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脱贫攻坚 >

脱贫攻坚阶段扶志扶智问题研究

时间:2021-11-02 11:52:20 来源:网友投稿

 脱贫攻坚阶段扶志扶智问题研究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 要:2020 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亿万人民向着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发起最后的总攻,并提出对于主要致力于物质扶贫这一人类历来的主张和做法的不同意见。对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成果和问题进行梳理,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志、扶智的重要论述中,分析贫困户内生脱贫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给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精准扶贫的路径。

  关键词:脱贫攻坚;扶智;扶志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8-0033-02

  2020 年是中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 2020 年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

 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亿万人民向着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发起最后的总攻。贫困问题有史以来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顽疾。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贫困问题非但没有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彻底解决,反而在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加剧了。在国际社会上,很多人仍然将贫困问题仅仅视为物质匮乏问题,将绝大部分精力用于从物质方面寻求解决方法,或者解决贫困的办法仅限于从外界提供物质性的输入,我们可以从近几十年无数的援助计划,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一国之内的,看出这种物质假设的盛行。然而,事实证明,这类做法不仅无助于消除贫困的根因,反而进一步加剧,甚至于产生很多副作用,譬如人的惰性和依赖性不降反升,工作意识与热情越发淡薄等等[1]。世界各地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贫困问题的深层原因其实与物质无关,而是与社会形态、意识和人们的精神方面密切相连。

  一、中国脱贫攻坚阶段的显著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成就举世瞩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的力度

 和成效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人口由 9 899 万人减少到 600 多万人,连续 7 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 1 000 万人以上,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规模,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世所罕见[2]。脱贫攻坚到了目前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面临的最难解决的问题是贫困户内生动力难调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问题。

  1.农村子女赡养老人不积极,导致老人成了实际上的贫困户。我国农村的部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事实已经处于整个社会的最底层,是整个社会最弱势的群体,其生存状况令人担忧。他们为子女的学业和婚事耗尽所有积蓄,年老时失去了经济来源,赡养问题完全依靠子女自觉,而有些子女不知感恩,视老人为负担。常见的现象是子女住在新楼房而老人居住在村庄周围低矮破旧的房子里,有些村庄周边甚至出现了老年人聚居的微型“老人村”。老人得不到妥善的赡养,成了实际上的贫困户。

  2.等靠要思想严重,为了享受扶持政策,主观上不愿脱贫。对于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讲话,“社会政策要托底”[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4],“对贫困人口实施特

 惠政策,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5]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随着各级党委政府物质扶贫力度越来越大,调高了贫困户的心理预期,产生了高位预期效应和效用递减效应。部分贫困户错误理解中央扶贫政策,坐等扶贫干部主动上门送钱送物、靠着底线政策苦捱苦等。还有一些贫困户以前就懶散馋,不愿意主动劳动,甚至产生了“日子过不下去有国家兜底”的心态。“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这些人没有产生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给基层扶贫工作带来了“破窗效应”,其他贫困户很容易受到这些“懒汉”的影响。

  二、习近平扶贫思想中关于扶志扶智的论述

  针对以上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有重要的论述,贯彻习近平关于此类问题的论述精神是我们在基层解决扶贫难题的关键。

  关于农村老人得不到赡养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懂得感

 恩,孝养父母,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6]。我们应该深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转型、扶贫扶智方面的重要论述,把工作重心放在让拼搏奋斗、向上向善的精神文化源泉滋养到贫困地区,改变这些地区长期形成的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唤醒农村儿女感恩心、对父母的孝心,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关于解决等靠要扶贫户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7],“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总书记在多处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这里提到的这种意识应该可以理解为,“我们先要扶老百姓的志气、志向。”[8]由此我们看出,激发内生动力,是告别贫困的根本性措施。

  三、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扶志扶智路径选择

 1.坚持扶贫、扶志与扶智同向发力。从“内因”出发,坚持扶贫、扶志与扶智同向发力,转变村民“等靠要”思想,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如何补足贫困群众精神上的“钙”尤为重要。针对目前的情况我们应该注重贫困地区精神贫困的改善,激发起贫困群众的感恩心、进取心,让农村子女尽孝道、立大志,激发内生奋斗动力,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各种善行义举,团结一致,共同脱贫。例如,河南省商丘市按照“子女尽孝、社会善助、政府引导、家庭为主、村民自治”的原则,积极推广“子女自愿交纳赡养费+财政补贴+帮扶单位资助+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助”的孝善敬老模式,把“精准扶贫”与“孝善文化”有机结合,建立健全正面激励、道德约束、示范带动、舆论监督,引导子女主动承担赡养老人义务,让农村贫困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2.用文化力量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因此脱贫攻坚,要加大对贫困户的“思想”教育、“典型”引领、“文明”感召和“政策”支持,实现脱贫有保障,增收有渠道。积极开展“用文化力量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主题活动,积极引导贫困户自我发展。例如,菏泽市定陶区围绕脱贫攻坚积极推进文艺作品的舞台转化,编排戏曲、小品、相声、歌曲等节目到全区各镇、村进行巡回演出。另外,采取树立脱贫典型、开展扶贫宣传活动等方

 式,利用“三会一课”、村民大会、基层党校等,常态化宣讲精准扶贫政策、脱贫致富经验做法,帮群众想路子、谋发展,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信心和主动性。

  3.帮助个人建立高贵感和自尊感。个人和政府必须携手承担起这一责任。消除贫困在微观层面必须帮助个人建立高贵感和自尊感,必须激励个人获得改善自身状况和努力实现自身潜能的自信心。除了达到个人的康宁之外,他还必须被培育成社会福利之源,以便给他周围的人带来和平、幸福和福祉。人只有处在“愿意服务他人”的层次上,才能够实现自身的最高境界。宏观层面集中在政府身上: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上,它们必须充当媒介的角色。

  4.立足于原则,立足于长远。由贫困滋生的各项挑战之间的关联性,迫切要求厘清若干指导原则,这些原则要能够对问题的分析、决策和开发衡量进步程度的指标起到指导作用。要想获得支持并实现预期的结果,所有决策的决断过程本身必须是公正的:必须将直接受决策结果影响的人纳入到决策过程之中,必须由清楚明白、得到公认的道德标准支配。在此推崇两个原则——公正和团结,用以指导在根除贫困领域所做的工作。公正提供了确保将人的潜能有效用于消除贫困的手段。团结则保证了进步是整体的、相互关联的,

 确保必须将对家庭单元、地方社区、国家社区和全球社区之整体性的关注用于指引减少贫困的努力。

  5.科学使用扶贫资金,助推精准脱贫。以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为例,自 2016 年起,定陶区认真践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政府整合资金、合作社建棚经营、村集体保底收益”的方式,创新启动扶贫大棚基地建设,探索出一条利用资产收益发展特色产业、助推精准脱贫、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新路子。目前,全区 367 个村(社区)已全部实现年集体经济收入 3 万元以上,其中年集体收入 10 万元以上的 31 個,5 万元以上的 81 个。扶贫资金整合到一起未必非要发展农业大棚,可以争取在本地区龙头企业、优质产业的部分入股权,使扶贫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收到效益最高的回报,用以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残疾人、孤寡老人、低保对象给予长期稳定的救济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忠友.消除贫困 共同进步[M].北京: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10:35.

  [2]

 “宣言”:决胜脱贫在今朝[N].人民日报,2020-01-02.

  [3]

 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Z].2015-11-10.

  [4]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Z].2017-10-25.

  [5]

 习近平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表题为《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旨演讲[Z].2015-10-16.

  [6]

 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5-09-10.

  [7]

 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 年11 月 27 日)[G]//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50.

  [8]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50.

  [责任编辑 文 娇]

  “一带一路”视域下高等院校树立文化自信路径探析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

 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 要]文化自信的建立与高等院校传统文化建设互为表里:文化自信为大学传统文化建设提供了努力的方向,而大学传统文化建设又为文化自信的落实提供了有效的实施路径。在“一带一路”视域下,探究高等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路径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甘肃省 2017 年度高等学校科研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省高职院校的发展路径研究”(2017A-160)

  [作者简介]谷 荣(1981—),女,河北保定人,硕士,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335-02 [收稿日期] 2019-11-06

  一、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打造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一)打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类课程教师队伍

  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应在教师引进、进修学习、评

 定职称等方面改变以往倾向“理工类”的做法,打造一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类课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加强理工类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鼓励教师阅读中国古典文献与著作,使各科教师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让教师充分意识到:精妙的课程设计、丰富的讲授技巧,都应以提升人文修养,打造文化魅力为基石。

  (二)构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文教学课程体系

  高校要想方设法构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文教学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以大学语文课为主,适当增加人文通识类课程的比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历史、古代汉语、中国书法艺术欣赏、中国哲学史、中国艺术史、中国建筑史、中国现当代文学等纳入教学计划,提升学生对文化建设的热情和信心。

  此外,高校需增设中西方文化比较课程,使学生在了解世界文化的基础上,辩证地看待多元文化和思潮,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健康的文化价值观。

  二、以文化自信为引路人,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文化自信的建立不能仅依靠课程理论教学,高校还需要为文化活动提供平台,引导学生发现文化魅力,增强文化体验感,构建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

 有学者将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1]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体现了整个学校的本质、行为特点和精神面貌;制度文化则是行为准则,对师生的日常行为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行为文化则动态地体现了学校的精神文化。高校领导者不能只重视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领地,构建校园文化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在物质文化层面,建设人文景观,增加文化底蕴

  一流大学必有一流景观:北京大学有博雅塔、未名湖、蔡元培像,清华大学有近春园、...

相关热词搜索: 脱贫 攻坚 阶段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