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要点 >

浅谈辅导员工作中的“亲和力”

时间:2022-11-01 12:1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线的组织者和承担者, 辅导员是大学生们最为接近的群体,这就必然要求辅导员具有一种“亲和力”,才能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这种“亲和力”不但将搭建起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心灵和情感的桥梁,而且将成为辅导员工作中的一种推动力和凝聚力。辅导员的“亲和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人格力量的亲和力、平等态度的亲和力、正确方法的亲和力和真诚情感的亲和力。

关键词:亲和力;人格力量;平等态度;正确方法;真诚情感

辅导员顾名思义就是辅以学生生活,导以学生成才,圆学生梦想。作为学校实施健康人格教育的主体,辅导员承载着“传道”、“解惑”的神圣职责,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合格的政治素质、过硬的思想境界,精通的业务能力和优良的作风。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的要求,及时更新理论、观念、工作方法、管理模式,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针对性、主动性、时代性和实效性。而要达到上述目标,与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分不开的,换言之,在大学生主体意识发达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辅导员要带好一群大学生,仅靠来自于行政的权力和影响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亲和力。

一、人格力量的“亲和力”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包括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的思想品质,是个体相对稳定、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也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有着数千年优良传统和道德体系的中国,历来重视教师在道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而作为高校学生工作基层的领导者、组织管理者和协调者,辅导员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以自己的品德、情操、风范、感情、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格、志趣,甚至影响学生的人生选择,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通过人格的榜样作用,形成“亲和力”,做到“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跟”,团结大家实现共同的目标。这种人格力量的“亲和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在人先,利在人后”。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辅导员人格力量的基本立足点。只有在品德、情操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其言语才能在学生中有份量。也只有在各种利益面前,首先为学生着想,学生才会对你信任、敬佩。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言:“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要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凝聚力,就需要做到品德高尚,始终将学生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原则,真正做到高风亮节。

(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他人热情宽厚,是一个人情操、胸怀的根本体现。只有时时、处处、事事对自己要求严格,才能站得直、行得正。也只有对他人热情宽厚,才能虚怀若谷,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反之,如果对己对人实行“双标准”,则会在学生中产生离心作用,与学生的距离愈拉愈远,也就谈不上“亲和力”了。所以,严于律己,学生才会对你敬慕;宽以待人,学生才会与你亲近。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将辅导员工作做得富有成效。

二、平等态度的“亲和力”

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从而将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因此,在辅导员工作中,采取一种平等态度,以形成“亲和力”,是取得辅导员工作成效的一种重要艺术。辅导员平等态度的“亲和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互尊重,不居高临下。辅导员和学生都是拥有完整生命的不同个体,两者在知识能力水平上的差异并不等同于其在主体人格上的不平等。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独立人格,辅导员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合理要求。在学生身心发展遇到障碍时,辅导员不应一味批评、训斥,摆领导者的架子,而应随时随地提供帮助、咨询,给予必要的同情和理解,帮助学生减轻焦虑和紧张,给学生以情感和心理方面的支持。让学生感觉到你的诚恳,感觉到你是他们中的普通一员,这样才能使他们信任你,愿意敞开心扉向你倾述。否则只会让学生对你反感,而与你拉远距离,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引起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对立情绪的产生,为以后矛盾的激化埋下导火索。

(二)相互理解,不强词夺理。辅导员工作的过程,是心境相互沟通的过程,也是人际关系相互梳理的过程。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与学生平等沟通,妥善解决好学生的思想问题。这样,才能形成一种“亲和力”,融洽相互关系。学生不仅是自己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自己学习的对象,辅导员应当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只有在学习上严格要求,生活上真心关怀,才能真正做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达到良好的学习和教育效果。反之如果强词夺理,以势压人,那就会压而不服,不仅思想问题不能解决,还有可能形成新的思想问题,甚至激化彼此之间的矛盾。

三、正确方法的“亲和力”

辅导员工作中的“亲和力”,还源于正确的方法。方法得当,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反之,就可能是徒劳,甚至让学生误解,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根据不同任务和对象,确定适当的、正确的解决思想问题的途径,妥善解决好学生的思想问题,从而团结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和科学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造成了部分学生理论上的困惑、思想上的疑虑、心态上的失衡,价值观上的迷失和错乱,产生了信仰危机和价值迷失。因此,辅导员在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不能采取单一的说教、生硬的灌输、被动的强制接受等传统的教育方式,而应针对不同时期和社会形势发展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强化人生理想和信念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借助橱窗、报刊、专题讲座等形式,结合典型事例,因材施教,实现硬性灌输向软性灌输的转变和显性教育向隐性教育的转变,形成施教者和被教者双向交流的教育模式,使矛盾和问题迎刃而解,达到预期的效果。确定了正确的方法,还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好这些方法。不顾实际情况,将各种方法随便套用,也是不能产生“亲和力”的。因此,在辅导员工作中,出发点正确还要方法好,方法好还要运用好。

四、真诚情感的“亲和力”

真诚情感的“亲和力”旨在辅导员工作须做到情理交融、寓情于理。真诚的交流往往比枯燥的说教更容易让人接受,更能激发人们去自觉地实现共同目标。

(一)以情感密切关系是产生“亲和力”的条件之一。大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型,可塑性较强,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需要辅导员做到理解、包容、爱护自己的学生,有一颗慈母之心,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既允许他们犯错误,也要允许他们改正错误,更要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使他们更快的进步。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除在生活方面给予帮助之外,还要鼓励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克服困难,坚持学习,要树立在逆境中求生存、求进步、求发展的理念。同时还要号召同学们之间发扬互助精神,帮助困难学生度过困难时期。

(二)以情感凝聚人心是产生“亲和力”的条件之二。辅导员工作,主要是及时有效地解决好学生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和困难,而要在学生当中形成凝聚力,辅导员就必须要有真诚的情感,要有体现这种情感的实际行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作为辅导员,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就必须做到在日常工作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经常找学生谈心,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名生病、住院的同学,都力争要做到探视,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关怀。

参考文献:

[1]董玉节等.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2,(4).

[2]乐龚进.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

[3]李建华.教师伦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4]李建华等.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5]胡弼成等.高等教育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秦慧杰]

相关热词搜索: 辅导员 亲和力 浅谈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