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新变化,强化练习

时间:2021-10-23 13:16:55 来源:网友投稿

 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 1.1962 年,苏联经济学教授利别尔曼发表《计划·利润·奖金》,提出以利润、奖金等刺激生产。他的建议(

 ) A.在赫鲁晓夫时代受重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重视 B.在赫鲁晓夫时代受重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批判 C.在赫鲁晓夫时代受批判,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重视 D.在赫鲁晓夫时代受批判,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批判 2.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这里“斯大林的守墓人”的主要含义是(

 )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3.冷战期间,美国和西欧国家在共同反苏的基础上建立并保持了大西洋联盟式的“特殊关系”;冷战结束后,美欧趋向平等的“正常关系”转变。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美国实力日趋衰落

 B.国际政治新秩序建立 C.西欧力量不断增强 D.多极化格局的显现 4.有学者认为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以“二元两极”为特征的世界体系。所谓“二元”,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它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所谓“两极”,是指因制度性裂变而形成的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中心,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从而构成了国际体系层面“两个世界”的对峙。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是(

 )

 A.“二元两极”是冷战格局的突出特征 B.社会制度的不同是导致冷战的重要原因 C.“二元”社会制度的不同源于不同的政治理念 D.两个力量中心势均力敌从而避免了热战的发生 5.1973 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苏联(

 )

 A.建立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 B.在太空竞赛、军备竞赛中胜过美国 C.错过经济改革最佳时机

 D.农业发展水平大幅度下降 6.1961 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双方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事件最终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结束。这体现了(

 ) A.柏林从此被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B.美苏冷战期间对抗与妥协并存 C.美苏冷战对峙期间的紧张状况 D.美国对西欧控制能力开始下降 7.1994 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流入总量中,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占 40%,可是到1999 年这个比例却仅为 25%,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

 ) A.经济独立日益加强 B.剩余资本大量存在 C.经济发展处于劣势 D.投资环境改善 8.2015 年,世界贸易组织统计了成立 20 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商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变化。1995 年发达国家在有形产品贸易中的比重是 73%左右,发展中国家仅占 27%,而到 2015 年,这个比例变成发达国家占 51%,发展中国家占 49%。这表明(

 ) A.发达国家经济利益受到较大损失 B.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受到重大冲击 C.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成比例增加 D.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加深 9.1970 年 5 月,苏共中央决定化学、石油、煤炭工业实行“部”“工业联合公司”“企业”三级管理体制,取消局和多级管理体制,使生产经营的问题直接集中到企业和公司解决。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A.将国家计划与企业自主相结合 B.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C.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经济 D.对苏联模式的局部调整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社会福利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

 ) A.刺激社会消费

 B.改善劳资关系 C.缓和社会矛盾

 D.重塑政府形象 11.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

 )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框架 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12.某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引用了这样一段史料:

 2004 年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开支 19.9%用于军费;21.6%用于社会保障;19.5%用于资助穷人、老人、残疾人的医疗保险项目……4.1%用于退休金和扶持残疾人的开支……9%用于失业补助,给穷人家庭的住房、食品、收入补助以及税收返还……1%用于科研 据此判断此次探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美国:世界第一流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国 B.科研地位的下降:现代美国的发展隐患 C.福利社会: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D.政府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的重大变化 13.1993 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计划经济时代 D.市场经济时代 14.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的《行动纲领》指出:“共产主义、平均主义是有害的,因为它袒护懒汉和责任心不强的人而损害勤劳和舍己为公的人,袒护非熟练工人而损害熟练工人。”这说明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 A.力图推行“福利国家”政策 B.尝试改革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C.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D.汲取了“新经济体制”的优点 15.1979 年,美国总统卡特在致国会的一份咨文中说,“在过去 30 年里,美国经济的增长 30%至 40%是技术革新的结果”。据此可知,美国的技术革新(

 ) A.源于美国经济的发展

  B.促进了政治的民主化 C.深刻影响了美国经济

  D.推动北美区域集团化 16.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推出的欧洲援助计划被丘吉尔誉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也有人说“马歇尔计划不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对“不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最正确的理解是(

 ) A.该计划的长远目的是控制欧洲国家 B.赤裸裸地公开干涉他国内政,遏制共产主义 C.其深刻的政治意图在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遏制共产主义 D.极力遏制和打击高涨的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17.下面是苏联某领导人采取的部分措施。其改革措施(

 ) 平反冤假错案 决定在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大规模开垦荒地 取消集体农庄对国家的义务交售制,把它改为农产品收购制 A.减少了政府公共开支

  B.增加了就业机会 C.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

  D.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18.观察下图,图中“善意”实际上是 (

 )

 ①控制西欧国家

 ②阻止西欧崛起 ③提升英镑地位

 ④遏制苏联力量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 (

 ) ①“亚洲四小龙”成就突出 ②西亚地区的“石油繁荣” ③非洲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④拉美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妇女运动是世界人民争取民主、平等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运动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

 ) A.妇女取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获得与男子同等的经济地位 C.可以不用参加工作的权利 D.无偿获得与男子同等的福利待遇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6 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讲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下面为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

 材料三 1989 年,共产主义制度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崩溃,当然还有东德——它以并入联邦德国而整体消失……一度令人畏惧的柏林墙被敲成一片片碎片做了纪念品。1991 年 12 月底,飘扬在克里姆林宫镰刀锤子的苏联红旗徐徐降下,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

 ——据《俄罗斯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俄国社会的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指出其基本原因。

 (3)材料三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22.下表为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该表反映出(

 ) 国家或地区 1970 年 1992 年 32 个发展中国家 108 美元 279 美元 21 个发达国家 3 129 美元 22 185 美元 A.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崩溃 B.发达国家经济持续繁荣 C.南北矛盾呈愈演愈烈之势 D.国际经济秩序亟待改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符合利别尔曼的建议。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故 A 项正确。

 2.B 【解析】

 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进行的,虽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冲击了苏联模式,起到了“掘墓人”的作用,但其在经济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故“斯大林的守墓人”的主要含义是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故 B 项正确。

 3.C 【解析】

 通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欧洲一体化趋势的加强,西欧力量不断增强,逐渐取得与美国平等的地位,故 C 项正确。

 4.D 【解析】

 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大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但是在两极格局之下,冷战为主,仍有局部热战出现,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二战后世界格局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形成了符合材料内容的“二元两极”的冷战,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遏制共产主义是美国发动冷战的主要目的,能体现出美苏社会制度的不同是冷战形成的重要因素,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二战后的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具有不同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的区别,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5.C 【解析】

 据材料“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忧……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说明其进出口贸易过于单一,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问题,故选 C 项;20 世纪 70 年代苏联仍然以重工业为主,排除 A项;材料说的是苏联经济,没有提及美苏军备竞赛的信息,排除 B 项;从材料中可知苏联进口粮食的原因不是农业发展水平下降,而是工农业发展不平衡,排除 D 项。

 6.B 【解析】

 从材料中的“双方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来看,美苏对抗激烈;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双方又表现出一定的妥协。所以在美苏冷战期间对抗与妥协并存,双方尽管对抗激烈,但都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故 B 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对德国的分区占领已经造成柏林的分裂,排除 A 项;C 项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从最终结果上来看,也有妥协,

 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排除 D 项。

 7.C 【解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它带来了资本和技术在全球的流通,但材料中列举的数据表明,这种流动是不均衡的。从资本的特征来看,它的流向必然选择风险较小、投资环境较好、利润回报比较高的地方,而资本较少流入的地方则说明该地区达不到上述要求。因此,从 1994 年到 1999 年资本的走向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投资上处于劣势。这就会加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故 C 项正确。

 8.D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发展中国家在有形产品贸易中的比重由 1995 年的 27%变为 2015 年的49%,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加深,因此 D项正确;发达国家有形产品贸易所占比重的下降,不能说明其经济利益受到较大损失或其在国际分工中受到重大冲击,因此 A、B 两项错误;发展中国家有形产品贸易所占比重的上升不能说明其经济利益增加,故 C 项错误。

 9.D 【解析】

 材料“1970 年 5 月”“取消局和多级管理体制,使生产经营的问题直接集中到企业和公司解决”体现的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放宽对企业的限制,主要是为了刺激生产,属于对苏联模式的局部调整,故选 D 项。

 10.C 【解析】

 社会福利制度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福利制度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11.D 【解析】

 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苏联模式的原则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 A、C 错误;B 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的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

 12.C 【解析】

 从材料所示的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开支情况来看,用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开支比较大,故 C 项正确。

 13.D 【解析】

 粮票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它的“光荣退休”说明我国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后,市场经

 济体制逐步发展起来,因此这个“新时代”是指市场经济时代,故 D 项正确。

 14.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人认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共产主义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容易培养懒汉,这说明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认识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危害,试图对其进行变革,B 项正确;材料与“福利国家”政策无关,排除 A 项;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同国情的结合,排除;D 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15.C 【解析】

 从材...

相关热词搜索: 学年 纲要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