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读曾敏之诗文感言

时间:2021-10-23 13:17:28 来源:网友投稿

 读曾敏之诗文感言

 穆陶 《 中华读书报 》( 2014 年 11 月 12 日

  19 版)

  曾敏之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他治学广博,贯通古今,创作了大量意涵深邃的散文和诗词,半个多世纪以来,曾敏之先后出版了《文史品味录》《文史丛谈》《人文纪事》《望云楼随笔》《听涛集》《观海录》《诗的艺术》《望云楼诗词》《幽草集》等著作。作为一名学者型的文化战士,他是在写作中战斗,为战斗而写作的。上世纪四十年代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曾敏之便跻身于众多进步的文化名流之列,为国家民族的安危与前途,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于国事蜩螗之际,以笔作枪,为抨击腐朽捍卫正义而呐喊。当他得知闻一多先生因为反对内战、要求和平而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时候,他义愤填膺,冒着生命危险,挥笔写下了《闻一多的道路》一文,在《大公报》公开发表,产生了极大震动。曾敏之先生不计个人安危、大义凛然的爱国精神,于此可见一斑。

 爱憎分明,关心国家命运,是曾敏之诗文的显著特点。他悼端木蕻良诗,其中一首云“闻道非迟悟道先,平生风骨可称贤。精诚一剧除三害,愿引斯民傍日边”。端木写过《除三害》一剧,写的是为害一方的南山猛虎、水中大蛟和横行霸道一个叫周处的人,这个故事对人们的启导是:为民除害,便得人心。“人害”猛于虎,对于人为之害,若闭一眼睁一眼,或合谋放纵,或同流合污,必将遗害无穷,甚则导致亡国丧邦之祸。作者将感触延伸,想到正人君子之可贵,邪恶势力之必除,国家兴亡,由以系之。一腔爱憎之情,跃然纸上。

  为人生,是治学的永恒主题。关注善恶是非,建构道德理念,不仅是哲学家的任务,亦是文学家良知的体现。曾敏之写过一篇《谈中庸》的文章,阐述中庸思想在人类历史上的产生与影响,发人深思。孔子所谓“中庸”,是一个人生道德观念,后经历代儒者的衍释,与孔子的原意已有相当距离,尤其封建道统的维护者,将其曲解,成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工具,以此要求人们和谐相处,来制造一个“太平和合”的世界。这样的“中庸”思想,虽然早已经过了诸如陆九渊、王夫之、鲁迅等思想家的批判,但近世以来却仍然有人将其奉为宝典,往往只讲“和合”的需要而不讲“和合”的条件,这就违背了历史辩证法。“如果唯读王阳明的学说,只看曾国藩的家书,并且相信他们那一套,是会大上其当的!”曾敏之不盲从成说,不阿附权威,以独立的思考洞察是非,以战斗的姿态搦管命笔,写得恣肆纵横,多有肝胆之气。

  曾敏之的忧患意识是与他的爱国精神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联系在一起的。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何涵养人文精神,如何摆脱金钱崇拜产生的负面影响,如何以清醒的头脑,忧国家之所忧,患人民之所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在曾敏之的文章中,昭昭可见,

 予人以诸多启示。他有着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又有着同鲁迅那样直面人生的风骨。

  曾敏之有诗写道:“还期管(管仲)乐(乐毅)回天地,霖雨苍生慰万家”。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大政治家管仲,以法治国,齐国于是强盛。管子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者,礼、义、廉、耻也。一个国家与民族,如果没有了道德信仰,没有了向义之心,没有了清廉的操守,不知道什么是耻辱,这四种东西没有了,即使有着再多的财富,这个国家的机体也是迟早要死亡的。这是多么重要的启示啊!

相关热词搜索: 诗文 感言 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