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讲话稿 >

《朱镕基讲话实录》出版,风格鲜明讲真话,等

时间:2022-10-21 16:25:04 来源:网友投稿

卸任八年,再次回归公众视野,“朱镕基热:深入改革的殷殷期望”

2011年9月8日,《朱镕基讲话实录》(四卷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入了朱镕基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总理期间的重要讲话、谈话、文章、信件、批语等三百多篇。两年前,《朱镕基答记者问》成为畅销书,至今发行量超过150万册。此次出版《朱镕基讲话实录》,诸多内容为首次公开披露,不仅再现“讲真话、讲实话、做实事”的“朱氏作风”,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第一手核心资料。“朱镕基热”再度成为一个文化现象。

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谈到本书的出版动力:只是要记录历史。他说:“为什么起名‘讲话实录’呢?就是要原原本本、原汁原味,不能有任何增加,更不能有任何篡改。因此在出版过程中,我们只做减法不做加法。”

而全程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阮宏波用了一个词——激情。“这是我生命中最有激情的一年。这激情来自于朱镕基性格的感染。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编这本书,是在靠近他的真话和真心,感受他的激情和深情。”

副社长任超想起了另一件重要的事。“我记得,上一本书《朱镕基答记者问》,朱总理再三提的意见是,‘封面上的答记者问四个字要比我的名字大’。这一套书,朱总理再三提的意见是,‘一定要让老百姓买得起’。这句话,我们牢记在心。”

黄书元认为,该书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力,一是因为朱镕基的个人魅力;二是朱镕基为中国的改革和改变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此,《人民日报》整版篇幅高调全方位评介此书,有媒体称为“卸任国家领导人出书,高层政治决策透明化”,“朱镕基热:深入改革的殷殷期望。”

●编辑提点:随便问一下读者为什么喜欢《朱镕基讲话实录》,得到的答案不外乎“说真话”这三个字。事实上,“只讲真话,没有套话”就是这本书的标签。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虽然不可能有时间通读,最好还是要读上几篇,从中了解什么是“深刻、简单、直接的‘朱氏风格’”,什么是“讲真话、讲实话、做实事”的‘朱氏作风’”;什么是激情和深情,什么叫有胆有识、有血有肉。文如其人。书如其人。朱镕基和这本书带给我们中学生作文最具现实针对性的启示是:真实自然、真情流露、真意表达。这本来就是作文的常识,也是作文写作之魂。但是多年来,作文教学或者作文写作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老在教学生怎么编作文,怎么抄作文,怎么改作文,就是缺乏教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与写作。现在,从我做起,学学朱镕基和这本书的做人与作文。

◎话题拓展:我看伟人;说真话,做真人;真情和激情;大气与从容;人格的魅力;个性的魅力;口碑;文化现象谈;每个人都在书写历史;深入改革的殷殷期望……

一个孩子睡去了,许多颗心灵被惊醒

“小悦悦事件”引发全社会关于道德问题大讨论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在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的广佛五金城,两岁女孩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碾轧。接下来的七分钟,生命垂危的悦悦孤零零地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竟无一出手相救。其间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这令人心寒的一幕,直到拾荒阿姨陈贤妹经过,将悦悦搬离街心,在高喊中惊动了悦悦妈妈,才得以终止。虽经医院全力抢救,10月21日零时32分,两岁女童小悦悦仍不幸离世。

这样的悲剧再次刺痛了国人的神经。

由此,一场因为“路人冷漠”现象而引发的社会各界大讨论,从最初感性的愤怒、谴责,演变成为一场全社会关于道德建设的深刻反省和集体觉醒。

2011年10月20日,在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换取社会的警醒与行动,在公众参与下创造一种扬善惩恶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努力减少和避免小悦悦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编辑提点:从道德建设到法制建设,从社会层面到个人层面,从思考言说到具体行动,很少有一起公共事件,引发如此广泛深入的讨论。这本身就是悲痛和惨痛之余的一个令人欣慰的信号,这本身就是这个社会的良知和爱意仍旧活泼跃动的证明。这场讨论的根本意义可以用一个寓言故事总结:一位老人看见一只蝎子掉到水里,决定用手捉它上岸来救它。谁知刚一碰,蝎子蛰了老人一下。老人面无惧色,只是改变方式,伸出手要把蝎子“捧”出水面,结果又被蝎子蛰了一下。旁人说:“它老蜇你,何必救它呢?”老人回答:“恶毒是蝎子的原则,善良是我的原则;我不能因为它的原则,放弃我的原则!”100多年前,《伦敦时报》向欧洲作家征文,主题是:“这个世界的问题出在哪里?”著名媒体人切斯特顿的征文最简短,只有两个字:“在我。”

◎话题拓展:我们不做中国的路人;不做恶的抱怨者,要做善的行动者;你爱,中国便不冷漠;从点滴中去重新发现道德之重;坚守良知,竭尽责任;构建一个鼓励善行的社会环境;提醒良知和保护好人……

陕西少工委叫停“绿领巾”

“绿领巾”激励之术,还是“象形之刑”?

2011年10月,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老师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为教育其上进,该校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这引起了家长和部分孩子的不满,认为这是一种歧视。但学校进一步解释,只要没有入队的学生都戴绿领巾,这一做法是为了“激励上进,并非歧视”,他们也是借鉴的外地学校的做法。据了解,上海、北京、武汉一些地方也曾出现过“绿领巾”,作为少先队员预备期的教育形式。但红领巾有其特定含义,两者并不是同一事物,这一做法已被叫停。

●编辑提点:古话说“知耻近乎勇”,但羞耻与羞辱是两回事。暂时没有入队不是耻辱,歧视更不会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只会诱发等级意识,在孩子的幼小心灵里埋下不公的种子。学会尊重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和起码要求。将歧视当做教育的创造,这只能说明部分教育者对于教育的真谛缺乏最起码的认识。

◎话题拓展:教育的真谛、羞耻与羞辱、尊重与歧视……

一揖礼天下,孔子形象登陆美国

五千年中华文化走向复兴,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2011年10月1日,中国古代先贤孔子行教画像,以全新“作揖行礼”的动画形式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将中华文化的自信大方、谦谦君子之风传递给世界。

动画版的孔子形象创意来自唐代吴道子的《先师孔子行教图》,这一画作的石刻版现被位于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的孔庙收藏,石刻中孔子所行的正是揖礼。孔子作揖,传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与“和”的精神,而现代人的作揖则是对这两种精神的传承。

近年来,世界对孔子思想的认同感日渐加深。2009年,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的决议。截至2011年5月,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300多所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

舆论认为,孔子亮相纽约标志着孔子背后五千年中华文化正走向复兴,也表明中国国力的上升。有专家认为:“孔子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者爱人、天下一家’的思想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地区冲突不断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重要。孔子的这种普世价值观也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地球村里的各国应该团结起来,求同存异,共同应对发展中的挑战。”

●编辑提点:思想魅力的背后是国家民族的魅力。为什么孔子的影响力在今天的世界会迅速增强呢?一方面,与现代开放的传播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中国的经济、科技等突飞猛进,为世界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国,了解中国、学习中国已成了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必然成为人们首先关注的人物之一。而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聚焦文化改革发展议题,吹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号角的背景下,如何走出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思考。

◎话题拓展: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思想的魅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再议中华文化走向复兴……

大三生破解

国际数学难题

由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于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 “西塔潘猜想”,是困扰数学界20多年的难题,却被中南大学一个大三的学生刘路在一夜之间破解了!一天,刘路突然想到利用之前用到的一个方法稍作修改便可以证明这一结论,连夜将这一证明写出来,投给了数理逻辑国际权威杂志《符号逻辑杂志》,署名刘嘉忆。《符号逻辑杂志》主编、国际逻辑学知名专家、芝加哥大学数学系教授邓尼斯·汉斯杰弗德写信给予高度称赞:“我是过去众多研究该问题而无果者之一,你给出如此漂亮的证明,请接受我对你令人赞叹的惊奇的成果的祝贺!”去年9月16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逻辑学术会议上,刘路作为亚洲高校唯一一位代表受邀作了40分钟报告

在得知中国大学生刘路受到国际数学界的高度认可后,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李邦河、丁夏畦、林群3位院士分别向教育部写信推荐,请予破格录取刘路为研究生,并建议教育部有关部门立即采取特殊措施,加强对其学术方面的培养。

院士们表示,尽管与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相比,“西塔潘猜想”的分量并不突出,但一名大学生能够破解国际数学猜想,已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赞誉纷至沓来,刘路似乎很淡定。

“其实,我在思考这个命题时好像灵光一现,论证倒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刘路说,“如果一定要总结点什么,可能与我平时的积累有关吧。”

●编辑提点:为什么他是破解“西塔潘猜想”的人?据介绍,其家人不擅长数学,小时候也没有特别培养他;他高中数学成绩不拔尖,还是奥数班里的“掉队生”;大学专业成绩“一般般”,并无名师专门指导。但为什么他却是破解“西塔潘猜想”的人?“关键是这样的人才,会自己找问题,需要借此反思我们的应试教育。”李邦河院士说,“现在不少学生不会提出问题,离开了导师后,就不会独立搞研究。创新人才一定要会提出问题。”因此,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要比“奥数”更实实在在。

◎话题拓展:提出问题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学会独立思考、不拘一格用人才、教育的反思、创造与创新……

●知识链接:

“西塔潘猜想”

又称“拉姆齐二染色定理”,是由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猜想。在组合数学上,拉姆齐(Ramsey)定理是要解决以下的问题:要找这样一个最小的数n,使得n个人中必定有k个人相识或l个人互不相识。

有专家曾以一个故事来描述寻找拉姆齐数的难度:“想象有队外星人军队在地球降落,要求取得R(5,5)的值,否则便会毁灭地球。在这个情况,我们应该集中所有电脑和数学家尝试去找这个数值。若它们要求的是R(6,6)的值,我们要尝试毁灭这班外星人了。”

世界进入“70亿人时代”

繁衍第一个10亿,人类用了数百万年积累第七个10亿,人类只用了12年

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UNFPA)发布的最新报告,在2011年10月31日,地球总人口数突破70亿大关。第70亿名地球人在俄罗斯诞生。

这是一个令人悲喜交集的里程碑式的时刻,危机感伴随着成就感而来。在那些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高生育率阻碍发展,加重贫困;而在那些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低生育率和越来越少的人口进入就业市场,令经济可持续增长前景堪忧。“第70亿位公民将降生在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这个世界有足够多的食物,却仍有无数人忍饥挨饿;这个世界很多人生活奢侈,却仍有无数人陷入赤贫。”9月初,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谈到全球人口将达70亿时如是说。

展望将来,联合国预计在2025年之前,世界人口将达80亿,2083年之前将达100亿。地球究竟能承载多少人?这么多人如何在小小的地球上共同分享资源、和谐生存?这些严峻的问题与每一位地球居民的生存息息相关,其答案也将影响人类的整体命运。

●编辑提点:如何面对人口增长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担将是人类的一大挑战。

随着人口增长,人类每年消耗的资源早已远远超过地球的承受能力。到2030年,人类每年的消耗量将是地球自然资源的两倍,近10年来,旱灾、洪涝灾害已是上世纪80年代的3倍,是1901年的54倍。如果我们无法控制人口增长幅度,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将会崩裂,人类将面临灭顶之灾。但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与研究世界人口数量同等重要,关注人口增长更应关注平等的权利。因此在谈到目前的人口规模也有正面的影响时,UNFPA发言人奥马尔·加赛丁说道:“虽然这是一个挑战,但我们有信心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有那么多年轻人可以改变世界。”

◎话题拓展:70亿人70亿个问题、地球还能养得起人类吗、挑战与机会、人口危机、从现在做起……

相关热词搜索: 真话 实录 鲜明 风格 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