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某体育学院系部本科教学工作自评报告

时间:2021-10-16 14:00:03 来源:网友投稿

 励志磨练十年

 彰显专业特点

 —— 运动人体科学系自评报告

  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十年发展过程中,牢固树立质量和市场意识,坚持走医体结合的特色教育之路,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学习过程,重视学科的互相交叉与渗透,不断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在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瞩目成绩,专业毕业生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可,现已发展成为国内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专业。

 一、概况 运动人体科学系前身为体育学院基础课部,是为全院学生开设生物学、计算机、统计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单位。为满足社会需要, 自1998 年起,我院开办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保健康复方向),该专业隶属基础课部管理,这也是我省高校率先开办的专业。1999 年该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 年基础课部更名为运动人体科学系。2004 年与医科大学合作增设六年制双学位专业新方向(运动医学方向),开辟了我国体育院校与医学院校联合培养复合型运动医学人才新途径。2005 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被评为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运动人体科学系目前主要部门组成为系办公室、生物基础科学教研室、运动医学教研室、计算机统计教研室、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其中实验室下设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运动康复七个子实验室。

 该专业已毕业 6 届,毕业学生累计 226 人。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为 152 人。

  二、明确专业培养思路,瞄准专业发展目标 (一) 专业培养思路 在体育学院教学、训练、科研“三位一体”的办学思路指导下,坚持突出特色,办出水平,以“融学训研,求知信行”为系训,以市

 场需求和社会发展为导向,着力强化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努力创造各方面条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培养新型的运动康复治疗与运动健康促进人才。

  (二) 专业发展目标 坚持改革和创新,内涵发展与外向联合同时并举,规模适度增长与质量稳步提高相得益彰,争取办学规模、人才结构、教育质量和综合效益协调发展,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成为我国具有鲜明特色和较高水平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使该专业人才在改善和提高运动康复治疗水平方面,在促进竞技选手体能恢复和防治伤病方面,以及在指导和服务大众科学健身等方面,为进一步提升公共健康水平,提高竞技能力,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潜在的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三)系风 运动人体科学系秉承全院的办学思路,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育实践中,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开拓新思维,形成了全系师生的共同追求与努力的方向,即运动人体科学系“系风”——融学训研,求知信行(Mixing of learning, exercise and research. Pursuit of knowledge, belief and practice.)。

 “融学训研”是理念,“学”为科学、政治、文化和技能,“训”为运动训练、体育锻炼和运动康复治疗,“研”为科学和技术研究与探索。“融学训研”就是把学习、运动、研究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和提高,这是我们的目标和理想。

 “求知信行”是行动,求“知”指的是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求“信”指的是追求目标的信念和动机,求“行”指的是学习知识、追求目标的行为和实践。“求知信行”就是把目标通过知识的保障而付诸于行动,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系风激励着全系的教师和学生,大家信念一致,通力合作,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为体院的明天,辛勤地努力实践着。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术团队初具规模

 运动人体科学系始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岗位练兵提高教学能力,鼓励在职读研提高学历层次。经过十年来的努力,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 45 人,其中教师 41 人,管理人员 2 人,实验室工作人员 2 人(教师中有兼职实验室工作人员 4 人)。教师职称结构是教授 3 人,副教授 10 人,讲师 16 人。教师学历结构是博士 1 人,在读博士 4 人,硕士 21 人,在读硕士 1 人。教师年龄结构是 35 岁以下青年教师 21 人,36-45 岁教师 19 人,56 岁以上教师 1 人。年龄结构轻,充满活力是本专业教学团队的主要特点。

  运动人体科学系重视教授专家对教学和科研团队的凝聚、引领作用,拥有钱竞光教授、张蕴琨教授、孙飙教授等在各自领域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围绕上述三名学科带头人,我系业已形成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健康促进三个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强战教师学历结构学士37%硕士61%博士2%教师职称结构高级职称32%中级职称39%初级职称29%教师学缘结构外校毕业61%本校毕业39%教师年龄结构35岁以下51%36-45岁27%46-55岁20%56岁以上2%

 斗力的学术团队,百花齐放、竞争合作的学术氛围初步形成。一批教师获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体育系统优秀教师、省高校“红杉树”园丁奖、省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省政府十运会三等功称号。中青年教师是我系未来的希望和生力军,鉴于我系中青年教师比例高的特点,我系历来重视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激励,鼓励他们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完善知识结构,使得中青年教师考博考硕热情踊跃,教师学历层次提高迅速,其中四名教师获得省教育厅青蓝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四、实验室实干促发展 在 1997 年的专业开办之初,有关教学实验条件几乎是空白。我系上下齐心,积极争取多方支持。从 2000 年开始,学校加强教学实验室的投入。另外我系先后申报了省教育厅的重点建设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省重点学科等项目,也得到了省教育厅的投入资助。在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本专业的建设经费逐年递增,投入的专业建设经费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实验室建设,主要用于教学仪器设备的添置;二是教学系列建设,如资助教师业务学习和学术交流、购买专业图书、邀请专家学者讲学等。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是本专业主要的教学科研场所,近年来我们狠下功夫完善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运动康复七个子实验室的仪器配置,实验室拥有教学科研设备 375 件(价值 800 元以上),价值近 800 万元。2004 年,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被评为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实验室,这是对本专业近几年实验室建设的肯定,也为实现专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2005 年 7 月,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又被评为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这也进一步推动本专业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和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2006 年,随着我院新教学实验大楼投入使用,其中的实验室建筑面积达到 2000m2 ,教学科研条件显著改善。

 在实验室建设上,我们积极争取国际合作的机会。在院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2007 年,我系和日本早稻田大学运动营养学家铃木正

 成教授联合建立运动营养实验室,铃木教授出资 40 万人民币,与我系教师联合开展课题研究。铃木教授还定期访问我院,为我系学生开设运动营养研究进展讲座,大大提升了我系的国际化水平。

 在图书资料方面,本专业与院图书馆密切合作,有的放矢地引进本专业急需的图书。2005、2006、2007 年连续三年引进了国外运动人体科学最新原版图书 150 余册,部分教师在授课中直接采用了这些原版教材,将国外先进知识体系为我所用,大大提升了专业建设的档次。

 五、强化教学管理,促进专业建设 运动人体科学系始终围绕教学质量这一核心问题,作为系教学管理的中心工作。实施了全方位专业建设,加强了高质量人才培养,实现教学过程的可控制化和教学质量的可衡量化。所做的工作主要有:

 (一)教研室建设——多管齐下,扎实推进 教研室是最基层的教学单位,抓好教研室建设为实施系一级的专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我系根据教学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教研室结构,使之更加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三个教研室扎实开展了以下工作:①常规执行教研室主任听看课制度,及时指出青年教师中教学存在问题;②对青年教师实施了以老带新的导师制度和集体备课制度;③定期举行教师教学研讨会和学术进展报告会;④开展青年教师的教学竞赛;⑤加强对联合办学单位的管理交流,使联合办学的管理制度化,经常化。多管齐下有利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提高,体现在我系教师在学院历届多媒体课件竞赛中踊跃参赛,往往占到参赛人数的近一半,并基本包揽前三名。此外,我系教师近几年发表多篇教学研究,也充分体现了教研室浓厚的学术氛围。在系一级管理中,我系强化了专业指导委员对于专业建设的指导作用,定期举行研讨会,委员会成员既有本专业专家教授,也有合作教学与实习单位的知名学者,这样的组成能够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有效避免专业建设的“闭门造车”。尤其是合作教学与实习单位的知名学者熟悉市场,了解社会对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这对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是大有提高和促进作用。

  (二)实验室建设——教学优先,兼顾科研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平台,我系历来重视实验室建设,坚持实验室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手抓,两手硬。硬件建设方面,实验室利用建设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和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契机,将 300 多万上级拨款和学院拨款精打细算,购置了一批紧缺教学仪器和先进科研设备,为高起点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奠定基础。软件建设方面,实验室首先强化制度管理,在新教学实验大楼投入使用后,修订完善了实验室管理制度,做到管理有章可循;其次,实验室力抓实验教学改革,重点以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综合创新技能为突破口,在强化基本实验技能基础上,结合修订新教学大纲,在绝大部分课程中开设了一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使实验教学层次得到较大层次,很好地实现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目标。此外实验室还考虑到学生不同兴趣需求,组织了多个小型创新实验小组,小组在主讲教师带领下,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了研究性实验;第三、实验室克服经费和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面,坚持开放运行,其中开放运行的重点是对本科学生开放,同时兼顾对社会、对各种校内外研究课题开放,不少本科生毕业论文实验,研究性实验均在实验室内完成。实验室创新工作思路,扎实为本科教学服务收到一系列成效,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张蕴琨教授领衔的《“菜单引导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 2007 年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开出情况统计表 学年

 教学大纲

 规定实验学时

 开出实验

 学时

 开出率(% % )

 2004~2005 305 293 96.07% 2005~2006 339 331 97.64% 2006~2007 337 337 100%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统计表 学年

 实际开出实验课程

 总门数(门)

 实际开出有综合性、设计性

 实验课程总门数(门)

 实际开出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占 实验课比例(% % )

 2004~2005 32 28 87.5% 2005~2006 41 38 92.68% 2006~2007 40 38 95%

 (三)课程、教材建设——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课程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是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它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我系按照专业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大力实施了以下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①将建设优秀课程作为引领课程建设的排头兵,发挥优秀课程建设在凝聚教学团队、形成高水平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方面的核心作用,我系现已形成《运动生理学》、《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三门省级优秀课程;②增加技术课程比例,尤其是突出中国传统康复手段,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经筋、推拿、针灸等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运动的实用技能和保健康复手段,形成了本专业教学的特色;③教材建设有的放矢,突出特色,借助优秀课程已经积累的优质教学资源编写一批高水平教材,例如我系教师主编的正式出版教材《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及精品建设教材《体适能评估与训练》、《运动康复生物力学》;④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基本采用近三年出版教材,部分条件具备课程如《应用英语》、《运动处方》采用了我系新引进的原版教材,使学生开拓了学习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各类省级以上教学成果 序号 类别 项目名称 获奖人 获奖名称、等级 时间 1 课程 运动生理学 孙飙等 省级二类优秀课程 2003 2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 钱竞光等 省级二类优秀课程 2005 3 运动生物化学 张蕴琨等 省级二类优秀课程 2007 4 教学改革 “菜单引导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张蕴琨等 2007 年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7 5 教材 运动生物化学 张蕴琨 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007 6 运动生物化学 张蕴琨等 省高等学校评优精品教材 2007

 7 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 孙飙等 省高等学校评优精品教材 2007 8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 钱竞光等 省高等学校精品建设教材 2007 9 体适能评估与训练 孙飙等 省高等学校立项精品教材 2005 10 科学健身新概念 孙飙等 第三届省优秀科普作品奖三等奖 2005 11 课件 七黄心脏学习系统 吕远远 省高校第三届“天空教室杯”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二等奖 2006 12 运动生理学网站 孙飙等 省高校第三届“天空教室杯”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优秀奖 2006 13 运动生物化学在线 王斌 省高校第三届“天空教室杯”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优秀奖 2006 14 运动解剖学课程课件 宋雅伟等 ...

相关热词搜索: 自评 体育学院 系部