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全国II卷—古诗词阅读,预测练习题汇编(含答案)

时间:2021-10-28 12:16:46 来源:网友投稿

  第 1 页 共 11 页 2021 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全国 II 卷—古诗词阅读 预测练习题汇编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暮登黄鹤楼 陈恭尹 郊原草树正凋零,历历高楼见杳冥。

 鄂渚地形浮浪动,汉阳山色渡江青。

 昔人去路空云水,粤客归心向洞庭。

 莫怨鹤飞终不返,世间无处托仙翎。

 [注]公元 1659 年,南明朝廷宣告覆亡。此时,为抗清而奔走于河南等地的陈恭尹见大局已定,只得怀着无家无国的深痛巨创,颓然南归。他年末途经武昌,在黄鹤楼头登临送目,写下了这首寄慨遥深的诗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诗题,描写了岁暮时节草木凋零的郊原景象,展现出旷远迷茫的境界。

 B.颔联承首二句,写登楼眺望之景,进一步通过山光水色的描写表现诗人的心境。

 C.颈联化用崔颢《黄鹤楼》的诗意,昔人已去,白云千载,暗喻家国巨变的深切感慨。

 D.尾联写世间没有黄鹤容身之地,实则抒发诗人渴望超脱尘俗,归隐黄鹤楼之情。

 (2).有评者说,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气韵生动,你是否同意?请作具体分析。

 2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筹笔驿①

 罗隐②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③ ,两朝冠剑恨谯周 ④ 。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第 2 页 共 11 页 注:①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地筹划军事,书写公文,因而得名。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③孺子,指蜀国后主刘禅。④谯周:蜀国大臣,力主投降魏国,蜀亡后受到魏国封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称颂诸葛亮鞠躬尽瘁,离开南阳一心辅佐刘备,为蜀国大业用尽良谋。

 B.颔联总结了诸葛亮壮志未酬的原因,并提出一个普遍真理,即时势造英雄。

 C.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千里山河葬送之"轻"与两朝文武之"恨"形成反差。

 D.本诗咏史怀古,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流畅,不着痕迹。

 (2).诗的尾联写岩下流水,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体现出来。

 B.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的"老"相呼应,传递出悲凉沉郁的意味。

 C.颈联中的"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写出了诗人的坐卧不宁,直接表现了诗人的无限情思。

 D.这首七律把个人的遭际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浓郁的诗情,可谓言近旨远,辞浅情深。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①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第 3 页 共 11 页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② 。平生事 ③ ,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①王禹偁: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至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后病死。②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③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以表现词人的心绪。

 B."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词人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 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C."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

 D.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问题。

 贺新郎·别友 毛泽东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注]:19(2).3年 11月,毛泽东接到中央通知,由长沙取道上海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此词作于离开长沙之时,写给夫人杨开慧。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将与夫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凄切动人。

 B.词的下阙写离别时的场景,遍地白露,半天残月,一派肃杀悲凉之景。

 C.诗人为天下人谋幸福而舍弃个人家庭的儿女私情,诉说离别的不得已。

 D.写离别时情意绵长,一改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全词一派婉约之风。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第 4 页 共 11 页 风吹沙 欧阳修 北风吹沙千里黄,马行确荦① 悲摧藏。

 当冬万物惨颜色,冰雪射日生光芒。

 一年百日风尘道,安得朱颜长美好。

 揽鞍鞭马行勿迟,酒熟花开二月时。

 [注]①确荦:凹凸不平的石头,形容土地,路径多石不平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照应题目,写出了北风之大,又为下文写马行之难做了铺垫。

 B.时值寒冬,万物凋零,色彩惨淡,阳光照射下的冰雪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C.诗人远望前方,村落中村酿已熟,花开朵朵,于是欣喜地鞭马前行。

 D.这首诗融叙事、描写、抒情等手法为一体,既情感真挚,又韵味悠长。

 (2).诗歌两处写到“马”这一意象,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组宋诗,完成问题。

 寄衣曲三首 罗与之 其一 忆郎赴边城,几个秋砧月。若无鸿雁飞,生离即死别。

 其二 愁肠结欲断,边衣犹未成。寒窗剪刀落,疑是剑环声。

 其三 此身傥长在,敢恨归无日! 但愿郎防边,似妾缝衣密。

 (1).下列对这组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的前两句用平铺直叙的语言交代寄衣者的身份和寄衣的缘由:丈夫赴边御敌,已经好几个年头了,现在秋风又起,又要为他准备寒衣了。

 B."砧"与"月"在诗中是特定的意象,自然使人联想起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情景,尽管它

  第 5 页 共 11 页 们在诗中寄托的感情有所不同。

 C.其二的后两句写主人公在窗下为丈夫赶制寒衣,不慎剪刀落地,发出的响声让她一下子联想到丈夫剑环的铿锵声,情味含蓄蕴藉。

 D.这三首小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关联,借一个独守空房的妇人之口,抓住缝制和寄送寒衣这一特定情景,表现了她复杂而深沉的心理。

 (2).这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有所侧重,请分别加以概括。

 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昭君怨 卢照邻 合殿① 恩中绝,交河 ② 使渐稀。

 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③ 。

 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注】①合殿:即合欢殿,汉代宫殿名称。②交河:古城名,故城位于吐鲁番以西。③金微:古山名,此代指匈奴统治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中的"绝"字写王昭君因远嫁匈奴心怀怨恨,因此与汉帝恩断义绝。

 B.颔联笔触洗练,刻画了王昭君辞别故土、远嫁塞外时的悲痛孤单的形象。

 C.尾联借对归雁的追随,表现了王昭君强烈的思乡怀土之情和身不由己的无奈。

 D.诗歌用词准确贴切,音韵和谐,表达了诗人对王昭君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2).诗歌颈联被誉为千古名句,请赏析其妙处。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第 6 页 共 11 页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上片四句内容由事至情再由事归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如神来之笔。

 D.下片先以"停杯且听琵琶语"承上启下,接着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赞美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

 (2).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用"吴丝""蜀桐"突出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B.诗的七、八两句说的是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就连皇帝也被乐声打动,突出了李凭弹奏箜篌技艺的高超。

 C."梦入"两句,突出本己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的鱼蛟,竟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写出了音乐的神奇

  第 7 页 共 11 页 魅力。

 D.诗人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和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既表达了对李凭演奏技艺的赞赏,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思。

 (2).回忆白居易《琵琶行》,比较两首诗在音乐描写方面所用的不同技法,并谈谈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闻鹊喜·吴山① 观涛 周密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② 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③ 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注】①吴山:在今天的杭州,是观看鱼塘江大潮的胜地;②鳌:海里的神龟。③杼:织布机的梭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第一句描写了钱塘江江面开阔,天光水色一片澄碧的美丽景象,为下文潮起涛涌的雄奇景象作铺垫。

 B.词的第二句用了拟人手法,钱塘潮来如雪山起立惊起了蛰伏海底的神龟;又像是一阵大风让海水竖立起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惊心动魄的场面。

 C.潮去后,远处的几点青山像美人头上的鬟髻,弥漫着雾气青翠欲滴。天边的一抹红霞像刚织就的绡纱,带着汹涌潮水迸溅的湿意。

 D."闻鹊喜"是这首词的词牌,它规定词的格律;"吴山观涛"是这首词的标题,它规定词的内容。一般来说,词可以省略掉的是标题。

 (2).本词写景非常讲究技巧。请以下阕为例,任选两种进行赏析。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第 8 页 共 11 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作者流浪到三峡附近,在冬日夜宿阁楼时的所见所听所想所感。

 B.首句的"催"字写出冬天夜长昼短,光阴荏苒,岁月逼人,给人紧迫压抑之感。

 C.颔联写了三峡夜晚之景,两句均从侧面烘托出局势动荡战争频仍的时代气氛。

 D.本诗大开大合,气象雄盖宇宙,笔势沉郁精悍,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气概。

 (2).“沉郁顿挫”是杜诗的风格,“沉郁”是指内容深广,感情深沉,请结合诗的后两联谈谈“沉郁”的特点有怎样的表现。

  第 9 页 共 11 页 参考答案 1.答案:(1).D; (2).同意。①颔联一写“鄂渚地形”,一绘“汉阳山色”,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景情融合。②“浮”“渡”二字分别写出长江中沙洲在风涛中起伏浮沉,汉阳的青苍山色居然渡江飞来的情景,具有动态美。③山光水色的动态描写烘托了长江的声威,山色的漫江气势,也表现了诗人心潮的澎湃,健笔写情,气韵生动。

 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D项,“仙翎”指黄鹤,诗人以偌大的世间却容不了小小的黄鹤,暗示故国已经不堪回首,实际上是抒发故国陆沉、江山易手的悲哀。故选 D。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写景特色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是否“颔联景物描写气韵生动”,先肯定其描写生动,“同意”,接着分析颔联景物描写的气韵特色。“鄂渚地形浮浪动,汉阳山色渡江青”这两句的意思是:长江中的沙洲随着波涛的忽起忽落仿佛也起伏不定。汉阳的山色苍绿,这青翠的山色飞过长江映入对岸人们的眼帘之中。上句写“鄂渚地形”,下句写“汉阳山色”,正是作者登高远目所见的广阔之景,流露出作者对着景物的喜爱之情;其次,动词运用巧妙,“浮”字动感强烈,因水在动荡,江洲也象船只浮在水上一样跟着摇晃,真是奇笔。“渡” 字有超越横飞之势,似乎这山色深谙人性,故意讨人欢喜,就把人们喜爱的颜色主动送上门来,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遂使诗中情意沸溢。这里的“地形”“山色”都烘托了长江的声势,长江的澎湃气势仿佛连整个地形都浮在其上,而山色苍茫一路飞渡长江,更显长江磅礴,山色围合的雄壮气势,有力地表达出诗人内心澎湃起伏的情感,气韵生动。

 2.答案:(1).C; (2).①以景结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将岩下流水拟人化,意思是说一切成为历史,只剩山岩下多情的流水,年年从筹笔驿附近流过,仿佛还蕴藏着深情。③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尊敬怀念、感叹惋惜,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之情。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C 项,“两朝文武之‘恨’”错误,两朝冠剑指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所以是诸葛亮之恨谯周。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及思想情感的能力。尾联“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写岩下流水,借景抒情,将岩下流水拟人化,原本无情的流水也变得如此多情,日日夜夜从筹笔驿附近流过,仿佛在怀念诸葛亮,水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借年年不断的岩下流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尊敬怀念之情;昏君庸臣葬送了大好河山徒留遗恨,使诸葛亮一生的努力付之东流,对此事也表现了感叹惋惜之情;结合注释,与诸葛亮相比,诗人自己“十上不第”,更是英雄无路,壮志难酬,这里也表现了诗人自身抑郁不得志之情。

 3.答案:(1).C; (2).①思家怀亲:“一别四千里”写出远离家乡,“思家”“忆弟”写出亲人分离,思亲情深。

 ②恨战乱之久:从“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等可见战乱之久。③望早日平定叛乱:尾联写出听到连战告捷的喜讯,更急切盼望平定叛乱。

 解析:(1).“直接”错,此处为叙事抒情,应是委婉曲折地表达情思。

 (2).首先从题目“恨别”看,诗人远离家乡和亲人,应该有对家人和亲人的思念。首联“一别四千里”

  第 10 页 共 11 页 写远离家乡,颈联“思家”“忆弟”写亲人离散,颔联下句“兵戈阻绝”写诗人无法回乡,也无法见到亲人,正好证明了这一点。而题目之“恨”,正是由不得归乡而生发的痛苦。其次从“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等可见战乱之久,诗人对此痛恨不已。最后尾联“司徒急为破幽燕”,“急”字不光写司徒之急切,更写出诗人自己在听到战事告捷的消息后渴望早日平叛的急切心情。

 4.答案:(1).C; (2).①壮志难酬的惆怅:借天边鸿雁展翅高飞,表现自己屡遭贬谪而不能大展宏图的苦闷。②知音难觅的抑郁:“谁会凭栏意”表达了词人心志无人可诉的痛苦。③客居异乡的孤独:词人赋异乡江南雨云以“恨”“愁”,足见心中郁积着深沉的愁闷。

 解析:(1).C 项,展现的是寂寥、萧瑟的景象。

 (2).解答该题,应当结合整首诗的内容考虑,另外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生平。本词中,“天际征鸿”“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等词语,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惆怅、知音难觅的抑郁、客居异乡的孤独。

 5.答案:(1).D; (2).①革命夫妻离别时缠绵的柔情与哀伤;②诗人对社会的焦虑与对夫人的愧疚;③为了革命前景,毅然割断离恨丝缕的昂扬豪情。

 解析:“全词一派婉约之风”有误,全词以婉约为主,“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等句,亦有豪情。

 6.答案:(1).C; (2).(1)第一处写北风漫卷,黄沙遍地,诗人骑马行走在崎岖的路上,内心伤感悲苦,写出了羁旅漂泊之苦。((2).)第二处写诗人揽鞍挥鞭,催马前行,写出了内心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信心,表现了诗人的旷达之感。

 解析:“酒熟花开二月时”为虚写。

 7.答案:(1).B; (2).其一侧重表达女主人公对戍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其二侧重表达女主人公盼望丈夫早日回归的急切心情;其三则侧重表现女主人公叮嘱丈夫坚守边疆的殷殷之情,体现出她为保国家安宁而不惜牺牲个人幸福的崇高境界。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及手法赏析。B 项,“寄托的感情有所不同”错,应是相同的,都表现了对征人的思念。

 (2).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其一“忆郎赴边城”,侧重表达女主人公对戍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其二“疑是剑环声”,侧重表达女主人公盼望丈夫早日回归的急切心情;其三“但愿郎防边”,则侧重表现女主人公叮嘱丈夫坚守边疆的殷殷之情。

 8.答案:(1).A; (2).①颈联运用虚实结合(或想象)的手法,虚写汉朝土地上草色葱茏、绿意盎然,实写胡庭风沙肆虐、尘土飞扬,虚实结合,既拓宽了诗歌的意境,又蕴含了王昭君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第 11 页 共 11 页 ②运用对比手法,将眼前塞外黄沙漫天的恶劣环境和想象中此时汉朝土地上青草茵茵、充满生机的景色对比,凸显了王昭君远离故土的幽怨悲凉。

 解析:(1).“因此与汉帝恩断义绝”分析有误。

 首联第二句“交河使渐稀”意思是说前往交河探望的使者日渐减少,这明显反映的是汉帝对王昭君的感情与日俱减,到现在像是断绝了。

 (2).略 9.答案:(1).C; (2).①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②这两句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都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解析:上片由情至事,再由事归情。

 10.答案:(1).D; (2).第一问:①《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以侧面烘托为主;②《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乐的轻重缓急,以直接描写为主。

 第二问:①《李凭箜篌引》纯为音乐描摹,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②《琵琶行》为叙事诗,穿插了音乐描写和两人的身世叙述,风格平易感伤。

 解析:没有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

 1(1).答案:(1).B; (2).(1)用比喻手法,将远山比喻成美人的鬟髻,将天边的红霞比为刚织就的绡纱,形象生动;((2).)视听结合,前三句视觉描写,“隔江闻夜笛”是听觉描写,有声有色。(3)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描写了钱塘江潮退却后的宁静。(4)远近结合。前两句远景,后两句近景。

 解析:词的第二句用的是比喻手法。

 1(2).答案:(1).C; (2).①杜甫流落三峡,却心系战乱中的百姓,个人的悲痛源于对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②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的情绪。③相比现实生活中民不聊生,作者的寂寥孤独无足轻重,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痛苦。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包括: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情感的概括,手法的分析等等。作答本类题型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针对选项回到原诗句中去,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比较、辨析,需要联系上下文体会,死抠字眼。C 项,“……从侧面烘托”错误。颔联上句为正面描写。

相关热词搜索: 年高 古诗词 练习题
上一篇:寝室值日表 下一篇:就业推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