  (3)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句意是:皇帝特许重臣“五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一个“传”字, 写出了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所以这个字用的比较精妙。

  (4)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故答案为:(1)白昼、夜晚、日暮;

  (2)不可以。因为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更能写出整个长安都充满了春意,热闹非凡,那么皇宫的情景也就可想而知了,深刻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腐败。

  (3)

 “传”字用得妙。它不但写出了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4)

 禁火,只吃冷食,祭扫等。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根据提问,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属于什么时间段。

  (2)本题考查炼句、炼词的能力。

 “无处不” 与 “处处都” 属于近义短语,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的差异是解答的关键。

  (3)本题考查炼字能力。根据提问, 哪个字用得妙,这就需要用鉴赏的眼光,去发现表达效果奇妙的一个字来进行赏析。

  (4)本题考查对文化知识中风俗习俗的理解能力。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 105 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13. (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解析】【分析】(1)通过沙漠、燕山等边塞景物以及战马、兵器等意象,可以判定这是一首边塞诗。

  (2)诗的后两句的意思是: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可见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这种感情在后两句中表现得非常强烈。

 故答案为:(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

 句表达更为明显。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题材的辨析。《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用比兴手法,通过咏马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2)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诗的前两句通过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想象跨马奔驰,强烈传出企盼建功立业而不被赏识之意,而且富有唱叹的意味。

 14. (1)“黄鸡”的本意是指黄鸡报晓,在词中是指时光流逝。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2)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表达了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3)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词义。(2)诗的下阙先用了一个反问句,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表达了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3)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①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②诗歌的写作背景。①作者的生平经历。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黄鸡”的本意是指黄鸡报晓,在词中是指时光流逝。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2)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表达了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3)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词义,感悟诗人的用意。平时也应对常用的词语也应加强记忆。(2)主要考查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表达方式及内容。(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5. (1)“咽”字将老马人格化,展现了老马所承受的无尽的悲哀和痛苦,写活了忍辱负重、忍气吞声的老马形象,描绘出老马悲惨的命运。

 (2)C

 (3)我认为《老马》一诗运用象征手法,以马喻人,“老马”代表了那个时代处于深重灾难中的劳动民众的悲惨形象。

 (4)示例 1:它表明“老马”虽遭鞭挞,但依然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相信苦难的一切终会过去,幸福的生活就在前方。示例 2:形象地描写出压迫者的凶狠,也表现了“老马”希望看到苦难的尽头和不知出路何在的悲哀。

 【解析】【分析】(1)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规范的答法是:××字运用……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3)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4)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咽”字将老马人格化,展现了老马所承受的无尽的悲哀和痛苦,写活了

 忍辱负重、忍气吞声的老马形象,描绘出老马悲惨的命运。

 (2)C(3)我认为《老马》一诗运用象征手法,以马喻人,“老马”代表了那个时代处于深重灾难中的劳动民众的悲惨形象。

 (4)示例 1:它表明“老马”虽遭鞭挞,但依然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相信苦难的一切终会过去,幸福的生活就在前方。示例 2:形象地描写出压迫者的凶狠,也表现了“老马”希望看到苦难的尽头和不知出路何在的悲哀。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2)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6. (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

 (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解析】【分析】(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2)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这首诗的内容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每一篇文章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跃然纸上,细细品味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梅花特点的掌握能力。(2)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17. (1)万水千山只等闲;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

 (2)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3)C

 (4)夸张;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

 (5)巧渡金沙江的喜悦;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6)红军不怕远征难;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雪;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革命乐观主义

 (7)好。“云崖”着重体现了山崖之高,有高耸入云之感,用以突出陡征之路的艰险十分恰当,“悬崖”就显得普通了,从意境上说,“云岸”更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

相关热词搜索: 期中 鉴赏 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