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演变,,基础练习

时间:2021-10-23 12:16:55 来源:网友投稿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选择题 1.1918 年 12 月 22 日陈独秀评论说:“美国大总统威尔逊的屡次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是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1919 年 5 月 4 日他又评论说:“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上述评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遭到反对 B.列强同意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 C.列强签署《凡尔赛条约》,中国外交最后失败 D.美国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条约》 2.“他们坐在巴黎,决定在哪些国家将存在,哪些国家将不存在,它们的边界应如何划分,以及中东和世界其他地区将在战胜国之间如何分配等。”这反映了当时(

 ) A.美国掌握世界霸权

 B.国际联盟存在明显不足 C.大国强权统治世界

 D.帝国主义阵营更加巩固 3.十月革命前,列宁曾提出土地国有化。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宣布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将地主的田庄以及一切皇室、寺院和教会的土地,连同所有耕畜、农具等,无偿分配给农民。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B.标志着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 C.说明革命政策出现了严重倒退 D.背离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初衷 4.从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经过了 8 个月时间。在此期间,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是(

 ) A.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 B.工人武装控制了全国各大中心城市 C.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 D.前线士兵支持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5.雅尔塔体系是战后带根本性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基本框架,该体系建立的主要因素是(

 ) A.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C.法西斯势力被清除 D.欧洲国家普遍衰弱 6.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

 ) A.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

 B.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D.法西斯势力与日俱增 7.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 1917 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他认为,“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这表明当时俄国(

 )。

 A.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 B.民众对构建新秩序充满期待 C.沙皇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威胁 D.工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 8.下列哪个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得到中国共产党的深切同情,并在《向导》上发表专文?(

 )。

 A.印尼 B.叙利亚 C.黎巴嫩 D.越南 9.1921 年,在美国倡议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了《五国条约》,该条约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从而开启了五国长达 15 年的“建舰休息期”。据此可知《五国条约》的签订(

 ) A.缓和了列强间的军备竞赛 B.提高了美国海军的影响力 C.限制了日本主力舰的发展 D.冲击了英国海上霸主地位 10.苏联“一五”计划时期,库兹涅茨克钢铁基地建设总工程师巴尔金曾记载:“大家都关心明天的建设,不仅是由于他们知道土方工作完结之后,他们将成为石工、水泥工、装置工……每个人都知道,这是在建设足以生产千百万吨钢和铁的工厂,而这些钢和铁正是在鼓舞他们进行斗争”。据此可知,苏联(

 )

 A.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得以体现

  B.工业化建设存在急躁冒进的倾向 C.极力抵制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D.工业成就得益于人们的奋斗精神 11.苏俄国内战争胜利后,暴动频繁出现。有的暴动者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还有人认为,这些暴动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为此,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是 (

 ) A.实行义务劳动制 B.推行实物分配制 C.取消了自由贸易 D.征收固定粮食税

  1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其中的“非常时期”是指这一时期苏俄面临(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困境 B.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 C.严重的兵变和农民暴动 D.法西斯侵略势力的威胁 13.“布尔什维主义和布尔什维克党的产生,标志着与西欧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现。”这里的“新型”是指(

 ) A.组织严密、纪律严明 B.以暴力革命为手段 C.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目标 D.以列宁为首的坚强领导 14.1920 年,甘地号召通过“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取得印度的自治。在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中,最能体现其自治目标的是(

 ) A.放弃殖民当局授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 B.抵制英货,恢复手工纺织 C.抵制英国人的立法机关和法院,建立新的裁决法庭 D.发动群众开展抗税斗争 15.19 世纪初,拉丁美洲各国基本上取得了民族独立,而一百年之后的 20 世纪初,拉丁美洲各国却需要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桑地诺领导游击队与哪个国家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

 ) A.西班牙、葡萄牙 B.美国 C.英国

 D.荷兰 16.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与以往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较,最显著的特点是 (

 ) A.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 B.是在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 C.具有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性质 D.具有反法西斯侵略的性质 17.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

 )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深入 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18.下面漫画原图发表于 1912 年,桶上英文意为“巴尔干麻烦”,桶盖将被蒸汽顶起,上面的人物代表英、法、德、奥匈、沙俄等国。漫画可以说明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凡尔登战役的空前惨烈 C.欧洲的优势地位被削弱 D.巴黎和会上的勾心斗角 19.下表是根据《大国的兴衰》改编的西方列强工业生产排名变化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 排名 1860 年 1870 年 1890 年 1900 年 1 英国 英国 美国 美国 2 法国 美国 英国 德国 3 美国 法国 德国 英国 4 德国 德国 法国 法国 A.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时间的先后决定了其工业的排名次序 B.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强国走向衰落 C.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受益国 D.第二次工业革命进程中各国发展不均衡 20.学者们用“欧洲的政治崩溃”“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欧洲历史”等来评论欧洲某一时期的历史。由此推知,这一时期开始于 20 世纪的 (

 ) A.30 年代后期 B.40 年代中期 C.60 年代中期 D.70 年代初期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第一次世 界大战后提出要建立一支最终能“与世界上任何国家所维持的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势均力敌”的海军。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则表示:“英国宁愿耗尽它最后一个金币,也要保持对美国或其他任何国家的海军优势。”1920 年,日本

 不顾经费缺乏的巨大压力,将海军预算提高到国家支出的三分之一,开始实施建立“八八舰队”的计划。

 材料二 条约签字后,美国国务卿休斯掩不住得意之色,说:“多亏了这个条约,对华‘门户开放’终于实现了。”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现象并指出其本质。

 (2)材料二中的“条约”指的是哪一条约?这一条约对美国和中国分别有何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期间,欧洲协约国劳工短缺,从中国招募了 14 万劳工。梁启超曾说:“在法国之华工,在美国之华侨,多有与其职务之外,实力以裨助战事者。国内各埠之华商,以种种方便为物产上之协助,皆其显著者也。然则,我友邦似不能以政府一二人一二事之怠慢,而抹煞我全国人多数之热诚。” 材料二 据顾维钧回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仅获两个席位,而巴西由两席增至三席。法国外交部解释说:“一个国家在和会上的地位是要由该国在战争中为协约国所做过的努力来确定的……中国对协约国方面实际帮助甚少,而巴西海军曾巡弋南大西洋,保护了协约国运军火的船只,对协约国贡献甚大。” 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对日抗战。当西方国家实行绥靖政策时,中国战场如火如荼,爆发了平型关、台儿庄等一系列战事。据统计,二战伤亡人数在 9 000 万人以上,其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为 3 500 多万人。罗斯福曾对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日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印度,一直冲向中东,联合德国夹攻,在近东会师,隔离俄国,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二,你认为中国在一战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巴黎和会上受到了怎样的待遇? (2)根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在二战结束前后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3)你怎样看待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

 根据材料,陈独秀在 1918 年 12 月评论美国大总统威尔逊“是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到1919 年 5 月 4 日他又评论“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总统威尔逊主张中国独立主权,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积极反应,而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引起中国民众对于西方大国强权的不满,故选 B 项;根据所学知识,“十四点原则”中涉及国家主权,民族独立,赢得了民众的喜欢,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陈独秀对于威尔逊态度的变化,而非强调中国外交失败的结果,排除 C 项;根据所学知识,美国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条约》是由于美国没有获得相应的利益,排除 D项。

 2.C 【解析】

 从材料中的“他们坐在巴黎,决定在哪些国家将存在,哪些国家将不存在”等信息来看,反映的是巴黎和会上大国强权统治世界的状况,故选 C 项。

 3.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分配给农民生产资料,获得农民的支持,这有利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A 项正确。

 4.A 【解析】

 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状况;1917 年 4 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逐渐得到人民的拥护;“七月流血事件”后,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11 月 7 日,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1918 年春,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上述事件表现出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故选 A 项。

 5.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实力增长,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在这一形势下,雅尔塔体系建立,由此可知,雅尔塔体系建立的主要因素是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故 B 项正确。

 6.C 【解析】

 两国都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故 A 项错误;当时德国国内阶级矛盾并不尖锐,故 B 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打击过于严重,导致德国产生了民族复仇主义思想,而日本则是由于经济危机,导致军部法西斯势力发展,故 C项正确;法西斯势力与日俱增是两国的共同点,故 D 项错误。

 7.B 【解析】

 据材料“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可知,民众希望推翻旧制度,对构建新秩序充满期待,故选 B 项;据材料“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可知,推翻旧制度之后才建立起新制度,并非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且俄国革命过程中出现的是两种政权并存的局面,并非两种制度并存,排除 A项;材料强调的是十月革命激发了民众对“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的期待,沙皇专制统治面临威胁只能说明要推翻旧制度,但无法体现构建新制度,排除 C 项;工人的地位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

 8.A 9.A 【解析】

 根据材料“该条约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从而开启了五国长达 15 年的‘建舰休息期’”可以看出《五国条约》的签订缓和了列强间的军备竞赛,故 A 项正确。

 10.D 【解析】

 据材料“大家都关心明天的建设,不仅是由于他们知道土方工作完结之后,他们将成为石工、水泥工、装置工……每个人都知道,这是在建设足以生产千百万吨钢和铁的工厂,而这些钢和铁正是在鼓舞他们进行斗争”可知,以库兹涅茨克钢铁基地建设为代表的工人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对于苏联“一 五”计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故选 D项;题干反映的是苏联工人们的奋斗和创业精神,计划经济体制优势得以体现属于片面解读,排除 A 项;材料记载的是客观真实的苏联工人的艰苦奋斗精神,不能说明工业化进程存在急躁冒进的倾向,排除 B 项;苏联不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受到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十分有限,排除 C 项。

 11.D 【解析】

 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为了保证战争的需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在国内战争结束后该政策依然实行,这过多地侵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暴动,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规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故 D 正确。其他三项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12.B 【解析】

 十月革命后,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苏维埃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施的时间是 1918 年,当时苏俄已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A 项错误;C 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消极影响;D 项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题干时间不符。

 13.C 【解析】

 布尔什维克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并且明确提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4.C 【解析】

 “抵制英国人的立法机关和法院,建立新的...

相关热词搜索: 两次 学年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